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引言《儒林外史》是清代文学家冰心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关于官场的讽刺小说,在小说中,冰心用尖锐的笔触和巧妙的刻画手法,揭示了官僚们的丑陋嘴脸和世俗规则的荒诞,展现了一个荒唐透顶的封建官场环境。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1. 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儒林外史》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和事情都是虚构的,但其场景和背景却是真实的。
作者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让读者在现实与虚拟中游走,引起读者自己的思考。
例如,“九江王府”、“徐献绪”等人物和场景,都是虚构的。
但是,这些虚构的人物和场景,又都与真实的官场现实环境密切相关。
2. 笑话和逗趣的手法《儒林外史》对于人物的描写大都是采用了轻松、幽默的手法,如寒婢妙语、醉道人玩世不恭、顾曲周言辞奇怪、淮阴侯饶司马聪明等等,这些人物和言行都让读者忍俊不禁。
3. 反讽和讽刺的手法《儒林外史》的主要讽刺手法就是反讽,尤以对“士大夫”阶层的讽刺最为尖锐。
作者通过反讽,点破了当时的封建官僚道德底线,带领读者走向一片欢笑和讽刺中,道出了一种深刻的人性和社会现实。
《儒林外史》的社会评价《儒林外史》出版后,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读者的喜爱,它的影响力远远超越了当时的文学范畴,而成为一种经典。
首先,它成为了一种道德的标杆,带领着人们重视人性,反对虚伪、饰演,而是再次在人性的领域找到了信仰和价值。
其次,它在艺术上探索小说的新境界,为以后的小说事业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人才,为中国文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再次,它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价值,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形态、人物风貌、政治制度提供了真实的参考,避免我们对历史的轻率评价。
结论《儒林外史》以其尖锐生动的笔触和历史性的阐述,成为了一部经典的文化巨著。
通过对人物、语言、情节的深刻剖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现实的批判,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深入探讨其文化内涵和表现手法,不断丰富我们的文化认识,扩大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国际话语权。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在小说中,吴敬慈用笔触犀利的讽刺手法揭露了当时儒家世家的虚伪、贪婪和世俗。
比如,他讽刺了人们对功名利禄的狂热追逐,揭示了儒家世家为了升官发财不择手段的现象。
在小说中,魏家和曾家的一些人物将功名利禄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不惜牺牲真情、友谊和道德底线。
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地阿谀奉承、争权夺利,甚至为了财富背叛亲人、欺骗朋友。
吴敬慈通过这些人物的描写,暗讽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政治官员、学者和文人的虚伪和狭隘,揭示了功名利禄的盲目追求对人性的腐蚀和侵蚀。
此外,吴敬慈也借助讽刺的笔法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婚姻买卖的丑恶现象。
在小说中,一些男性人物对女性的歧视和虐待是随处可见的,他们把女性视为附庸和玩物,不尊重女性的人格和权利。
而在婚姻方面,一些儒家世家把婚姻当成一种交易,用金钱和地位来换取婚姻,完全忽略了婚姻的纯真和真情。
吴敬慈通过这些人物的描写,讽刺了封建社会中的男尊女卑思想和婚姻买卖的弊端,展现了对人性的关怀和拯救。
除此之外,吴敬慈也通过描写一些儒家世家的教育观念和方式,讽刺了其独断专行、不重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缺陷。
在小说中,一些儒家世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欺瞒学生、扭曲真理,让学生只知书本知识,而缺乏实践和创新。
这种教育方式把学生们束缚在形式主义的牢笼里,剥夺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使他们变得愚昧和盲从。
吴敬慈通过这些人物的描写,讽刺了儒家世家对教育的狭隘和局限,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教育的问题和危害。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风气的讽刺小说,通过对儒家世家的描写和讽刺,展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关怀。
通过讽刺的手法,吴敬慈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弊端和问题,提出了对封建社会的改革和改进。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分析,充分展现了作者的讽刺艺术,为后人提供了反思和启示。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我国明末清初讽刺小说的代表作。
作者吴敬梓以其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把功名宦海中的沉浮变幻、富贵利禄的人生百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并通过对德世济民,独善其身的清高名士和不受功名富贵污染的市井奇人等理想人物的着意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讽刺和批评,以及寻找医治现世良方的社会改造理想。
整部作品,喜剧层面蕴涵了深刻的悲剧情思。
对封建社会中不知廉耻追逐功名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作为一部讽刺杰作,鲁迅高度评价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认为它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使后来者难以为继。
《儒林外史》有自己的特色,即强烈的讽刺性,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强烈的讽刺效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描绘出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的光怪陆离的长幅画卷。
在中国小说的长廊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儒林外史》所描写和反映的内容是封建社会后期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生活,这和许多著名的长篇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同时也正是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
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写道:“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有心艳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篇中所载之人,而其人之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
”这段文字,既是对《儒林外史》的评价,同时也点明了小说的主题,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塑造人物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一、从人物描写看《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人物描写上。
在作者的笔下,这些人物个个描绘的性格鲜明。
像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贡生、严监生、匡超人、牛浦郎、杨执中、张铁臂、胡屠户、王仁兄弟、杜少卿、沈琼枝等,个个都栩栩如生,各具其不同的性格和特点。
作者通过人物的嘲弄,讽刺的笔法,描写了封建社会儒林人物醉心科举功名,把读书中举看成是人生惟一追求目标的种种丑态。
以此来揭示对科举考试制度的不合理,对社会腐败黑暗现象和世态人情的揭露和批判。
举例论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举例论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儒士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该小说以讽刺为主题,通过对人物、事件、制度等的讽刺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荒谬和虚伪。
以下是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的十个例子:1. 讽刺科举制度小说中的主人公孙文台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士子,他参加科举考试多次未中。
小说通过讽刺孙文台的遭遇,揭示了科举制度的不公和腐败,以及官员的不负责任。
2. 讽刺士人的功利心态小说中的士人们为了谋取官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与人合谋陷害他人。
他们的行为暴露了士人的功利心态和道德堕落。
3. 讽刺朝廷官员的贪污腐败小说中描写了许多朝廷官员贪污受贿、虐待百姓的情节。
通过对这些官员的描写,小说讽刺了朝廷官员的腐败和无能。
4. 讽刺封建礼教的虚伪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多被突出描写,其中有许多女性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不能自由发展,被迫嫁入豪门。
这种描写讽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对女性的压制。
5. 讽刺士人的虚伪面孔小说中的士人们常常以仁义道德自居,但实际上他们却心机深重,为了自身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这种描写讽刺了士人的虚伪面孔。
6. 讽刺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小说中描写了不少的官员、士人和底层百姓的生活,通过对他们的描写,小说讽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上层人物对下层人物的压迫和剥削。
7. 讽刺官员的官僚主义小说中描写了许多官员对百姓的任性和傲慢态度。
这种描写讽刺了官员的官僚主义,以及他们对百姓的不负责任。
8. 讽刺士人的虚荣心小说中的士人们都有很强的虚荣心,他们追求官职和名利,不顾道德和良心。
这种描写讽刺了士人的虚荣心和对名利的贪婪。
9. 讽刺封建社会的封闭性小说中的人物多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社会中,他们对外界的事物缺乏了解和认识。
这种描写讽刺了封建社会的封闭性,以及人们的愚昧和无知。
10. 讽刺封建社会的伦理底线小说中的人物往往追求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地违背了伦理底线。
这种描写讽刺了封建社会的伦理底线的低下和人们对伦理的漠视。
_儒林外史_的讽刺艺术及其意义
_儒林外史_的讽刺艺术及其意义《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之一、以描写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科举考试为背景,讽刺儒家文化的荒谬与封建社会的腐败。
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讽刺儒家文化。
小说通过主要人物秀才父子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儒家文化的虚伪、假大空和虚无缥缈。
小说中,秀才父子追求功名利禄,拜师讲究官运,这种人云亦云、追求虚荣的行为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功名利禄的过分强调,暗示了虚伪的儒家精神。
同时,小说通过描写科举考试中的陈述文的空洞与虚妄,批判了官僚文化中所主张的空洞、形式主义的虚无缥缈,讽刺了科举制度对于真才实学的无视与削弱。
其次,讽刺官僚体制。
小说中以主人公秀才父子的遭遇为线索,描述了乡试、会试和殿试的全过程,揭示了官僚体制中的腐败、拜爷吃爷、狼狗相咬等现象。
秀才父子为了取得功名,不择手段地向上投降,屈从于权贵势力,暗示了官僚体制中的腐败与丑陋。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特点,讽刺了官僚体制中相互攀附与利用的关系,通过让读者对这些人物的嘲讽与鄙视,间接地嘲讽了整个官僚体制。
再次,讽刺社会道德沦丧。
小说通过描述秀才父子追求功名利禄、追求虚荣和阿谀奉承等行为,表现了封建社会中道德沦丧的现象。
秀才父子不顾个人的道德底线和良知,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择手段,这种道德沦丧的行为在整个小说中得到了极大的讽刺。
通过对个人道德底线的突破,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道德观念的扭曲与腐化,也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气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儒家文化的假大空与虚伪,呼唤了新文化的崛起与发展。
其次,它对官僚体制和科举制度的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权力寻租、腐败现象的丑恶,为后来的提供了借鉴。
再次,它对道德的讽刺与警示,提醒人们重视个人道德底线,促进社会的道德进步。
最后,它还对人生的无奈和社会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刻思考,激发了人们对社会秩序的反思和探索。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具体表现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具体表现《儒林外史》是中国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儒林”为背景,讽刺了当时的士人庸俗贪婪,矫揉造作,形成了一定的讽刺艺术。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表现。
一、渗透毒瘤式的讽刺手法贯穿全书《儒林外史》以王良、胡世安等人的形象,将当时的士人生活方式及其上层机构剖析得淋漓尽致。
书中主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他们的行为表现,通过抡弄笔杆式的文字,将士人的庸俗与媚俗等滥觞之心展露无余。
读者很容易看穿士人的虚伪和丑陋。
二、透过讽刺来揭示了社会问题《儒林外史》讥讽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存在的种种问题。
船场骗局,应试制度中的“塞翁失马”式的变故,茶肆的风月场所……种种丑恶的现象使人不得不深思。
作者在揭示这些问题的同时,以笔为刀,在揭示问题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批判,展现了儒林虚伪、庸俗的一面,使人们洞察到人性黑暗的一面。
三、巧妙地运用讽刺的手法《儒林外史》通过巧妙的讽刺手法,使人物故事更具魅力和生动性。
讽刺尤其体现在人物与道德的冲突上。
例如,“卖国奴”、”市井儒雅”等等等。
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作者对各种生活习惯、观念的讽刺,也可以看到实际的生活中,个人的真实面貌。
这既是对人物刻画的一种追求,也是对文化历史的反省、对现实的一种批判。
四、细节入微的写作风格更让讽刺生动而深刻嘲讽还有一种风格,那就是细节入微。
在《儒林外史》里,作者也是这样写的。
例如,小说中讲到了古时候的夜馆。
然而,这个夜馆却不是一个餐馆,而是一个进行嫖娼的场所。
小说描绘了夜馆的一切,从菜单到人们吃的方式,到场所的布置和服务等等。
通过将这些表现得细节化,让讽刺更加生动、突出。
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人类对人性的深度思考,《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是深入人心的,教人深深感受到了士人的生活、“诗经国风”中的古风雅俗,创作者通过娓娓叙说,展现了当时的风俗不对与真实人性的不同层次,由此呈现出的《儒林外史》以及众多同类作品都应被奉为经典,塑造了“讽刺小说”的典范形态。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儒林外史》是明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讽刺艺术闻名,被誉为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品以儒生文士为主题,通过对儒学士人的揭示和讽刺,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现象。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品通过讽刺手法揭示儒生的虚伪和虚荣心。
小说中的儒生形象虽然标榜儒学的道德规范和学识修养,然而却常常沉溺于权势和荣誉的追逐,为了个人利益而背离儒家的价值观。
例如,主人公黄金华在初入仕途后,不断追求名利,对周围的贤才和朋友也不择手段地竞争和打压,致使自己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纷争和苦闷。
作品通过揭示这些儒生的虚伪和虚荣心,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伪善面目的批判。
其次,小说运用夸张手法塑造儒生的丑态。
小说中的一些儒生形象都被放大了其丑陋的一面,例如,黄金华的恶毒和阳谋、冯铸的假仁假义、张惟中的虚伪和迂腐等。
这种夸张表现手法不仅凸显了这些人物的虚伪和可笑之处,也对当时士人阶层的道德水准作了深刻的讽刺。
再次,小说以儒学为背景,讽刺了儒学的教条和空洞。
小说中儒生们热衷于传统的儒家经典和名目繁多的礼仪,而对于儒学的本质和实践远远不够重视。
他们对儒学的追求更多的是为了追求名利和社会地位,而不是真正理解和实践儒学所倡导的道德、仁爱和智慧。
因此,小说对于当时的儒学界提出了深刻的讽刺,称其为“儒学至无算,算来一本空”、“点缀文章名利路,不肯玉之同声”。
此外,小说还通过揭示儒生的苦闷和无奈,讽刺了封建社会的僵化与腐败。
小说中儒生们常常为了追求名利和地位而争斗不休,为了社会地位不惜毁灭自己的家庭和人生,最后却发现权势和地位并不能给予他们真正的幸福。
这种描述不仅表现了儒生的苦闷和无奈,也揭示了封建社会道德的扭曲和社会环境的腐败。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不仅通过对儒生的置让和讽刺,也贯穿于整个作品的写作风格中。
以下是作品的一些写作特点:其次,小说呈现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与结构特点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与结构特点
1.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那可真是绝了呀!就说那范进中举后发疯的情节,多讽刺啊!这不就像现实中有些人一朝得志就忘乎所以了嘛。
它用这种夸张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陋一面,真让人不禁感叹呀!
2. 嘿,你们想想看,《儒林外史》里那些人物为了功名不择手段,像极了现在那些为达目的不顾一切的人。
它对社会黑暗面的刻画,简直就是一把锋利的剑,直插人心啊!比如严监生临死还惦记着两根灯草,这是多么荒唐可笑啊!
3. 《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也是很独特呀!不是那种死板的一条线走到底,而是像个大网一样,把各种人物和故事都网罗其中。
这多像我们的人生啊,错综复杂。
周进在贡院里的痛哭流涕,不正是对科举制度残酷的有力控诉吗?
4. 你们说,《儒林外史》把那些虚伪的儒生刻画得那么生动,这不就像是给我们照镜子吗?匡超人的堕落历程,真的是让人痛心疾首啊!这书的讽刺艺术真的是出神入化,高,实在是高!
5. 《儒林外史》对于官场的讽刺那叫一个深刻呀!一个个官员的丑恶嘴脸,活脱脱就是一场闹剧。
王惠这样的贪官,不就是社会的大害虫嘛!它用这些故事警示着我们,能不让人重视吗?
6. 哎呀呀,《儒林外史》真的是太了不起啦!它的讽刺艺术和结构特点相辅相成,把那个时代的种种问题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就像杜少卿的豪放不羁,
与那些虚伪之人形成了鲜明对比,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总之,《儒林外史》就是一部经典之作,让人读了就回味无穷啊!。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例析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例析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丑陋。
本文将对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手法进行例析。
一、夸张手法儒林外史巧妙地运用夸张手法,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极端荒诞可笑。
例如书中的主角方回,他是一个庸碌无能、无所作为的读书人,以功名为至高追求,却因自己的无能和无知而频临失败。
吴敬梓通过夸张方回的荒谬行为和口才不佳的表现,讽刺了当时的官僚主义和功利心态。
二、颠倒乾坤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巧妙利用颠倒乾坤的手法,让读者通过对比来认识社会的真相。
他通过比较传统儒家的道德伦理和儒林中人的真实行为,揭示了士人们为了得到官职而不择手段、丧失了道德底线的现象。
通过颠倒乾坤,吴敬梓让人们反思传统的价值观念,并对现实社会进行深刻的批判。
三、讽刺揭露儒林外史通过讽刺揭露的手法,将当时社会弊端暴露无遗。
吴敬梓对朝廷官员的贪污腐败、士人的投机取巧和社会的虚伪现象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例如书中的明鉴司,以审理案件为名,实际上是以贪污受贿为目的,完全背离了正义与公正的原则。
通过讽刺揭露,吴敬梓让读者看到了社会的黑暗面,引起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四、对话讽刺儒林外史中的对话讽刺手法,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讽刺他们的愚昧和虚伪。
例如书中的方姓兄弟,他们以品行高尚和清白自居,却事实上卖官鬻爵、搞权钱交易。
吴敬梓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揭示了他们的虚伪和道德沦丧。
对话讽刺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思想和真实面貌,产生更强烈的讽刺效果。
五、情节讽刺儒林外史通过情节讽刺,将社会的荒谬和愚昧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书中的恩泽府,以小说主角方回的父亲方澹为首的官员,他们高官显爵却心胸狭窄,残忍虐待百姓。
吴敬梓通过精心构建的情节,让读者看到了这些庙堂之上的虚伪人物的本质,讽刺了他们的无能和残忍。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是一部充满讽刺的作品,通过夸张手法、颠倒乾坤、讽刺揭露、对话讽刺和情节讽刺等多种手法,对当时社会的问题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简述儒林外史讽刺艺术
简述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儒林外史》这本书,嘿,真的是一颗璀璨的文学明珠!它的讽刺艺术,简直让人拍手叫绝,仿佛是用风趣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作者吴敬梓,真是个有意思的家伙,他的文字里满是对社会的观察,对人性的剖析。
说白了,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陋现象。
你看,那些读书人,满口仁义道德,结果却私下里勾心斗角,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书中的人物,真是各有千秋,有的狡猾如狐,有的愚笨如牛。
像那个什么“孙秀才”,可真是个笑话,整天想通过读书当个官,结果却只是个“白脸书生”,死读书不求甚解。
唉,读书也不能只看书本,还得懂点儿人情世故呀!再说了,书中那些贪官污吏,哎哟,简直让人气得牙痒痒。
他们个个口口声声说要为民做主,结果背地里却在贪污受贿,真是表里不一,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像一把锋利的刀,毫不留情地揭露了这些假仁假义的伪君子。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这些人就像穿着西装的“苍蝇”,表面光鲜亮丽,实际却是个个臭不可闻。
他的文字中那种调侃的语气,仿佛在说:“哟,你们真是牛!这本事也就只会在嘴上了。
”那种生动的描写,让人忍不住想哈哈大笑,甚至想拍手称快。
再说说那些读书人,真是千奇百怪,有的拼命考秀才,结果连个及格都没能拿到,有的则是靠家世背景,混了个功名,根本就不需要真才实学。
像那种“金榜题名”的喜悦,跟今天的“晒成绩”也没什么区别,都是为了让人羡慕,结果背后又有多少辛酸苦楚呢?简直就是一出无形的喜剧,让人哭笑不得。
而在这本书里,吴敬梓不仅是批判,更是用心良苦地让大家反思。
你看,他笔下的人物,虽然让人捧腹大笑,但其中却藏着无尽的深意。
他想告诉大家,光有书本知识不行,做人还得有道德,有良心。
可不是说书读得越多,就越能混得好,反而是要学会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才是真本事!书中那些插科打诨的小段子,真是让人捧腹。
比如说,有的人在大街上遇到一位老先生,居然当面问:“您这是读书读傻了吗?”这种调侃,恰到好处,不仅好笑,还能引人深思。
儒林外史 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前言《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一部重要的纪实小说。
小说通过对儒者的讽刺和揭示,剖析了当时社会上种种现象,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众多弊端。
本文将从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展开讨论,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和寓言故事,探讨其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一、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1. 善用夸张手法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善于运用夸张手法来描绘人物特征和社会现象。
比如,在小说中,他将文化水平很低的人塑造得像个学问渊博的大儒,以此来讽刺当时学者的虚伪和假装。
这种夸张的手法使得讽刺更加生动有力,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荒诞和荒谬。
2. 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形象和行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展现了明显的讽刺意味。
他将那些拥有实际才华和思想的人塑造成不为世俗所容的形象,而那些空有虚名和伪装的人则被描述得光彩照人。
这种对比手法让人们看到了虚伪现象的本质和荒谬之处。
3. 采用讽刺的对话和行动小说中的讽刺不仅在描写上有着独特的手法,而且在对话和行动中也达到了一个高度。
通过对话和行动中的揶揄和戏谑,吴敬梓成功地展现了当时社会中人们的虚伪和谄媚。
这种对话和行动的讽刺手法,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犀利批判。
二、小说中的寓言故事1. 《禽兽故事》《禽兽故事》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寓言故事,通过故事中的动物形象,讽刺了社会上的强权和欺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只燕子被一只老鹰所欺负,最终在其他动物的帮助下,成功打败老鹰。
这个故事通过动物之间的斗争,折射出人们对抗欺凌和压迫的决心和智慧。
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吴敬梓批判了封建社会中的不公正和压迫。
2. 《雀鼠之辈》《雀鼠之辈》是《儒林外史》中的另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雀儿和一只老鼠的故事。
在故事中,雀儿相当于高官显贵,老鼠相当于平民百姓。
故事通过雀儿和老鼠之间的交往,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鸿沟和不公平。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根据实际写法,情况是假的。
他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行,从具体的情节发展、场景中自然地揭示人物的反讽,不直接表达自己的爱恨倾向,让人物自我表演。
比如第十四回写马二先生游西湖,通过马二先生本人的表演,讽刺了迂腐儒生可笑可怜的本质特征。
2.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
作家“秉承公心,指摘时弊”,不一味描写对象的喜剧性特征、可笑的一面,注意到其性格中的某些正面因素。
因而使人物既可笑,又真实;使讽刺既辛辣,又深刻。
如马二先生,头脑迂腐醉心举业,处处显出可笑性格。
但他同时又心地善良、慷慨仗义、息人之难。
3.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使其既是儒林“丑史”,更是儒林“痛史”。
善“从悲剧中发现喜剧”,“从生活的绝对庸俗里发现悲剧”。
喜剧性人物都有某种悲剧性,如周进的哭死,范进的笑疯等。
4.通过人物前后相悖的语言行为相对照,在不经意中显现其真面目,达到讽刺之意。
对同一对象的矛盾态度对照:胡屠户对范进的前骂后夸。
堂皇言辞与卑鄙行为对照:如严贡生强圈别人猪,却自夸“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
5.通过合理的夸张,对最富特征的细节、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放大显示讽刺意味:如周进的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事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6.讽刺的语气里对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感情。
一些讽刺作品受到无情的抨击,而另一些则包含同情和怜悯。
7.小说人物的取名。
如王德、王仁一忘德、忘仁,昏朽的“二进"竞然名“进”,姓“周”姓“范”,“周”有“方正”,“范”为“范式”的意思。
8.意外的描述。
比如用当面曝光的方式,把讽刺对象置于尴尬的境地。
或者用其他人物无情地嘲讽被讽刺的对象,让其看起来很丑。
9.戚而能谐、婉而能讽。
描述悲惨的故事时,使用幽默的语言。
在对腐朽的封建末世批判时,使用委婉平和的语气。
他没有泼妇骂街一般,而是客观描写,没有一句坏话却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讽刺境界。
儒林外史中对比的讽刺艺术的事例
儒林外史中对比的讽刺艺术的事例引言《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以对社会及时政状况的讽刺而著名。
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运用丰富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段,展现出了世态炎凉,以及时人的功利和欺诈之风。
本文将以若干具体的事例为例,阐述《儒林外史》中对比的讽刺艺术。
一、士子比武作品《儒林外史》中,士子比武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场景。
在这个场景中,吴敬梓通过不同士子的表现,揭示出儒家礼教的虚伪和功利。
首先,这场比武实际上是一场奢华的娱乐活动,与士子深深根植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相去甚远。
参与比武的士子们都希望靠展示个人的武艺和英勇来获得名誉和官职,而非真正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这种功利之心与儒家所倡导的为国为民的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次,在比武中,吴敬梓对比了几个个性鲜明的角色,以突出他们之间的不同。
比如书生赵马岱和卢旺宗两位主要角色,一个以刀剑文武为己任,一个以贴齐花、画圈为长处,两人之间的对比鲜明而又悬殊。
这不仅揭示了儒家文化中才学与武艺的冲突,更暗示了社会中功利观念对于个人发展的消极影响。
最后,吴敬梓通过这一场景的描写,对士子的虚伪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士子们表面上以礼仪和思想道德为重,实际上却沉迷于名利之争,纷纷踩着别人的尸体上位。
这种虚伪和伪善,让人不禁感叹儒家的道德伦理格局被世俗的功利所扭曲。
二、鲁伯特与南裴在《儒林外史》中,鲁伯特与南裴是两个具有鲜明对比的人物形象。
通过他们的形象和表现,吴敬梓通过讽刺艺术追本溯源地揭示了社会风尚的虚伪和人性的险恶。
鲁伯特是一个外来人,代表了西方文化与传统儒家文化的冲突。
在小说中,鲁伯特表现出了与儒家礼制相悖的行为和思想,与南裴等传统儒家学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的唯一目标是追求利益和个人权力,他的一系列举动让人看到了西方文化的功利和个人主义的影响。
南裴则代表了传统儒家文化下的儒士形象,他讲究礼仪、道德和名节,对于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坚守。
然而,正是因为他的坚持和执着,让他在儒林中失去了机会,身败名裂。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充满了讽刺的宝藏。
说实话,读起来让人又想笑又想气,感觉作者吴敬梓像是在用一把尖锐的针,戳破那些伪君子的伪装,一点也不手软。
你看吧,书中的人物一个个有的满口仁义道德,可惜都是假大空的纸上谈兵;有的自以为是地以知识为傲,却对社会的残酷一无所知。
吴敬梓就在这样的人物身上狠狠地揭露了那个时代的种种病态,简直就是在跟我们说,“你们这些人,嘴巴上说得天花乱坠,结果还是活得像个木偶。
”他通过讽刺,把那种“空谈理论”的做作气息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看得直摇头。
比如说书中的范进,哦,他那一段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
这个范进,明明脑袋不太灵光,结果每次考试都靠着“运气”过关。
可他偏偏特别相信自己是什么“文人”,自己才是有学问的那一个。
哈哈,你说他能不被讽刺吗?那一副自命不凡的模样,完全就是在告诉大家,“我就是个文化人,能在学术上指点江山。
”可是,看看他最后被一纸状元封号,才明白了个中玄机——原来一切都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吴敬梓让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些书生满肚子的空话,表面上都是“忠诚、正直、诚实”,但实际上呢?一个个都只是为了名利、为了前途,连最基本的自知之明都没有。
说到讽刺,不得不提的还有书中的朱尔东。
朱尔东是个典型的“有理想无能力”的角色。
他头脑一热,想着去考举人,却连读书都读不明白。
这个人呢,跟范进不同,他不是单纯的运气问题,而是缺少了深厚的学问基础,却偏要装得自己能成大器。
他理想很丰满,能力却是零,简直就是在告诉你,空有一颗雄心壮志,却没有真才实学,最终注定要落得个“被人耻笑”的下场。
读着朱尔东的故事,你不仅能感受到那种笑中带泪的讽刺,而且还能看到当时那些人在追求功名利禄时的盲目和贪婪。
吴敬梓真的是在告诉我们,别总想着一夜成名,你得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真正立足社会。
再看看书中其他那些人,个个都让你觉得既好笑又惋惜。
无论是程朝宗,还是孟青山,他们的形象都深刻地揭示了那个社会中“虚伪”和“势利”的一面。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儒林外史》是明代文学大家罗贯中的一部爆笑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的“滑稽漫画”,用讽刺的文字描绘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种种弊端,拨动了许多被压抑的心灵。
讽刺艺术比较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滑稽和幽默的手法,暗示地暗讽被讽刺的对象,以让读者看到他们脸上不自觉的笑容,以此来达到批判的效果。
《儒林外史》的主要讽刺艺术手法之一就是言语暗示法。
罗贯中在小说中经常利用这种方式,来暗示被讽刺的事物,从而把被讽刺的对象表达的淋漓尽致,起到了深刻的效果。
比如,在小说中罗贯中暗示徐誉的腐朽贪污及权贵腐败,说:“徐曰:‘我今日成人之礼,宁做不去?’曰:‘子非今日病也,初五比赛,今后全家安乐。
’”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当徐誉想要跳过初五考试时,他暗示自己家庭中有腐败的行为存在,因此他担心如果考试成绩不好,全家人都会惹上麻烦。
另外,《儒林外史》中的一些题材也有讽刺的用意,比如描写科举考试的残酷场景:“又有一百分,未马蹄之前及鞭声之后,童童骇然,拜拜而起,而复坐,以反应考官的严厉。
”段描写不仅让读者看到当时考试的紧张气氛,也体现出罗贯中对科举考试的反抗精神。
此外,《儒林外史》中也有一些古代口头禅,以讽刺官员专权跋扈,比如形容他们不让他人插话的行为:“只为尊者,不为卑者,只为官服,不为老乡。
”罗贯中还将古代礼教上的理念反过来用于讽刺,让读者看清古代社会的腐败滋味,引发读者的反思。
最后,《儒林外史》中有几位人物既是官吏,又是专家,他们经常用智慧挫败对方,也是一种讽刺艺术,比如季大人和陈昌济,他们经常用一些刁钻的说辞来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让官吏无话可说,这也是一种暗讽。
总而言之,《儒林外史》以讽刺的手法描述了中国古代腐败的社会现实,这种讽刺艺术技巧也为文学史上留下了经典的佳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简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赏析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讽刺为主题的长篇小说,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
这部小说以科举制度为背景,通过对儒林中的种种丑态和腐败现象进行揭露和讽刺,表现出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在《儒林外史》中,讽刺艺术的运用是非常显著的。
小说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幽默的语言,对儒林中的种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进行了揭露和讽刺。
例如,小说中描写了一位名叫王冕的儒生,他才华横溢,但却始终无法考取功名。
王冕为了追求科举考试的功名,不惜放弃自己的道德准则,抄袭文章,甚至向考官行贿。
这样的人物形象,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败和黑暗,更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除了人物形象的讽刺之外,小说还通过幽默的语言来讽刺儒林中的种种丑态。
例如,小说中描写一位名叫匡超人的儒生,他在考试中作弊,被考官发现后却反而指责考官不公。
这样的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儒生的无耻和荒唐,更通过对儒生的讽刺,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虚伪和黑暗。
此外,小说还通过对儒林内部的讽刺,揭示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败和黑暗。
例如,小说中描写了一位名叫王玉辉的儒生,他年年考试,年年落榜,最终因为无法支付官府的罚款而被迫逃亡。
这样的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儒生的痛苦和无奈,更通过对儒生的讽刺,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不公和腐败。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是非常显著的,通过生动的
人物形象、幽默的语言和儒林内部的讽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虚伪和黑暗,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义。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是全方位、全过程的说,“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1)夸张变形。以情节、细节的设置而言,周进看见贡院的号板而撞倒,范进听见高中而发疯,乃是对热衷功名者的讽刺。
(2)讽刺的真实性。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所以讽刺即是写实。《儒林外史》所写的人与事不止具有严格的真实性,而且也是平凡的生活中到处可见的,是日常普遍存在着的。不过这些日常生活现象,在别人是司空见惯,不以为意。但作者以其清醒头脑,敏锐感觉,随时随处明确地认识和强烈地感到那可笑、可鄙与可憎。这种态度力求客观真实。力求“不虚美”、“不掩善”,即不容许以主观去任意改动客观真实。
②吴敬梓的讽刺艺术是无比深刻的。他总是从日常生活现象的体察之中,抓住事物内在的本质,透入人物内心的深微之处,总是从一些似乎是漫不经意的淡淡几笔描写中,饱满深刻的托露出发展的必然。
③吴敬梓的讽刺艺术,从对现实的处理方面看,是取传统的史家态度而加以发展;若从表现手法或技巧方面看,则可称为“史笔”。《儒林外史》在表现上就是用的这种“史笔”或“皮里阳秋”的手法,都通过具体逼真的形象,表现了丰富深刻的思想,传达了明确的正义观点。作者并没有直接对我们褒贬什么,但那种种形象 却无处不含有巨大力量的褒贬。
①鲁迅所说作者“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更重要的应当是在“戚而能谐,婉而多讽”这一特点方面。就是作者对于人物的挖苦嘲笑,决不是对个人的人身攻击,相反,他对他们都怀着一种深切的同情。对马二先生则既批判讽刺,也有表扬赞誉,讽刺其迂腐、庸俗、无知,迷信科举。但对其不吝钱财,诚笃善良的品格予以肯定。对王玉辉这样的道学家,是既有批判,又有怜悯
④书中描写人物主要用对话,有时也写些神态动作,总是从生动传神的形象里勾画出内在的特征的东西。(参照胡屠户形象语言分析)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分析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分析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赏析是如下:
1、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
作者往往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强烈对照,从而产生喜剧效果。
如,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描写就尤为鲜明。
2、运用艺术夸张,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比如,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一巴掌,再也回不过手指来,都是寓讽刺于夸张之中。
3、吴敬梓用幽默而又带着冷嘲热讽的笔调,写出了当时人们的趋炎附势。
同时也抨击了当时的科举制度,反映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
作品主旨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
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
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
吴敬梓的讽刺显然给了封建社会有力的一击,宣泄了大多数心有同感的读书人对人性卑劣、社会黑暗的控诉。
儒林外史 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一部古代小说,以描写儒林之内、外的各色人等为主线,讽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巧妙的情节安排,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虚伪、势利和物欲,以及人性中的贪婪、自私和虚伪等丑恶面。
艺术是一种表达方式,而讽刺艺术则是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弊端的嘲讽和揭露,来引起人们反思和警醒。
在《儒林外史》中,作者通过描绘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现了儒林内外的种种现象和人性弊端,旨在让读者反思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有的贪婪好色,有的虚伪势利,有的阿谀奉承,有的阳奉阴违,种种行为无一不在讽刺当时社会上的势利和虚伪。
例如,书中的主人公柳下惠,为了升官发财,不惜与人勾心斗角,明争暗斗,展现了当时社会上的势利和明哲保身的现象。
而书中的其他人物,如严嵩、郑居中等,则通过各自的行为和言谈,揭示了当时朝廷政治和官场黑幕的丑恶。
除了人物形象外,小说中的情节设置也十分巧妙。
作者通过各种离奇的事件和巧妙的安排,让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展现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勾心斗角和明争暗斗。
例如,书中的柳下惠与严嵩之间的明争暗斗、郑居中与柳下惠之间的明哲保身,以及各种宫廷阴谋等情节,都让读者看到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丑恶和人性的扭曲。
通过对《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巧妙的情节安排,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虚伪、势利和物欲,以及人性中的贪婪、自私和虚伪等丑恶面。
通过讽刺艺术,作者引起了读者对当时社会风气和人性弊端的反思和警醒,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从而引导人们向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讽刺小说,通过对当时社会现象和人性弊端的揭露和讽刺,引起了读者的思考和反思,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通过艺术的手法,作者成功地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虚伪和势利,让人们对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特点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特点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特点:
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作者吴敬梓通过描绘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展现了科举制度的丑恶和灵魂的扭曲,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善于运用夸张和对比。
吴敬梓通过夸张和对比的手法,揭示了人物言行的矛盾,使人物处于自我暴露和自我嘲讽的地位,从而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针对不同人物进行不同方式的讽刺。
作者能够秉持公心,把握分寸,针对不同的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和教育意义。
喜剧性和悲剧性的结合。
在《儒林外史》中,作者不仅描绘了人物的喜剧性,也揭示了他们的悲剧性,使整个作品既有讽刺的喜剧色彩,又不乏悲剧的深刻内涵。
通过人物前后言语行动的相互矛盾来确认人物的真实面貌。
通过这种手法,作者能够更加真实、深刻地描绘人物,使故事富有讥刺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摘要】《儒林外史》成书于清代中叶,是一部伟大的讽刺小说。
鲁迅先生说:“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
”由此可见《儒林外史》是一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讽刺巨著,它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匠心独运地从生活中提炼讽刺素材,通过各类人物之间的对比,它真实地描绘了康雍乾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顺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与卑劣,理想的倡导与破灭,出路的探索与追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关键词】讽刺素材真实性对比手法正反对照
《儒林外史》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成为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感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
吴敬梓从当时人们习以为常的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景象中,提炼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情节,用一种夸张的同时又是艺术的笔调,将他所批判的人物的种种可笑、可鄙、可憎或可悲的言行真实地揭示出来,从而使读者认识到产生这些人物的社会的丑恶和不合理。
《儒林外史》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它在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加上作者的天才创造,把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从日常生活中挖掘讽刺素材
《儒林外史》的伟大,首先就在于它那种深刻的、无情的真实。
“慎毋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
此如铸鼎象物,魑魅魍魉,毛发毕现。
”(《卧闲草堂本儒林外史》)人们正是天天生活在那么一种《儒林外史》所描绘的丑恶的、而又谁也不觉其丑恶的“日用酬酢之间”。
从小说的描写,由《儒林外史》的世态讽刺,而意识到四周的身边的社会讽刺性的存在,这正是对《儒林外史》艺术真实性的最高的赞扬。
例如《儒林外史》写了一个马二先生。
这是一个为举业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是,他却始终把举业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他自述说:“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
就如孔子在春秋时候,那时用‘扬言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
讲到战国时,以游说做官,所以孟子历说齐梁,这便是孟子的举业。
到汉朝,用‘贤良方正’开科,所以公孙弘、董仲舒举贤良方正,这便是汉人的举业。
到唐朝,用诗赋取士,他们若讲孔、孟的话,就没有官做了,所以唐人都会做几句诗,这便是唐人的举业。
到宋朝,又好了,都用的是些理学的人做官,所以程、朱就讲理学,这便是宋人的举业。
到本朝,用文章取士,这是极好的法则。
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
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
这不仅写出了马二先生之流受害而不自觉,而且也点出了他们不自觉的原因,正在于举业是他们能做官的唯一途径,这就触及了封建社会的根本弊端:以腐朽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不合理性。
正因为举业是士子做官的唯一途径,于是无数的封建文人,就在这条路上以生命作赌注孜孜以求。
这是无数封建文人在科举制度这无形枷锁下共有的惨痛经历。
《儒林外史》就是这样从日常的生活中,从人们司空见惯的人物和事情中发掘讽刺的素材,写出一种
几乎无事的悲剧。
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似乎没有什么非凡的地方,但又确实是一场悲剧。
马二先生的故事,范进的故事,不是天天在发生吗?人们没有觉得它有什么非凡的地方。
无数人的生命、青春就这样地消耗掉了。
而且消耗得一点价值都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
黄卷青灯之下,多少个灵魂麻木了,多少宝贵的青春枯萎了凋谢了,这不是几乎无事的悲剧吗?不是令人触目惊心的悲剧吗?吴敬梓对势利和虚伪的现象非凡敏感,时时地加以抓住抨击。
二、广泛运用强烈对比手法
吴敬梓采用广泛而又强烈的艺术对比手法,成功地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成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最显著的特色。
他在刻画人物时,常常并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尖锐的对比,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意,引导读者一道去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一)正反人物互相映照
首先是正面人物,如第一回出现的王冕,寄托了作者理想与主张。
他以放牛、卖画为生,安于贪贱,他有学问拒绝官府的邀请,逃避皇帝的征聘。
又如杜少卿是“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官宦人家的后代,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叛逆者”。
他不肯守着田园做举业,最不喜人在他跟前说做官、说人有钱,巡府推荐他进京见皇帝,他推病不去。
他携着妻子的手游清凉山,一边走一边大笑,路边的行人吓得都不敢仰视,按照封建主义的正统观念来看,这个形象已经带有一点离经叛道的气味。
这些人物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功名富贵采取否定的态度,并敢于蔑视封建统治阶级的权势,在他们身上,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吴敬梓的美学理想。
其次是反面人物,如匡超人本来是个心地善良纯朴的贫家少年,由于对功名的迷恋,使他失去了纯朴的本性,变成了一个吹牛说谎,忘恩负义,不知羞耻的无赖。
伪造文书、代人考试、停妻再娶等卑劣行为。
牛浦郎和匡超人有极相似之处,他为了结交官府,贪图名利,就冒名顶替,进行招摇撞骗,无所不为。
作者以讽刺的笔调,令人信服地说明这类人物正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必然产物,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功名富贵腐蚀人心的恶劣影响。
从正反人物的对照中,使读者清晰而深刻地认识到造成人性扭曲的根源在于那可怕吃人的封建科举制度,作者将矛头直指上层建筑,发人深省。
二)不同类型人物的对比
《儒林外史》也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从各个不同角度揭露了科举制,麻痹了人们的头脑,使人精神堕落,道德败坏,生活腐朽。
如地主盐商的丑恶面目和市井细民的高尚品德正是在对比之中,显得泾渭分明。
严监生和胡三公子都是“有钱癖,思量多多益善”的人物,他们贪得无厌地积敛钱财,过着腐化堕落的生活。
盐商宋为富恬不知耻地自称“一年至少也娶七八个妾”,并且飞扬跋扈,只要一个诉呈,打通关节,立即就得到诉讼的胜利。
在对这些寄生虫进行辛辣讽刺之后,吴敬梓还写了一些儒林之外的市井小民,如开小香烛房的刘老爹,演员鲍文卿,靠诗文女工糊口的沈琼枝,会写字的季遐年,卖火纸筒子的王太,开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荆元,他们都不是科场中的人物,但他们自食其力,品格高贵。
作者肯定了他们自食其力的优点,但是又把一些士大夫的气质加在了他们身上,从而模糊了他们的真实面貌。
以这个内容作为全书的总结,是意味深长的。
三)同一人物不同地位的对比
在描写同一人物时,善于抓住人物的社会地位所发生的变化,以强烈的对照,反映出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前后照应,自我暴露。
作者揭示出人物前、后言行的矛盾,把事物发展的过程尽量的缩短,让相反的两种情况直接的相撞,一针见血地刺穿灵魂。
如塑造胡屠户这一形象,是将他前后相反的言谈举止加以对比,在对比中就跃出了一个活脱脱的势利小人的形象。
胡屠户对范进态度的变化,真可谓“大、快、自然而又准确”。
他以范进举业上的成败为标准,像科学仪器一样的准确,测出范进地位的浮沉变易,从而决定自己的变化和变化的
幅度。
他对范进的称谓,中举前是“现世宝穷鬼”,中举后就变成“贤婿老爷”。
对范进参加考试,他以前测之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中举后范进就立即从“癞蛤蟆”变成“文曲星下凡”。
他的语言随着范进中举,从训斥、谩骂到讨好、取乐。
他的态度从“腆着肚子”的高傲自得,恶则一口啐在脸上,骂个狗血喷头,变为毕恭毕敬,低声下气。
他给范进治病以后,赶忙上去赔小心,见女婿衣裳后襟皱了许多,一路上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前倨后恭,一副道地的奴才相。
甚至范进的外貌也因为中举,由尖嘴猴腮,不三不四,突变成方脸大耳,如此等等,变不胜变。
连原来与范进并无交往的张静斋,也立即乘轿来拜见,既送银子,又送房子。
老童生周进在发迹前受尽梅玖的奚落、挖苦,一旦飞黄腾达,梅玖即对周进敬若神明,连他当年在观音庵教私塾时写的联对,梅玖也要和尚“揭下来裱一裱”,加以珍藏。
吴敬梓穷形尽相地揭露了这些势利小人的嘴脸。
这样,作者让人物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处于前后的尖锐矛盾之中。
作者就用这种近似白描的手法,摒弃了不必要的修饰,让人物处在自我暴露、自我嘲讽的地位,让讽刺对象鲜明地表现出来。
由于作者看透了人情世故,把握了事物的本质,讽刺被压缩在极凝练之中,因此,讽刺就具有尖锐性。
鲁迅称这种讽刺是“无一贬词、而情伪毕现”。
作者这种全让事实说话,全让人物自我表现、自我矛盾的讽刺手法,达到了“一挝一掌血,一鞭一条痕”的效果。
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辞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
”
《儒林外史》通过范进中举发疯、周进撞号板痛不欲生、马二痴米八股、王玉辉怂女殉夫而仰天大笑等一系列的例子,试图唤醒有识之士的反思,造成这可笑有可怜的悲剧根源在哪里。
他用尖锐的讽刺笔锋向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发起严厉的抨击,最终成就了这本中国最伟大最成功的讽刺小说。
参考文献:1、《儒林外史资料汇编》(朱一玄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2、《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