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渑池怀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解题:
和:应和,酬和
子由:苏辙,字子由。苏轼,字子瞻。
渑池怀旧: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在洛阳之西,崤
山之东。苏轼和苏辙兄弟俩,曾到过渑池,并曾在那 儿的一所寺院里住宿过,寺院里的老和尚奉闲还殷勤 地招待他们,他们也在寺内的壁上题过诗。当苏轼后 来从苏辙的怀旧诗回忆起这些情景的时候,奉闲已经 去世,题诗的墙壁也可能已经坏了,想想自己漂流不 定的行踪,不由得感慨起来。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苏辙诗首联饱含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 舍之情,“怕”字更道出一种无奈之感。 B.“人生”两句写出苏轼看到鸿雁飞过, 踏过雪泥留下足迹,不由感慨万千。 C.苏轼以“新塔”“坏壁”回应弟弟 “旧宿僧房”的回忆,应和其怀旧之情。
D.苏轼最后以往事作结,提醒弟弟回忆 当年入京时旅途中的艰难,含意丰富。
5、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 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 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 答道:“东坡吃草!”
6、“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湖,佛印大师 突然拿出一把题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 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 时苏轼愣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 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和子由”,那么子由的原诗是怎样的?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19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 县的主簿(因中进士未到任),嘉祐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 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 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他觉得, 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 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 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
再谈苏轼
1、年少轻狂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 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 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 书。” 其母程氏回来后,批评了苏轼, 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
2、wk.baidu.com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 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为苏轼卓绝的文 风所倾倒。所以欧阳修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 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 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发榜时,才知道作 者是苏轼。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 不计较,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 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人 头地。”后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兄弟情深
古来兄弟相亲相爱相知相念,未见有超过“二苏”者。 特别是比起曹丕与曹植、鲁迅与周作人来,这种优势 更明显。翻看一下他们的诗词文集,很大一部分是两 人的互答之作。子瞻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要给子由寄 信赠诗,晚年被贬谪时更甚,而子由也常有回作。 苏轼兄弟二人从小在一起读书,苏辙小时候就向其兄 苏轼学习,未曾有一日相离。子由在写作上也尽量学 习其兄,文风亦颇见相似之处。 兄弟之间的调侃亦颇为有趣。例如,苏轼早年从刘巨 门下读书时,夏日在学舍与同窗陈建用、杨尧咨、乃 弟苏辙做大雨联句。陈建用曰“庭松偃盖如醉”,杨 尧咨曰“夏雨新凉似秋”,苏轼对曰“有客高吟拥 鼻”,最后苏辙对曰“无人共吃馒头”。众皆倾倒。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旧”具体是指:往日见过的老僧,一同题诗的墙 壁。 尾联表达回想起往日的艰难困苦,而今更应牢记兄 弟情谊,共勉共进了。
关于“雪泥鸿爪”
这首诗是写诗人对往事的眷念。 用“雪泥鸿爪”来比喻人无意中留下的 踪迹,就如飞鸿在雪地上踏出爪印一样。如 老僧新塔,坏壁旧题,都是泥上爪印而已, 感叹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夫天地者,万 物之逆旅;人生者,百代之过客。”(李白 语), 面对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作为万物之 灵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
3、苏轼退房
苏轼居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 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入住,偶然听 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 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 不孝子孙卖了,因此痛哭。细问之下,原 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 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 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 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下房子居住。
苏轼和诗,由“雪泥”得“雪泥鸿爪”佳
境新意,苏轼诗“雪泥鸿爪”蕴含着怎样 的新意?请比较两首诗,具体说明。
苏辙诗“雪泥”只是写旅途泥泞,暗含人生道 路艰难之意。而苏轼诗则以“雪泥鸿爪”写鸿 雁来去无定,偶然踏在雪泥上的指爪痕迹容易 消失的情景,道出对人生偶然无定、命运难测 的思考。其中既有人生来去无定,如梦如寄, 令人怅惘的思绪,也有豁然旷达,客观看待人 生无常的思考。
小练习:比较两首小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蜗牛(一)
中弱不胜触,外坚聊自郛。
升高不知倦,竟作粘壁枯。
蜗牛(二)
腥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 升高不知回,竟作粘壁枯。
注: 郛:外城,这里是“庇护”之义。
(蜗牛一)中弱不胜触,外坚聊自郛。升高不知倦,竟作粘壁枯。 (蜗牛二)腥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回,竟作粘壁枯。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解读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人生在世,所到之处,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道像是什 么?应像飞鸿偶然在雪地上行走留下的足迹。 它在某块雪地留下爪印,这不过是个偶然,因为鸿鹄飞 东飞西根本不会考虑到方向。 老和尚已经去世,只留下一座藏骨灰的新塔,墙壁已毁, 我们也无法再看到当年的题诗。 你还记得当时去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 又疲劳,跛驴也累得直叫。
C
)
A.两首诗都写到蜗牛相同的习性和癖好——“升 高”,也写到其相同的结果——“粘壁枯”。
B.甲诗抓住蜗牛内质柔弱、外有坚壳的特点来写, 蜗牛就靠这层外壳保护自己。 C.乙诗突出蜗牛“腥涎”不多的特点,隐含着作 者对它同情和怜悯的心态。
D.两首诗是诗人看到壁上高处枯死的蜗牛,睹物 兴怀之作,寄寓着诗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
(蜗牛一)中弱不胜触,外坚聊自郛。升高不知倦,竟作粘壁枯。 (蜗牛二)腥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回,竟作粘壁枯。
你认为诗人笔下“竟作粘壁枯”的蜗牛形象有何象征意 义?就表达效果而言,你认为哪一首诗更好?请结合这 两首诗作具体分析。
蜗牛用来象征现实生活中一味钻营,一心攀爬,追求功名利禄 而不得善终的人。 第二首表达得更好。理由如次:1、第二首从“腥涎”入笔,较 之从外壳入笔,更能突出蜗牛的丑陋形象;2、“腥涎”能更好 地呼应第四句中的“粘”字和“枯”字;3、“腥涎”本身可作 为一个喻体,用来比喻肚里的一点点墨水,本来只可自我消遣, 偏要不自量力,拿来作向上爬的资本;“不知回”比“不知疲” 更显出执迷不悟的丑态。 第二首是苏轼的改定稿,说第二首更好应该是定论。如果认为 第一首好,能说出“外强中干”之类理由,可酌情给分。
4、巫山河水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 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 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 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轼听了,对 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 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 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 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7、生死一线
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 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 和东坡同睡。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 逗他,苏轼吃得津津有味,答:“任凭天公 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便睡, 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 可叹?”苏轼毫不理会,用鼾声回答。小太 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 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 险至极啊。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 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
思考赏析:
1.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颔联表 达了诗人何种人生态度?
2.颈联和了诗人的弟弟子由所怀的“旧”, “旧”具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 的思想感情?
1.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颔联表达了诗人 何种人生态度? 首联使用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到处”比 作飞鸿踏雪泥。一问一答,写出了人世无常之感。 颔联表达了诗人面对变幻莫测的人生,不计较得失的 达观态度。 2.颈联和了诗人的弟弟子由所怀的“旧”,“旧”具 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苏轼
解题:
和:应和,酬和
子由:苏辙,字子由。苏轼,字子瞻。
渑池怀旧: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在洛阳之西,崤
山之东。苏轼和苏辙兄弟俩,曾到过渑池,并曾在那 儿的一所寺院里住宿过,寺院里的老和尚奉闲还殷勤 地招待他们,他们也在寺内的壁上题过诗。当苏轼后 来从苏辙的怀旧诗回忆起这些情景的时候,奉闲已经 去世,题诗的墙壁也可能已经坏了,想想自己漂流不 定的行踪,不由得感慨起来。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苏辙诗首联饱含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 舍之情,“怕”字更道出一种无奈之感。 B.“人生”两句写出苏轼看到鸿雁飞过, 踏过雪泥留下足迹,不由感慨万千。 C.苏轼以“新塔”“坏壁”回应弟弟 “旧宿僧房”的回忆,应和其怀旧之情。
D.苏轼最后以往事作结,提醒弟弟回忆 当年入京时旅途中的艰难,含意丰富。
5、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 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 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 答道:“东坡吃草!”
6、“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湖,佛印大师 突然拿出一把题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 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 时苏轼愣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 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和子由”,那么子由的原诗是怎样的?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19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 县的主簿(因中进士未到任),嘉祐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 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 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他觉得, 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 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 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
再谈苏轼
1、年少轻狂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 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 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 书。” 其母程氏回来后,批评了苏轼, 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
2、wk.baidu.com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 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为苏轼卓绝的文 风所倾倒。所以欧阳修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 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 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发榜时,才知道作 者是苏轼。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 不计较,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 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人 头地。”后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兄弟情深
古来兄弟相亲相爱相知相念,未见有超过“二苏”者。 特别是比起曹丕与曹植、鲁迅与周作人来,这种优势 更明显。翻看一下他们的诗词文集,很大一部分是两 人的互答之作。子瞻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要给子由寄 信赠诗,晚年被贬谪时更甚,而子由也常有回作。 苏轼兄弟二人从小在一起读书,苏辙小时候就向其兄 苏轼学习,未曾有一日相离。子由在写作上也尽量学 习其兄,文风亦颇见相似之处。 兄弟之间的调侃亦颇为有趣。例如,苏轼早年从刘巨 门下读书时,夏日在学舍与同窗陈建用、杨尧咨、乃 弟苏辙做大雨联句。陈建用曰“庭松偃盖如醉”,杨 尧咨曰“夏雨新凉似秋”,苏轼对曰“有客高吟拥 鼻”,最后苏辙对曰“无人共吃馒头”。众皆倾倒。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旧”具体是指:往日见过的老僧,一同题诗的墙 壁。 尾联表达回想起往日的艰难困苦,而今更应牢记兄 弟情谊,共勉共进了。
关于“雪泥鸿爪”
这首诗是写诗人对往事的眷念。 用“雪泥鸿爪”来比喻人无意中留下的 踪迹,就如飞鸿在雪地上踏出爪印一样。如 老僧新塔,坏壁旧题,都是泥上爪印而已, 感叹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夫天地者,万 物之逆旅;人生者,百代之过客。”(李白 语), 面对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作为万物之 灵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
3、苏轼退房
苏轼居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 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入住,偶然听 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 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 不孝子孙卖了,因此痛哭。细问之下,原 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 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 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 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下房子居住。
苏轼和诗,由“雪泥”得“雪泥鸿爪”佳
境新意,苏轼诗“雪泥鸿爪”蕴含着怎样 的新意?请比较两首诗,具体说明。
苏辙诗“雪泥”只是写旅途泥泞,暗含人生道 路艰难之意。而苏轼诗则以“雪泥鸿爪”写鸿 雁来去无定,偶然踏在雪泥上的指爪痕迹容易 消失的情景,道出对人生偶然无定、命运难测 的思考。其中既有人生来去无定,如梦如寄, 令人怅惘的思绪,也有豁然旷达,客观看待人 生无常的思考。
小练习:比较两首小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蜗牛(一)
中弱不胜触,外坚聊自郛。
升高不知倦,竟作粘壁枯。
蜗牛(二)
腥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 升高不知回,竟作粘壁枯。
注: 郛:外城,这里是“庇护”之义。
(蜗牛一)中弱不胜触,外坚聊自郛。升高不知倦,竟作粘壁枯。 (蜗牛二)腥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回,竟作粘壁枯。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解读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人生在世,所到之处,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道像是什 么?应像飞鸿偶然在雪地上行走留下的足迹。 它在某块雪地留下爪印,这不过是个偶然,因为鸿鹄飞 东飞西根本不会考虑到方向。 老和尚已经去世,只留下一座藏骨灰的新塔,墙壁已毁, 我们也无法再看到当年的题诗。 你还记得当时去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 又疲劳,跛驴也累得直叫。
C
)
A.两首诗都写到蜗牛相同的习性和癖好——“升 高”,也写到其相同的结果——“粘壁枯”。
B.甲诗抓住蜗牛内质柔弱、外有坚壳的特点来写, 蜗牛就靠这层外壳保护自己。 C.乙诗突出蜗牛“腥涎”不多的特点,隐含着作 者对它同情和怜悯的心态。
D.两首诗是诗人看到壁上高处枯死的蜗牛,睹物 兴怀之作,寄寓着诗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
(蜗牛一)中弱不胜触,外坚聊自郛。升高不知倦,竟作粘壁枯。 (蜗牛二)腥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回,竟作粘壁枯。
你认为诗人笔下“竟作粘壁枯”的蜗牛形象有何象征意 义?就表达效果而言,你认为哪一首诗更好?请结合这 两首诗作具体分析。
蜗牛用来象征现实生活中一味钻营,一心攀爬,追求功名利禄 而不得善终的人。 第二首表达得更好。理由如次:1、第二首从“腥涎”入笔,较 之从外壳入笔,更能突出蜗牛的丑陋形象;2、“腥涎”能更好 地呼应第四句中的“粘”字和“枯”字;3、“腥涎”本身可作 为一个喻体,用来比喻肚里的一点点墨水,本来只可自我消遣, 偏要不自量力,拿来作向上爬的资本;“不知回”比“不知疲” 更显出执迷不悟的丑态。 第二首是苏轼的改定稿,说第二首更好应该是定论。如果认为 第一首好,能说出“外强中干”之类理由,可酌情给分。
4、巫山河水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 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 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 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轼听了,对 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 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 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 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7、生死一线
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 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 和东坡同睡。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 逗他,苏轼吃得津津有味,答:“任凭天公 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便睡, 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 可叹?”苏轼毫不理会,用鼾声回答。小太 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 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 险至极啊。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 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
思考赏析:
1.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颔联表 达了诗人何种人生态度?
2.颈联和了诗人的弟弟子由所怀的“旧”, “旧”具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 的思想感情?
1.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颔联表达了诗人 何种人生态度? 首联使用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到处”比 作飞鸿踏雪泥。一问一答,写出了人世无常之感。 颔联表达了诗人面对变幻莫测的人生,不计较得失的 达观态度。 2.颈联和了诗人的弟弟子由所怀的“旧”,“旧”具 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