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教案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教案

【篇一:市评优课登幽州台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黄土梁子初级中学秦桂红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2、能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赏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

情感。

一、导入(轻音乐)

“登高”作为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千百年来被历代的文人反复

吟咏描写。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高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在《登高》里低吟:“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

白在登上金陵凤凰台后感慨“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唐代有一位文学家陈子昂,他登上了幽州台,又有什么样的感慨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登幽州台歌》。

提醒学生注意州字的写法。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燕

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二、读诗韵

1、学生分组展示朗读。

2、学生评价,再朗读。

3、读了这首诗,你体会到了诗人内心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悲伤,孤独,难过)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悲伤、孤独呢?听听名家的朗读,

播放视频。

4、再试着深情的读一遍,读出那种悲伤和孤独。学生配乐朗诵。

三、释诗意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句的表面意思。2

人描述。

3、古代圣贤之君,具体指的是哪个君王呢?学生讲燕昭王筑黄金台

的故事

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

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

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

降为军曹。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登楼远眺,凭今吊古,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衔接:当年的幽州台还在,可是招揽贤士的燕昭王却早已不见。自

己空有满腹才华,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怎能不让人心生感慨,

落泪伤悲呢?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下这首诗,一起去体会诗人内心

的悲伤。

四、品诗味

1、过渡:其实每一首诗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让我们走进陈子昂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

2、幻灯片:说说你喜欢的句子,并谈谈喜欢它的理由。(提示:可以从炼字,内容、情感、意境、描写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谈)学

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提示:展示时,先把你喜欢的句子深情的朗读出来,再说说你喜欢

的理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也可以独自展示。

3、学生汇报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赏析小结:陈子昂

活了41岁,他既看不到1000年前的招贤的英王,又看不见后世求

才的明君,真是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啊!

4、学生汇报对“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赏析

小结:时空无穷,人生有限。怀才不遇的诗人,面对辽阔的山河,

前思古人,后念来者,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壮志难酬,怎么能不“怆

然涕下”?让我们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五、悟诗情

同学们感悟了这么多,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六、写作训练:

如果陈子昂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学生展示——评价

七、拓展延伸:

曹操的《观沧海》,崔颢的《黄鹤楼》,都是登高抒怀之作,试比

较一下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与《登幽州台歌》有什么不同。

八、小结

这些沉郁苍凉的登高望远悲歌,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结晶。陈子昂是不幸的,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但又是幸运的,为

我们留下了璀璨的篇章,诗歌中表达出的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至今熠

熠生辉。让我们熟读精思,让这些美好的古诗成为滋养我们精神的

营养,让我们在这些诗人的带领下乘风破浪,扬帆起航,实现自己

的人生理想。

【篇二:《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

案设计)】

18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

步感受盛唐气象。

2.背诵这首诗。

说明: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广为传唱的经典诗作,读经典就要读出经典

中的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语文课一项重要的任务。唐朝是悠

悠历史中一座奇峰,唐诗是诗歌王国的奇葩。读唐诗,品唐朝之气象,会滋润我们年轻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

《登幽州台歌》是体现陈子昂诗歌主张的代表作。它的出现,标志

着齐梁浮艳、织弱诗风的影响已一扫而空,盛唐诗歌创作的新潮即

将涌现。韩愈《荐士》诗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指出了

他对唐诗的开启作用。读《登幽州台歌》不仅要读出陈子昂的怀才

不遇的悲慨,还应该读出盛唐的端倪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2.难点: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说明:诗歌是情绪的抒发,读诗的重点首先是读出诗人的情绪情感。当然,诗无达诂,教师不要强求统一答案。另外,为了更好的读懂

诗歌,也应该注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盛唐气象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但是,从初唐诗歌中读出这点来

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是有难度的。教师适当讲解,让学生有初浅

的感受也就可以了,不必急于求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怀。范读,或者放录音;

指导齐读。

在听读中感受;

在朗读中沉浸。带动学生积极的主体体验,更好、更快地走进文本。

描述诗人形象提问: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提示:外貌、动作、语言等。)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与想象。

朗读。

朗读。诗歌是形象的,也是个性化的;读诗首先也应该是感性的,

想象是读诗不可缺少的环节。

理解诗人的悲慨。补充注释与背景资料,更好读懂全诗。

(①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燕台。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故

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②者:古音“诈”,与“下”押韵。③涕:眼泪。)

(背景资料略)理解诗句的内涵。

背诵。

推敲词句;

仔细品味。

初识盛唐气象借助前人评论,感受诗歌的阔大的境界,雄浑的格调。(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柳宗元:“张说工著述,张

九龄善比兴,兼备者子昂而已”;马端临:“惟诗语高妙,其他文则不脱

偶俪卑弱之体”;胡应麟:“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胡

城亨:“大泽一呼,为众雄驱先。”)理解评论。

回忆境界宏大的唐诗。

背诵本诗。读出文化,读出经典的价值。

思路点拨

1.朗读全诗,感受、沉浸;

2.画出诗人登临幽州台的情景,或者将诗歌改写为一个故事、一

篇散文。

3.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4.找朋友:从登高抒怀、怀才不遇、陈子昂的诗作等不同角度为《登幽州台歌》找“朋友”。

【篇三:25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

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

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

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

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那时武则天当政,

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直言上谏,对武则天后朝

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

得他心情非常苦闷。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

营州。陈子昂作为参谋,屡次向武则天进言,屡遭降职,诗人接连

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

写下《登幽州台歌》。

3、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登幽州台歌》

二、初步感知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师书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幽州台在哪儿?

3、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登上幽州台,而不登其它高楼呢?

背景意义:对于我国封建历史上数之不尽的怀才不遇的文人,燕昭

王和黄金台都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陈子昂非常仰慕燕昭王这样

的圣明君王,深恨自己生不逢时,不能趋归燕昭王这样的明君麾下

建功立业!

4、那么作者登上幽州台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

陈子昂还曾写过一首诗《燕昭王》,我们不妨先来理解一下这首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译文从南面登上碣石宫,望向远处的黄金台。丘陵上已长满乔木,

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宏图霸业今已不再,我也只好骑马归营。

次二句:“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抒发了世事沧桑的感喟。

这首怀古诗借古讽今,感情深沉,词句朴质,有较强的感人力量。

表达了对燕昭王的追思仰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业的遗憾。

这首五言古诗同《登幽州台歌》一样,是作者随武攸宜东征契丹时

所作。

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1、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提示:这首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其实

首诗融“楚辞”与汉魏的“歌”两体而成)“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

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四、深入理解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

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

受他的悲情吧!!

1、学生自读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师: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

时间(前——后)

师:“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

士的贤明君主

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

《登幽州台歌》教案 (公开课)2022年部编版语文精品

《登幽州台歌》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登幽州台歌》,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登幽州台歌》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第20课第一首唐诗。学习它对于启迪着人们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鉴赏登高感怀类的诗歌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以前对古诗词的积累,但认知能力有限,还不具备诗歌鉴赏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点滴引导慢慢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加之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一、知识与能力: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理解诗歌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品析词句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诗人独特的感情,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课标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那说出自己的体验,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熟读成诵,感受诗歌中的意境。 而本诗中所表达的旷世孤独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本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诗人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要注重诵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他们自身理解感悟和提高。而教师那么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基此,我把本课的 教法定为: 一读书指导法 二点拨质疑法 学法定为: 一朗读法 二练习法 三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贯彻315教学思想,完成教学目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七步教学法展开教学: 1、导 学生朗读多媒体展示的名家名句,迅速处于一种比较熟悉却又略有陌生的情感体验中,对接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教案

一、构建动场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但人生坎坷,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他就是唐代诗人——陈子昂。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些他的作品《登幽州台歌》。 二、自主学习 (一)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三、整体感知 (一)初读诗歌 1.自读: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 的节奏、韵味。 2.展读:(1)指名读,学生评价;(2)男女生赛读;(3)齐读。 (二)疏通诗意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首先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疏通诗句的意思。 译文: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四、交流探究 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那作者为什么会“怆然”“涕下”呢? 写作背景: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典故: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后来有个智者郭隗(kuí)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学生】 学生介绍作 者。 【学生】 朗读课 文,疏通文 意。 【学生】 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 了解作者及相 关文学常识 【设计意图】 反复诵读的 基础上借助注 释理解诗歌内 容 【设计意图】 理解作者表 达的思想情 感。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学道理。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流露出的强烈情感。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更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让他们团结协作,锻炼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点讲可以帮助学生完善相关知识点学习。通过拓展,让学生阅读水平进一步提高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全班分6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将讨论结果写在大卡上。 1.学习《幽州台歌》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诗句研读: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诗句中的“独”该怎么理解? 3.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4.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下册语文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经历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时事导入: 今年新冠肺炎抗疫期间,在日本捐赠给中国的物资上写下的几句诗文,“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让人觉得美好又备受鼓舞,同时也让我们再次见证了诗歌的魅力!诗,就是这么一种飞翔的艺术,它可以跨越语言和民族的障碍,在拉近空间的距离的同时也拉近了彼此间心灵的距离。既可以飞跃大洋,在心里落下美与爱的种子,也可以跨越千年,只一句,便动心动情,嵌入灵魂,深入骨髓。而今天要学习的第一首诗歌,它曾让无数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哪怕只一首便可以奠定他千古的地位,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老师给它取了标题《古来圣贤皆寂寞——吟一曲生命的悲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二、示范朗读(配乐朗诵诗歌)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解说:请同学们认真听读范读,注意划好朗诵节奏,通过朗诵的节奏、语速语气、语调轻重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歌行体诗歌,无论是从它字数还是韵脚都可以发现这首诗歌还没有发展到后来严于格律的近体诗。 三、理解诗意 (一)词句注释 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⑵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 解说:现在你能翻译这首诗歌了吗?我们一起来! (二)白话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能悠悠无限,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四、知人论世 解说:这首诗初读很短很简单,老师也非常喜欢,小的时候最好的朋友分享心得,我们都被这种苍茫的孤独感和天地唯我的孤傲气质深深打动:高楼之上,飘荡了千年的风迎面吹拂而来,诗人衣袂飘飘、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1课《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 一、教学目标: 1.体味本诗阔大苍凉的意境。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初步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培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体味本诗阔大苍凉的意境。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难点:初步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培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预设: 启发与涵泳品味相结合;查阅资料,拓展延伸。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晰方法 请学生诵读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词,谈话导入新课。读课文前面的《导语》讨论明晰读诗四步法: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结合课下注释,读通诗意;联系作者和创作背景,读出情感;感悟妙处,入情入境,化诵为写。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学生大声朗读诗歌,然后推荐难读与难写的字词。 (三)再读诗歌读通诗意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重点是理解“古人”“来者”“悠悠”“怆然”。(四)联系背景读出情感 联系作者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1、我对句感受最深,我读出了一个陈子昂。 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对无限的时空,不免产生一种孤寂悲凉之感,再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便产生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五)入情入境化诵为写 1321年前,你就是陈子昂,你从军营里走出,登上幽州台。 写一写: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后入情入境自读诗歌。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提前印发给学生的材料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韵译】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赏析】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登幽州台歌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庭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这首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西征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无将略,先头部队被契丹所败,总管王孝杰坠崖而亡,几乎全军覆没。武攸宜听说后,十分惊骇,怯敌不前。陈子昂认为自己“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于是建议以奇兵胜骄敌,请分兵万人为前驱,但未被采纳;后来又多次进谏,“言甚切至”,竟触怒了建安王。刚愎自用的武攸宜一怒之下,将他降职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蓟北楼——幽州台,俯仰古今,纵望天地,思绪潮涌,感慨万端,遂赋诗七首,总题为《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缅怀古代求贤若渴、唯贤是用的燕昭王等贤明君主,抒发自己生不逢辰、未能施展抱负的感慨。《登幽州台歌》是继《蓟丘览古》稍后的又一感怀杰作。《蓟丘览古》诗前有序,序中写道:“丁酉岁(697),吾北征。出自蓟门,乃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从这篇序中所流露出的怀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教案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教案 【篇一:市评优课登幽州台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黄土梁子初级中学秦桂红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2、能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赏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 情感。 一、导入(轻音乐) “登高”作为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千百年来被历代的文人反复 吟咏描写。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高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在《登高》里低吟:“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 白在登上金陵凤凰台后感慨“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唐代有一位文学家陈子昂,他登上了幽州台,又有什么样的感慨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登幽州台歌》。 提醒学生注意州字的写法。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燕 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二、读诗韵 1、学生分组展示朗读。 2、学生评价,再朗读。 3、读了这首诗,你体会到了诗人内心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悲伤,孤独,难过)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悲伤、孤独呢?听听名家的朗读, 播放视频。 4、再试着深情的读一遍,读出那种悲伤和孤独。学生配乐朗诵。 三、释诗意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句的表面意思。2 人描述。 3、古代圣贤之君,具体指的是哪个君王呢?学生讲燕昭王筑黄金台 的故事 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 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 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21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1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经历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时事导入: 今年新冠肺炎抗疫期间,在日本捐赠给中国的物资上写下的几句诗文,“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让人觉得美好又备受鼓舞,同时也让我们再次见证了诗歌的魅力!诗,就是这么一种飞翔的艺术,它可以跨越语言和民族的障碍,在拉近空间的距离的同时也拉近了彼此间心灵的距离。既可以飞跃大洋,在心里落下美与爱的种子,也可以跨越千年,只一句,便动心动情,嵌入灵魂,深入骨髓。而今天要学习的第一首诗歌,它曾让无数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哪怕只一首便可以奠定他千古的地位,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老师给它取了标题《古来圣贤皆寂寞——吟一曲生命的悲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二、示范朗读(配乐朗诵诗歌)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解说:请同学们认真听读范读,注意划好朗诵节奏,通过朗诵的

节奏、语速语气、语调轻重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歌行体诗歌,无论是从它字数还是韵脚都可以发现这首诗歌还没有发展到后来严于格律的近体诗。 理解诗意 (一)词句注释 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⑵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 解说:现在你能翻译这首诗歌了吗?我们一起来! (二)白话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能悠悠无限,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四、知人论世 解说:这首诗初读很短很简单,老师也非常喜欢,小的时候最好的朋友分享心得,我们都被这种苍茫的孤独感和天地唯我的孤傲气质深深打动:高楼之上,飘荡了千年的风迎面吹拂而来,诗人衣袂飘飘、落寞孤高!初读我们不懂他的悲伤,但他的悲伤可以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和怜惜。到底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与悲伤呢?我们需要“知人论世”。 解说: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记下“知人论世“相关知识点。 知人论世:是文艺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 知人:了解一个人的生平经历、为人性情、风格作品、创作意图等; 论世:研究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该作品时的社会状况。 (一)知人:人物生平 初唐诗人:“初唐四杰”+陈子昂。 生平经历:陈子昂(661—702) ,字伯玉,四川人。二十四岁中

登幽州台歌教案幼儿园

登幽州台歌教案幼儿园 概述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诗描绘的是陈子 昂任幽州刺史时,在登临幽州台时所感受到的壮美景象,深受文人雅士们的喜爱。在幼儿园教学中,利用这首诗歌进行适当的教学设计,既可以让孩子们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又能够培养孩子们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目标 1.认识《登幽州台歌》这首唐诗的基本情境、意境和文化内涵; 2.通过吟诵,培养孩子们的语感和韵律感; 3.积累新的词汇和句式,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扩展孩子们的视野,开拓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大纲 一、课前准备 1.播放《登幽州台》原唱音乐,让孩子们感受歌曲的氛围; 2.呈现唐代书法,让孩子们了解古代书法的风格和魅力; 3.准备一些与登高赏景有关的图片,如高山、云海、日出等; 4.准备一些相关的游戏和活动,如模仿登高行走、创作山水画等。 二、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课前准备的音乐、图片等,让孩子们进入登高赏景的氛围; 2.正片:介绍《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作品意义,逐一讲解每一句的意 义和词汇; 3.吟诵:带领孩子们吟唱这首诗歌,让他们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创作:组织孩子们创作自己的山水画或创作新的诗歌,引导他们表达 自己的思维和感受; 5.游戏:利用模仿登高等游戏,增加孩子们的体验感和参与度; 6.结束:回顾今天的学习和活动,展示孩子们的创作成果。 三、教学反思 1.教学准备要充分。在教学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例如提前播放歌曲、 制作PPT等,才能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2.增加互动环节。通过游戏和创作等方式,增加孩子们的互动和参与度, 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3.注意合理安排时间。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不要让孩 子们感到疲惫和无聊,也不要浪费教学时间。 结语 通过《登幽州台歌》这首经典诗歌的教学,可以为孩子们开启一扇了解古代文化、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窗口。同时,这也是一次培养孩子们审美能力、创造力的机会。希望通过这次教案的分享,能够帮助到更多的幼儿园教师们。

教案:《登幽州台歌》

教案:《登幽州台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笔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笔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笔者: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燕台。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3、简介笔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唐代文学家。梓州射洪人(今四川

射洪)。年轻时性格豪爽(少任侠)。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直言敢谏,所陈多切中时弊。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笔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其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任人唯贤的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不被赏识,无人能理解的孤独和悲愤。) 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联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从诗歌的重音、节拍、韵律等,朗读背诵诗歌 2.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3.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4.通过比较阅读法来进行诗歌解读 教学重难点:解读诗歌意蕴 一、导入 古人喜登高望远,登则必有诗作。古人登高有些缘由: 伤春悲秋,写尽心事; 感怀历史,凭高吊古; 怀人思乡,满目愁绪。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首和“登高”相关的佳作——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和王安石《登飞来峰》。 二、深情并茂读诗歌 1.生自由朗诵:①要求读准字音,可结合课下注解和工具书; ②读出节奏和韵律,可听读老师播放的朗读录音; ③批注哪些字词需要重读及其原因:通过自己对两首诗歌诗意的初步理解,找出需要重读的字词,然后反复练习。通过读这些词,将登高诗的气势读出来。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古人:古代招贤的明君;来者:后世求贤的明主,可见诗人贤君不遇的惆怅。 悠悠:通过叠词手法,时间久远,空间广大,时空交错的怅然。 独:诗人心中深觉自身孤单渺小。 怆然:可见诗人心中悲切。

而:延续诗歌节奏 2.教师进行朗诵指导: ①长短句相间,句式灵活,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②前两句音节较急促,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的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较为舒缓流畅,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悲愤。后两句语调低沉,节奏缓慢,“悠悠”低沉重读,读出广阔辽远之感。“独”“怆然”“涕下”这几个词放缓、延长、停顿,语调低沉,以传递诗人悲怆孤寂感。 ③属于古体诗,韵律自由,不讲求押韵。 ④学生单独朗诵——全班齐诵 过渡: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不同的人生境遇,或许又能看到不同的风景,获得不同的心境。36岁身处边疆,不得重任的陈子昂在历史长空中慷慨悲歌,而数百年后,而立之年的王安石,知县任满,荣归故里的途中,登临飞来峰顶,极目远眺,又会有哪些感触呢?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千寻:极言塔之高峻 不畏:意气风发,不畏险阻。 浮云:一语双关。既指眼前浮云,也代指艰难险阻。 最高层: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壮志。 日升:旭日东升,虚实结合,极写自己志向远大,豪情满怀。 朗诵指导: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学生单独朗诵——全班齐诵 三、字斟句酌品诗歌 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如何读登临诗: 1.登何地?(标题或诗句中寻找) 2.见何景?(所见所听) 3.发何感?(古人登高这一行为绝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其社会

《登幽州台歌》 教案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那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直言上谏,对武则天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得他心情非常苦闷。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陈子昂作为参谋,屡次向武则天进言,屡遭降职,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登幽州台歌》。 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登幽州台歌》二、初步感知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师书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幽州台在哪儿?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有将有德有才之人),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衍yǎn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ruì(即有智慧、有能力、英明)、招贤纳士(网罗人才)的良好声誉。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登上幽州台,而不登其它高楼呢? 背景意义:对于我国封建历史上数之不尽的怀才不遇的文人,燕昭王和黄金台都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陈子昂非常仰慕燕昭王这样的圣明君王,深恨自己生不逢时,不能趋归燕昭王这样的明君麾下建功立业! 那么作者登上幽州台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 陈子昂还曾写过一首诗《燕昭王》,我们不妨先来理解一下这首诗: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译文从南面登上碣石宫,望向远处的黄金台。丘陵上已长满乔木,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宏图霸业今已不再,我也只好骑马归营。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高望远,遇见自我 ——登临群诗《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阅 读教学 教学目标: 析读登临诗,悟诗人心境美。 绘读登临诗,品山川壮丽美。 诵读登临诗,寻诗歌音韵美。 教学重点: 了解诗人登临之地,描绘所见之景的特点,结合背景资料,抓住关键性语句,体会诗歌情感和诗人的情怀。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古人常常会在登临山、亭、楼、阁、台等地时,会因自己种种原因而情思涌动,由此赋诗兴叹,抒发自己的胸怀。我们把这样的诗歌叫做“登临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登临诗,请大家大声朗读诗题。 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及韵律。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学生个读,教师点评) 预设:《登幽州台歌》抓住叠词“悠悠”,体会诗歌时空的阔远。《望岳》抓住诗歌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豪言壮语,通过重读“凌”“众山小”体会诗人

的豪情壮志。《登飞来峰》抓住“不畏”两个字,读出诗人的勇气与决心。 2、齐声朗读首诗歌。 三、把握登临之地及所见之景的特点,体悟诗情。 四、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诗人登高,见景必定抒怀,请同学们通读三首诗,我们先一起了解这三首诗歌诗人所登何地?他们登高看到了什么景象? 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1. 朗读诗歌,找到作者所登之地。学生勾画,教师指导。 预设: 《登幽州台歌》所登之地是“幽州台”,追问学生“幽州台”是什么地方?根据课下注释,我们了解到幽州台是战国时燕昭王为了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招贤纳士,任人唯贤成为幽州台过去的颂歌,而今却只是枯草蓬生的斑驳亭台。 《望岳》所登之地是泰山。泰山素有“天下第一山”的美称,诗中所云“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二字的意思大山的祖宗的意思,可见泰山之雄伟巍峨。《登飞来峰》所登之地是“飞来峰”。古代传说这座山从琅琊郡东武飞来的,因此叫飞来峰。千寻塔,一寻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公开课教学设计_3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1.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析背诵经典诗歌,学习诗歌凝练的语言。 2.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大意,学会品读诗歌。 3.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中意蕴深刻的句子,分析其丰富内涵。 4.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本文的学习,尝试窥探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政治抱负。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会运用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诵读一一理解一一品析。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诵读一一理解一一品析。 教学环境及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登幽州台歌》(提醒“幽字的笔画顺序”) 学生活动方式:齐读课题说说课题(登幽州台歌) 二、初步感知 1、自由读指名读课文。 (学生活动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1)读字音,辨字形 chu a ng c a ng qi a ng t i 怆沧抢涕(眼泪) (2)读节奏指名读,认真听,看他在哪些地方停顿的?合适吗? (学生回答) (3)教师示范:读古诗,品韵味, (学生活动:试一试) (设计理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反复朗读,把握诗歌内容及情感。) 2 .整体把握: (1)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受?(很悲伤,很悲痛,有种无比苍凉的感觉)点赞。 (2)学生对照文中的注释,仔细看一看插图,想一想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默读后,检查读诗的效果) 两个问题:第一诗人为什么要在幽州台上写下这首诗?(展示课件幽州台)第二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作者的心情。(展示课件:作者人生际遇写作背

2023七年级上册语文《登幽州台歌》教案

2023七年级上册语文《登幽州台歌》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登幽州台歌》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2、背诵诗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时间:2023年3月28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陈子昂的资料 2、教师补充并介绍写作背景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三、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四、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

感想呢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五、文章第四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六、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从诗歌看,指诗歌本身看,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八、作业布置 1、完成《点击》 2、背诵默写古诗 《登幽州台歌》原文和译文 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一想天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作者介绍: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唐代文学家,初唐诗_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

精选《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3篇

精选《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3篇 精选《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3篇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下面是小编收集的《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精选《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感情朗读并背诵。 2、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阵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3、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登幽州台歌》二、初步感知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师书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幽州台在哪儿?(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吧)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4、初读古诗。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赛读(男女小组)、齐读。三、深入理解(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刚学到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1、学生自读出示学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一等奖创新教 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幽州台歌 一、教材分析 《登幽州台歌》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中的一篇感怀诗。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味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体味。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其中之奥妙。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处于学习和成长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对教材的不适应和优等生、后进生逐步显现是他们在本阶段语文学习的不良表现之一。因此,区分教学重难点,以及分阶段的布置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手段。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歌大意及关键词。 2.能从不同角度对诗歌语言进行赏析,体味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大意,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味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愁等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中的对比手法,引导学生简述感怀诗的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

治才能的文人,那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直言上谏,对武则天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得他心情非常苦闷。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陈子昂作为参谋,屡次向武则天进言,屡遭降职,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登幽州台歌》。 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登幽州台歌》 二、释题,背景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三、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2)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3)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4)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5)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6)涕:古时指眼泪。 四、翻译诗歌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五、自读思考: (1)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夜? 明确:银烛、明月、晓天 (2)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别”? 明确:离堂、别路、金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