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诞生》讲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剧的诞生》讲稿
一、尼采简单生平:
生卒年月:1844.10.15-1900.8.25
国籍:德国
出身于宗教家庭,父亲是一位新教牧师,曾任普鲁士王国四位公主的教师。

家中长子,还有一个妹妹和弟弟。

12岁时,写下了他第一篇哲学论文:《论恶的起源》。

热爱希腊诗人,喜欢巴赫、贝多芬和拜伦。

哲学思想渊源:偶像叔本华,其他学习者为朗格、施皮尔、泰西米勒、杜林、哈特曼,研究者为第欧根尼·拉尔修和德谟克利特。

1867年10月,应征入伍。

1868年11月,结识音乐家瓦格纳,成为其毕生好友。

1869年5月28日,在巴塞尔大学发表就职演说,题为《荷马和古典语言学》。

1872年,出版《悲剧诞生于音乐精神》,1886年推出该书新版,书名改为《悲剧的诞生》。

1883年,写下三卷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886-1887年,出版《善恶的彼岸》和《论道德的谱系》。

1888年,出版自传《瞧,这个人》。

1889年1月,离开自己的住所,后因精神失常住进精神病院。

厌恶基督教,厌恶民主和平等,厌恶暴君与愚众,厌恶道德主义、禁欲主义和功利主义,厌恶婚姻及妇女解放;
喜欢恺撒、拿破仑、俾斯麦,喜欢贝多芬、肖邦、瓦格纳,喜欢歌德、叔本华、陀思妥耶夫斯基,喜欢生命、欲望、激情、高贵、冒险。

对哲学的影响:《存在与时间》、《存在与虚无》、《梦的解析》、《启蒙辩证法》、《单向度的人》……
对美学的影响: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魔幻现实主义……
对文学的影响:茨威格、托马斯·曼、萧伯纳、里尔克、纪德、鲁迅……
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梁启超(最早介绍)、王国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蔡元培、胡适、傅斯年、茅盾、郭沫若……
二、《悲剧的诞生》一书创作背景:
1865年,读到叔本华的两卷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通过此书,他意识到,世界的本质不是理性、逻辑之类的东西,而是一种更加冲动的、幽暗的、生机勃勃的人类的本能;人能否摆脱枷锁和桎梏,取决于其能否取得对其意志的束缚秉性的胜利。

叔本华真正吸引尼采的,是对生命幽暗意识的无线临近,是对哲学和艺术作为救赎之道的狂热。

叔本华承认人生的痛苦,而正是这种痛苦帮助人“扼杀他的自我意志,为全然地推翻和颠倒他的本质作准备,而生命的真正意义就是促成此事”。

1868年结识瓦格纳。

瓦格纳鼓励尼采,“请您展示一下,哲学何为。

请帮助我,实现伟大的文艺复兴。

在这复兴中,柏拉图拥抱荷马,而荷马心中充满柏拉图的观念,这样才成为至高无上的荷马”。

瓦格纳的鼓励使尼采感觉到,他心中积聚已久的一个主题正在成型:希腊悲剧。

1870年1月18日,在巴塞尔大学作题为《希腊音乐剧》的讲演,并提出“希腊悲剧产生自狄奥尼索斯节日”的观点。

1870年2月1日,作题为《苏格拉底与悲剧》的讲演,提出苏格拉底的出现是一个灾难,他带来的理性主义制约了音乐的权力,辩证法战胜了幽暗的生命意志,知识战胜了神话的生命力、宗教和艺术。

1870年夏,写作论文《狄奥尼索斯的世界观》。

第一次使用狄奥尼索斯和阿波罗这对矛盾体作为解释希腊悲剧的钥匙。

热情和音乐是狄奥尼索斯的,舞台上的语言和辩证法和阿波罗的,两者的互相激发催生了悲剧的诞生。

1871年3月,完成了《悲剧的起源和目的》一文,把上述论著中的两个主要思路——酒神和日神的对立、悲剧消亡于苏格拉底主义——统一在一部著作中。

《悲剧的诞生》一书的诞生,受叔本华和瓦格纳的双重影响。

尼采虽然深受叔本华悲剧哲学的影响,但对叔本华的彻底悲观又心存抵抗和超越的意念。

当从希腊悲剧中看到古希腊人的英勇与强健的生命力时,他一下子找到了用以对抗叔本华绝望的悲观主义的理想母题。

尼采写作此书,既有其自身的精神需求,也有德国现实政治的客观需求。

只有从希腊人那儿重新学习“悲剧意识”才能消除现代性的肤浅与虚无,从而培育出具有创造性的新人,并实现“希腊世界的德国复兴”。

在该书中,尼采将古代希腊视作人类文化的理想。

他认为,只有重新找回前苏格拉底时代的那种“充满激情的状态”,才能更新和净化德国精神,增强德国的民族性。

《悲剧的诞生》最初名为《悲剧诞生于音乐精神》,共25节,分两次完成。

前15节讨论了希腊悲剧的诞生、悲剧的主要特征和悲剧的灭亡等问题。

后10节是对前面内容的补充与延伸,结合近代德国艺术与社会的现实,讨论了悲剧与音乐艺术形式的关系、悲剧的再生,以及在悲剧的再生中如何重振德意志民族精神等问题。

本书并非一部解释希腊悲剧起源、发展和没落的古典学、艺术史著作,而是一部从哲学的角度探讨悲剧本质的美学-哲学著作,是从哲学的维度来探讨悲剧中包含有什么样的哲学启示、意义和内涵。

贯穿于本书的两年基本概念是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两个基本主题是生命意义问题和对西方现代文化的批判。

尼采认为,古希腊悲剧产生于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的结合。

人生处于痛苦与悲惨的状态中,日神艺术将这种状态遮掩起来,使其呈现出美的外观,使人能活得下去,希腊神话就是这样产生的。

酒神冲动则将人生悲惨的现实真实地揭示出来,只有在酒神状态下,人们才能认识到个体生命的毁灭和整体生命的坚不可摧,由此才产生出一种快感、一种形而上的慰藉。

当崇尚理性的苏格拉底主义兴起后,将这一切揭露,神话消失了,悲剧也就走向了灭亡。

尼采写作此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对悲剧进行纯理论的探讨,而是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探讨了悲剧与人生的关系,提出了一种生命哲学,建立了一种审美的形而上学。

三、《悲剧的诞生》一书精彩导读:
酒神与日神: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现代性的种种景象开始在生活世界里突显出来,平庸的利己主义和经济上的功利主义占据要津,德国人的精神生活受到重创。

在这种状况下,尼采的办法是重新潜回古希腊的神祗世界,并重新找回了酒神狄奥尼索斯和日神阿波罗。

在尼采笔下,日神阿波罗是一切造型力量之神,“是发光者,也是制造外观者”。

日神的形象是“适度的克制,免受强烈的刺激,造型之神的大智大慧的静穆”,即使当他愤激和发怒时,“仍然保持着美丽光辉的尊严”。

日神冲动使人沉浸在事物的外观之美中,犹
如沉浸在梦之中,享受一种深沉内在的快乐。

具有日神冲动的人保守而讲究理性,最看重节制、和谐与适度。

日神的神谕是:“认识你自己”,“勿过度”。

在尼采看来,酒神狄奥尼索斯使人们通过音乐和悲剧的陶醉,“沉醉”在神秘的“自弃”状态下,尽情放纵自己的原始本能,将自己的能量和欲念毫无顾忌地宣泄出来,从这种不停的充满活力的野性放纵中找寻幸福,化痛苦为欢乐。

(插入竹林七贤部分内容)
尼采认为,酒神冲动是艺术的根源,酒神狄奥尼索斯对应于一种“醉”的境界。

在最初的酒神精神作用下,艺术是“非个人”的,作为个体艺术家的“个人原则”被粉碎了,因为面对整体的生命力,个体所依赖的理性之光已不复存在,而是与万物重归于陶然忘我、如痴如醉的一体境地。

如果说酒神代表的是永恒循环的、无限的生命,被视作奥林匹斯之父的日神则代表着一种辉煌的、个体的、有限的生命。

酒神的陶醉激发原始生命力,日神给予形状、意象、形式。

酒神代表尚未成为形式的现实,日神则代表形式化了得现实。

酒神冲动是本体性生命意志否定、消灭具体事务和现象世界的冲动,属于意志世界本身;日神冲动则创造出包括天地万物在内的整个现象世界。

酒神和日神的关系如何?《悲剧的诞生》第一句,便揭示了这种关系:“只要我们不单从逻辑推理出发,而且从直观的直接可靠性出发,来了解艺术的持续发展史同日神和酒神的二元性密切相关的,我们就会使审美科学大有收益。

这酷似生育有赖于性的二元性,其中有着连续不断的斗争和只是间发性的和解。


尼采将其关系理解为彼此的争斗和短暂的和解。

两者的关系既对立又相互依存,但酒神冲动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因为酒神因素是一种更为本原的、更富于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冲动,“酒神因素比之于日神因素,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

悲剧的诞生:
何谓悲剧?何谓尼采意义上的悲剧?
关于悲剧,最通常的解释是:“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

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

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即以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鲁迅的注脚:“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亚里士多德将悲剧分为六个成分: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并认为情节至关重要,而音乐仅列第六位。

而尼采认为,在悲剧的诞生中,音乐居于首位,书名《悲剧诞生于音乐精神》即是明示。

悲剧并不是诞生于任意一种音乐,而是诞生于酒神音乐。

“悲剧从悲剧歌队中产生”,也就是说,悲剧本来只是“合唱”,而不是戏剧。

音乐是形而上学意志即物自体的直接写照。

如何理解悲剧毁灭与悲剧快感、生命苦难与原始快感之间的矛盾与对峙?在尼采看来,日神是个体化原则的神圣化身,他构筑美的表象、梦幻或造型艺术,“在我看来,日神是美化个体化原理的守护神,唯有通过它才能真正在外观中获得解脱”,日神是通过光辉灿烂的形象克服了个体的苦难,从而抹除了痛苦;相反,酒神则是回到原初的统一,砸碎个体并将之拖入毁灭的深渊,使之融入本原的存在。

“在酒神神秘的欢呼下,个体化的魅力烟消云散,通向存在之母、万物核心的道路敞开了”,酒神使矛盾在更高的快乐中得到解决,他不是否定痛苦,相反他肯定痛苦,并将其化为快乐。

仅有日神式的以奥林匹斯诸神形象为内容的史诗和雕塑艺术,能够给痛苦的人生罩上一
层美丽而神圣的光辉,但这还不够,还需要激发酒神因素的参与,从而使人们能够在迷狂和沉醉中感受到生命的超越和融归宇宙大我的快感,得到形而上的安慰。

悲剧的消亡:
希腊悲剧精神被欧里庇得斯摧毁的,填补那巨大空白的则是阿提卡新喜剧。

欧里庇得斯彻底歪曲了悲剧,使悲剧脱离了酒神精神,变成了一种道德说教,知识就是美德,世界上不再存在理智不能揭示的神秘。

正是由于理智的出现,以及庸众的参与和民主政治的作用,希腊悲剧中所宣扬的对死亡的超越被放弃了,希腊人再也没有了伟大的理想和目标。

不过在尼采看来,导致希腊悲剧灭亡的罪魁祸首还不是欧里庇得斯,而是另一位观众,名叫苏格拉底。

正是苏格拉底理性精神与酒神精神的对立,导致了希腊悲剧的毁灭,而欧里庇得斯不过是忠实地实践了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和辩证法精神。

尼采说:“我们只要清楚地设想一下苏格拉底命题的结论:知识即美德,罪恶仅仅源于无知,有德者即幸福者——悲剧的灭亡已经包含在这三个乐观主义基本公式之中了。

”所谓“苏格拉底主义”,是指哲学或科学变成了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唯一使命,从而导致了知识的泛滥和极端化。

苏格拉底强调理性和辩证法的价值,将其看做最核心的人类活动,用以证明人类活动是否正当,然而按照尼采对古希腊及其悲剧的描述,人生是不需要某种明确的正当性证明的。

尤其是在对悲剧的描述中,处于中心位置的酒神精神更是对理性精神的摈弃,人们的普遍生活方式不包含理性的因素在内,他们“仅凭本能”行动。

对苏格拉底理性主义的批判,是贯穿全书的一大主题。

尼采批评苏格拉底持有一种“科学的妄念”,即认为一切都可以通过理性的认识得以掌握,人生的幸福也是通过理性可以操作的,这实际上是以理性替代了对于自然真理、人之可怕命数的领悟,使人遗忘了生存的真正本质,失去了对命运的切身感受,逃进由理性架构的避难所中,用辩证推理回避生存的悲观主义而获取乐观。

这种乐观主义因素一旦侵入悲剧,将逐渐覆盖酒神世界,迫使悲剧自我毁灭。

音乐精神与悲剧的再生:
写作《悲剧的诞生》时,德国刚刚完成统一大业,开始全面向现代化进军,“迅速提高的富裕生活多方面地导致生活的外表化,使人们过分重视物质的东西,产业、成就、威望和权力赢得了空前的意义。

广大群众无条件地相信理性主义和科学”。

尼采预感到,西方社会正孕育着深刻的精神危机和文化危机,于是开始寻找摆脱这种困境的手段。

作为古典语文学家,并深谙古希腊文化精神的尼采,自然把古希腊当作传统精神的家园,而最能代表古希腊精神的,无疑是传统悲剧。

尼采从“悲剧的诞生”入手,重寻悲剧精神,其用意所在,就是用悲剧精神来“更新和净化德国精神”。

尼采认为,既然悲剧是随着音乐精神的消失而消亡的,那么悲剧的再生必然只能从音乐精神中再生。

而音乐精神能否复苏,要看使之夭折的那种反对力量是否强大。

在尼采看来,悲剧的消亡正是知识冲动和科学乐观主义所导致的后果。

在理性文化、科学精神非神秘化、祛魅化的现代世界,神话的缺席事实上市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个国家精神源头和基础的缺席。

尼采将神话称作个体和集体的“不成文法”,以区别于现代意义上的契约、私有产权、民法、宪法和国际法。

与这些成文法相比,神话的功能更加牢固,更加基础,属于那种生生不息的源头性的东西。

一种文化失去了神话的佑护,也就失去了一个更深、更牢固的合法性基础,失去了根本的激情和想象力,失去了原创的动力。

尼采认为,随着音乐精神的衰落,艺术在现代已沦落为满足上流社会的所谓有教养之士虚假需求的面具,随之而来的便是世俗化倾向。

尼采认为,要一针见血地说明苏格拉底文化的本质,最能体现现代人生存的无聊和贫乏地,莫过于歌剧文化。

尼采用音乐精神来说明悲剧精神的起源,而他的现实用意却是用悲剧精神把德国的现代文化引回到希腊世界,引回到一种能够超越虚无主义的对人的最高价值的创造性肯定。

因此尼采断言,真正的艺术精神正在德国音乐中重新兴起,它与苏格拉底文化的原始前提毫无共同之处。

同时,与德国音乐出自同一源头的德国哲学也有了新的进展。

以康德和叔本华为代表的哲学,战胜了隐藏在逻辑本质中、作为现代文化之根基的乐观主义,标志着悲剧认识的重建和悲剧艺术的复归。

借此,德国文化才能重新找到并返回它的神话家园——古代希腊。

回归希腊传统:
尼采关心的不仅是悲剧历史,更是整个人类精神史,他只是以希腊悲剧问题为契机,旨在革新以苏格拉底主义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并以此重新评估日渐虚无化的现代价值。

尼采把艺术作为人所固有的形而上活动,即通过艺术赋予本无意义的世界和人生以一种形而上的意义,从而为世界和人生作审美的辩护,使人生变成了“艺术的、审美的、悲剧性的人生”,这样的人生便显得有充足的理由。

在尼采看来,能够抵制欧洲虚无主义的,作为个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就只有重新找回前苏格拉底时代的那种“充满激情的状态”,哪怕是一种虚幻的激情,也比虚无主义本身重要。

(引出本书结尾处那段经典的话)
四、尼采在中国:
1900年,尼采去世;1902年,梁启超就在《新民丛报》上撰文《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首次将尼采引入中国。

尼采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分为几个阶段:
1902年到二战前为第一阶段,从王国维、鲁迅到茅盾、郭沫若,尼采著作被大量翻译成汉语。

二战开始后,由于尼采思想被纳粹所利用,国内也开始批判尼采的权力意志“流毒”。

1949年之后约三十年间,由于左倾思想占统治地位,尼采被当作垄断资产阶级最反动势力的文化代表,彻底被打入冷宫。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鲁迅与尼采的比较研究成为尼采研究的一个突破口,尼采研究重又兴起。

80年代中期一度出现了伴随“存在主义热”而来的“尼采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