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加黑路面改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工图设计说明
第一章概述
一、项目概况
国道324线小盈岭至马巷路段(K238+800~K249+935)总长11.117km,本次设计范围为K240+300~K249+935,以国道桩号K238+800为基准点进行线位拟合后,对应的设计桩号为K240+267.52~K249+916.72,路线全长为9.6492km,沥青混凝土路面加铺总面积为218281m2。
设计路段现状路面结构形式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宽度为22m,双向四车道,是连接厦门、泉州的重要通道。该路段经过多次改造,上次改造工程于2001年3月建成通车。目前该路段实测交通量达21813辆/昼夜(自然数),经过9年的使用,路面出现了断板、角隅断裂、错台等不同程度的病害,导致车辆通行不畅,存在行车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道路使用功能和周边居民生活品质,急需改造。
经研究,厦门市公路局决定对国道324线小盈岭至马巷路段路面进行大修改造,并将K240+300~K240+267.52作为试验段先期施工,于2009年12月30日完成路面工程并通车。试验段共设置了四个加铺方案:A方案为4cm ARAC-13橡胶沥青+7cm AC-20改性沥青+1cm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24cm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打裂压稳);B方案为4cmSMA-13+7cm AC-20改性沥青+1cm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24cm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打裂压稳);C方案为4cmSMA-13+6cm AC-20改性沥青+9cmATB-25沥青碎石+24cm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处理+铣刨拉毛);D方案为4cmSMA-13+7cm AC-20改性沥青+玻纤格栅+24cm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处理+铣刨拉毛)。
考虑到K240+267.52~K249+916.72段即将实施,业主于2010年3月12号在公路局召开试验段施工总结会议。通过对试验段的施工和使用情况研究,主要从工程造价、施工组织、施工工期、施工工艺、施工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总结,经过业主、检测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相关单位讨论后,确定了A、B两个加铺方案。本次设计根据路面损坏情况和重车分布情况,道路左幅采用A方案,右幅采用B方案。
二、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
(一)任务依据
1、中标通知书。
2、厦门市公路局中心实验室《G324小盈岭至马巷段(K238+800~K250+300)水泥混凝土路面检测报告》(2009.03)。
3、厦门市公路局内厝公路管理站《小时交通量记录及日交通量统计报表(2009年第一、二季度)》(2009.06)。
4、厦门市公路局《国道324线路面改造工程(K247+600~K250+450)竣工图》(2001.03)。
5、厦门市公路局《关于国道324线小盈岭至马巷路段路面改造工程(不含试验段)施工图设计审查会会议纪要》([2010] 20号)。
(二)测设经过
我院接到中标通知书后,认真研究了《G324小盈岭至马巷段(K238+800~K250+300)水泥混凝土路面检测报告》和试验段实施情况,并收集相关资料,随后立即组织项目设计人员展开施工图定测工作。
外业测量工作开始于12月3日,并于12月31日基本结束。期间主要使用GPS和水准仪对国道324线(K240+300~K250+000)路线平面、纵断及横断面进行了详细测量。为了更好的体现实际地面线,准确计算工程量,每隔10~20米测量一个路基横断面,每个断面测量5点,平面位置采用GPS测量,高程采用水准仪进行测量,尽可能的提高了测量精度。基本上能够较好的拟合出实际平面线形和纵断,然后根据拟合好的平面线形对全线路面损坏情况进行了精心、细致的调查及定位。
根据拟合长度,本次外业测量路线总长9.7公里,共测量4345点,并对K240+267.52~K249+916.72段路面损坏情况、结构物、路基排水、交通安全设施等进行调查,共绘制11513块现状路面板块。
厦门市公路局于2010年4月1日主持召开了本项目的施工图设计审查会。我院根据专家审查意见对施工设计文件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于本月中旬完成了该项目的修编工作。
三、技术标准及采用的技术规范
(一)技术标准
1、公路等级:二级公路
2、设计车速:60Km/h
3、路基宽度:23m
4、路面结构形式: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路面
5、交通等级:重交通
5、桥涵设计荷载:汽-20,挂-100(原设计)
6、坐标系统采用厦门92坐标系统,高程采用黄海高程
(二)采用的技术规范
1、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及相关规范、规程。
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3、《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
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1-2001)。
6、《道路交通标志与标线》(GB5768-2009)。
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8、《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H20-2007)。
四、道路现状情况调查及病害原因分析
1、路面调查
国道324线小盈岭至马巷段自2001年路面大修投入运营以来,路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产生了大量的面板病害。经过调查,本路段左右车道损坏差异较大,路面结构复杂,现状混凝土面板损坏主要有以下几种:裂缝、破碎板、板角断裂、错台、唧泥、接缝料损坏等。路面损坏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1 交通状况(交通量大、重车多)图2 水泥混凝土板裂缝、板角断裂图3 水泥混凝土板破碎板
图4 错台现象普遍
图5 水泥混凝土板填缝料缺损严重(水会由此下渗)
本次设计路段调查总体评价详见下表。
表1-1 路面调查评价汇总表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本段路面状况指数为良,但断板率和传荷能力均为次级,可见路面结构损坏情况已经非常严重,需要进行路面大修。
2、交通量调查
交通量根据厦门市公路局内厝公路管理站所提供2009年上半年交通量统计表进行分析、换算。
表1-2 G324内厝站日交通量统计表
经换算得出目前标准轴载为8590次/车道/日。二级公路的设计基准期为20年,安全等
级为三级,可查表得到车辆轮迹横向分布系数0.38,取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5%,剩余设计基准期内设计车道标准荷载累计作用次数为:1.9×107次,属重交通等级。
以上交通量分析主要参考《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附录A 和附录D 进行计算。
3、排水调查
现状路基边沟无积水现象,排水顺畅。沿线边沟盖板较多,少量损坏,使用情况较好。 4、沿线结构物调查
本次设计路段共有2座桥梁和18道涵洞,18道涵洞由2道通道涵、1道石拱涵、1道圆管涵、14道盖板涵组成,目前使用情况良好。
5、交叉口调查
沿线路口众多,均为平面交叉口。主要交叉口有三处,分别是K245+250与上塘路平交、K246+568与美上路交叉、K249+054与巷西路交叉,其中上塘路和巷西路交叉口交通组织较为完善,美上路交叉口交通组织混乱,考虑到该交叉口已经进行设计,本次不予以再设计。
为了节约投资、方便施工,本次设计所有交叉口均以现场控制进行顺接老路。 6、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通过路面现场调查和检测报告得知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1、交通量大,特别是重车、超载车多。上、下行方向重车比例不同是造成左右车道损坏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
2、路面经过多次改造,路面结构复杂,导致水泥混凝土板下强度均匀性差。
3、路线区域内降雨量大,路面结构层内部排水不畅,导致雨水长期积在基垫层内,造成基垫层承载力下降。 五、路面维修原则
1、充分利用旧路面强度与材料;
2、防止雨水对路面结构再次造成损坏;
3、避免或延缓新问题的出现;
4、在处理原有路面时,把恢复路面强度均匀性放在首位;
5、维修方案要求“经济、合理、可行”原则。 六、施工图设计审查意见执行情况
2010年4月1日在厦门市公路局召开《国道324线小盈岭至马巷段路面改造工程施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