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案例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a989d13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ed.png)
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总结和归纳知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化学的魅力。通过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此外,我还注重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使他们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基于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进行设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以及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实例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课堂小结环节,我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法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帮助他们构建知识体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设计有趣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变化的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新知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化学的魅力。通过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此外,我还注重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使他们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如铁的生锈、烧水的沸腾等,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91b0039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dd.png)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我认知。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反思与评价:
2.问题导向,培养思维能力
案例中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3.小组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本案例注重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分享中学习。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小组间的互动,学生能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高。
本案例以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为切入点,如燃烧、溶解、发酵等,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细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性质的变化,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此外,本案例还强调化学与环境保护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同时,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基本原理,为后续化学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d3728fdb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c9.png)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学生通过归纳和总结,加深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指导,确保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如如何进行化学实验、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记录实验结果等。
5.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和语言来描述和解释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利用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物质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动画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资源,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4.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变化和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提问和解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态度,使他们认识到在科学研究中,事实是唯一真理。
5.通过对物质变化的观察和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和观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放热、吸热等。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7d90a7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21.png)
一、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教案内容: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及其关系。
难点:如何运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
4.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实验试剂:氢氧化钠、盐酸、硫酸铜等。
(3)课件和教学素材。
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新课讲解:讲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分析其关系。
(3)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结果,探讨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应用。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关系。
二、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及其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巩固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及其关系。
2. 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观察结果,阐述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应用。
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关系,并加以解释。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实验操作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观察仔细程度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小组讨论效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教学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变化和性质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例如材料科学、环境保护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8bf8e96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e6.png)
3.培养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反思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实验结果是否准确等。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认知。如学生可以评价自己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发现自身优点和不足。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4.问题导向: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引导和解答,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5.反思与评价: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通过自我评价和教师的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自身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
针对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在内容深度上不做过多要求,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本概念理解。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感受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硬度、密度、溶解性等。
2.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能够识别和描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人教版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4838468f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40.png)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讨论话题,让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小组讨论。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讨论话题中的实例,提出自己的观点。
3.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心得,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4.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3.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使他们认识到科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总结归纳
1.邀请学生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总结物质变化和性质的规律。
2.教师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补充和完善总结内容。
3.通过思维导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4.强调物质变化和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作业小结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4.鼓励学生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包括冰雪融化、铁生锈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了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
4.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物质的性质进行合理应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教案
![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842378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a3.png)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质变化,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2.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3.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4.物质变化的分类5.物质变化与环境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
难点:物质变化的分类,物质变化与环境保护。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提问:这些物品有哪些共同点?2.讲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1)讲解物质的变化:物质在形态、结构、性质等方面的改变。
(2)讲解物质的性质:物质在特定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固有特性。
3.讲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1)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相互转化:固态→液态:熔化液态→气态:汽化气态→液态:凝结液态→固态:凝固4.举例讲解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1)物理变化:水的蒸发、冰的融化、纸张的燃烧等。
(2)化学变化:铁生锈、食物变质、火药爆炸等。
5.讲解物质变化的分类(1)物理变化:物质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改变,但不产生新物质。
(2)化学变化:物质在性质上发生改变,产生新物质。
6.讲解物质变化与环境保护(1)物质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污染、资源浪费等。
(2)如何减少物质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等。
7.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质变化,提高环保意识。
8.课后作业(1)查阅资料,了解物质变化的更多例子。
(2)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环境保护?五、板书设计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形态、结构、性质的改变(2)物质的性质:特定条件下的固有特性2.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1)固态、液态、气态(2)相互转化:熔化、汽化、凝结、凝固3.物质变化的分类(1)物理变化:形态、结构的改变,不产生新物质(2)化学变化:性质的改变,产生新物质4.物质变化与环境保护(1)影响:污染、资源浪费(2)措施: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六、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物质变化与性质的区别与联系2.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条件的理解3.物质变化分类的实际应用教学过程补充:一、导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观察到过哪些物质的变化现象?学生:冰融化了,水沸腾了,铁生锈了……二、讲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1)教师:很好,那么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有的东西看起来还是原来的样子,但有的就变成了其他的东西。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31f86cb0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50.png)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完成实验、讨论问题、分享成果。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例如,在实验环节,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物质变化的现象,并共同讨论实验结果。在讨论环节,学生可以分组讨论问题,共同探讨物质变化的讲授新知的环节。首先,我会介绍物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组成。我会通过PPT展示各种物质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不同类型的物质。然后,我会讲解物质组成的基本元素,如氧、碳、氢等,并介绍它们在物质中的作用。接下来,我会详细讲解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会通过PPT展示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这些变化是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系统地掌握物质的基本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主要涉及物质的基本概念、分类、组成及其变化规律。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一课时是他们对物质知识体系进行全面建构的关键时刻,需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理解。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针对这一课时,我以实际生活中的物质变化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观察、实验、思考的过程中,掌握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基本规律,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分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此外,我还注重将德育元素融入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过程与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0d0b97d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da.png)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展示铁生锈、烧碱溶解等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问题导向: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深入探讨物质变化和性质。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实例导入,如铁生锈、烧碱溶解等,激发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兴趣。
2.设计实验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内在联系。
4.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动画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
2.讲解物质性质的分类,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举例说明。
3.引导学生关注物质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铁的生锈与防锈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分配探究任务,如设计实验验证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方法。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正确思考。
3.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旨在通过详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通过教学内容与过程的实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4.针对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注重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学策略的实施,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c56b7c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f9.png)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1.2 教学内容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物质性质的概念和分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利用案例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第二章: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2.2 教学内容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培养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第三章: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掌握物质性质的分类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3.2 教学内容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物质性质的特点和表现记忆和理解能力的培养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物质性质的分类和特点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第四章: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4.2 教学内容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注意事项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方法和技巧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4.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法和分组实验法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注意事项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利用评价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5.2 教学内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学习总结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反思和评价进一步学习的建议和展望5.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和小组分享法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通过自评和互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利用问题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第六章:固液气体物质的变化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各种物质状态之间的转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6.2 教学内容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的变化特点物质状态之间的转化规律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6.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物质状态之间的转化规律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7.2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的概念、原理和判断条件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培养7.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原理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第八章:溶液的浓度与稀释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溶液浓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溶液的稀释方法和计算技巧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8.2 教学内容溶液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公式溶液的稀释方法及其计算技巧数学应用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8.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溶液浓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溶液的稀释方法及其计算技巧利用练习题和实验操作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第九章:酸碱反应与中和滴定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酸碱反应的本质和特点引导学生掌握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9.2 教学内容酸碱反应的本质和特点中和滴定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9.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酸碱反应的本质和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固液气体物质变化、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溶液浓度与稀释、酸碱反应与中和滴定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10.2 教学内容固液气体物质变化、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溶液浓度与稀释、酸碱反应与中和滴定的学习总结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反思和评价进一步学习的建议和展望10.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和小组分享法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通过自评和互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利用问题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第十一章:物质的分类与反应类型1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及其基本反应类型引导学生掌握不同反应类型的特点和区别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11.2 教学内容物质的分类及其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和区别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培养1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及其基本反应类型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不同反应类型的特点和区别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第十二章:有机化学基础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1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第十三章:生活中的化学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13.2 教学内容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1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第十四章:实验安全与环保让学生了解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掌握实验中的安全操作和应急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14.2 教学内容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实验中的安全操作和应急处理方法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1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实验中的安全操作和应急处理方法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溶液的浓度与稀释、酸碱反应与中和滴定、物质的分类与反应类型、有机化学基础、生活中的化学、实验安全与环保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15.2 教学内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溶液的浓度与稀释、酸碱反应与中和滴定、物质的分类与反应类型、有机化学基础、生活中的化学、实验安全与环保的学习总结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反思和评价进一步学习的建议和展望15.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和小组分享法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通过自评和互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利用问题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溶液的浓度与稀释、酸碱反应与中和滴定、物质的分类与反应类型、有机化学基础、生活中的化学、实验安全与环保等方面的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37be5c9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a9.png)
3.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物质变化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二)问题导向
1.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一系列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如“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它们有何区别?”等。
此外,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别方法。例如,通过观察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这一实验,让学生判断其为化学变化。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如酸碱性、氧化性等,并学会运用这些性质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最后,结合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素养。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课题,进行合作探究。例如,探究不同物质的酸碱性,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共同完成课题。
3.教师批改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素养。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探究中不断成长。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潜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3a23818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1c.png)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创设贴近生活:本节课通过展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现象,如食物的腐败、金属的锈蚀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种情境创设不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还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2.问题导向启发思考:教师设计了一系列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认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通过提问和思考,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物质变化背后的原因,培养了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探究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深化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4.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教学策略注重学生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优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化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同时,这些亮点也展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专业素养和对学生的关爱,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3.小组合作促进互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鼓励他们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操作和问题探究。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使他们能够在互动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134dd5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73.png)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1.2 教学内容1.3 教学方法1.4 教学准备第二章:物质的变化2.1 教学目标2.2 教学内容2.3 教学方法2.4 教学准备2.5 教学过程第三章:化学反应的类型3.1 教学目标3.2 教学内容3.3 教学方法3.4 教学准备3.5 教学过程第四章:物质的性质4.1 教学目标4.2 教学内容4.3 教学方法4.5 教学过程第五章:实验操作技能5.1 教学目标5.2 教学内容5.3 教学方法5.4 教学准备5.5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通过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第六章: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别6.1 教学目标6.2 教学内容6.3 教学方法6.4 教学准备6.5 教学过程第七章:物质的分类7.1 教学目标7.2 教学内容7.4 教学准备7.5 教学过程第八章:物质的溶解性8.1 教学目标8.2 教学内容8.3 教学方法8.4 教学准备8.5 教学过程第九章:物质的吸附性9.1 教学目标9.2 教学内容9.3 教学方法9.4 教学准备9.5 教学过程第十章:总结与拓展10.1 教学目标10.2 教学内容10.3 教学方法10.4 教学准备10.5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进行教学调整,确保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实验操作规范,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05d7a75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da.png)
3.小组合作与反思评价:本节课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八年级化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概念性课程。学生已经掌握了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但对于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之间的关系还不是很清晰。因此,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这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强调物质变化和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让学生明白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4.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五)作业小结
1.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作业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巩固所学的知识。
2.引导学生对作业进行反思和总结,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进步和不足之处。
3.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经历物质的变化过程,观察和记录变化的现象和特点。
4.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物质变化的原因和条件,让学生理解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具有探究性和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九年化学: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精选5篇)
![九年化学: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fff2094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b9.png)
九年化学: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精选5篇)九年化学: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1一、教学目标学问技能1、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能分辨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能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思想分辨出生活中常见的变化。
过程方法1、通过制作礼品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试验分析的能力。
2、通过验证产物,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3、学生通过分类研究、试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推断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喜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化学能让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区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区分。
【教学难点】如何推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二、学生认知分析学生通过小学科学、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已经变化有所了解,小学科学课中就有让学生制碳酸饮料的试验课,学生已经清楚将水果榨成汁,只是将水果中的液体提取出来,物质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而燃烧时物质本身已经发生了变化。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老师活动学生活动【礼品展示】通过展示“蛋雕+背景”的礼品激发学生兴趣。
感受化学的魅力,期盼制作一个自己设计的“礼品”。
【提出问题】大家想不想这节课学会怎么做,等爸爸妈妈或朋友过生日的时候送给她们?并用图片展示“蛋雕”的制作过程。
依据温馨提示和试验步骤制作“蛋雕”。
环节二、制作“蛋雕”,分析过程老师活动学生活动【巡视指导】在班内巡视,提示并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
观察水分的蒸发与冷凝的过程;向鸡蛋上凃蜡,需要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石蜡的溶化和凝固过程;向鸡蛋皮上刻画;向鸡蛋皮上涂盐酸。
【展示作品】将学生制作的“蛋雕”成品用照相机照下来,在多媒体上展示。
共享活动的成果。
【提出问题】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都发觉了哪些变化,它们的现象是什么?老师展示图片,学生逐项分析。
老师将学生分析的变化用纸片贴在黑板上。
学生1:水蒸发学生2:水蒸气冷凝成水学生3:蜡烛燃烧学生4:蜡油凝固、蜡烛冒黑烟学生5:鸡蛋皮和盐酸产生气泡【提出问题】分类能让我们更清楚深化的了解这些变化,分类法也是初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在这些变化中哪些有新物质生成,哪些没有呢?将学生分析的结果分成两类。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2ae1372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a9.png)
本案例注重实验实践,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物质变化的过程,培养实验技能。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发挥创新精神,设计独特实验方案,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全面关注学生发展
本教学案例在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同时,还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通过反思与评价环节,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自我认知,促进全面发展。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
3.教师在学生讨论问题时给予适时引导,帮助他们梳理思路,提高问题分析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以下是一些建议: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
2.小组内开展探究性学习,共同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3.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将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了解物质在发生变化时的特点和规律。”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通过实例阐述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物理变化:物质在形态、状态等方面的变化,如冰融化、水沸腾等。
-化学变化:物质在化学成分、性质等方面的变化,如燃烧、腐烂等。
2.介绍物质性质的分类,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举例说明各种性质的表现形式。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九年级化学上册的教学中,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作为课题1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理解物质的内在联系及其外在表现。本课时以“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为主题,针对人教版教材进行同步精品课堂教学设计。通过引导学生们从生活实例中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区分二者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探讨物质性质的相关概念,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3339d138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24.png)
3.鼓励学生通过作业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自我反思,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我还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
3.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如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饮食、医疗、工业生产等。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总结物质变化和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3.问题导向与小组合作: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质变化背后的原因,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小组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提高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教训,提高自我认知。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促进他们的持续发展。
3.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和交流,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我还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切入点,如食物的腐烂、铁的生锈等,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7e7e268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4e.png)
(二)讲授新知
1.利用多媒体展示和实验演示,向学生介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变化的过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物质的变化。
3.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例,向学生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4.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性质对其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情境或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式,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食物的腐败和铁的生锈,激发了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例,如食物的腐败、铁的生锈等,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与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14104d2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ab.png)
3.能运用所学生化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
4.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及书写规则,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物质性质与变化的能力。
2.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总结物质性质与变化的规律。
(四)反思与评价
1.课堂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与不足。如:“你今天学到了哪些新知识?有哪些地方还需要加强?”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鼓励学生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如:“你觉得你的同学在课堂上表现如何?”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如:“你在本次实验中的表现非常出色,下次我们可以尝试更有挑战性的实验。”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以及物质变化的类型。
2.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3.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理解。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性质与变化。例如:“为什么铁丝在氧气中能燃烧?”“物质的变化有哪些类型?”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疑问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如:“这个实验结果是否符合我们的预期?”“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
3.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e8d695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a3.png)
教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引言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概念。
让学生理解物质性质的含义。
2. 教学内容:物质变化的定义和类型。
物质性质的分类和特点。
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关系。
通过举例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4. 教学步骤:引入物质变化的概念,让学生思考物质变化的意义。
介绍物质变化的类型,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引出物质性质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性质的含义。
介绍物质性质的分类,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实例讲解物质性质的特点和表现。
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概念的理解程度。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知识。
第二章:物质变化的类型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类型。
让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物质变化。
2. 教学内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其他类型的物质变化,如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物质变化的类型。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物质变化。
4. 教学步骤:回顾物质变化的定义,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通过实验和实例,介绍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类型的物质变化,如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不同类型物质变化的例子和特点。
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变化类型的理解和区分能力。
布置实验报告,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类型的物质变化。
第三章:物质性质的分类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性质的分类。
让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物质性质。
2. 教学内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和特点。
其他类型的物质性质,如光学性质和电学性质。
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物质性质的分类。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物质性质。
4. 教学步骤:回顾物质性质的定义,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食物腐败 B、钢铁生锈
C、瓦斯爆炸 D、锅炉爆炸 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C )
A、灯泡发光
B、空气液化
C、光合作用
D、海水晒盐
5、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为: A、产生耀眼
的白光 B、放出大量的热 C、生成白色固体
该变化的类型是化学变化, 你依据的理由是现象 C 。
回忆:什么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两变化的 本质区别是什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回忆: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 的 性质、 组成。、 结构 与变化规律 的科学。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和变化 的,物质的变化有怎样的规律呢?
观察实验,填写表格:
实验 变化前的 变化时发生 变化后产 有无新物
序号
物质
的现象 生的物质 质生成
思考:观察一瓶酒精,根据你的观察和生活经
验,说出酒精有哪些性质?
颜色: 无色
状态: 液体
气味: 有特殊气味 水溶性:能与水互溶
密度:0.8g/ml 易 挥发
点燃时在空气中: 能燃烧
讨论:以上性质可以怎样分类?
二、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
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 性,毒性等。
4、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 E ) 哪些是化学变化( C )哪些是物理性质(BD) 哪些是化学性质( A )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变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 E、木棒受力折断。
4、阅读并回答问题:
在做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先用小刀切下 一小块,放入水中,可看到钠在水面上急速游动, 剧烈反应,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钠立刻熔成银 白色的小球,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化学变化常伴随放热、发光等现象
B.化学变化一定有其它物质生成。
C.化学变化一定比物理变化剧烈。
D.化学变化 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2、下列变化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的类型不同,
这种变化是( ) D
A、汽油挥发
B、粉碎矿石
C、水变成冰
D、木材燃烧
3、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D )
固体熔化时的温度
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与气压有关)
密度
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实验1-5: 说一说
(1) 如何正确闻气味? 招气入鼻
(2) O2和CO2的性质有何异同? (3) 如何鉴别O2和CO2两种气体?燃着的木条
1.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主要由化学
变化产生的是( D )
A.电熨斗通电产生的能量 B.电灯通电发出的光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
质。如:色、态、味,硬、密度,熔、沸 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热、导电性等。
3、“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叙述的区别:
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 能、会”等字, 如 酒精燃烧 酒精能燃烧
化学变化 化学性质
二、物质的性质
3.常见的物理性质
熔点
实验 1-1
实验 1-2
液态的水 产生水珠 块状的胆矾 变为蓝色粉末
水 胆矾
无新物质 生成
无新物质 生成
思考:两个实验中物质的变化有何规律?
水的沸腾: 液态水 气态水 液态水
胆矾的研碎: 块状
粉末状
观察实验,填写表格:
实验 变化前的 变化时发生的 变化后产 有无新物
序号 物质
现象
生的物质 质生成
【议一议】下面的各种变化中,哪些是物 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1、煤燃烧
2、矿石粉碎
3、 钢铁生锈 4、粮食酿酒
5、钨丝灯泡发光、发热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比较 区别 联系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无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 时发生物理变化。
注意: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时,不能只看有 无现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有 些化学变化是没有明显现象的,物理变化也 可伴随有明显的现象如通电时发光也放热。
C.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 D.液化石油气燃烧
放出的能量
2.下列有关物质的变化为化学变化的是( B )
①酒精挥发
②白糖溶于水
③食物腐烂
④铁矿石炼铁
⑤汽车胎爆炸 ⑥电灯发光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④⑤
3.下列方法可以用来鉴别O2和CO2的是( C D)
A.闻气味
B.看颜色
C.澄清石灰水 D.燃着的木条
指出金 比水小
硬度 软 熔点 低
化学性质: 与水反应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
作业:抄写并记忆下列元素符号
名称 碳 氢 氧 氮 氯 硫 磷 符号 C H O N Cl S P
名称 钾 钙 钠 镁 铝 锰 锌 符号 K Ca Na Mg Al Mn Zn
实验 1-3
胆矾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氢氧化铜
有新物质 生成
实验
产生气泡,石
有新物质
1-4 块状的石灰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等 生成
思考:两个实验中物质的变化有何共同 特征?和实验1、2有何本质的区别?
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木柴燃烧; 铁的生锈;往石 灰石中加盐酸有 气体生成。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 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伴随能量的变化,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