建筑物理复习(建筑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1. 基本光度单位

①光通量:光源在单位时间内发射出的以人眼感觉为基准的能量。

光通量Φ由下式计算:

(7-1) 式中,Φ——d ()

d e λλΦ——辐射通量的光谱分布(W );

V()λ——光谱光视效率,可由图7-4或附表1中的y()λ查出。 m

K ——最大光谱光视效能,在明视觉时为683 lm/W 。

计算时,光通量通常采用下式得到:

(7-2)

式中,,e λΦ——波长为λ的辐射通量(W )。 单位: 光瓦或流明(lm ) 1光瓦= 683 lm

②发光强度:空间中的光的分布状况,就是光通量的空间密度,常用符号

I α来表示。

单位为坎德拉,符号为cd 。

光源在给定方向上的发光强度是该光源在该方向的立体角元d Ω内传输的光通量d Φ除以该立体角之商,发光强度的符号为

I α。

点光源在某方向上的立体角元d Ω内发出的光通量为d Φ时,则该方向上的发光强度为:

当角α方向上的光通量ΦΩ内时,则该方向的发光强度为:

(7-4) ③照度:

这就是照度。符号为E 。它表示被照面上光通量的密度。

A d 之商,即:

当光通量Φ均匀分布在被照表面A

A

E Φ

=

(7-5) 照度单位为勒克斯,符号为lx ,等于1 lm 的光通量均匀分布在1m 2的被照面上。 ④发光强度和照度的关系:

1.点光源垂直入射到被照表面。如左图,根据A E Φ=、I αΦ=Ω和2A

r

Ω=可得:

2A I I E r

αα

Ω=

= (7-6) 上式表明,某表面的照度E 与点光源在这方向的发光强度I α成正比,与距光源的距离r 的平方成

反比。此为计算点光源照度的基本公式,称为距离平方反比定律。 2.点光源入射角为i (光源射线与被照面法线所成角)。如右图,根据1122A E A E Φ==、12cos A A i =

得: 21cos E E i =

即: 2cos I E i r

α

=

(7-7) 它表示:表面法线与入射光线成i 角处的照度,与它至点光源的距离平方成反比,与光源在i 方向的发光强度和入射角i 的余弦成正比。

⑤亮度: 发光体在视线方向上单位投影面积上的发光强度。

其符号为L ,计算公式为:

2Acos d L d d α

Φ

式中,2

d Φ——由给定点处的束元A d 传输的并包含给定方向立体角元d Ω内传播的光通量; A d ——包含给定点处的射束截面积; α——射束截面法线与射束方向间的夹角。

当角α方向上射束截面A 的发光强度I 均相等时,角α方向的亮度为:

A cos I L α

αα

=

(7-8)

亮度的常用单位为坎德拉每平方米1平方米表面上,沿法线方向(α=0°)

发出1坎德拉的发光强度。另一单位为熙提(sb ),1sd=104 cd /

m 2

⑥照度和亮度的关系:

如右图,设1A 为各方向亮度都相同的发光面,2A 为被照面。在1A 上

取一微元面积1A d ,由于其尺寸和它距离被照面间的距离r 相比很小,故可视为点光源。微元发光面积dA 1射向O 点的发光强度为dI α,则其在2A 上的O 点形成的照度为:2cos dI dE i r

α

=

(1)

对微元发光面积1A d 而言,根据亮度和光强的关系7-8式得:

1A cos dI L d ααα= (2)

由1、2式得: 12

A cos cos d dE L i r α

α

= (3)

又因为

12

A cos d r α

为微元面1A d 对O 点所张开的立体角d Ω,故有cos dE L d i α=Ω

整个发光面在O 点形成的照度为:cos E L d i αΩ

=Ω⎰

因光源在各方向的亮度相同,则

(7-9)

这就是立体角投影定律。它表示某一亮度为α的发光面在被照面上形成的照度值的大小,等于这一发光面的亮度L α与该发光面在被照射点上形成的立体角Ω的投影(cos i Ω)的乘积。

2. 材料的光学性质

①光的反射、吸收和透射 ②光的规则反射和透射 ③扩散反射和透射

漫射材料表面的亮度可有下列公式计算:

对于漫反射材料:E L ρ

π⨯=

cd/m 2

对于漫透射材料:E L τ

π

⨯= cd/m 2

漫射材料的最大发光强度在表面的法线方向,其他方向的发光强度和法线方向的值有如下关系: 0cos i I I i =

i 为表面法线和某一方向间的夹角,这一关系式称为“郎伯余弦定律”。

3.可见度及其影响因素

①可见度:就是人眼辨认物体存在或形状的难易程度,故以前又将其称为视度。

室内应用时,以标准观察条件下恰可感知的标准视标的对比或大小定义。 室外应用时,以人眼恰可看到标准目标的距离定义,故常称为能见度。 ②影响可见度的因素:

亮度、大小(物件的相对尺寸)、亮度对比、识别时间和眩光等。

4.颜色

①颜色形成

光源色:由光源发出的色刺激。

物体色:被感知为物体所具有的颜色。它是由光被物体反射或透射后形成的。

①分类和属性

无彩色:在知觉意义上是指无色调的知觉色,由从白到黑一系列中性灰色组成。

有彩色:在感知意义上是指所感知的颜色具有色调,它由除无彩色以外的各种颜色组成。 任何一种有彩色的表观颜色,均可按照三种独立的属性分别加以描述:色调(色相)、明度、彩度。

①色调:是各彩色彼此相互区分的视感觉特性。各种单色光在白色背景上呈现的颜色。

可见光谱不同波长的辐射,在视觉上表现为各种色调。

②明度:是颜色相对明暗的视感觉特性。

彩色光的亮度愈高,人眼愈感觉明亮,它的明度就愈高。 无彩色只有明度这一个颜色属性的差别。

③彩度:是彩色的纯洁性。可见光谱的各种单色光彩度最高。

③颜色混合

色度学中将 红(700nm )、绿(546.1nm)、蓝(435.8nm)称为加色法三原色。 青色(减红)、品红色(减绿)、黄色(减蓝)为减法三原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