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3课烛之武退秦师课时跟踪检测苏教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
一、文言基础专练
1.下列句子中含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①无能为也已②且贰于楚也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B.⎩⎪⎨⎪
⎧
①共其乏困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③秦伯说
C.⎩⎪⎨⎪
⎧
①惟君图之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③不阙秦,将焉取之
D.⎩⎪⎨⎪
⎧
①敢以烦执事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失其所与,不知
解析:选B B 项,“共”同“供”,“说”同“悦”;A 项,“已”同“矣”;C 项,无通假字;D 项,“知”同“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两个 B .晋军.函陵 军:驻军 C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D .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解析:选A 贰:从属二主。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B .君知其.难也 吾其.
还也 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D .郑既.知亡矣 既.
东封郑 解析:选D D 项,“既”意为“已经”。A 项,“以”分别为介词“因为”、介词“拿”。B 项,“其”分别为代词“这件事”、语气副词“还是”。C 项,“于”分别为介词“对”、介词“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夜.,缒而出 ②越国以鄙远.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与郑人盟. ⑤晋军.函陵 ⑥烛之武退.秦师 ⑦既东.
封郑 A .①③⑥/②/⑦/④⑤ B .①③⑤/②/⑦/④⑥ C .①③⑦/②/④⑤/⑥
D .①③⑦/②/④/⑤⑥ 解析:选C ①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②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③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④盟:名词作动词,结盟。⑤军:名词作动词,驻军。⑥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⑦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故①③⑦为名词作状语,②为形容词作名词,④⑤为名词作
动词,⑥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C.吾不能
..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解析:选C A项,行李:古义指外交使节;今义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B项,东道主:古义指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今义指请客的主人。D项,夫人:古义指那人,此句中代指秦穆公;今义指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6.名句默写。
(1)《烛之武退秦师》开头点明秦、晋两国攻打郑国的原因是“,”。
(2)在《烛之武退秦师》中,起初烛之武拒绝郑伯,不愿意去“退秦师”的原因是“,;,”。
(3)《烛之武退秦师》最后阐明晋侯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的句子是“。,;,;,”。
答案:(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精读设计]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 伐:攻打 B .无为贵.智士 贵:尊重 C .臣请试潜.行 潜:偷偷地 D .襄子将.
卒犯其前 将:将要 解析:选D D 项,将:读ji àn ɡ,率领。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乃.见韩、魏之君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B.⎩⎪⎨
⎪⎧
及今而不图之.惟君图之.
C.⎩⎪⎨⎪⎧
君其.图之君知其.
难也
D.⎩⎪⎨⎪⎧
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且.
君尝为晋君赐矣
解析:选C C 项,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指示代词,那;A 项,副词,于是,就;B 项,代词,代事;D 项,连词,况且。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孟谈胆识和谋略的一组是( )
①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
②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③赵亡则君为之次矣
④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
⑤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
⑥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④⑤⑥
解析:选B ①说的是当时的形势,⑤说的是二君的做法,⑥说的是襄子的行动。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国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张孟谈提出了游说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
B.张孟谈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晓之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为了三国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智伯。
C.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D.张孟谈在赵国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运用自己的胆识和智慧解除了赵国之危。他与烛之武都是为了国家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令人尊敬。
解析:选B B项,“先……再……”内容颠倒,“为了三国共同的利益”与文意不符。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
译文:
(2)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
译文:
参考答案:(1)(晋阳)城中的军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
(2)韩、魏两国君王于是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定举事日期。
参考译文:
智伯率领韩、魏两国攻打赵国。(他们)包围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它。(晋阳)城中的军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这时赵襄子对张孟谈说:“(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也十分缺乏,将领们也都疲惫不堪,怎么办呢?”张孟谈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全,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见韩、魏两国君王,和他们商定这件事。”于是张孟谈去见韩、魏两国君王,说道:“我听说,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