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名著导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年》名著导读教案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以其自身童年经历为素材的一部小说,真实描述了作者三岁到十岁期间辛酸、痛苦而又充满天真的童年,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然而它不又仅仅是作家早年生活的简单再现。
它运用典型化的手法,从阿廖沙的成长过程和他的所见所闻中,努力挖掘生活真实中的典型意义,使它们能够反映生活的本质。
因此,《童年》中的人物已不再是单纯的一个人,而是某一类人的代表;外祖父家也不是一个一般的家庭,而是旧俄时代那个由沉重的劳动、家长制手工业的生产关系和无聊生活造就的小市民社会的缩影。
1.学科育人价值:
①有利于培养孩子深入阅读世界名著的兴趣,培育向善、有爱(心存良知和同情),自立自强的品质,引导他们珍惜美好幸福生活,树立建设更美好社会的理想。
2.涵养语文素养的价值:
①积累通过情节、视角、环境推断小说主题的经验。
(通过完成阅读任务、课堂研读、讨论)
②体会写作技法。
如,学习作者两种视角编织情节、表达爱恨的写法;体会作者以语言、肖像和动作展现人物典型形象及多面性的写法。
借鉴善用比喻、夸张等修辞展现环境,人物的形象;夹叙夹议的写法等。
(通过摘抄、点评,片段写作借鉴)
③积累阅读跨越文化背景小说的经验。
在小说阅读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及时查阅资料,关注小说中与我们迥异的背景。
如,了解小说中的宗教、习俗等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
积累跨文化背景阅读的经验。
1、梳理阿廖沙的苦难史,分析家庭生活、社会环境对阿廖沙成长的影响。
2、梳理阿廖沙同龄人的不幸,分析身边人对阿廖沙的影响。
3、分析以上材料的指向,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4、积累小说阅读中依据环境、情节和人物指向推断小说主题的经验。
第一阶段:走近人物核心目标:利用图表直观、清晰地梳理人物特点与人物关系。
1、了解三种基本图表(人物关系图,人物分析表,人物对比表)的作用。
2、能够根据表头要求寻找相应的信息填写图表,并根据信息总结人物特征。
3、能自行设计简单的人物分析与人物对比图表。
第二阶段:走进情节
1、能全文阅读,并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复述小说内容。
2、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故事情节。
3、结合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第三阶段:感悟主题思想,感受作品价值。
1、了解本书的文学地位及价值
2、感悟主人公苦难的生活经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教育学生成为一个正直、善良、坚强的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文本简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规划阅读计划。
2.分解阅读任务,指导学生如何做批注,写摘要。
【教学过程】
一、文本解读
1.作者信息介绍
马克西姆·高尔基
(Maxim Gorky,1868
年3月28日—1936年6
月18日),原名阿列克
赛·马克西姆维奇·别什可
夫,前苏联作家、诗人、
2.创作背景解读
●写作时间:1908-1910。
●写作地点:意大利卡普里岛。
●小说中的时间:十九世纪中后期,阿廖沙3岁-10岁。
●小说中涉及的地域:俄国伏尔加河沿岸的城市。
●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沙皇俄国警察统治森严的末期,阶级剥削和压迫使得阶级矛盾激
化,手工作坊不断破产,手工业者民不聊生,伏尔加河沿岸城市的市民生活在水深火
热之中。
无处不在的贫穷、死亡、偷窃、阶级欺压和冷漠、自私、粗鲁的人际关系。
极少数地方有人性的微光闪烁。
【附:伏尔加河流域】
●视角:第一人称“我”的视角。
●有两个“我”存在:即小阿廖沙和作者。
●前者主要再现、描述当时的生活情境和小阿廖沙的情感。
●后者主要评述某些人物、经历或阐述写作意图
不到4岁的阿廖沙丧父后,外祖母接母亲和阿廖沙离开阿斯特拉罕,前往祖父母所在的下诺夫哥罗德生活。
从此,他就寄居在互相仇恨的“一家子蠢货”(卡希林一家)中,祖父母后来分家。
期间,他遇到了善良的小茨冈也遇到过隐身民间的大盗,遇到了一同谋生,坚强又讲义气的小伙伴。
虽然有最疼爱他亲近他的祖母,但外祖父的染坊走向破产,母亲改嫁后被抛弃生病去世,10岁的他,被祖父扫地出门,不得不自谋生路。
(简而言之:主要描绘了阿廖沙在地狱中生活的苦难经历。
主要以人物、事件构成章节,不是单一的矛盾冲突贯穿始终。
)
(1)人物建档
(2)人物形象
影响,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脾气喜怒无常,粗鲁,偷盗,说谎,说脏话、辱骂老人等不良习惯。
由于过早地目睹死亡,经历流离失所,心理渴望被关爱,但又对此不抱希望。
祖父和孩子们的殴打、粗暴自私,有不满有辱骂但多数时候逆来顺受,有超乎寻常的宽容和忍耐力。
她会讲故事,会跳舞,勤劳能干,同情不幸的人们。
在阿廖沙的心目中,她简直就是天使的同义语,是苦难童年的庇护所和温暖美好亲情的最大来源,是生活家,是诗意的女性。
重压和家道不断中落,喜怒无常的他粗暴刻薄,稍不顺心就殴打阿廖沙,但不乏慈爱,在打伤他后,又去讲故事安慰。
他最看重的不是亲情,是家产和钱财,为此不惜一切,包括与外祖母分家,把阿廖沙赶出家门。
父爱。
了孩子,最后又被后夫抛弃。
因为生活的折磨,对阿廖沙喜怒无常,几乎失去了母性的慈爱。
4岁,后
来,通过他人之口得知他聪明能干,高大,深得众人的喜欢。
端到为自保见死不救压死了小茨冈。
粗鲁、随意戏弄阿廖沙,为争家产不惜在亲人面前大打出手。
但二人又在某些家庭聚会的时候流露出喜欢音乐、弹琴的人性一面。
是忘年交。
偶尔有偷东西的陋习,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幻想。
不幸的是,和两个舅舅抬沉重的十字架木头时被砸身亡。
都以“好事情”解释,有见识但与世俗格格不入。
彼得伯伯:本性善良但心胸狭窄,先善待阿廖沙,后因为阿廖沙辱骂不尊重,开始跟踪告状。
后被推断为是隐藏的大盗,意外暴毙在雪地里。
逼,有偷窃、粗鲁等不良习气。
二、分解阅读任务,指导阅读方法。
(1)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以便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
(2)略读和精读相结合。
先略读全书,从整体上把握本书的内容;再对其中的精彩章节进行品读、赏析,吸取其中的精华。
(3)做读书笔记。
抄名言、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画图表、写心得,丰富积累,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相关章节,分享交流摘抄点评心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梳理人物关系图,绘图时简要概括人物的主要特征,并绘制完成阿廖沙的名片卡。
【教学过程】
1、问题一:小说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梳理出这些人物与阿廖沙的关系,这些人物身上有哪些特征?请简要概括。
2、问题二:阿廖沙是个怎样的孩子?绘制阿廖沙小名片。
(1)人物建档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思维导图。
4.学生展示并口头表述人物关系图以及人物特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6-10章节,描述阿廖沙的童年经历,梳理小说情节,绘制阿廖沙成长经历中的磨难信息图。
2.绘制阿廖沙的生活迁徙图,了解阿廖沙动荡,贫穷的家庭境况。
3.绘制家庭冲突图,了解阿廖沙的家庭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梳理阿廖沙同龄人的不幸遭遇。
5.梳理阿廖沙成长过程中的温暖源。
【教学过程】
一、梳理阿廖沙童年主要经历以及小说主要情节。
二、绘制阿廖沙的生活迁徙图,了解阿廖沙动荡,贫穷的家庭境况。
三、绘制家庭冲突图,了解阿廖沙的家庭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四、梳理阿廖沙同龄人的不幸遭遇。
五、梳理阿廖沙成长过程中的温暖源。
六、剖析主要情节“小茨冈之死”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11-13章节,梳理给予阿廖沙正面影响的人物信息,结合情节分析阿廖沙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人物形象。
2.梳理给予阿廖沙负面影响的人物信息,结合人物情节分析阿廖沙成长路上的“绊脚石”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1.阿廖沙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绊脚石”各有哪些?
2.结合情节分析成长过程中的“绊脚石”——外祖父的人物形象。
(1)苦难中的外祖父
●摘抄社会环境的句子
●分析社会环境的特点?
●社会环境与人物表现的关系?
(2)外祖父是个绝对的坏人吗?
●外祖父的坏的表现,好的表现?(具体和概括)
●“坏”的原因是什么?性格使然?生活所逼?社会环境所迫?(3)外祖父对母亲的态度
●梳理外祖父对阿廖沙母亲瓦拉瓦拉婚姻的态度?
3.学生分析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形象。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任务分享与交流,分析阿廖沙为何没有在这样的环境中被压垮,而是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善良的人的原因。
(交流汇报课)
2.结合小说情节,环境,人物的指向,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分小组汇报展示
探究问题:在如此艰难困苦、令人窒息的环境里,阿廖沙为什么没有被压垮或变坏,而是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善良的人?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二、结合小说情节,环境,人物的指向,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1.通过比较人物经历的相似点,推断当时的社会背景。
2.这样的社会背景对人物命运有怎样的影响?
3.结合小说中成年阿廖沙的议论性语句,思考小说的主旨。
预设:
(1)高尔基谈《童年》创作目的:
每当回想起野蛮的俄罗斯生活中这些沉重的恶,我都要扪心自问:这种事值得去提吗?每一次我都重燃起信心,回答自己——值得;因为它是一种顽固而丑陋的真实,直到今天它仍旧阴魂不散。
对于这样的真实,要想把它从人的记忆中,灵魂中,从我们的整个沉重而可耻的生活中连根拔起,就必须从根源上去认识它。
促使我描写这些恶的,还有另外一个更加积极的原因。
尽管它们如此黑暗,尽管我们被它们压迫,无数美好的灵魂因它们而饱受摧残——俄罗斯人的心灵却依旧是那样地健康而年轻,我们正在并且终将战胜它们。
我们的生活令人惊叹,它是滋生一切兽行的沃土,并且,从这层土壤中,依然能够长出光明的、健康的、富有创造力的生命,长出善良的生命——那是人本性中的善良,它唤起我们不灭的希望,希望那个充满光明、人与人和睦相处的生活会再次到来。
(2)第一页:给自己的孩子(向善、坚强独立有同情心)(启发、引导)
(3)为俄国十月革命服务
主要来自列宁、斯大林等的追捧:
高尔基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一度被苏联文学尊奉为刻画无产阶级儿童成长的典范之作。
特别是斯大林出于政治目的的需要,被推崇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启蒙之作。
【作业设计】
1.以“苦难与人生”为主题,结合小说内容撰写文章并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