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线考核

《认知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分析判断题(每题5分,共25分。)

1、口述记录法假设有些信息加工时间较短,内部操作简单,可以知道其内部操作过程。

答案:错。口述记录法与与内省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内省报告是在完成作业后回顾,因此往往不完整不准确,而出声思考可描述被试正在注意什么,正在思考什么,这样就避免了由于记忆提取所出现的错误。(2)传统内省需要被试解释情境或思维过程,而且是依据自己提出的假设进行的,而出声思考不需要解释,只是有关当前正在注意的信息或短时记忆的内容,因而是可靠的

2、关于注意的选择现象,过滤器模型指出过滤器的选择作用是随机的。

答案:错。过滤器模型的理论内容: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有限,为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整,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通过过滤器的信息被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储存,其余信息暂存于某种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

3、自上而下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即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基础的较小的知觉单元到较大的知觉单元。

错。自下而上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即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基础的较小的知觉单元到较大的知觉单元。自上而下加工是指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概念)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是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和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和水平

4、“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认为记忆系统包含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正确。一个完整的记忆系统不仅包含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而且还包含感觉记忆。外部信息最先输入感觉登记,其中有些信息进入短时贮存,有些信息可立即进入长时贮存,而另一些信息会很快消失。在短时贮存中的信息,有些可借助复述而进入长时贮存,而另一些也要消失。进入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相对来说是永久性的,但也可因消退、干扰或强度减小而不能被提取出来。以上三种贮存有不同的功能,各自对信息进行特定的加工

5、定势有助于问题解决。

错误。定势又称心向,本来泛指个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后来特指在问题解决中由于以往惯用某种方式解决问题而在遇到同类问题时也会重复同样做法的思维习惯性倾向,使得我们在表征问题、形成问题空间时难以完成或容易出错

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

1、论述计算机模拟的理论假设、类型、作用与缺点。

一)理论假设:
如果一个心理学理论成立,那么将其应用到计算机程序中去,就可以在计算机上达到类似于人的活动效果。
(二)类型:
(1)从形式上分:人脑结构模拟与人脑功能模拟
(2)从内容上分:感知模拟、记忆模拟、思维模拟、表象模拟
(三)作用:
(1)证实心理学理论的准确性:能把某理论编成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并能让计算机做出和人一样或相似的反应结果,就证明这种理论的正确性。
(2)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即人工智能研究。
(四)缺点:
(1)计算机程序可以帮助了解某个心理过程,但其本身并非一种心理理论。

(2)并非每一项研究都能建立相应的计算机模式。

2、试比较知觉选择模型与反应选择模型对注意选择现象解释的异同,并对两个理论予以综合性评价。(一)相同点:
(1)都认为几个通道的信息可以同时受到注意,即都承认注意的分配
(2)都认为个体系统加工能量有限
(3)都认为注意的选择带有知觉性质
(4)都承认有一些影响因素的存在
(二)不同点:
(1)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因此一个被称为早期选择模型,一个被称为晚期选择模型。
(2)一个认为高级加工能力有限,而另一个认为反应能力有限。
(3)一个强调信号的重要性,一个强调内部标准的可变性。

(三)注意早期选择与晚期选择模型的综合性评价:
(1)要认识到二者研究的侧重不同,过滤器衰减模型主要侧重集中性注意,而反应选择模型侧重分配性注意。
(2)它们的研究方法有偏重,知觉选择模型运用附加追随程序的双听技术,而反应选择模型则运用双听技术。
(3)它们的研究方法均有限,都是听觉实验(没有其他感觉道),都有一些现象解释不了

(4)二者有结合的趋势,并受其它相关结论的影响。

3、试论述模式识别的相关理论(主要分析模版匹配说、特征分析说与原型匹配说)。

(一)模版匹配说

早期理论内容:

(1)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副本,称为模板。它与外部模式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当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就被编码,并与记忆中贮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当刺激与模板有最大程度的重叠,即最佳匹配时,这个刺激就被确定为与那个模板相同,这样,模式就得到了识别。
(2)因为每个模板在记忆中都与一定意义及其他信息相联系,因而被识别的模式就可得到进一步的解释和加工了。

修正理论内容:

(1)在模式识别初期,有一个预加工过程,即在匹配之前,将刺激的外型、大小、方位、导向加以调整,使之标准化,而其余比较过程与早期的理论相同。
(2)调整的依据来自于刺激的上下文,即模板匹配有自上而下的加工参与。

(3)外部刺激同时与所有可能的模板进行匹配,即进行同时性加工(平行加工)。

(二)特征分析说

也称特征检测理论,是一类理论的统称。这类理论无论其细节如何,在最基本观点上同样把模式识别的过程看作是外部模式与头脑中已储存的表征形式进行比较的过程,只不过头脑中的表征形式不是模板而是特征。
该理论认为模式可分解为各个特征,即组成模式的元素或成分及其关系,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其各种特征来表征的,模式识别时,首先要对刺激特征进行分析,抽取有关特征,再将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并与长时记忆中各种刺激进行比较,若获得最佳匹配,刺激即被识别。(三)原型匹配说

外部信息在长时记忆中的表征不是模板也不是特征,而是原型,即一个类别或范畴中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它反映一类客体具有的基本特征。在模式识别中外部刺激与原型进行比较,这种比较不要求严格的准确匹配,只须近似匹配即可。当刺激与某一原型有最近似的匹配时,即认为它是此原型所代表的范畴内的,从而得到识别,新的不熟悉的模式因此可得到识别。原型代表范畴实例的集中趋势,并以抽象表象来表征,称为“家族代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