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格式] 论陕北民歌的传承危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陕北民歌的传承危机

论陡教饴承危机

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

表达.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巅,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进行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歌是唱给耳朵听的,但优

秀的歌曲,动情的歌却是唱给心灵听的.陕北信天游就是这样的歌曲.

2007年5月9日,”陕北民歌研讨会及陕西省音协工作

会议”在被喻为”塞上明珠”的榆林市召开,其间,代表们

听取了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的学术报告会;当地政府还组织听了”榆林小曲”和从各县调来的十多位陕北民歌歌手的演唱.这是陕西音乐家协会继去年”陕南民歌研讨会暨工作会议”之后,又一次对于民歌的重要讨论.与会代表80余人就陕北民歌的保护,传表

和发展,以及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探讨.赵季平在总结讲话时强调:”什么

是对原生态有益的包装,什么是有害的包装,我们必须搞清楚,并要有一个清醒地认识,在民歌改编和创作时,更应该

保持民歌本体的东西,不要在创作时把民歌最原始的,好的

吾乐

西安音乐学院高晓鹏

东西给消减,磨灭掉.”

陕北民歌的本质是乡土性,集体性,口头性,但目前,

陕北民歌的这些本质都在现代社会中遭受着挑战.电视,广播,网络的普及加速了原生态民歌的衰亡.我们不禁要问:

陕北民歌还能传唱多久?

,陕北民歌”歌霸”之争

不久前歌手阿宝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题目为”说

歌霸”的文章,在文章的开头他写到:”在四十年代的延安,

有好多晋蒙甘的民歌都因为革命的需要,被鲁艺的文艺工作

者进行了改编填词—’之后他还列举了一些我们大家耳熟

能详的歌曲比如《东方红》,《咱们领袖毛泽东》,《军民大生产》,《绣金匾》以及《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并表示这些经典的”陕北民歌”都是在山西,内蒙古以及甘肃等地民歌

与陕北民歌融合改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他这样写到:”可是就几个这样的人,不但不容许人唱

陕北民歌,连上面这些原本其他省区的民歌也说成是他们的. 别人不能唱,典型的歌霸.”在这些文字当中,读者能够清

晰地体会到歌手阿宝的”委屈”,那么他口是的”歌霸”究

竟是什么人,有什么样的”霸王行径”呢?根据一位支持阿

宝的网友描述,我们大体勾勒出所谓”歌霸”的特点就是:

坚决护卫陕北民歌的”神圣地位”,绝不允许外省人染指!

所有非陕北籍歌手都不允许唱陕北民歌,唱了就是亵渎.口

据此,有陕北民歌专家表示,如果真的有人有那样的想法,

那也只是极少数热爱陕北民歌的歌迷们的个人想法,决不能代表广大陕北民歌的专业演员和大多数歌迷的看法.该专家称,十几年前就有一些外省特别是南方城市的歌迷来跟她学习陕北民歌,自己都是尽可能的多教”学生”一些东西,决

不会因为他们不是陕西人而加以排斥.

近几年在民歌演唱方面受到关注的歌手沙莎曾对媒体记

者表示,虽然她是汉中人,但在她跟很多老前辈如白秉权,

贺艺等人学习陕北民歌的进候,丝毫没有感受到老师们有所谓的”非陕北籍”的禁忌或顾虑,只要自己虚心请教,很多

时候都是”倾囊传授”.就连阿宝本人也在博客的最后面写到:”不论是网上还是经常给我来电话写信的陕北朋友非常多,人数甚至超过了我的家乡山西,我和许多来自陕北的歌

手及一些民歌爱好者也是朋友……”

二,《走西口》”归属”之争

由着名电视制片人廉振华担任制作的电视剧《走西口》

将于今年9月开拍,该剧描述的是晋商成功前的拼搏与奋斗, 因此被称为晋商传奇的”前传”,演员范伟和李成儒都会在

其中出演角色.联想到此前电视剧《乔家大院》播出之后所形成的巨大影响,有不少陕北民歌的拥护者表示担心,认为

很多观众会在电视剧播出之后,直觉地认为《走西口》这是首歌是山西民歌,而非陕北民歌.而这样的言论一经媒体发表,又引发新一论关于《走西口》这一经典民歌”归属”问

题的争论.

笔者在经过多方走访和资料搜集之后发现,其实《走西

口》是一种广泛流行在陕西,山西,内蒙古及河北省北部地

区的民间小调.歌曲反映了旧社会陕西,山西一带贫苦劳动

人民迫于生计,离乡背井,到包头,河套一带谋生,春去秋

来,甚至有去元回的悲惨景象,因为从山西到内蒙古西部,

必经固城西口,故称这种外出谋生活动为”走西口”或”跑

口外”.歌曲也由此得名.各地流行的《走西口》在词,曲上

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基本隋调,格式及音的走向大体相同,都较高亢,悲怆,表现了真挚,缠绵之隋.这首民歌很

早就有人演唱,陕西,山西,内蒙古都有专门《走西口》的

民间艺人,而专业演员将其搬上舞台则是在上世纪50年代. 豳

由此我们应该了解到,《走西口>作为一种民间小调,类似于古词中的”曲牌”,在一定的旋律和格式约束下,可以在不同

的时代,由不同的作者进行不同的”创作”,由此我们了解,

为什么《走西口》有不同的版本流传至今,至于其”归属”

则成为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话题,因为很多民间艺术从诞

生时起就没有明显’’流派”或清晰的发展脉络,现在的很多

民歌都是老百姓在口口相传,融合加工之后保留下来的,如

果在这个问题上刨根问底,应该得不到什么明确的答案. 三,”学院”“民间”之争

原生态唱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因每个人嗓音不同而呈现演

唱风格的多样性,回想起上世纪50年代初王昆,马玉涛等

的演唱,艺术家们的歌声个性十足.那时没有电视,可就是

通过收音机,人们一听就能知道是谁在演唱.而如今,灌输

于大众脑中的民歌都是所谓的”晚会民歌”,穿着华丽的服装,用固定的嘴型,固定的唱法和表情,摆着晚会上的规定

动作,这些歌曲虽然气势宏大,却显得千篇一律,缺乏灵性.

于是有专家豪不讳言地评论道:这样的民歌就像工业社会里批量生产的产品,豪无特色楞言.

陕北民歌发展至今已出现了断层和失落,甚至存在逐渐老去,年轻一代所处的时代,所受的教育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 生活经历等等与陕北民歌产生和流行时的背景发生了质的变化,除了少数流行的陕北民歌经典名曲之外,他们热衷于追星,热衷于影视名曲,校园歌曲,不再对陕北民歌情有独钟.

而为数较少的青年民歌手们,他们虽然有着天生的好嗓音,也受过一些专业训练,但能真正闯出名气来的却少之又少.

中国音乐学院李月红教授说,民歌的本质是乡土性,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