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建设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城市建设论文
浅议生态城市建设
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城市的人居环境,回归自然成为人们的追求。
本文通过论述生态城市建设,反映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与协调,更加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生态城市;内涵;生态建设;生态建设目标
1 前言
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道萨迪亚斯的人类环境生态学,都寄托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理想型城市的向往,人们一直在追求探索着理想的生活住区。
在中国,无论是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经验积累的风水理论和技术,还是古代圣哲们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理念,都映射着古代城市建设中人们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
当早期传统聚落的生态化意识觉醒,人类对与环境的价值观发生了转变。
工业文明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公害事件及世界资源能源危机,迫使人类重新认识和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生态城市(Ecopolis)作为面向未来城市新的发展模式被人们提出,它是人类生态价值取向的结果,是未来城市发展的
必然趋向,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形式。
生态学家O.Yanitsy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人们的创造力和生产力能够充分发挥,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同时人的健康和环境质量同时受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资源良性循环。
“生态城市”与普通的现代城市有着本质的不同,生态城市中的“生态”是综合的、整体的概念,蕴涵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内容,包含了生态产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生态城市是以一定区域社会、经济、自然持续发展为基础而存在,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共存的复合系统。
2生态城市的概念
麦克哈根认为,如果要创造一个善良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窒息人类心灵的城市,我们需要选择城市和自然,缺一不可。
两者虽然不同,但相互依赖,两者同时能提高人类生存的条件。
生态城市是在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建立的一个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系统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理想人居环境。
197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
在该计划的倡导下,“生态城市”已成为一个面向未来的、崭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代表着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的充实和完善。
生态城市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是自然、城市、人类融和的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的结构。
3生态城市的内涵
3.1生态城市的核心是和谐
在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得以保护的前提下,城市及区域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才会相协调,实现人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高度的和谐。
因此,建设现代生态城市,须立足于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共生的基础上,把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城市及区域可持续的发展创造和谐的生态城市环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人与资源的和谐,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资源已经难以满足人类的需求,资源枯竭等问题逐渐显现,城市在发展中经常会遇到土地不足、能源匮乏、水资源紧缺等问题。
因此,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在经济发展中必须节约资源,转变生产方式,有效地利用资源,致力于新能源和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其次是人与环境的和谐,现代工业文明的严重后果就是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平衡的人为破坏,生态城市的重要目标就是要为人们创
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要充分考虑人们生活和健康的需求,人性化地规划和建设人居环境。
同时,一定要根治那些破坏环境的不和谐因素,如噪声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不安全隐患。
最后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也就是人与人和睦、平等的相处在社会大家庭之中。
人与人和睦相处的基础是建立在一个稳定的、健康的生态环境之中,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充分体现民主与法制的统一,呈现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
3.2生态城市的动力是发展
发展包括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市不发展经济是不可能的。
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例如,强大的公共财政实力,用于建设生态城市必须的基础设施;足够的就业岗位,让城市中的居民能够得到充分的就业保障;充裕的收入,使人们能够过上舒适、宜居的生活。
3.3生态城市的生命是绿色
生态城市应坚持绿色,建设绿色的城市,发展绿色空间和绿色建筑。
在创建健康、无污染、环境优良城市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3.3.1创建绿色空间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营造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览、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
它既为城市提供必须的自然要素,调控城市的发展速度、规模及演化方向,同时,又不断维护自身的自然净化能力、还原能力和生产能力,保持自身结构的稳定和功能的高效,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可持续的功能。
通过城市绿色空间的建设,维持和恢复城市景观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维护作为城市景观背景的自然山地或水系之间的联系,构筑城市自然生态有机结合的绿色空间系统,改变城市集中的布局而变为既分散又联系的有机体,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3.2建设绿色建筑
建筑作为生态城市的细胞,是反映一个城市生态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展绿色建筑要结合当地的地理和自然环境条件,充分采用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技术、工艺及材料进行建设,并且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更好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同时推广绿色施工,规范绿色施工技术,制定绿色施工评价标准。
3.3.3发展绿色建材
通过发展绿色建材,利用科技实现传统建材向绿色建材的转变,发展墙体新材料、节能玻璃、绿色屋顶等主要绿色建筑材料,为绿色建筑提供支撑;加强废渣、粉煤灰利用的研究和推广,提高城市
废渣的利用率,从源头上减少建筑垃圾的产量和排放,实施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
3.4生态城市的精髓是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协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遵循社会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主要涵盖良好社会生活环境的创造、人居生态生活环境的优化以及消费方式生态化的实现三方面内容,以实现生态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及意义
生态城市既要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更要保障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生态城市建设要有超前而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生产力布局和居住格局、高效和便利的交通、以及社会保障和调控体系,使城市经济、社会系统、区域生态和环境系统协同发展,良性循环。
要以经济建设促进环境优化,以环境优化推动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力求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优化良性互动。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系统的和谐三方面的内容。
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和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即生态城市不仅要供养自然,而且要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见图3)。
生态城市建设,应加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使城市周边具有多样而合理的生物群落结构、较强的环境调节能力和美好的自然、人文景观。
加强人口增长的调控,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人口营养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合理配置,使人们的生活消费在满足基本物质消费适度的基础上,转向对服务、文化教育和环境享受的有序追求。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环境的客观需要,是社会、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全面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载体,涵盖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业的发展,人居环境建设和生态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通过建设生态城市,最大限度地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5结语
生态城市建设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远景目标,它是寻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代表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21世纪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高度城市化时期。
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把生态思想引入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引导正确的城市化方向和城市生态化,使城市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高效和谐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美]I.L.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设计结自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杨士弘等.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董宪军.生态城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蔡竞.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3.
[5](美)RichardR egister. 王如松,胡腆译.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7]Wang Xiangrong.Ecological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an urban development zone in Shanghai,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orld Ecology,1998.
[8]彭晓春,李明光.生态城市的内涵[J].现代城市研究,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