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一、电离干扰
由于原子在火焰中电离而引起的干扰效应。被测元素在火焰中形成自由原子后,原子继续电离,使基态原子数减少,造成吸收信号减少,降低灵敏度。
影响自由原子电离的主要因素有:电离电位、火焰温度及原子的电子结构。
电离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若增加火焰中电子浓度,则电离平衡向生成基态原子的方向移动,使吸光值增大。可在待测溶液中加入一种较易电离的另一种元素,增加火焰中的电子浓度,抑制电离干扰。如一氧化二氮、乙炔火焰中测定钡时,加入0.2%氯化钾,又称为电离缓冲剂。大部分碱金属的电离电位较低,受到电离干扰也最严重,可降低温度以减少电离平衡常数,从而使电离度变小,可选择不同的火焰配比。
二、物理干扰
火焰原子吸收分析中,样品溶液与参比溶液的物理性质不同,对在观测高度上,通过火焰水平横截面的气溶胶流量产生影响,改变吸收信号的强度。样液的粘度与密度、毛细管的直径和长度、浸入试样的深度均将影响样液的提升速率。样液表面张力的变化,影响雾珠和气溶胶粒子大小与分布以及雾化效率。大量基体物质在火焰中蒸发和解离时,消耗大量的热能,在蒸发过程中有可能包裹待测元素,影
响原子化效率。另外,高盐含量可造成燃烧缝隙堵塞,改变其工作特性,均为物理干扰。
石墨炉原子吸收虽不存在火焰原子化由物理因素形成的传输干扰。但进样量的大小和进样位置都是重要的。进样量过大,使待测原子蒸气逸出,样液在石墨炉中得位置不重现,影响原子化的速率,程序升温中的干燥、灰化以及原子化的温度与时间设置均有影响。
消除物理干扰的方法:尽量使样品溶液与参比溶液保持一致,也可采取标准加入法,对较浓的样品可采用稀释溶液的方法来减少物理干扰,在非火焰原子吸收法中可使用基体改良剂。
三、光谱干扰
1.多重谱线干扰
理想的情况下,光谱通带内只有一条可供吸收的发射线,但一些元素在有限的光谱通带内有多重辐射线及吸收谱线,且每条谱线又有不同的发射强度和吸收系数,可导致校正曲线的非线性及灵敏度降低。如镍的灵敏吸收线为232.0nm,但其两侧还有231.98 nm及232.14 nm,对主吸收线与临近谱线波长相差较小的多重谱线干扰,可适当减小狭缝宽度,提高光源辐射强度,消除干扰,相差太近可另选吸收谱线测定。
2.非吸收线干扰
光谱辐射在光谱通带内发射两条以上分不开的谱线,其中只有一条是可被吸收的谱线,同样导致谱线的非线性及灵敏度降低,造成干扰的原因有:具有较复杂光谱的元素,如铁、钴、镍,本身就发射出
单色仪不能完全分开的谱线。还有空心阴极灯材料中得杂质。消除干扰方法减小狭缝宽度。
3.吸收线重叠干扰
一些元素有多种谱线,出现与其他元素相同的吸收谱线产生直接的光谱重叠,无论是测定二者中得任一元素,另一元素都会产生干扰,干扰的大小取决于谱线的重叠程度,最好选择其他分析线。
4.背景吸收
原子化过程中生成卤化物、氧化物、氢化物等气体分子带状光谱吸收光源辐射而引起的干扰。金属盐类分子吸收,碱金属与碱土金属的卤化物是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化合物。钠、钾卤化物的分子吸收线在200 nm -300 nm的波段,对吸收线在其波段内的待测元素必然存在背景吸收。无机酸的分子吸收:硫酸与磷酸在250 nm 处有强的吸收谱带,硝酸、盐酸吸收很少,在样品制备中应尽量避开使用硫酸及磷酸。火焰气体吸收:火焰中所形成的较高浓度的分子,是用某些生物与火焰气体反应的结果,如C,CO,OH,CH,CN及N等,在281.1-306.4 nm波段内,干扰Mg285.2 nm,308.9-330.0 nm波段中干扰Bi306.7 nm. 光散射:不挥发固体微粒对光源辐射产生散射作用,虽然不属于光吸收现象,但起到背景吸收作用,光散射系数与微粒数目体积的平方成正比,在230nm以下近紫外区散射背景吸收特别严重,对特征波长在近紫外区的元素,如Cd,Pb,Zn更容易受光散射的干扰,石墨炉原子吸收光散射干扰由以下原因形成:灰化阶段基体物质、基体分子化合物在原子化时蒸发,测量高温元素,石墨管质量欠佳。
5.背景校正
氘灯校正背景,空心阴极灯光源发射光与氘灯连续光源发射光,经切光器分别交替在同一光度上通过光谱通带与原子化器,并经干燥器后至检测器分别取得信号,两信号值之差为扣除背景后的待测元素的吸收信号。
其原理:空心阴极灯发射出锐线辐射,其谱线半宽度约为0.003nm,氘灯发射连续光谱发射其谱线宽度与仪器光谱通带一致,一般为0.2-0.7nm,测量前将空心阴极灯与氘灯的光源强度调节为相等,使显示器无读数,当测量时,两束辐射光交替通过原子化器,空心阴极灯发出的锐线光源通过原子化器时,被待测原子及背景物质吸收,氘灯发出的锐线光源通过原子化器时,同样被待测原子及背景吸收,由于原子吸收共振谱线半宽度约为0.003nm,氘灯连续光源的谱线宽度为0.2nm,这种情况下即使其中相当于主光源共振辐射100%吸收,也只相当连续光源总吸收强度的 1.5%,因此,待测原子的特征吸收相对于背景物质的非特征吸收可以忽略不计。
缺点是:背景校正能力低,高背景吸收可导致噪声增大,降低信噪比,一般控制在0.7A以下。对于石墨炉中基态原子动态吸收信号往往不能进行完全背景校正。
辐射光源的准值问题,若两束辐射光未能完全重合,特别是用石墨炉原子化器测定时,当原子蒸气在石墨管内分布不均匀引入误差。波长范围限制,氘灯的最佳使用波长在190-360nm,高于360nm波长则光源减弱,因而很难在大范围内使两个光源强度调到一致,从而影
响校正的准确性。不适宜校正结构背景,若背景具有光谱结构,或在光谱通带内有共存元素的临近吸收线,则出现严重的过度校正现象。辐射能量损失,切光器使光能量损失为50%,若提高辐射光能量,则增加噪声,使性噪比降低。
塞曼效应背景校正:1897年物理学家塞曼发现光源在磁场的作用下可使光谱线分裂,原子钟不同能级在磁场作用下分裂的情况不同,一般分裂成三个成分,分裂后的谱线中间是与无磁场情况下的谱线频率相同,两外两个分裂后的频率移至主谱线的两侧,与磁场垂直,分裂后的谱线与主谱线半宽度在同一数量级上。因而可精确测量背景。
背景校正的理想条件:应使用单一的光源,两谱线的波长相同或很接近,他们的信号又能分辨,在工作波段内的样品光束与参比光束的强度相等,根据塞曼效应的原理可认为接近上述要求。在塞曼效应背景校正中由于分析线与参比线发自同一光源,故无需调整光束和平衡强度,是目前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能准确校正高背景的方法,可达98%的背景吸收值,相当于1.7A,校正后残留背景吸收为0.对各波段背景校正均能应用。
自吸效应:空心阴极灯受热后,阴极的金属原子被电离的离子撞击,溅射出激发态原子,并发射该金属原子的特征谱线。而一部分金属原子未能形成激发态,以基态原子形式在阴极开口处前方形成基态原子源,吸收阴极激发态原子所发射的特征谱线,从而使空心阴极灯发射光强度减弱,这些现象称为自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