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广州二模作文如何立意(附范文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广州二模作文如何立意(附范文5篇)
准确概括材料充分利用材料
——就广二模作文题谈新材料作文如何综合立意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王惠
2018年广州二模作文题是一道以寓言故事为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题。
新材料作文题有可对材料进行多元理解、可从多角度切入的命题要求,从而综合考查考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谋篇行文等表达能力。
寓言故事则多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故事虽简单,其中所蕴含的主题却往往很深刻,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因此阅读和理解寓言故事需要透过文字的表层意义深入其意义空间。
广州二模作文题综合新材料作文命题要求和寓言故事的文体要求,加之所提供的寓言材料涉及到的行为主体丰富多样,故事情节也较为完整曲折,所以在审题立意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对这样一道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作文题进行审题立意的分析,可帮助考生习得或强化在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上可迁移的路径和方法——通过准确概括材料得出中心论点,通过充分利用材料建构分论点。
一、文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一片曾经丰饶的土地逐渐变得贫瘠,许多动物陆续离开了这里。
小鸟对蚯蚓说:“我也要走了,你不走吗?”蚯蚓说:“我还是想留在这里。
”小鸟拍拍翅膀,依依不舍地飞走了。
蚯蚓看了看小鸟的背影,继续埋头松土。
甲虫从远方赶来,和蚯蚓一起忙碌起来。
几年之后,小鸟回来了,带着一群伙伴,它们嘴里衔着各种各样的种子。
小鸟惊讶地发现,这片土地已经变得松软,还长出了小草。
蚯蚓说:“你离开的这段时间,甲虫和我一起翻土堆肥,这里渐渐变好了。
”
小鸟和伙伴们把种子播撒在大地上。
大地上开满了鲜花,蝴蝶和蜜蜂也来了。
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二、解题
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分析与综合的语文能力对材料进行解析。
切记:要真正理解材料和充分利用好材料,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很重要。
作文的中心观点一般从对材料的综合性概括中得出,而分论点则可以从对材料分解后的分析中得出。
(一)按不同主体的行为来解析。
本材料为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的行为主体是多种动物,可对每种动物
(二)按故事发展的线索来解析。
本材料为一则寓言故事,一般而言,故事都会有自己的情节线,可据此进行分析:
(三)综合性、整体性概括
图表中的信息乃分类解析所得,我们尚需要通过语意综合和语段压缩对整则寓言故事的内容进行概括。
关注该寓言材料的重要动物(建设者)和主体情节(开端、发展、高潮),其中心内容可概括为:动物们(蚯蚓、小鸟、甲虫)通过努力(努力的方式和路径各有不同)改变土地的面貌(让贫瘠的土地变得丰饶美丽)。
联系人类和现实,其寓意可概括为:人类不同个体通过适合自己的各自不同的方式方法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三、偏题跑题的表现
(一)整体性偏离
整体性偏离即着眼于故事中所涉及的所有行为主体和全部情节内容而言,在审题立意上发生的偏离。
显然,该故事的主要行为主体应该是建设者(包括小鸟、蚯蚓和甲虫),而不是离乡者(许多动物)和外来者(蝴蝶和蜜蜂);其主要情节内容应该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高潮,而不是序幕、结局和尾声。
但考场上有不少同学关注了行为主体和情节内容中的次要部分。
这种偏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
1.有同学关注故事情节的开头,即“一片曾经丰饶的土地逐渐变得贫瘠”,在作文中“脑补”土地变得贫瘠的过程,探讨土地变得贫瘠的原因,从而将作文主题确立为环保;
2.有同学关注故事情节的结局和尾声,即“大地上开满了鲜花,蝴蝶和蜜蜂也来了”,作文以筑巢引凤的话题来展开;
3.第三种同学思维水平相对较高,关注到材料中的首尾关联,要么探讨贫瘠与离开、丰饶与到来的现实性关联,要么脱离材料中的现实基础,探讨“离开与归来”的哲学命题。
当然,这两种立意方式如果能够自然地联系如何建设土地进行思考和行文,也能够部分地回归正确题旨。
(二)主体性偏离
主体性偏离着眼于故事中所涉及的主要行为主体和主体情节内容而言,在审题立意上发生的偏离。
也就是说,同学们能够分辨该故事的主要行为主体是建设者(包括小鸟、蚯蚓和甲虫),主要情节内容应该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高潮,于是忽略故事中的离乡者(许多动物)和外来者(蝴蝶和蜜蜂)主体,忽略故事情节的序幕、结局和尾声。
但正确的关注并不见得能够导向正确的立意,考场上仍有不少同学在主要主体和主体情节的立意上发生了偏差。
按照对材料的概括,该故事的核心内容是:动物们通过努力改变了土地。
这里的核心要素有三个:主语“动物们”、状语“努力”、宾语“土地”。
发生偏离的情况有以下四种:
1.有同学在陈述主体“动物们”这里发生偏离。
发生偏离的主要原因是没能深入寓言故事的寓意层面,仅仅停留在其表层意义,偏离的主要表现为就动物说动物,充其量由一种动物迁移到别的动物,如就蚯蚓说到和蚯蚓一样执著坚守土地的其他动物。
2.有同学在“通过努力”的状语这里发生偏离。
无论蚯蚓、小鸟、甲虫,动物们都是在努力建设大地,只不过努力的方式和路径各有不同。
同学的关注点偏离“努力”,而是集中到诸如“坚守”“创新”“工匠精神”等主题上去。
好在这一类偏离往往需要结合“努力”才能展开,所以行文时还能关联题旨。
3.有同学在宾语“土地”这里发生偏离。
对于“土地”的理解,最合理的路径是由乡村—祖国—地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因为这都是人类脚下的大地,只是范围有小到大不断拓展而已。
但有不少同学会由“土地”联想到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或者联想到某种事业(如芯片研发等),还有同学基于对“土地”的形容尤其是“贫瘠”的形容联想到人生的困境等。
如某同学的开头是这样的:“有时一份事业就如同一片贫瘠的土地,由于种种原因不再兴盛,不再被人看好。
”
这一类题意偏离如果着眼于共同的事业或共同的困境,而不是单个人的,如果在行文时与“动物们”、与“努力”尤其是齐心协力地努力结合得比较好,也还能够关联题旨。
4.这一种偏离是因关键要素不全导致的偏离,最主要的表现是:在主语“动物们”、状语“努力”和宾语“土地”三个因素中忽略了“土地”,立意着眼于动物们的努力,行文也着墨于动物们的努力,背景“土地”完全虚化;也有同学都在忽略主语“动物们”,立意和行文集中于“努力”建设“土地”、“努力”改变“土地”。
四、点上立意
点上立意是指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就某一点上深入思考或者生发开去进行立意和行文。
如上,该寓言材料的中心内容可概括为:动物们(蚯蚓、小鸟、甲虫)通过努力(努力的方式和路径各有不同)改变土地的面貌(让贫瘠的土地变得丰饶美丽);联系人类和现实,其寓意可概括为:人类不同个体通过适合自己的各自不同的方式方法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围绕这一题意,就其中某一点或某两点来立意就是点上立意。
本次作文点上立意的“点”多表现为行为主体(动物们/人类不同个体)上的选点,有一点立意和两点立意两种:
1.一点立意即只选择陈述主体“动物们”中的一种进行立意。
其中选蚯蚓的居多,选小鸟的次之,选甲虫的较少。
大多数同学一点立意是基于对自己所选择主体的认同和赞美,也有同学运用辩证思维即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方法来一点立意。
如某同学的立意为赞美蚯蚓的奋斗精神,他认为是蚯蚓的心甘情愿的坚守、埋头苦干的艰辛,才带来了土地的恢复,造就了百花齐放的景象,在自己尝到奋斗果实的同时,也造福了小鸟和其他无家可归的生物。
以此为基点,该生将蚯蚓的奋斗精神论述为新时代所推崇的精神,列举了新时代许多像蚯蚓一样的人们的感人事迹,并在结尾处将“土地”的寓意拓展为小到个人及家庭的幸福,大到国家科技的创新都需要奋斗。
这是一篇典型的一点立意的作文。
2.两点立意即选择陈述主体“动物们”中的两种进行立意。
大多数同学选择“蚯蚓”和“小鸟”,也有同学选择“蚯蚓”和“甲虫”,挖掘二者之中的相异点或者相同点进行立意。
两点立意中有比较,有对举,就思维能力以及与材料的关联度来说,已经表现出一定的综合性。
如某同学把蚯蚓及其行为理解为“基层者的筑基”,把小鸟及其行为理解为“上层者的革新”,其立意为二者的协力才能使土地再次富饶,使事业获得发展。
该生作文的标题是“协力使土地再富饶”,分论点为“面对贫瘠的土地,基层者的筑基是首要的,必不可少的”,“面对贫瘠的土地,上层者的革新也是极其重要的”,“对一项事业的发展而言,筑基与革新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应该说,该文已有一定的综合立意的格局和气象。
五、综合立意
综合来看,广二模作文题中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动物们通过努力让贫瘠的土地变得丰饶美丽的故事。
材料要素可分为两组:第一组为“土地”,不管丰饶还是贫瘠,她都是生养万物的母体。
“土地”可理解为乡土、故土、家乡,可拓展为祖国、地球,还可迁移到组织;第二组为动物们(蚯蚓、小鸟、甲虫)。
综合立意可从材料要素的分组开始,根据两组材料及其之间的关系,可以有三种综合立意的路径:
1.第一种综合是把“土地”作为背景,就三种动物主体进行较为简单的综合立意,三个论证的主体段落可以分别赞美它们,也可以对它们的行为选择作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
如有同学作文题为“留者来者归者”,即以三者分别对应三种动物,并一个一个分析论证。
这一类综合中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将“土地”坐实为乡村或国家。
如某同学的作文题为“国之崛起,你我共勉”,该文在第一段简述材料,以“蚯蚓的坚守、甲虫的协助、小鸟的种子”来综合性概括;第二段把作了刻意的转换:“不妨把里面的角色换一换,这片土地正是我们的国家,小鸟是归国子女,蚯蚓是中国人民,甲虫是友好的邻国,而蝴蝶和蜜蜂则是国外优秀资源。
这则寓言便成了中国发展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
2.第二种综合是对三种动物主体的行为进行概括化处理,就“土地”这一背景要素进行综合,三个论证主体段落分别对应乡村、故国和地球(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点。
3.第三种着眼于两者的关系,即动物和土地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立意。
分论点要从对动物和土地的关系或者说要从对动物行为及其动机和结果的概括中得出。
此则寓言故事中的动物们的行为是:建设土地;其行为的结果是:开满鲜花;其行为的动机是可以合理推导出来的:热爱土地,对土地有梦想和期待。
由此,概而言之,
该材料中包含三个分论点:第一,热爱土地;第二,对土地怀有梦想;第三,积极投身于土地的建设,合力建设家园。
如果运用修辞,句式更加简练而又对应,表达效果更好,这三个分论点也可表述为:一、有热爱,守初心;二、有梦想,不放弃;三、有奋斗,加油干。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有同学关注“土地”的变化,对材料情节内容的首尾部分做关联,反而对中间部分的主体情节做简略化处理,从而得出“不好的开发让土地变得贫瘠;好的建设让大地开满鲜花”的中心论点,并分析前者的后果是动物们的离开而后者的结果是动物们的前来。
如果对中间部分主体情节的概括是准确的,这样的综合立意也是可以成立的。
六、综合立意例文两篇
1.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王惠
无论丰饶还是贫瘠,无论开遍鲜花还是满目荒芜,这都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因为她像母亲一样无私地养育了人们,因为她随时随地都在牵动人们的心魂和情思。
也许有人会像故事中脚踏实地的蚯蚓,始终不离不弃,守望着这片土地,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一点一滴地改变土地的面貌;也许有人要学展翅高飞的鸟儿,到远方去寻找资源和友伴,将希望的种子带回家乡,播撒在大地上;也许还有人和甲虫一样,怀抱同情心和同理心,帮助远方的伙伴建设他们的家园——路径可能不同,做法可能相异,共同的是对土地的热爱之心和感恩之情。
这片土地可能很小,小到只是我们足下的一乡一村。
但人们对土地最初的认识和情感,正是来自于这一片片乡村的土地。
对于从农耕文明的土壤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来说,乡村是很多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古代中国的诗人们以诗言志,乡思和乡愁是古代诗歌最基本的精神母题之一。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今日中国的乡村建设者正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扌鲁起袖子加油干。
在江南,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领袖针对乡村片面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建设主张;15年来,浙江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外经商的生意人回乡担任村干部,远道而来的老外在莫干山开起了“洋家乐”,一个个生态村、民俗村、花园村、文化村次第建成。
坚守者久久为功,援助者蹄疾步稳,归来者善作善成——许多在城市化进程中曾经凋敝了的中国乡村,正在和浙江省乡村一样,展现新的面貌,绽放新的生机。
当然,这片土地也可能很大,大到成为我们心中的泱泱家国。
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国土,是中国人念兹在兹的共同家园。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古代中国,无论富如明朝、强如前清、开放如唐宋,也无论积贫积弱、落后挨打如晚清,中国人始终赤胆忠心,忠贞不渝。
“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今日中国,正在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无论留守本土或留学归国的中国子民,还是来自海外的各国才俊,有凤来仪,笃志笃行,无数人的努力,正在共同托举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和辉煌。
或许,这片土地还很远,远到和我们生活似乎并无关联的异域他乡,远成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浩瀚地球。
但是,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在茫茫宇宙中,人类命运与共,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
“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么样才能够报答你的深恩?”诗人的歌咏代表人类共同的心声。
“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
”领袖的号召引领人类共同的未来。
坚守者初心不老,归来者仍是少年,援助者心手相牵。
是的,令人牵挂的是这片神奇的土地,让人投入的是这片希望的土地。
事实上,对于每一片土地的建设和发展来说,往往既少不了如蚯蚓一般的坚守者,也需要如小鸟一般的回归者和甲虫一般的援助者。
正是大家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我们的家乡才会有更加美丽动人的千山万水,我们的家国才会有更加美丽富裕的千村万户。
2.让大地开满鲜花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王惠
这是动物和土地的故事,也是人类和大地的故事。
土地是动物的家园,土地曾经以她的丰饶供养动物。
当她贫瘠时,动物们会松土的埋头翻土堆肥,会飞翔的四处寻找资源,它们用共同的努力回馈土地,建设家园。
大地也是人类的母亲,大地曾经水草丰茂,鲜花遍地,硕果累累;大地也曾经繁华落尽,焦土万里,满目疮痍。
在这样的大地上,人类一代代繁衍生息,一点点创造文明,一页页书写故事。
在大地上生活和劳动,这是动物和人类共同的使命。
所不同的是,除了生活和劳动,人类还会记录和创造。
让大地开满鲜花,人类一篇篇讲述动物和土地的故事,也一篇篇讲述自己与土地的故事。
让大地开满鲜花,首先是源于对大地的热爱。
有热爱,守初心,这是故事的第一章。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这是著名诗人艾青的经典之作;“我爱这土地”——这是万千诗人的直抒胸臆。
是的,生于斯长于斯,人类对大地总是怀有最朴素最本原的深情。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不是一种浮泛的普通的感情,而是赤子对母亲的深情,与生俱来,与血同流,与魂同在。
《地球,我的母亲》——文学家郭沫若会用母亲来喻指地球;《人类与大地母亲》——历史学家汤因比也以视大地为母亲一般的情感来书写世界历史。
“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么样才能够报答你的深恩?”诗人的歌咏代表人类共同的心声。
正因为这样深沉而又执著的爱,蚯蚓会坚决留守,甲虫会远道而来,小鸟会不舍离开而又执著归来;因为这样深沉而又执著的爱,人类会热泪盈眶地默默体会,也会热血沸腾地高声歌唱;因为这样深沉而又执著的爱,大地上重新开满了鲜花,大地上永远生机勃勃。
让大地开满鲜花,其次是基于对大地的坚守。
怀梦想,不放弃,这是故事第二章。
“人生充满劳绩,但却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当代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这一经典命题揭示了人生与大地之间的诗意关系。
事实上,不管身在何处,人类的心永远惦念着乡土和家国,从未有片刻分离,所以有流浪天涯的民间歌女所唱的“家山北望泪沾巾”,有民族英雄文天祥所吟的“不指南方不肯休”。
不仅如此,人类对大地的坚守还永远怀抱着希望和梦想,所以在任何艰难困苦之中都不言放弃。
山河破碎,家国飘摇,戴望舒却仍然“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仍然对这土地“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正因为这样不离的坚守和不弃的梦想,动物的家园重新开满鲜花,人类的家乡永远充满希望。
让大地开满鲜花,最重要的是在大地上劳作。
能奋斗,加油干,这是故事第三章。
除了爱和希望,戴望舒还“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这就是劳作的力量,奋斗的力量,有所作为的力量。
正如歌里所唱的那样,“为她幸福为她富裕为她兴旺”,世世代代的人们在这土地上生活、劳动和奋斗,“为她打扮为她梳妆为她增光”。
这是一片生你养你的土地,这也是一片厚德载物的土地。
有热爱,守初心;怀梦想,不放弃;能奋斗,加油干。
因为爱的初心,我们希望大地母亲幸福;因为不弃的梦想,我们坚信大地母亲幸福;因为不懈地奋斗,我们为大地母亲创造了幸福。
就这样,我们让大地上开满了鲜花。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是动物和土地的故事,也是人类和大地的故事。
2018年广州市二测原创下水作文
挥洒你我汗水,共筑中华复兴
广州市第二十一中学唐新庆
曾经丰饶的土地变得贫瘠,蚯蚓没有离开,它坚守,它去为大地松土,它要用自己的汗水去改变它、恢复它。
最终,土地变得松软了,还长出了小草。
曾经丰饶的土地变得贫瘠了,与蚯蚓没有离开不同的是小鸟,它依依不舍地走了。
走了,但小鸟也没有忘却故园,几年之后,它带回了各种各样的种子。
蚯蚓与小鸟一起使大地重新焕发生机。
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我想,这不正象征中华儿女对待我泱泱华夏的态度与精神吗?
昔日之中华,由于清政府的封闭、自大,最终由一个世界瞩目的“天朝大国”衰落到了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
愚昧、落后、贫瘠,让我中华大地“哀鸿遍野”;战乱、饥饿、侵略,使我神州大地“满目疮痍”。
但中华儿女没有抛弃祖国、家园,炎黄子孙没有忘记尽己之力去为“中华复兴”而奋斗。
鲁迅的“呐喊”,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谭嗣同的“去留肝胆两昆仑”,等等,正是这些如“蚯蚓”般坚守祖国的中华儿女,我中华复兴之梦才有得以实现。
是先辈的坚守,是先辈的奋斗,使得中华民族终于站了起来。
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振臂一呼,让中华儿女看到了“中华复兴”之光。
“落后”了就不能闭门造车,我们得走出去,如小鸟一样虽不舍,但仍要离开一段日子。
离开家园,离开祖国,去向别人学习,学习别人的先进理念与技术。
于是,一批批中华儿女,选择了走出国门,带回丰硕的技术。
钱学森走出了,钱伟长走出去了,邓稼先走出去了,等等,带回了中国原子弹、航空技术,填补了空白,
今日中国已成为世界航空科技强国。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更是选择“开放”国门,引进外资,开放的春风让中华大地恢复了活力。
吃不饱、穿不暖的贫穷中国已属过去,安康、富足的中国正在崛起,我们的祖国“富起来”了,正昂首走在“中华复兴”之路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
”无论是选择坚守,还是选择暂时离开,心系中华,心系故土的心不会变;复兴中华,建设中华之赤诚不会变。
正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我们的祖国正日新月异地发展,你看那高铁、大飞机、航母、天眼、人工智能,等等,那一样不令世界惊叹。
世界在惊叹,睡狮已醒,当今属于中国。
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起来了。
当下中国,辉煌;当下中国,厉害。
挥洒你我汗水与智慧,共筑中华复兴之梦,共建美好家园!
新时代的中华儿女,撸起袖子干吧,祖国会明天更美好!
文化复兴要坚守也要拿来
任士见
我倾向于把这则寓言里的土地理解成文化。
文化和土地一样,都有一个由丰饶到贫瘠再到丰饶的过程,各种文化的发展无不如此。
当然,有些文化没落以后便一蹶不振,所以文化复兴之义既深且广。
在我看来,文化的复兴既需要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也需要外来文化的盗火者,二者缺一不可。
传统和外来的融合是文化复兴的应用之义。
在固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使他们都能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和开花结果。
抛弃传统文化的崇洋媚外使文化的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最终导致自我的迷失和文化的异化,而一味固守传统文化的食古主义则又使文化缺少创新的活力,永远驻足不前,终将被历史淘汰。
首先以中国文化为例。
清末以来以两种思潮以图振兴中国文化之弊。
一是以胡适为代表的全盘西化派,一是以张之洞为代表的中体西用派。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全盘西化已经失去了它的市场,但是到今天余孽仍未清除。
国内一小撮人仍寄希望于美国的所谓民主自由来解决中国问题,特别是台湾的“去中国化”,公然背弃祖宗,心甘情愿地自我文化殖民。
这些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文化行为。
而中体西用的观念在扬去了革命灰尘的今天,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
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文化崛起、文化软实力等等理念和思路不断提出,自上而下,从民间到庙堂,都表明中国文化的复兴一定要在继承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这才是文化复兴的正道。
中国如此,西方亦然。
西方封建文化走向没路之时,出现了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启蒙文化。
启蒙文化正是在继承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吸收了中国的儒家文化。
在那些启蒙主义思想家的著作里常常流露出对遥远的中华帝国的膜拜,而且他们从中国文化里找到了使自己文化重新获得力量的火种。
而如今“西方的没落”已经喊了不止一百年,那些文化的焦虑主义者们如海德歌尔也早已经把文化创新的希望交给中国的老子和禅宗。
再比如日本、韩国,他们是政治和经济最西化的国家,同时又是生活最东方的国家,这些都是传统与外来融合得相得益彰的典型范例。
还必须强调,传统和外来的融合各国的国情不同,因而创造出来的模式也不一样。
日本有日本的模式,韩国有韩国的模式,中国也应当有中国的模式。
归来的小鸟虽新,但它的种子要适应土地的成分才能生长;留守的蚯蚓虽亲,它翻土堆肥也要考虑新的气候。
总之,不是越新越好,更不是越古越美。
中国的土地必然有中国色彩和中国声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这就是文化自信的真正体现。
是谁,让逝去的花儿再现?
遥望远处的云烟,有多少往事,缠绕心田!
独立于山岗,固守着贫瘠,这里可曾再有春天。
多少光阴流转,多少苍茫荒寒,多少云来云散。
你卑微的躯体,躬耕于大地,化尽柔软。
任岁月飞逝,任褪去容颜,任山石默然……
任时光在四季中轮回,任年复一年。
曾经——百花含笑、百鸟争鸣——几时能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