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评价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我国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研究综述

我国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研究综述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措施,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关系进行改造,综合整治,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1]。

自2000年国家启动第一批土地整理项目以来,土地整理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改善区域土地利用条件,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以及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作为一种人类对土地系统实施强烈干扰的特殊活动,土地整理工程的实施必然对土地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影响。

近年来很多实践表明,我国土地整理在改善土地利用生态,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在一些地方甚至由于土地整理工程的实施扰乱了物种生境条件,破坏了区域生态环境。

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很多学者从不同领域、学科视角开展了大量理论与实证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国家提出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发展战略,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土地整理在破解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两难问题的效应,进一步提高土地整理的质量和水平,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难点和热点。

尤其随着新一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继批准和贯彻落实,作为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要手段的土地整理工作也已逐步上升到农村土地整治的战略高度,成为助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此背景下,本文对近些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对今后研究进行思考和展望,以便为科学推进我国土地整理乃至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提供更好地支撑和服务。

1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理论研究1.1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内涵对于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王军等人认为,土地整理生态评价的实质是对现有土地利用生态合理性的判断,其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生态要素的供给和土地利用的需求,对土地和土地利用生态功能的综合评价,是整理项目立项和实施前的预评价[2]。

土地质量评价研究综述

土地质量评价研究综述

土地质量评价研究综述摘要:土地质量评价主要是通过对构成土地的自然,经济因素进行评价。

随着人口的增长,全球的土地资源利用,耕地减少,人地矛盾等问题日益突出。

明确各类土地的适宜性,制约性,土地利用状况和生产潜力,从而为科学管理土地资源,合理组织土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土地质量评价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土地管理;土地质量评价;土地质量评价指标前言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土地质量评价是综合尺度土地质量水平,反映土地质量差异的有效途径。

它是农业土地资源调查的重要内容,是土地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这是非常重要的调查评价工作。

研究土地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管理,实施宏观尺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部分。

1.土地管理中土地质量评价的内容1.1土地适宜性与生产力评价土地质量评价主要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或利用潜力对土地质量进行评价。

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表现在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

定性上主要体现在农林牧业或其他用途的潜力或适宜性上。

从数量上看,主要体现在农作物和森林的单位面积产量上。

土地生产力和适宜性是土地质量最早、应用最广泛的概念,一直是土地评价质量标准和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对土地为农作物、牧草、森林正常生长所提供的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评价。

土地按其适宜用途一般分为多重适宜性、简单适宜性和不适宜性。

确定土地适宜性应充分估计土地利用对当地及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总体评价和单项评价。

土地综合评价是根据农用地、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用地的适宜性和限制强度,确定土地质量等级。

单项土地评价是以土地是否适合种植某种作物和评价土地质量的限制因素为基础的。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是:划分土地评价单元,选择评价项目,确定土地定级标准,评价土地定级,整理结果数据。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综述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综述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文献综述基于RS和GIS的土地退化程度信息挖掘及评价研究许宁综述:土地退化是目前全球普遍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严重影响全世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中国是受土地退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土地正遭受着土地退化的威胁。

鉴于土地退化给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危害,本论文以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的科研项目为依托,以陕西省横山县境内的遥感数据、地形图数据以及其他参考数据为基础,对研究区内的土地退化程度进行了量化的提取和评估,并将1990年和2002年两年的土地退化数据做了对比,以期反映12年来土地退化在该区的发展情况,为该区政府进行土地退化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通过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法,在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的遥感数据源进行处理和信息提取,并将地形数据等和遥感数据进行了综合处理,结合多源信息进行土地退化的监测和评价。

通过本次论文实验,得到的主要结论有如下几点: 1.利用横山雷龙湾地区的2002年ETM+数据,通过反演反照率影像,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图像(NDVI)及湿度图像建立了一个土地退化程度指数模型(DDI),以此模型生成了研究区的土地退化程度影像。

并发现该指数与土地利用类型相关性较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2.基于文献分析法探讨了土地退化监测评价指标的应用状况,发现植被盖度、坡度、有机质含量、土地利用类型、经济收入水平、生物多样性、含水量等指标具有较高应用频率,其中植被盖度和坡度指标应用率相对较高,达到了68%和20%。

这些指标的统计结果可以为搭建指标体系提供借鉴。

3.选择上述植被盖度、坡度、有机质含量、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含水量、沙地占地率六个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将通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获得的数据进行土地退化程度的五级编码,建立综合信息评价模型获取研究区的土地退化程度信息。

4. 1990年和2002年的综合信息土地退化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土地退化在12年间有所好转,这和当地的气候、经济等数据有一定联系,更和国家在陕北地区实行防护林防治土地退化政策密切相关。

土地评价研究综述

土地评价研究综述

究进展综述*****摘要:本文对国内外土地评价的研究现状、研究进展、方法和模型进行了综述,目的在于对土地评价进行全面科学的认识,使土地评价结果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为客观调查和评价我国土地资源、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土地评价;理论;方法;研究进展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land evaluation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at domestic and overseas, the method and model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e purpose is to promote the land evaluation of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make land evaluation result in practice further enhance, for objective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land resources, protect the limited land resources, improve the land quality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Keyword:Land evaluation;Theory;Method;Research progress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口的持续增长,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以土地分类定级评价为主的传统土地评价方法早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管理的需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

1 国内外土地评价理论研究1.1 国外土地评价研究概况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起源于早期的土地分类定级评价和潜力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它们共同构成了土地评价的发展历程[1]。

土地评价研究综述

土地评价研究综述

土地评价研究综述引言:土地评价是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对土地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的过程;是查清、掌握土地动态变化信息和发展规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国土管理的重要内容[1]。

一. 国外土地评价研究进展国外土地评价体系的产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比我国要晚得多。

国外出现的最早的土地评价是土壤地理学家13.13道库恰耶夫提出的,他在俄罗斯黑钙土地11区和尼日格勒自治州考察时,对该地区土地进行了自然的和历史的鉴定[2]。

在希腊、埃及、罗马古国的文献史料中,曾有关于土地划分成各种等级的记载。

1834年,英国成立了土地测量师协会,主要从事土地评价和测量。

其后,土地研究发展大致可分为土地分类定级阶段、土地潜力评价阶段、土地适宜性评价阶段、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阶段。

国际上,以合理利用土地为目的的土地评价研究是随着资源调查与土地合理利用规划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其后,美国进行了大范围详细的土壤调查,绘制了一系列土壤图,为完善土地评价系统奠定了基础。

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研究土地对于某种单项技术目的的适宜性。

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了以合理利用土地、发展农业为目的的土地评价。

这一时期,土地评价研究以美国的土地潜力分类系统为代表,表现为一般目的的土地评价,评价考虑的是土地自然属性的变化,未涉及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因素的变化[3]。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土地利用理论开始吸收生态学中的不可逆性和匹配性等理论,强调土地生态利用。

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在进行土地评价和调查过程中,借鉴生态学思想提出了土地生态单元、土地生态分类等概念[4][5]。

70年代对土地资源的研究更广泛、更深入,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及土地利用规划的广泛开展标志着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入真正的实质性阶段[6]。

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布了土地评价纲要,这是目前国际上影响最大、使用最广泛的土地评价方案,它使各国的土地评价在形式上得以标准化,为进行土地资源分析及优化配置奠定了基础。

城市更新背景下城镇土地一级开发绩效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更新背景下城镇土地一级开发绩效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更新背景下城镇土地一级开发绩效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城市更新背景下城镇土地一级开发绩效评价研究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研究课题。

以下是对该主题的文献综述:1. 理论基础:城市更新和土地一级开发的理论基础主要涉及城市规划、土地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等学科。

这些理论为城市更新和土地一级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2. 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城市更新和土地一级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更新模式、开发策略、利益分配机制、融资模式等方面。

然而,关于城镇土地一级开发绩效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3. 研究方法:对于土地一级开发绩效评价,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法、定量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全面了解土地一级开发的过程、效果和问题,为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4. 指标体系:土地一级开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土地一级开发效果的重要工具。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通常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因素。

其中,经济效益指标主要包括投资回报率、土地出让收入等;社会效益指标关注居民生活质量、城市功能完善等;环境效益指标则涉及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等方面。

5. 实践经验:国内外一些城市在城镇土地一级开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些经验可以为其他城市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促进城市更新和土地一级开发的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城市更新背景下城镇土地一级开发绩效评价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进一步完善土地一级开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土地一级开发利益分配机制研究;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模式;总结国内外成功经验,为我国城镇土地一级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国内外土地评价研究综述...

国内外土地评价研究综述...

国内外土地评价研究综述摘要:土地评价主要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或其他方面利用潜力的高低对土地的质量作出评估。

本文在对国内外的土地评价系统的发展进行研究比较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农用土地评价形成的三大体系,即土地资源分类体系、农业部耕地地力等级体系和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体系。

关键词:土地;评价体系;自然生产力1 国外土地评价研究土地评价是土地利用战略规划的重要工具[1]。

土地评价通常被认为是鉴定土地质量的好坏。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定义为:“当土地作为特定的用途时对土地的特性进行估计的过程[2]。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考委会定义为: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

傅伯杰定义为: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要素的综合鉴定,是对土地生物生产能力及其他生产能力的鉴定,是对土地功能的综合评价。

倪绍祥定义为:土地评价,有人称之为土地质量评价。

主要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或其他方面利用潜力的高低对土地的质量作出评估。

国外土地评价体系的产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古希腊、埃及、印度、罗马的文献中都有关于耕地等级划分的记载。

其中土地评价的资料最早见于十五世纪莫斯科公国税册中,将耕地分为上、中、下三等。

1834年,英国成立了土地测量师会,主要从事土地评价和土地测量。

1877年,俄罗斯著名的土壤地理学家道库恰耶夫在尼口格勒自治州和包勒特夫斯克省开展了土地评价工作。

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土地评价得到了较为迅猛的发展,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1.1土地分类定级阶段在此阶段的研究主要是为征收土地税而发展起来的。

古罗马著名学者和农学家瓦罗的著作《论农业》中提出按农地的价值大小来排列进行土壤的分级。

英、美、法、德、俄等国都开始了以税收为目的的土地评价活动,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上半叶。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德国财政部1934年提出的《农地评价条例》。

美国1933年提出的斯托利指数分等(STR)和康乃尔评价系统(Cornell system)。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综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综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综述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以及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为城市和乡村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手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引起的环境影响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可持续性,评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将综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探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国家、地区或城市政府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规划土地利用结构,并通过统筹安排、统一管理和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的一项制度性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环境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直接影响方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通过规划土地用途和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等不同类型的土地,以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发,最大限度地维护土地资源的功能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间接影响方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推动城市化进程、改善区域基础设施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中,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工业用地的规划和建设会增加环境污染的风险,城市扩展规划可能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交通道路的建设会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以便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管理建议的过程。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保护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环境的影响,可以降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风险,保障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

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方面,相关学者和研究机构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了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手段。

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也逐渐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大了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投入和支持。

土地评价综述

土地评价综述

土地评价综述摘要: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为区域经济,社会经济与自然经济提供必要条件的重要自然综合体,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更有必要掌握土地的总效益,对土地的各方面构成要素进行综合的评价。

目前,对土地评价的分类主要分为: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应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综合来看,其根本就是为了说明土地在进行生产时的生产力即产出效益的质量评测。

本文将结合国内外土地研究历史发展情况,及应用现状,讨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潜力。

关键词:土地评价评价指标发展研究可持续利用1 土地评价概述1.1 土地评价定义土地评价,又称土地分等,是依据科学的标准,对土地的数量、质量、覆盖特征和经济特点进行的评估,是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估计土地潜力和土地适应性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

1.2 土地评价的类别土地评价有一种分类方式,分别是按评价目的分类,按评价方法分类和按评价途径分类(直接和间接评价),这里主要介绍按评价目的的分类。

按土地评价目的,可以分为土地质量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应性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质量评价指根据表明各种指标对某项土地利用影响的数学模式,利用计算机中已经储备的有关地区的具体资料进行对比,预测利用的后果,从而具体评定土地质量。

土地潜力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预测土地的未来利用,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在土地潜力评价的基础上,联系某种具体生产对象的相应条件来进行。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源于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对适宜性评价在时间方向的延伸。

土地的生态评价和经济评价分别是着重土地的生态环境价值特点和土地的投入产出经济效果的评价。

2 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2.1 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土地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手段,它的产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科学的土地评价研究仅有半个多历史。

国内外土地评价研究综述_张雁

国内外土地评价研究综述_张雁

*本文为贵州大学自然科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贵大自青基合字(200)号0部分研究成果。

国内外土地评价研究综述*张 雁 谭 伟[摘 要]科学地进行土地资源评价,有利于了解土地资源分布的特点,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策略;有利于提出科学合理可持续利用土地的方法和措施,为持续增长的人口提供生产和生活上的可靠保障。

本文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土地评价的研究进展,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土地评价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土地评价;国土管理;土地利用[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09)09-0115-04 土地评价是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对土地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的过程;是查清/家底0、掌握土地动态变化信息和发展规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国土管理的重要内容。

[1]一、国外土地评价研究进展国外土地评价体系的产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比我国要晚得多。

在希腊、埃及、罗马古国的文献史料中,曾有关于土地划分成各种等级的记载。

1834年,英国成立了土地测量师协会,主要从事土地评价和测量。

其后,土地研究发展大致可分为土地分类定级阶段、土地潜力评价阶段、土地适宜性评价阶段、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阶段。

进入20世纪后,土地评价工作才形成正式的工作条例和方法,如1934年德国财政部编著了5土地鉴定材料6;1937年美国提出了斯托利指数分级。

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研究土地对于某种单项技术目的的适宜性,如1903年美国垦殖局拟定的以发展灌溉为目的的土地评价方法,1934年美国土壤保持局以水土保持为目的的土地能力分类等等。

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了以合理利用土地、发展农业为目的的土地评价。

英国学者R.波纳(Bourne)是研究现代土地分级系统的先驱,他在5区域调查和大英帝国农业资源估计的关系6(1931)中提出自然界存在三种不同等级的土地单位;美国在30年代早期,针对水土流失,尤其是中西部严重的土壤侵蚀和大量的水土流失,基于土地利用不导致环境退化的原则,为合理利用、保护、开发土地初步提出土地利用潜力分类系统。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综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综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综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利用土地资源,明确土地利用的目标、方向和空间布局,通过规划来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是在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对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科学评价的过程。

本文主要综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相关内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建立和评价方法选择等方面。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评价的基础,通过对环境影响因子的筛选和评价指标的设定,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模型建立是评价的核心,通过建立评价模型,对不同影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得到对环境影响程度的评估结果。

评价方法选择是评价的手段,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和空间布局对环境的影响评价、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等。

土地利用类型和空间布局对环境的影响评价主要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特点和功能,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主要通过分析土地资源的开发潜力、可持续利用的程度,评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主要通过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评估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可以指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通过评价结果可以对规划方案进行优化和调整,从而减少环境影响。

可以提供决策参考,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解释,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可以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通过公开评价信息,使公众了解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提高公众对规划的认可度和接受度。

《耕地质量评价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

《耕地质量评价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

耕地质量评价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综述耕地质量评价和等级划分方面,大多数西方国家侧重对耕地自然特征的详细分析,如降雨或灌溉形成的田间持水量、种植适宜温度、耕作季节、酸碱耐受程度、土壤盐分含量、土壤透水透气性、地形坡度、是否有较大石块等土壤特性,以及不能够长期存在侵烛、水淹、温度骤变等外部不良因素。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Collins (1976)从土地利用规划的角度研究农地保护问题,并正式提出了优质农田(Prime Farmland)的概念。

继而Raup (1976)又进一步对其内涵进行了剖析。

美国农业部结合相关研究,立足于本国国情和资源禀赋,把耕地划分为:优质耕地(Prime Farmland)、特种耕地(Unique Farmland)、州重要耕地(Farmland of StatewideImportance)和地方重要耕地(Farmland of Local Importance),以此确立了全国耕地质量评价和保护识别的标准(Ward, 1991)。

随着人们对生产便利、规模经营、综合加工等经济理念的认识提升,单一地以耕地生产力和粮食产量进行耕地质量划分难以满足从业人员的需求。

区位成为西方社会划分耕地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若区位适当,即便是耕地质量中等或偏下,只要能与周围未开发土地资源或耕地连片分布,也可视为优质耕地(Olsen and Jones,1989;Nelson,1990;Greene and Stager,2001)。

另外,在资源区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方面,传统西方社会强调土地利用的分区管制,对于优质耕地的识别与评价停留在集中连片的农业用地地块或分区上(Daniels, 1990;Greene,1997)。

随着都市农业的形成与发展,许多国家认识到在建成区内进行作物种植可以带来经济、生态和景观等多方面的效益,因此逐步将优质耕地的界定与管理向城镇区域延伸,结合周围景观、区位、采光、通风等条件,通过调节土地利用分区的管制规则对分区内的作物种类进行分类管理,以提高这些地块的经济利益、景观效能和美学价值(Schiffman,1983;Wassmer, 2009)。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综述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综述

生态安全广义上指人 的生存 、基本权 利
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 的能力等方 面不受威 胁
社会生态安全 ,组成 了一个复合人工 生态 安
力满足经济社会 发展需求 ,从而维持土地 固
环境 、 经济 、 社会 复合体长期协调发展 。 二、土地生 态安全 内涵及研究 内容 土地生态安全 ,最早 由卡尔曼诺夫和费
关键字 : 土地资源 生 态 安 全 评 价


前 言
有 以保证 土地 生态 系 统在 安全 的环境 为 前 提 ,土地才可以长期保持足够 的有效生产 能
在土地生态安全问题的研究 中,大多数 学者对土地生态安全的阐述如下 :土地生态 安全 , 是 指陆地表层岩 土部分 ( 岩石 和土层 )
件进行全 面的比较评价的方法 ,并根据上述
约化 的要求 , 提出对土壤 、 气候和其他 自然条 安全 ,也就是说土地 生态 系统 内的 自然 生态 子系统的安全 ,即在外界作用下 自然生态子
系统处于不受或少受损害和威胁 的状态且具 有保持其功能健康 、结构完整 以及 自我维持 与调节的能力 ; ( 2 ) 土地生态系统对人类 的安 全 ,表现在土地生态 系统所提供的服务能够 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 的需要 ,能够达到经济
反思的结果 。
生态子系统产生经济效益 、社会生态子系统 和谐进 步 ,同时具备 良好 的调控体系和社会
成 为一 大严 峻的挑 战 , 其研究势在必行 。 只
( 上接 1 7 8页 )
表 8海 勃湾 区区片地价结果表 单位 : 元 /亩
地价。
5 . 结 论
区片级别 农用地价格修正 征 地 案 例 修 正 区片价
RES OURCES/1 79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综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综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综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根据国家、区域、城市等不同层面的规划要求,对土地进行合理利用和布局安排的总体设计和规划。

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则是指在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需要对其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预测和控制,确保土地利用规划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国外,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法律法规,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

而在国内,国家和各地方政府也陆续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规范和指导。

国内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理论和方法,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丰富的学术成果。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虽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评价和描述性分析上,缺乏系统的定量评价方法和模型,导致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高。

由于环境影响评价的时间跨度较长,预测的不确定性较大,往往难以准确预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环境的长期影响,限制了评价的精准度和准确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实践中也存在着缺乏公众参与、政府和企业主体责任不清晰等问题,导致评价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不高。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指导土地利用规划、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持续的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相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将会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综述.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综述.
土地生态安全是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对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的长期协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1]。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揭示区域生态安全状况及空间变异的有效手段,对区域的生态情况起者监测和预警的作用。目前对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没有统一的定义,本研究认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针对土地利用的宏观结构调整与布局对环境与生态的可能影响作出的预测性评估,它对于避免规划造成的环境影响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有着重要意义[12]。根据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研究对象可分为两类:(1)以自然地理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如地理区、生态区;(2)以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如行政区、经济区[13]。
在土地生态安全问题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对土地生态安全的阐述如下:土地生态安全,是指陆地表层岩土部分(岩石和土层)内由各种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构成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受破坏,同时,该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能够持续满足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需要[7、8、9]
。土地生态安全的定义包
含了两层基本涵义:(1)土地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也就是说土地生态系统内的自然生态子系统的安全,即在外界作用下自然生态子系统处于不受或少受损害和威胁的状态且具有保持其功能健康、结构完整以及自我维持与调节的能力;(2)土地生态系统对人类的安全,表现在土地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能够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能够达到经济生态子系统产生经济效益、社会生态子系统和谐进步,同时具备良好的调控体系和社会
目前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两个方面,这也是进行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的难点。
三、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探索。很多学者都是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来构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的。PSR模型是加拿大研究人员最早提出,由世界经合组织(OCED)和环境规划署发展的,它的基本思路[14]是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施加“压力”,改变了生态环境的“状态”控对自然反馈的“状态”变化做出“响应”,以减缓由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维持系统的可持续性。PSR模型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综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综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综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各行各业对土地的使用数量以及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

而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对土地进行有效、合理的开发以及利用便显得尤为重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不仅在对土地使用的宏观调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更能有助于耕地的动态平衡。

本文立足于土地利用规划的根本,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做出了深入分析,并给出了针对性意见。

标签:土地利用;用地规划;环境影响引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土地的需求和开发利用日益增大,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

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土地,变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严谨,而在早期的土地利用和规划中,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很多决定并未考虑环境因素,也没有真正将生态保护纳入到规划编制过程。

因此,为了减少或避免土地规划中的决策不当,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需要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来实现。

1我国土地利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大力发展了社会经济,但牺牲了生态环境,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得不偿失,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这些问题的出现,离不开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针对我国现状,通过对土地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可以缓解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利用之间的矛盾,促使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就是进行动态规划,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可能会使得土地功能发生不同的转变。

所以,要求我们建立评价体系,通过科学的预测、评价以及分析,可为土地利用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

2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环境影响评价的理念和做法最早出现在美国,通过在1970年颁布的《国家环境政策法》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出现是在20世纪的80年初期,将环境影响评价由只针对建设项目扩展到更宏观的政策和规划层面。

如今,环境影响评价已广泛应用到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但由于各国、各地区情况差异巨大,国际社会至今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各个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各具特色,评价方法、评价原则和相关技术等也各不相同。

土地资源评价综述 (1)

土地资源评价综述 (1)

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按照服务的目标可以分为单目标评价和多目标评价。但是,最常用的就是根据评价目
的分类,分为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经 济评价。
(一)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是通过总结区域土地利用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对区域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不同的利用方式 及质量、结构和布局、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等方面所做的分析,也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起点[6]。 通过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应该明确区域土地资源的优劣势,以及土地利用的结构、布局和特点,并提出问题,最后给 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建议。 在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中应该注意资料数据的综合归纳、分析和评价;注意从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进行土地 利用现状的综合分析;注意从地域整体功能优化的高度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2]。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横向比较法、纵向比较 法、统计分析法以及系统分析法等。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一般要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法以得到最佳的评价结果。 (二)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潜力(1and capability)是指一定的在自然条件或者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 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131。土地潜力评价(1and
89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评价(1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是以特定的土地利用为目的,利用相关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
数据,对土地进行最佳利用评价,评价土地对所设定的土地利用要求的适宜性和适宜程度。因为适宜性的对立面 是限制性,故土地适应性评价的也可以理解成对特定土地利用类型的限制性和限制程度。土地的适宜性程度和 限制性的强度通常作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依据[z4,25]。 中国先前进行的土地评价大多参照FAO的《土地评价纲要》(1976年),同时结合国内各地具体实际情况展 开进行。例如,陈光伟等在陕西安塞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地资源评价[193;张友焱、周泽福等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 小流域进行了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20‘。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引入土地评价,特别是GIS、Ar/info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引入,都大大促进了土地资源适 宜性评价的发展。邢世和等利用GIS技术实现了对福建耕地资源的适宜性评价[16]。刘建军等将层次分析法 (AHP)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相结合用于土地资源评价模型的建立,找到了进行土地资源评价的有效途 径[21。。吕晓剑、冯长春等选取自然生态指标、社会经济指标和区位指标,在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建 立了土地资源评价体系口21。 近年来土地适宜性评价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大,,针对城市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是近年来土地资源评价 的一个热点领域。王艳、宋振柏、吴佩林等以Maplnfo为平台,运用MapBasie语言进行二次开发,编写相关应用 模块,将GIS技术应用于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以济南市为例得到了较好的评价结果[2引。现阶段以发展各类特 种作物(例如水稻、花生等)为目的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也逐渐成为领域研究热点。 (四)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对土地资源利用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和处于可持续状态的正确衡量,是 土地适宜性评价在时间方向上的延伸趋势进行的一种判断评估,是可以持续发展思想在土地评价领域的体现。 当前,土地持续利用的研究主要围绕土地持续利用的内涵与目标、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方法与指标等内容展 开,包括FAO在内的国外众多研究机构和学者就全球、区域、景观、农场与田块等不同尺度上的土地资源持续利 用内涵、目标、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等进行了深入研究[3卜371。例如,陈百明构建了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 元素层四个层次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给出了计算方法[2引。邢世和等利用GIS技术,选用16 项因子对福建耕地资源进行了可持续利用分区与评价[1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综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综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综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对土地利用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评估,为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现状、方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国外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方面具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如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方面有较成熟的经验,并形成了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从法律和政策层面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进行了严格的管理。

而在国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逐渐成为学术和政策关注的焦点,各地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评估,以及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主要包括文献综述、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定量分析主要包括GIS技术、遥感技术、空间分析技术等,通过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决策支持。

1.3 研究成果和应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评估,以及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

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对促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化、合理化,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地资源评估与保护的综合研究

土地资源评估与保护的综合研究

土地资源评估与保护的综合研究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其资源的评估与保护一直是在各国都备受关注的议题。

本文围绕土地资源的评估与保护展开综合研究,旨在探讨如何科学评估土地资源的价值,进而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

一、土地资源的评估1. 背景介绍土地资源评估是为了了解土地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价值,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

评估土地资源需要综合考虑土地的生产力、经济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及其潜在用途。

此外,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评估还需要考虑地方文化和历史背景因素。

2. 评估指标土地资源评估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以便全面了解土地的价值。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土地面积、土地肥力、生产力潜力、地理位置、周边设施、生态环境状况等。

通过建立评估模型,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量化评估。

3. 评估方法评估土地资源的方法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定性分析通过对土地资源特征和条件的描述,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环境特征等。

定量分析则通过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对土地资源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定量评估结果。

二、土地资源的保护1. 制定保护策略的必要性土地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因为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受到破坏和压力。

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可以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2. 保护的原则和方法土地资源的保护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生态保护原则,即以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为出发点,保护高价值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其次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即在保护土地资源的同时兼顾经济和社会需求。

最后是综合管理原则,即通过综合管理手段,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调控。

3. 加强法律和政策保护土地资源保护需要以法律和政策来落实和保障。

各国都应通过立法手段,制定相关法律来规范土地利用和开发。

同时,政府还应设计相关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

三、土地资源评估与保护的协同作用1. 建立评估与保护的联系土地资源评估与保护不是孤立的两个过程,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土地利用绩效评价研究综述与展望

土地利用绩效评价研究综述与展望

土地利用绩效评价研究综述与展望摘要: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加剧,我国城市的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科学的土地利用绩效分析对缓解城市土地问题、促进可持续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去梳理国内外的土地利用相关研究,指出微观角度、特定情况下和新技术应用等方面上的不足之处。

未来多深入研究微观角度下的土地利用,跨学科、跨领域、多方面、多维度合作与交流,利用新技术手段提升评价准确性,加强实证研究,推动土地利用绩效评价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土地利用,绩效,可持续发展0 引言土地资源承载着人类的璀璨文明,支撑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发展。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增加,城市土地资源面临稀缺、耕地减少、生态恶化等问题,人地矛盾日益尖锐[1]。

在我国坚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征途中,科学的土地利用绩效分析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

它不仅是缓解城市人地矛盾、推动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的关键手段,更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要义[3]。

通过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绩效,我们能够更好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而确保国家发展目标的长期稳定,创建更为宜居的生态环境。

全面综述土地利用绩效评价的学术进展,深入梳理当前土地利用领域的学术现状。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深入剖析,本文将进一步展望土地利用绩效评价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从而推动土地资源管理向更加科学、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1 国外研究国外早期的土地利用研究,以土地利用调查为基石,深入剖析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利用状态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早在19世纪,冯·杜能提出的杜能环模式为后世研究奠定基石[4]。

随后,亨丁顿、丁达尔[5]等学者对农业生产力进行了深入剖析,土地利用研究才从单纯的资源调查转向效益考量。

但绩效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最早被应用于管理学领域,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绩效评价才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土地利用绩效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评价研究综述引言:土地评价是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 对土地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的过程; 是查清、掌握土地动态变化信息和发展规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是国土管理的重要内容[1]。

一.国外土地评价研究进展国外土地评价体系的产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但比我国要晚得多。

国外出现的最早的土地评价是土壤地理学家13.13道库恰耶夫提出的,他在俄罗斯黑钙土地11区和尼日格勒自治州考察时,对该地区土地进行了自然的和历史的鉴定[2]。

在希腊、埃及、罗马古国的文献史料中,曾有关于土地划分成各种等级的记载。

1834年, 英国成立了土地测量师协会, 主要从事土地评价和测量。

其后,土地研究发展大致可分为土地分类定级阶段、土地潜力评价阶段、土地适宜性评价阶段、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阶段。

国际上,以合理利用土地为目的的土地评价研究是随着资源调查与土地合理利用规划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其后,美国进行了大范围详细的土壤调查,绘制了一系列土壤图,为完善土地评价系统奠定了基础。

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研究土地对于某种单项技术目的的适宜性。

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了以合理利用土地、发展农业为目的的土地评价。

这一时期,土地评价研究以美国的土地潜力分类系统为代表,表现为一般目的的土地评价,评价考虑的是土地自然属性的变化,未涉及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因素的变化[3]。

20世纪60年代后期, 土地利用理论开始吸收生态学中的不可逆性和匹配性等理论, 强调土地生态利用。

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在进行土地评价和调查过程中, 借鉴生态学思想提出了土地生态单元、土地生态分类等概念[4] [5]。

70年代对土地资源的研究更广泛、更深入, 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及土地利用规划的广泛开展标志着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入真正的实质性阶段[ 6] 。

1976年, 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布了土地评价纲要, 这是目前国际上影响最大、使用最广泛的土地评价方案, 它使各国的土地评价在形式上得以标准化, 为进行土地资源分析及优化配置奠定了基础。

这一纲要的颁布, 大大促进了国际上土地资源的研究, 其方案已被多个国家采用。

以后, 联合国粮农组织又陆续制定了旱地农业土地评价纲要( 1984 )、林业土地评价纲要( 1984)、灌溉农业土地评价纲要( 1985)、牧业土地评价纲要( 1986) 等评价方案。

20世纪80年代,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土地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向着综合化、精确化、定量化、生态化、动态化方向发展。

198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在土地潜力分类的基础上提出土地评价和立地评价( Land Eva luation and Site Assessmen t, LESA )系统[ 7]。

基于上述理论,美国原农业部土壤保持局于1981年提出了“土地评价和立地分析系统”。

土地评价和立地分析系统由土地评价子系统和立地分析子系统两部分组成。

土地评价子系统由土地利用潜力分类、重要农田鉴定和土壤生产力三部分组成。

土地利用潜力分类是根据土壤对大田作物或牧草的限制性将其分为8个等级和4个亚级。

土地亚级表示土地限制因素类型,如侵蚀、水涝、土壤和气候:重要农田鉴定主要是按照生产粮食、精饲料、纤维和油籽作物的适宜性对土壤进行评价;土壤生产力评价则是以高水平经营管理下某一作物的预期产量为依据,评价内容可包括土壤潜力、克服限制因素的措施、应用这些措施的费用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存在的限制因素,它是土地利用潜力和重要农田鉴定的细化,是作为更加广泛地评定土壤价值的方法。

立地分析子系统是用于鉴别除土壤以外的有助于个地区保留农业用地适宜性土地的其他种种因素。

通常包括土地分布、位置、适宜性、时间性以及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税收政策。

这两个子系统结合成为一个全面综合的土地评价系统,除考虑土壤物理和化学特性外,也反映了经济因素,既考虑土地管理措施,又考虑了土地税收和相关法规,同时又结合了地方政府的农地政策。

利用该土地评价系统鉴别基本农田,其结果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精确性和社会可接受性。

农业生态区法是由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和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而研究开发的一套方法和计算机软件分析工具。

在过去的20多年中,运用该方法来解决许多全球性及区域性的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如孟加拉国、泰国和中国等的土地承载力、粮食生产、作物适宜性、水土流失及土地退化等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7]。

纵观国外土地评价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前人在分析方法、理论和研究手段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土地评价对象日益扩大, 评价方法从传统的侧重定性评价向定量评价过渡, 土地评价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仍存在着某些方面的不足。

主要表现在: 以往的土地评价一般都是由长期从事土地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工作人员通过实地调查然后结合经验分析进行的。

这种常规信息获取的方法, 调查工作量大, 标准较难统一, 空间定位精度稍差, 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 不易进行定量研究。

另外没有充分发挥GIS技术在土地评价中的作用。

尤其是, 在以前的土地评价中, 遥感技术没有得到很好地应用,忽略或没有充分发挥遥感在土地信息获取方面的快速、方便、灵活的优势, 没有将遥感技术和GIS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为更好地进行土地评价服务。

二.国内土地评价研究进展我国对土地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土地评价思想萌芽很早。

早在2500多年前的我国占籍《周礼·地官·司徒》中就有关于土地质量高低的记载。

据《复贞篇》记载,当时全国疆土划为九州,各州按土色、质地和水分评为三等九级,依其肥力制定贡赋等级。

这是我国最早为规定赋额而进行的土地评价工作.战国时的《管子·地员篇》也曾就土地的分等作过比较详细的记述。

将九州之土地分为18类,每类地又分为5物(品色),共90物。

根据土地对农林生产的适宜程度,将18类土地分为上土、中土、下土三等,形成三等18类90物的土地评价系统[8]。

这是我国,也可能是世界上最早为合理利用土地而进行的土地评价工作。

诚然,这种土地分类与评价仍处在评价思想的萌生期,很难说有什么完整的评价体系和质量鉴定指标,但是不能否定这种早期分类与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我国较系统的土地评价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荒地调查,按照荒地的水热条件,将全国分成十一个区,反映区域间宜农荒地的自然生产力的差别,区下按农用适宜程度、生产潜力、改良难易分为五等。

这个体系有比较明确的自然特性分级指标,能比较客观地反映荒地质量,属上地自然评价范畴。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土地分类的国家, 对土地资源有计划地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始于建国后。

从20世纪70 年代, 土地评价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方面引入国外土地评价方法和系统进行研究性的评价工作, 另一方面积极筹备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地评价系统, 评价范围也由荒地发展到整个农用地。

70 年代到80年代形成了两个全国性的土地评价系统: 一个是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所采用的土地评价系统, 主要仿照美国的土地潜力分类而拟定; 另一个系统是中科院综考会为编制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而拟定的土地资源分类系统, 这是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评价纲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拟定的。

80年代初, 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 中国1: 100万土地资源图编委会参照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土地评价经验,结合我国实际, 拟订了1: 100万土地资源分类系统[9], 分土地潜力区、适宜类、质量等、限制型和资源单元, 原农牧渔业部有计划地开展了大比例尺土地评价工作, 重点在于评定农业用地的质量等级, 为农用土地分等定级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基础。

1: 100 万中国土地利用图集、中国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研究文集相继出版。

这一时期, 我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进行了中国土地承载力研究, 区域性的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广泛开展[ 10] [11]。

进入80年代中后期,随着土地利用规划和耕地保护工作在全国范围的开展, 土地评价在理论、方法和研究手段上都有很大突破。

同时, 我国开始运用系统论、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和方法来开展土地评价, 特别是有关县级土地质量和经济评价的试点研究获得了较大进展, 并于1986年制定了县级土地评价技术规程 (试行草案) , 这标志着我国土地评价工作己经进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阶段。

基于土地评价的理论,我国对于土地评价所采取的方法研究具体呈现如下:①在定性土地评价框架体系基础上的半定量土地评价方法[12]的发展。

其主要标志是利用数学和决策模型对土地评价因子、各因子权重和土地等级划分等土地评价环节的定量或半定量处理[18][19],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土地定量或半定量评价方法体系;②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以及景观生态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和土地持续利用理论在土地评价中得到应用,使我国土地评价理论全面深化,评价手段和服务对象日趋多样化[13][14]。

[20]提出了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内容、方法、对象和任务: 刘黎明在《土地调查与土地评价》中指出:“土地质量是土地各种特性的综合”,“土地质量与特定的用途相联系”[21];戴旭(1995)提出土地质量结构的观点,将土地质量分解为生态质量、改造质量、保护质量、空间质量、区位质量和管理质量等七个方面,分别从不同角度讨论了土地质量的内容[8]。

随着人类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的提高,可持续土地评价成为土地评价的新方向。

我国农业部(1996)颁布了《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农业行业标准,该标准根据粮食单产水平将全国耕地地力划分为十个等级。

我国这一时期有关土地分等定级的文献资料相继涌现,如黄小清(1996)的《我国可耕地资源资产评估理论与方法探讨》;李莹星等(1997)的《耕地分等定级方法的比较及应用研究》。

为了搞好国土资源大调查,国土资源部(2001)颁布了《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并在江苏、四川、广西、黑龙江、内蒙古等部分省、市进行试点[26]。

目前,农地分等定级和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估)体系己经初步形成,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城市集约利用评价也成为目前土地评价研究的热点[24],同时土地开发整治项目的经济和环境评价体系研究也开始被重视起来。

上述土地评价理论和方法成果的积淀,为制定土地评价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5]。

综观我国土地评价研究工作进展,从总体上来讲,土地评价理论和方法体系己经初步建立,但由于受土地评价基础资料的限制。

我国土地评价工作从整体上处于半定量评价阶段[22],另一方面,尽管土地评价方法和手段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土地评价深度、土地评价结果的针对性和精确性与国外同类研究尚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我国在对土地评价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与土地评价相关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甚础资料的积累和完善,唯有如此,才能使土地评价为土地利用和土地规划提供更好的服务[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