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指导)第31讲 百家争鸣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
专题十一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和文
化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本专题围绕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及文学艺术的发展,主要从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科技、文学、书法、绘画和戏剧的发展过程来叙述。
线索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思想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后,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经过历代儒学家们的改造,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线索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贡献显著。中国古代艺术源远流长,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队伍的壮大,文学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
第31讲百家争鸣
备考指导素养目标
把握一
个时代特征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
(1)运用唯物史观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
鸣”的历史背景,认识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生产关系
的变动,明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通过对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庄子等主要
思想的学习,树立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
注意两大历史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
知识排查教材深化
一、早期儒学
1.孔子
(1)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
(2)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3)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
(4)开创了儒家学派,撰写《春秋》等“六经”。
2.孟子
(1)提出道德规范有仁、义、礼、智四种。
(2)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3.荀子
(1)强调“天行有常”。
(2)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3)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情境体验1.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设立、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的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稷下学宫的创办在当时有何作用?
思维点拨士的崛起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束缚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
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
二、其他主要学派
1.老庄之学
(1)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齐物。
(3)影响: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法家思想
(1)李悝: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以加强君权。
(2)商鞅:根据军功定等级,奖励耕战,加强中央集权。
(3)韩非
①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将“法”“术”“势”合一,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②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③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4)影响: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重大作用,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墨家思想
(1)主张“兼相爱、交相利”。
(2)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
(3)在认识论和逻辑学上的贡献突出。
情境体验2.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这种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什么特点?
构图解史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
辨析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拓展提升诸子百家的历史地位
主题探究能力提升
主题一国学初露——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探究1史料实证——儒家思想的内涵
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摘编自林存光《孔子新论》材料二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认知深化】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
(3)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主张重义轻利。
(4)教育特征: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期。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
探究2史料实证——儒家思想的影响
材料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
【认知深化】先秦儒家思想的理性精神
(1)西周官学的神学性质为儒学的人本思想所取代。殷商以来遗留的尊崇鬼神的迷信观念,以及西周时期流行的天命观都对西周学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经过春秋时期人本主义思潮的酝酿后,儒家明确提出了反对神秘主义的口号,如《荀子·天论》中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等。
(2)“仁”与“礼”的提出是先秦儒家理性精神的又一重要表现。“仁”是对个体的要求,“礼”则是人的社会性标准。例如,《论语·雍也》中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孟子·告子》中的“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从孔子、孟子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仁”主要是要求人们成为合乎理性的人。
素养感悟历史价值观——儒家文化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
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
主题二殊途同归——诸子百家思想
探究1史料实证——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