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马原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关于实践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
要求。
2.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2)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A. 物质生产劳动时间处于基础的地位。
B.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时间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C.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D.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E.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3)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A.实践是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影响制约前者)
C.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D.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E.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d.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
特性。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A.实践产生了认识和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1.理性认识以来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易感性认识为基础。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三、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矛盾、联系与发展。
1. 一个核心——矛盾(包括: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和中心内容。
2. 两个基本特征——联系(包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系统与要素辩证关系原理)和发展(包括: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原理,过程论原理、尊重客
观规律性与发展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
联系和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
3. 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4. 五对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
四、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4.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五、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与资本的关系
1.劳动力商品价值:本人生活必需资料价值、维持其家属生活必需资料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费用。
2.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能为它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货币变成资本的前提),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本身不是商品。
3.只有货币实现了增殖,带来剩余价值的时候,才成为资本。所以说货币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也就是说,货币只有处在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中实现了价值增殖的条件下,才成为资本。
六、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
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反战中的决定作用。
七、辩证法、形而上学与诡辩论的关系
八、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而不是被动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反映论共同原则。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3.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辩证统一。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创造不是臆造,而以反映为前提和基础;创造也是反映,但是对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反映.实践是反映和创造辩证统一的基础。
4.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与动力。
九、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英雄成果的继承和创新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他们通过革命的实践和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可能在已有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十、对“发展”这个问题的了解,发展的内涵
1. 发展是千金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十一、马克思主义不是简单的拼接,还是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有其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的客观基础,同时也有人类文明成果的理论渊源。其创立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它以科学的实践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十二、剩余价值(实现、如何产生、哪个领域产生、理论的意义)
1.剩余价值在生产中生产,流通中实现。
2.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3.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4.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剩余价值率越高。除了延长劳动时间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增加剩余价值。
5.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6.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这个过程的客观后果则是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7.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马克思正是依据剩余价值学说,才正确地认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并进一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科学地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及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必然性,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
十三、对“资本”概念的了解(资本的本质、反映了什么、实现增值的...)1.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范畴。
2.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的,但这些物品本身并不直接就是资本。只有当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充当剥削雇佣工人,获得剩余价值的工具时,才转化为资本。所以马克思说资本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和人的关系。
3.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其价值量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原封不动地转移到新产品中而没有发生变化的那部分资本;它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用“C”表示。
4.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其价值量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增殖的那部分资本;它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用“V”。
5.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同一性在于:二者都是资本,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其矛盾性在于:二者的物质形态不同;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具体作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