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丧葬习俗

农村丧葬习俗

农村丧葬习俗

武绍智收集

农村丧葬习俗是几千年来一代代流传的民间习俗。如果哪家老人病故,故者晚辈一是

要用硬币含入老人口中,叫含口钱。老人含了含口钱,以示到了阴间,有吃有穿。二是要

烧落气钱,落气钱的数量是3.6斤、6.6斤,老人一落气,孝男、孝女要跪着烧,一边烧

一边喊(爹)(妈),我们烧钱给你了,你要好好管理。烧完后用草纸包成三份,两分到

入棺时放于故人头两边,让他以后用,一包放在他手边,以便于他到阴间过关时,用于开

支关卡费。殡葬程序大致有以下几项:

一、入棺

入棺前孝家先要把老人洗净,穿好衣服,然后停于正堂屋中,下垫白布,上盖红布,

然后派人去瞧日子,还要派男孝去请族宗自亲长辈到场(男老人先请叔叔、大伯,女老人

要先请舅舅等长老),自亲长老到场后,在他们的监督下,开始入棺,入棺时,将棺材用

条凳放于正堂屋中,选好吉时,请个经验丰富之人,扫材,扫材时打开棺盖,用一只雄鸡,提鸡面向大门、念:“此鸡不是非房鸡,玉母娘娘刺下扫棺鸡,从里往外挥动,一扫孝堂

生魂出,二扫孝家人等生魂出,三扫六牧牲口生魂出,四扫五谷杂粮生魂出,五扫亡人死

魂入、生魂出、死魂入”,将鸡从里向往丢出。

扫完棺材后,在棺内垫纸,用草纸叠成三角形,铺在棺底,铺纸要算亡人有几岁,就

铺几份,另加三份。左右和底数量一

- 1 -

样,纸铺好后,开始入棺,入棺时,亡人头顶要放瓦,脚边要放砖(叫头顶铜瓦脚采

金砖)。

老人入棺材前要把身上的铁器、扣子全部剪掉,老人的腰带要用棉线,一岁数一根,

另加三根合拼系在老人腰上。

二、领地

领地要根据老人的属相、来配山向,按照阴阳先生的指点,葬在哪方亡命八字合葬哪方,还有哪方山向利葬哪方。山向以亡命是两回事,山向不利,今年不利,明年利,可不

开向,到利年开向,如果亡命人八字不合,就永远不合不能葬。

三、编扎

编扎就是打钱、织马,一般都是由先生做,按照孝家的要求,有的织狮、马、鹿、像,有的织三人三马,打两束钱。

四、做法事

做法事前要扎好孝房,孝房扎好后,按孝家的要求,有的做三晚法事,有的还要念经,也是三晚上,如两样都做就是六晚上,有的要搭架子、点天灯,点天灯也要按老人的岁数,有一岁点一盏,另加三盏。棺材头上,放一只斗一只半升,装满粮食,点一照七星灯,棺

材下面,放七盏灯,都要用香油,也有用腊烛代替的。如果做三晚上,叫跑五方一晚上、

绕棺一晚上、撒花一晚上,孝男孝女按先生的安排,跪于棺前,先生念经书,喊跪就跪,

喊起就起,献酒献茶扣手。

五、出殡

出棺的日子定下后,头天自亲要来上祭,上祭一般是姑娘家、儿媳的后家,儿女多的

祭多,儿女少的祭少。上祭的人家,根据本人情况,有抬猪、拉羊的,有抬一块肉、粮食、祭张、

- 2 -

花圈、金山、银山要备齐全。请起人抬起,吹吹打打到孝家,孝家见有人来上祭了,

要去迎接,迎接的时候孝男、孝女要男左女右跪着迎接,上祭方看到此情要把孝男孝女拉

起来,念,起了起了,以示吉利。

六、出纸

出纸是根据时间,把打好的钱,用簸箕装好,由孝子顶着,到选好的地点,栽好杆子,把钱挂在树上。

先生念经书,孝男孝女跪地,念完后回家。七、出棺

出棺时,要起棺,起棺就是从原放棺材的地方把棺材起出来另放一个地方。孝子按照

先生的安排,请点祖官点祖,点完祖后要引钉、引钉要请族宗长老用一块布(男的,请叔、伯,又的请妇舅舅),用把斧头孝子跪地,长老从棺材四方敲棺喊引钉了,孝子要喊爹(妈)躲钉了。出棺前孝子要到棺材边吃饭,按古时要求要跪着吃。另外姑娘要喂马、给

佣人交代,告诉佣人,要听亡人的话,扶侍好亡人。出棺时,用一人扛着风花雪柳,提着

供品上前开路,一边走一边花买路钱,走出一定路程孝子搭了三孔桥后,抛掉哭丧棒,丢

了草鞋。

八、下葬

出棺到达坟地,开井人开好井,到了吉时,先生把坐马、佣人烧在井内,然后画好八卦,把采棺鸡丢入井内,让它吃八卦米,看它先吃哪个字,如鸡吃遍井里的字,把鸡赶出

就下葬,晚上回来请先生念经压扫,孝家众人接火把(点燃火把用香面、铁砂洒向火把)。念:“天煞、恶煞错!”,压扫完,就算完事。

- 3 -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农村白事礼仪大全 现代白事礼仪

农村白事礼仪大全现代白事礼仪 【--主持词大全】 导语:知识多懂点,与人相处多欢乐,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有关现代白事的介绍。 白事礼仪的诞生以来是带着美好的祝愿的,分为送终,报丧,入殓,守铺,搁棺,居丧,吊唁,接三,出殡,落葬,居丧。 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送终是民间白事礼仪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 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有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有的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老人在床上咽的气,子女往往会受人非议。

夭折的人,家人虽不会将其移入正庭,但也会将其移至床前地上。如果死者之上还有长辈,死时,也不移入正庭。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烧落气纸"。此外,还人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未死时,则禁止哭泣。 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吊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也用纸钱)掩面。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 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镜子一面。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要由专人选择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一般是头朝里脚朝外。但在及周边地区,却是脚朝里头朝外。

最新农村丧葬习俗

农村丧葬习俗 1 武绍智收集 2 3 4 农村丧葬习俗是几千年来一代代流传的民间习俗。如果哪家老人病故,故者晚 5 辈一是要用硬币含入老人口中,叫含口钱。老人含了含口钱,以示到了阴间,有 6 吃有穿。二是要烧落气钱,落气钱的数量是3.6斤、6.6斤,老人一落气,孝男、 孝女要跪着烧,一边烧一边喊(爹)(妈),我们烧钱给你了,你要好好管理。烧7 8 完后用草纸包成三份,两分到入棺时放于故人头两边,让他以后用,一包放在他 9 手边,以便于他到阴间过关时,用于开支关卡费。殡葬程序大致有以下几项: 10 一、入棺 11 入棺前孝家先要把老人洗净,穿好衣服,然后停于正堂屋中,下垫白布,上盖 12 红布,然后派人去瞧日子,还要派男孝去请族宗自亲长辈到场(男老人先请叔叔、 大伯,女老人要先请舅舅等长老),自亲长老到场后,在他们的监督下,开始入棺, 13 14 入棺时,将棺材用条凳放于正堂屋中,选好吉时,请个经验丰富之人,扫材,扫 1

材时打开棺盖,用一只雄鸡,提鸡面向大门、念:“此鸡不是非房鸡,玉母娘娘刺 15 16 下扫棺鸡,从里往外挥动,一扫孝堂生魂出,二扫孝家人等生魂出,三扫六牧牲17 口生魂出,四扫五谷杂粮生魂出,五扫亡人死魂入、生魂出、死魂入”,将鸡从里18 向往丢出。 19 扫完棺材后,在棺内垫纸,用草纸叠成三角形,铺在棺底,铺纸要算亡人有几20 岁,就铺几份,另加三份。左右和底数量一样,纸铺好后,开始入棺,入棺时,亡人头顶要放瓦,脚边要放砖(叫头顶铜瓦脚采金砖)。 21 22 老人入棺材前要把身上的铁器、扣子全部剪掉,老人的腰带要用棉线,一岁数23 一根,另加三根合拼系在老人腰上。 24 二、领地 25 领地要根据老人的属相、来配山向,按照阴阳先生的指点,葬在哪方亡命八字26 合葬哪方,还有哪方山向利葬哪方。山向以亡命是两回事,山向不利,今年不利,明年利,可不开向,到利年开向,如果亡命人八字不合,就永远不合不能葬。 27 28 三、编扎 2

人死后丧事流程

人死后丧事流程 人死后丧事流程 人死后丧事流程,人生老病死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在农村,地域的不同,农民对丧礼习俗的考究也多有差异,毕竟“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下面看看人死后丧事流程及相关资料。 人死后丧事流程1 一、倒头纸。在农村,当家里老人过世,首先要将他移动到厅堂,并且将脚朝内,头朝外,在床头处放“老盆”烧纸!这就是处死后要烧的“倒头纸”! 二、入殓。在农村,过去实现的土葬多用棺材,因此在入殓时,在我们农村要让老人口中有饭,或者用一些古币或玉石放在口中。 三、告庙。村中老人过世后,忙客不用请,听到鞭炮响自然到,如果过世的是女方,要倒头时给“娘家至亲”报信,而孝子会去祖坟报信,也就是我们农村所说的“告庙”或“引魂”! 四、报丧。如果女方去世,孝子会先向故人的“娘家”报信,而娘家人也会立即扎好“牌坊”来到吊唁!但是对于一般的亲戚,在第二天孝子会逐一报信,一般情况下,孝子报信不能进门,并扣头报丧! 五、破孝。在农村所谓的“破孝”就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做“孝帽”和“孝服”,在我们农村,鞋子也要用白布敷一层!其中,男子多为“羊角帽”,女子多用白方巾裹头! 六、设灵棚。为了方便宾客吊唁,常在厅堂门口设灵棚,众孝子分跪于两侧。灵棚正中设案桌,放祭祀用的贡品! 七、请厨。在农村,老人过世,一般要三天的时间,在发丧的时候,亲戚前来,主家要管一顿饭,在我这俗称“豆腐汤”!随着农村移风易俗,现在的农村,很少有用鼓乐手的了!但是,请厨却依然存在。 八、泼汤。在发丧的前一晚上,长子拿着引魂幡,后面孝子会抬着半桶面汤,沿路泼洒! 九、破土。在农村,在发丧的这一日清晨,众孝子一起去选定的坟地,由长子起前三楸土,以后的由忙客代劳,挖坑打穴! 十、起灵。也就是丧葬仪式的开始,亲友送老人最后一程,一般亲近的.要行“九头十八揖”,待所有亲朋仪式完成后,仪式正式开始,在我这说是“出丧”! 十一、摔老盆。在丧葬仪式中,孝子拄哀杖,长子摔老盆。按照农村习俗,“摔老盆”要一次完成,而且越碎越好! 十二、路祭。在丧葬行进过程中,由于过去路途远,并且多棺木,因此有至亲在半路会准备一些瓜果,跟随队伍一路送至坟地! 十三、安葬。安葬完成后如果下雨是好的征兆,也就是所谓的“雨雪临坟出贵人”的含义。 十四、圆坟、在丧礼完成后的第三天,孝子要去坟地圆坟,按照农村老人的说法,坟堆越大越好,但是不能占了别家的地方! 十五、居丧。在农村,丧礼完毕后,有守孝之说,也会按照做“五七”,“百日”以及“周年”!并且过年不用贴春联,等到三年期后,一切如常! 人死后丧事流程2 1、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因为过几个小时,由于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尸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死者会转世成动物。

农村死人风俗

农村死人风俗 农村死人风俗,一个农村有一种非常奇怪的风俗,当一个人过世之后,家里人为他穿上最华丽的衣服,口袋里放很多钱,脖子挂上金项链,有两个人站在尸体两边,一个人代表主人,一个人代表死人,两人开始对话。对于死去的人,因每个地方的不同,拥有着不同的风俗。 农村死人风俗 在农村至今还保留着一些死人的风俗文化,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 农村死人风俗 北习俗:挂上椁头纸,以示邻里。报丧报丧既是将死者之亲友,前来奔丧的亲友,有带纸的,有的向死者家捐款。奔丧者有的给死者磕头,其守灵之子要陪前来奔丧者同磕。戴孝近年来为死者戴孝已较旧时从简,重孝以一幅宽,7尺长的白布戴在头上,一般孝用半幅宽,7尺长的白布系在腰上,戴孝如果是孙辈者,一般在孝布上一寸左右缝上红布条。出殡后,其子女戴长孝者...送终 病者临危时,子女及家人要到场日夜守侯,听其临终前的嘱托。病者咽下最后一口气,守在身旁子女及家人称为“送终”。 1)、农村死人风俗:停尸 病者临死,在咽气前要把准备好的寿衣穿上,本地有“临死连裤子都穿不上”之忌。死后,家人要替死者擦脸,梳头,穿鞋,戴帽子后,搭一停尸床将尸体移上,盖以黄布单。 2)、农村死人风俗:灵棚

本地出殡一般要等3天后,人死后要搭一座灵棚,棚门贴上挽联,挂上椁头纸,以示邻里。 3)、农村死人风俗:报丧 报丧既是将死者之亲友,前来奔丧的亲友,有带纸的,有的向死者家捐款。奔丧者有的给死者磕头,其守灵之子要陪前来奔丧者同磕。 戴孝近年来为死者戴孝已较旧时从简,重孝以一幅宽,7尺长的白布戴在头上,一般孝用半幅宽,7尺长的白布系在腰上,戴孝如果是孙辈者,一般在孝布上一寸左右缝上红布条。出殡后,其子女戴长孝者,将白布换下,每人用黑布做成袖标状,按死者的性别,分男左女右戴孝。 4)、农村死人风俗:入殓 将棺木移入灵棚内,将尸体安放棺内,称“入殓”。死者入殓时,家属及亲朋皆于两侧相送。 5)、农村死人风俗:守灵 尸体入棺后,孝子轮流侍守棺侧,朝夕不离。灵前摆一供桌,中间供奉死者灵牌,两侧摆供品,供品主要是死者生前喜欢吃的馒头、米饭、各种水果等。死者如生前会吸烟、会喝酒,也要供上烟酒之类。也有供桌中间不摆灵牌的,以材头所书灵位牌代之。孝子守灵用一瓦盆烧纸,亲朋好友吊孝,由孝子跪拜迎送。到夜间,守灵者一般为亲朋好友代替。 6)、农村死人风俗:送盘缠

民俗简记·丧葬风俗

民俗简记·丧葬风俗 古人云,生死事大。养生丧死、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各地的丧葬文化丰富多样、源远流长。小编对流传于鲁西南一带的丧葬民俗做一简单记述。 现在热丧大多以三天为期,下面按时间先后,详列各项事宜。 ☯第一天 第一天要做的事情有17件。 1.穿寿衣 人病危时,绝气之前,先穿寿衣。夫妇先亡一方的,穿寿衣为单数;夫妇双亡的,穿寿衣为双数。两头见棉,取“以棉(眠)为安”之意。 2.丢噙口鱼 噙口鱼是一枚小鱼工艺品,系着一根红线,由长子丢入死者口内,红线挂在一只耳朵上,寓给子孙余下口食之意。 3.放饼子和麸子 亡人已逝,包一包麸子和一包小圆饼分别放在死者左右手中,同时念歌:“走到蚂蚁山,麸子撒两边。走到恶狗山,饼子撒两边。”

使死者在去阴司的路上一路平安。 4.系绊脚绳 人死后停尸在屋当门灵床上,用一条麻绳捆住两脚,以防炸尸。到辞灵或入殓时,再解开去掉。 5.盖蒙脸纸 用一张白纸盖上脸,从头部向下盖。因死后脸色难看,以免亲人伤心或害怕。 6.放隐身草 隐身草就是一把谷草,呈三角形放在尸体上面。 7.烧倒头纸 意为给死者送钱,亲人痛哭一场。 8.做倒头面 做一碗面条,放在棺头前面,叫倒头面,斜插一双筷子,备死者食用。 9.点长明灯 在棺材前面放一盏油灯,为死者照路,从点上一直到油尽自灭,不能添油。 10.挂衣服 在堂屋北墙立一把扫帚,把死者生前穿的一件衣服挂在扫帚上,烧轿时搭在轿上烧掉。 11.放粮食 棺后放一袋粮食,敞开袋口,斜靠棺上,抬棺时使粮食自然倾洒,向前洒得越长越好。 12.剪岁数纸 按死者岁数,有多少岁就剪多少对,用死者拐棍挂在胡同口,男左女右,以示家中亡人,街坊邻居前来吊纸。第二天晚上辞灵时烧掉。 13.做孝服 孝家主要成员,用麻系腰,戴孝帽,系孝带。 14.搭灵棚 在灵堂门外搭灵棚,设香案,摆祭品,立牌位。正中间挂竹帘,

农村办白事的规矩

农村办白事的规矩 1、送老衣 送老衣是我国山西一些地区的习俗,是在逝者刚刚闭目,身体还未僵硬的时候,就要快点给逝者换上事先准备好的寿衣。还有一些地方会在烧完香和纸钱之后,由逝者的儿子或女儿为逝者进行“送老衣”这个过程。 有的地方会在老人闭目之前就为其换上寿衣,避免在身体僵硬之后会不好换,这种情况是比较多的。就传统的寿衣来说,要穿的层数是比较多的,在这方面还有一个讲究,那就是穿单数,不穿双数,因为在丧葬礼仪里,双数是比较忌讳的,需要避开。 寿衣并不是直接给逝者穿上就行了,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小细节。有的地方并不会将逝者去世时穿的衣服全部换下来,只需要在衣服外面套上一件寿衣就可以,重点是要把衣服反过来穿。有的地方讲究会多一些,需要把逝者去世时穿的衣服全部都脱下来,寿衣都要正着穿。

换下来的旧衣服会拿来烧掉,这样逝者这那边也可以穿。有的地方会把逝者的旧衣服挂在屋顶,等到下葬的时候,再把衣服烧掉。也有的就让旧衣服一直挂在屋顶上,也不做什么处理,让它自然腐蚀消失。在不同的地区,处理方式会有所不同。还有些讲究是在给逝者穿寿衣的时候,不能把手漏出来。 2、打麻伴 在给逝者穿好衣服之后,还需要为其梳发、净面,整理好仪容之后,再抬入棺材中。在五寨还有一个习俗,被称为“打麻伴”,具体来说是把一些面粉和纸钱放在逝者的衣服袖子里,还要把逝者的头发揉成圆球,一起放进去。 为了防止这些东西掉出来,需要用麻绳把袖口和裤口都捆牢,这就是“打麻伴”。在晋中祁县,有不一样的习俗,在办白事的时候,当地人会把“咬牙饼子”放在逝者的左手里,就是留存时间和逝者岁数差不多大的一串面饼。逝者的右手也要放东西,一般会选择放鞭子或者浮尘。

农村丧事流程

农村丧事流程 农村丧事流程是指在农村地区进行丧事仪式的一系列流程和程序。下面将介绍农村丧事流程的主要步骤。 第一步:通知丧亲家属 当有人在农村去世后,家属会通过亲戚朋友或者村委会的帮助来通知其他亲属。一般会派人到亲戚家中或者是在村委会口头通知其他亲属。 第二步:立碑 在农村地区,往往会先行立碑,碑上会写有逝者的姓名、出生日期、去世日期等基本信息。立碑是为了纪念亡者,表示对亡者的尊重和怀念。 第三步:请宣布丧事 在丧亲家属中,通常会有一位亲属作为家族的代表,去村委会宣布丧事。村委会会在村口附近的公告栏上发布通知,告知全村的居民,以及邻近村庄的人,有人去世。 第四步:准备丧葬仪式 确定了时间后,家属会在丧事开始前准备好各项必要的物品,如棺木、花圈、纸钱等。此外,还需要准备饭菜,供亲友吊唁。 第五步:丧事仪式 丧事仪式通常会在丧家进行,按照习俗,会请来老人或道士为亡者做法事,念经、诵经、宣读经文。亲友会派代表或全体参加丧事,为亡者祈福、祭拜,表达对亡者的缅怀之情。

第六步:入殓 入殓是指将亡者遗体装入棺木的过程。在农村,一般由家人或乡邻帮助完成,他们会认真、细致地将亡者的身体放入棺木中,再使用绳子绑好棺材。 第七步:丧家送殡 在送殡车到达丧家前,丧家人要点亮一束稻草,等待送殡队伍的到来。送殡车通常会在让道口或重要节点上停留一会儿,让亲友和乡邻向亡者道别。 第八步:进行埋葬 送殡队伍到达墓地后,先行将棺木放置在墓地中,然后进行祭拜和祈福。最后,将棺木放入墓穴,覆盖土坑,埋葬亡者。 第九步:守灵 埋葬结束后,亲友会在丧家守夜,为亡者守灵。他们会点燃蜡烛,燃烧纸钱,念经祈福,以示对亡者的敬意和怀念。 第十步:回丧 通常,在丧事结束后一定的时间内,回丧是为了告别丧家,归还丧家的器物,表示亲友对亡者家属的支持和安慰。 整个丧事流程在农村地区通常会持续数天至数周,整个过程中,亲友和乡邻会互相慰问和帮助丧亲家属,表达对亡者的哀思和安慰。丧事仪式和流程都是为了尊重亡者,传承乡土风俗,宣扬家族文化。

农村丧事的流程

农村丧事的流程 中国的丧葬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其在农村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虽然近些年很多的农村传统文化都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是丧葬文化依然还是备受重视的,其中的讲究也是颇多。 可由于现在的年轻人常年在外面,对于这些传统文化的接触比较少,再加上在书本上这些也是学不到的,所以很多的年轻人都对丧事的流程及〃叫法〃不太了解。有些人即便是常见到过,但是也不太清楚,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 1.送终: 生活中常说“养老送终",其实送终也是很有讲究的,当老人临终前,所有的晚辈都会守在老人的身旁,直到老人

咽气,而这个就叫做“送终"。在有的地方的习俗是老人不能在床上去世,在最后一刻会将老人抬到地面的木板。注意老人在临终之前是千万不能哭泣的,而去世之后才可以放声大哭。 2、报丧: 当老人去世了以后,就要立即给亲朋好友送信,而这个就称之为"报丧"。而在村里往往是以敲锣,或者是燃放鞭炮的形式来通知村里人。而听到消息了,村民都会第一时间前来吊唁,并且主动帮忙。因为农村有着"红事请,白事到"的习俗。 3、烧倒头车: 当老人去世了以后,就要给老人沐浴更衣,穿上寿衣,然后再把他抬到堂屋里面,主要要双脚朝里头朝外,然后再在床前摆放一个盆用来烧纸,而这个称之为"烧倒头车注意在给老人穿寿衣的时候,是很忌讳亲人的眼泪掉在寿衣上的。 通俗的叫法是〃入木〃或者〃入棺〃。每个地方的叫法都不太相同,做法也各不一样,给家中老人换上新衣,有的要在家停

放3天,5天或者更多天。等亲戚朋友来祭奠,还要求吃面条有的地方是吃饺子,有的地方甚至是吃的不熟的那种,至于寓意至于他们懂得了。 5、报庙。 其一般都是由孝子手捧着有香、酒、纸钱的小簸箕去祖坟前面跟祖宗们报信,告知祖先家里有人去世了。 6、吊唁: 当村里的人知道村中有老人去世之后,都会每家每户安排一个人前来吊唁,并宽慰家属。而孝子则会对跪在灵堂前面,对来吊唁的亲朋好友表示感谢。对于吊纸还有着〃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的说法,就是来吊唁的人中,对方烧纸了就说明和死者的关系好,孝子需要磕头答谢。而没有烧纸,则关系一般,是不需要磕头的!

汉族农村丧葬习俗

汉族农村丧葬习俗 1、汉族人亡后,首先立丧主(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无孙则以次子)、丧妇(死者之妻,无者为丧主之妻)和司礼,置棺椁寿衣,棺椁用料以松柏为上,桐木、杉木次之。棺木的板数须成双成对,厚2~3寸,4寸为好,5寸更佳。外形一头大、一头小。薄棺俗称匣子,多用于幼丧。外刷土漆,呈深黑色,有的黑中杂以红色,内外刷桐油。富有之家棺内底部铺炼熟的糯米灰数寸厚,还有的熔入麻油、松香等。寿衣习惯用单数,5件,7件不等,蓝、藏青、灰色均可,忌用黑色。不缀钮扣,缀布带系着。衣外系一条白色棉线腰带,线的根数与死者的年龄相同。脚穿棉鞋。、死者弥留之际,亲属静候身旁“送终”。气绝后,烧落气纸,将尸体移至正屋,置于床板或草铺上,头向下方,脸盖黄裱纸。板下点长明灯,设牢盆(即泥糊盆),烧纸及纸人,又扎纸台插于门外树上,称“望乡台”。死者子女披麻戴孝,孝子手持哭丧棒,长约3尺。父丧用竹,母丧用桐,取父节在外,母节在内之意,棒

上用白纸条缠绕。身系草绳或缠黑纱,穿草鞋或白面布鞋,有的地方赤脚不穿鞋。光山、新县等地,男性死了,孝鞋口左边披脸子,女性死了则为右边,父母双亡则为双边。接着给死者沐浴,前身7次,后身8次,有的前后各擦3次,穿上寿衣后入殓。棺底铺香末,末上垫纸或褥,有的还置5枚铜钱。抬尸时,丧主抱死者头部人棺,头朝棺木大头,平直仰卧。头枕3块瓦,脚垫2块砖。口中含钱,或食物、珠玉。 2、盖棺后,用3枚大钉封口。光山县忌用钉,用木楔,棺口用糯米粥糊纸密封。人殓后,棺立中堂为灵堂,亲人按尊卑长幼,男女有序,肃立守灵。亲朋至吊,送以银钱、孝幛、祭牲(鸡、鱼、肉)、纸钱等物,家人不论长幼均跪门迎接。吊丧期间禁忌颇多,非葬事不谈,面污禁洗,女忌脂粉等。 3、出殡前,请道士做斋,和尚念经,超度亡魂,模拟阴间阎府种种酷刑,请其一一破除,以拯救亡魂,免遭阴间之苦;将纸扎金银山、楼宅亭阁、佣人仆役、车马服饰、望乡台等焚化,供亡人阴间使用;做堂祭,由丧主或司礼哭诉祭文,追述亡人生平事迹和德行。官绅之家为取吉祥,对此仪极为重视,往往设大型道场,搭祭坛、祭棚,念经数日,小礼1

农村殡葬仪式及程序

农村殡葬仪式及程序 农村殡葬仪式及程序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殡葬仪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农村地区中,殡葬仪式仍然是人们重视的事情,而且往往有着一些独特的风俗和程序。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详细了解农村殡葬仪式及程序。 一、前期准备 在进行殡葬仪式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前期准备工作。首先是通知亲属和朋友。在农村地区中,一般会请一位专门的亲戚或者志愿者去通知所有的亲友邻居,邀请他们前来参加,因为在乡村,人情味重,死者的亲友都会去安慰患难。其次是家事准备,家人会将逝者的衣物、照片、骨灰盒等放置于室内;将桌椅、凳子、厨房用具等清理干净,为宾客提供方便。 二、守孝 在农村地区中,传统的守孝期为3天,以自然死亡的家属为例。家属需要在这三天里面遵循守孝的习俗,为逝者鞠躬、磕头、放哀音,甚至有些地方还会在晚上挂上纸灯笼或者点上烛光为逝者送行。家中不允许浪费食物,娱乐活动,穿深色服装,不能热闹言笑,不能涂口红(特别是祭拜时,女性不得涂口红)。守孝仪式中,女子一般不用参加,但仍有一些地方要求女子也要守孝。

三、丧事流程 在三天的守孝过后,进入到真正的丧事流程中。现今流行的仪式是,举行追悼会,然后举行走后墓与火化仪式。追悼会通常在逝者的家中或者村委会举行,一般都是在晚上,期间还会放跑唱或者是琴音。丧葬仪式结束后,通常会烧一些纸钱和一些绣球。死者的遗体并不马上火化,需要在殡仪馆中进行停放。停放的时间通常是三天到五天,这取决于家属和殡仪馆的协调时间。在殡仪馆的停放期间,会有很多人前来慰问,送上捐款,或者是慰问品等等。在送葬的仪式中,家属需要向参加葬礼的朋友和亲友发放面红、糖和其他的慰问品。 四、墓地选址 在进行丧事仪式后,就需要确定逝者的墓地了。在农村地区中,墓地的选址很重要,一般是在农田、公路、河流等处,因为这些处所阳气充足,好的话还能风水宝地。在找到合适的墓地之后,就需要开始修建墓碑了。在修建墓碑时,需要将逝者的生平介绍,刻在石碑上。这些生平介绍一般记录逝者的姓名、生卒年月、籍贯等等。 以上就是农村殡葬仪式及程序的全过程,虽然现在的社会已经越来越现代化,但是对于农村地区来说,传统的习俗并未改变。人们依然以自己的方式为逝者送行,希望逝者安息。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37:我国传统丧葬习俗拾零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37:我国传统丧葬习俗拾零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37:我国传统丧葬习俗拾零 我国传统丧葬习俗拾零 (一)葬法 葬法是指遗体安葬的方法。如土葬、火葬、水葬、天葬、崖葬等。 土葬,是我国古代通用的形式,不仅汉族以土葬为主,古代匈奴、突厥、回纥等民族也以土葬为主要葬式。方法是用棺木盛尸,挖葬穴,将棺木深埋于土中,并以丘为标记。土葬的墓穴形制多样,最常见的是长方形土坑,也有“亚”字形的,腰坑放殉葬者及陪葬品。地下筑室墓穴多为皇宫、贵族使用,棺木放于室中。土葬与农业发展有关,农业地进步及与此相关的亲土、恋土、入土为安意识支撑并推动了土葬的发展,成为汉民族的代表葬法。中国古代有女娲持黄土造人的神话传说,人们普遍认为人既由土而成,死后还应回到土中去。而民间传说中的阴曹地府,也与土葬是相一致的。苗族有多次采取“复葬”的方法,即一次土葬后待棺木朽烂后再备新棺,装骨复葬,俗称“翻尸”,直至捡不出尸骨为止。回族依照宗教礼俗,至今还沿用土葬。到客家人居住的梅县地区旅行的外地人,常常被那些建于山腰或筑于田野的一座座形状奇特的坟地所吸引。在汉民族中,客家人的丧葬习俗和坟地建造很有特点,他们实行二次拾骨葬。客家人素有重孝道、敬祖先的传统。他们对治丧安葬礼的习俗特别重视。年过花甲的老人,身体尚健,晚辈便要为之准备其死后穿着的寿衣、用物和棺材。老人看着用大杉木制作的棺材,为自已过世之后有了长眠的卧具和归宿而欣慰。他们一高兴,精神愈发健旺,身板更加硬朗。不过,生老病死终究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当老人病危弥留之际,儿孙要依俗将他抬至上厅堂,放在临时支搭起来的木床上,铺席置枕,日夜守护伺候。待老人咽气去世(客家人俗称“过身”),遗属立即下跪痛哭,并从河里提回清水为之洗脸、擦身、穿上寿衣,在族人的帮助下,遗属在上厅堂设灵堂,并四出向亲友报丧。亲友闻讯立即前来吊唁,遗属举行隆重的家祭。最后选择吉日,在吹鼓手的哀乐声和飘飘扬扬的铭旌、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