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真武汤临床运用体会与举偶

合集下载

反思我是如何用治水肿的真武汤将病人治出水肿的

反思我是如何用治水肿的真武汤将病人治出水肿的

反思我是如何用治水肿的真武汤将病人治出水肿的01—四诊信息今年7月份我在黄冈出诊期间,余老师年逾古稀的母亲身体欠恙,经余老师安排到我这里就诊。

脉诊:右脉沉细弱(寸>关尺);左脉寸沉细弱涩,关弦细,尺沉细弱问诊:鼻腔干燥,眼干,视物模糊,眼胀,易流泪,凌晨1至2点左右胸闷20分钟左右,食水果后舒服,动则汗出,头汗明显,多梦,受凉后左侧膝关节疼痛;口干不欲饮,上坡时喘气胸闷,夜尿2-3次,小便较有力,大便粘。

望诊:舌淡嫩红,胖大,苔白腻润,舌下瘀腹诊:心下压痛,脐左压痛,脐下压痛,下腹压痛02—辨证论治1、左脉弦细,鼻腔干燥,眼干,视物模糊,眼胀,易流泪,但头汗出,多梦,受凉后左侧膝关节疼痛,是肝阴血亏虚而阳浮所致;右脉沉细弱,口干不欲饮,上坡时气喘胸闷,夜尿2-3次,舌胖大苔白腻润,是心肾阳虚,水饮不化;(真武汤加佛手散)2、心下压痛,大便粘是小陷胸汤证;(小陷胸汤)3、脐左压痛,脐下压痛,下腹压痛,舌下瘀,是血瘀之症;(下瘀血汤)4、胸闷,舌苔白厚腻,有心包炎病史,考虑痰阻于胸;(瓜蒌薤白半夏汤)拟方:真武汤,小陷胸汤,下瘀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炮附片15g 生白芍10g 生姜10g 茯苓10g生白术6g 黄连1g 姜半夏10g 全瓜蒌30g薤白30g 当归20g 川芎10g 酒大黄6g生水蛭2g 制吴茱萸3g七副,水煎服,日一副,分两服。

03—服药反应服药后口干眼干好转,但出现身体浮肿,憋闷明显,上坡仍喘憋,尿少色黄。

以下是服药后浮肿面相及胖大舌图:04—余师处方二诊余师微信拟方:真武汤,佛手散炮附片6 白芍30 生姜10 茯苓10生白术6 当归10 川芎6五副,水煎服,日一副,分二服。

服药反馈:服完一副浮肿即减轻,二副服完小便顺畅,肿消喘平,口眼干燥均好转,五副服完后,只有小腹胀,上长坡时稍有气喘,余症皆平。

以下是服药后水肿消失舌苔变瘦图:05—个人反思以下谈谈我对余师处方的理解及我的一些反思收获。

谈谈中医临床应用“真武汤”加减治疗多种疾病!

谈谈中医临床应用“真武汤”加减治疗多种疾病!

谈谈中医临床应用“真武汤”加减治疗多种疾病!〖真武汤组成〗茯苓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白术二两[6g] 生姜三两[9g] 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姜术苓三药培土制水,附子温壮肾阳,“釜底加薪”使散者散,利者利,健者健,已停湿邪得以排出。

诸药配伍,温脾肾,利水湿,共奏温阳利水之效。

临床应用中无论是外感和杂病,急性病和慢性病,如慢性肾炎、心源性水肿、美尼尔综合征、眩晕等,凡属肾阳虚衰,水气泛溢的病证,用真武汤加减,必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1、用真武汤加丹参、红花等,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效果明显。

2、用真武汤治头痛;附子12克茯苓18克白术9克生姜12克白芍9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服药6剂后,头痛明显减轻,改服苓桂术甘汤4剂而愈。

-3、用真武汤治肋痛;一剂而愈。

4、用真武汤治心动过缓:红参10克制附子10克生黄芪20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瞩文火久煎1小时,取浓汁温服。

该患断断续续服用真武汤加味近200剂遂至痊愈。

-5、用真武汤治颈椎病;茯苓12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白术10克炮附子6克结果,服药三剂,头晕即减轻,他症变化不明显,故于前方增炮附子为10克,并加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续服一周,肩背疼减。

后渐增附子用量至15克,服两月诸症皆消。

6、用真武汤治疗肾功能衰竭证见恶心,呕吐,腹部胀满,头晕眼花,腰膝酸重,小便色黄量少,全身呈凹陷性水肿,下肢最重。

检查:血压200/100mmHg,非蛋白氮242mg0/0,尿蛋白%20%20%20,仅服本方10剂,非蛋白氮降至93.3mg0/0,水肿近于消失,继续服用本方并兼用金匮肾气丸,出院时症状完全消失。

-7、用真武汤治疗肝硬化(一度怀疑肝癌),治疗过程详见名方真武汤。

结果,此人共服30剂而愈。

随访至今没见复发8、用真武汤治疗有风湿病史和腰椎间盘突出制附子15克茯苓25克白术25克黄芪20克麻黄10克细辛5克黄芩12克白芍30克甘草12克生姜15克乌头10克 -用法:将乌头用蜂蜜2两加水先煎半小时左右,再同其它药物一起熬一小时,分5-6次温服。

刘渡舟先生使用真武汤经验总结

刘渡舟先生使用真武汤经验总结

刘渡舟先生使用真武汤经验总结(一)刘渡舟先生用真武汤的思路与手法1.关于方证辨识刘渡舟先生认为,真武汤所治水证的特点是,证中既出现了阴寒内盛的附子证,又出现了水气内停的水证。

附子证的特征性表现有脉沉(或沉微,或沉细),恶寒,背寒,四肢冷等。

水证的特征性表现有舌胖大,苔水滑,小便不利等。

在明确附子证与停水证后,就真武汤证而言,还要辨识本方证的以下主证。

第一是“四肢沉重”。

第316条有“四肢沉重疼痛”一症,刘渡舟先生认为,如果仅仅少阴有寒,那么四肢只是疼痛而不会沉重,要是沉重而疼痛,沉重在前,沉重为主者,就不只是寒凝,而是还有停水。

因此,临床上但见腿沉,或四肢沉,或全身沉重者,就首先考虑真武汤证。

第二是“水肿”。

仲景真武汤两条均没有提水肿,而刘渡舟先生认为,真武汤证“小便不利”提示有水肿,水肿是辨识真武汤证的重要指征,尤其是下肢肿,包括心性水肿、肾性水肿等。

临床上凡见水肿而有四肢沉、脉沉少阴阳虚寒盛的附子证者辄用真武汤。

第三是“小便不利”。

第316条有“小便不利”,这是水气不行的特征性表现。

临床上凡是小便不利而见附子证者,刘渡舟先生则用真武汤。

第四是“肌肉跳动或振颤”。

第82条有“身瞤动”一症,凡是肌肉跳动、振颤或肢体颤动者,刘渡舟先生多从阳虚停水考虑,用真武汤。

第五是“头眩”“振振欲擗地”。

第82条有“头眩”“振振欲擗地”。

头眩指头眩晕,“振振欲擗地”,指站立不稳,欲倒,也包括头重脚轻,腿软等。

临证但见头眩晕、站立不稳、头重脚轻,或腿软者,刘渡舟先生多辨为真武汤证。

第六是“心下悸”。

第82条有心下悸,刘渡舟先生认为,此既指心悸,也指心下胃院动悸,这是阳虚水气上冲的表现。

因此,凡是心悸、心慌,或胃脘动悸者,刘渡舟先生则从阳虚水气冲逆考虑,用真武汤。

2.关于同类方证的鉴别第一、真武汤证与四逆汤、白通汤证:太阳和少阴为表里,如少阴阳虚寒盛,一般会是四逆汤证,或者是附子汤证,如果不但有寒,而且还有停水,突出的症状就是小便不利和四肢沉重,这是水邪的特征性表现,这时应该祛寒、扶阳、利水,用真武汤。

对真武汤临床应用认识

对真武汤临床应用认识

对真武汤临床应用认识真武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配方,主要由桂枝、草果、甘草、杏仁等草药组成。

它具有解表化湿、祛风散寒的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感冒、风寒引起的头痛、鼻塞等症状。

在中医领域,真武汤被认为是一种疗效显著的方剂,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真武汤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桂枝,桂枝具有温阳解表、疏风散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等症状。

草果是真武汤中的另一种重要草药,具有祛风除湿、温里解表的功效,能够帮助身体驱散寒气,缓解疼痛。

甘草和杏仁则起到调和药性、增强功效的作用,使真武汤在治疗感冒、风寒症状时更加有效。

在临床应用中,真武汤常常被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鼻塞等症状。

患者出现发热、寒战、头痛、恶寒等症状时,医生可以考虑使用真武汤进行治疗。

真武汤具有温阳解表的作用,可以帮助患者驱散寒气,缓解疼痛,加快康复时间。

而且真武汤成分温和,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患者,对于一些儿童和老年患者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真武汤在治疗风寒感冒等常见病症时有着较好的疗效,但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群。

对于患有特定病症、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不宜随意服用真武汤。

在选择使用真武汤进行治疗前,建议患者一定要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是否使用。

总的来说,真武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配方,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的疗效和价值。

在治疗风寒感冒等病症时,真武汤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缓解症状,加快康复。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仍需注意患者的个人情况和禁忌症,遵医嘱用药,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真武汤的临床应用知识,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真武汤辨析及临床应用

真武汤辨析及临床应用

真武汤辨析及临床应用
真武汤是一种中医经典方剂,其配方由《金匮要略》所载。

真武汤由人参、麻黄、桂枝、甘草、大枣、生姜、细辛、石膏和鸡内金这九味草药组成。

真武汤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感冒、咳嗽、发热、呼吸系统疾病、肝炎等方面。

真武汤内含的成分,为感冒、咳嗽、发热等疾病提供了显著的缓解作用。

其中,麻黄、细辛有解表经回阳、发汗解表的作用,可以促进疾病热病的排出。

同时,桂枝、生姜、甘草等成分有调和营卫、暖中止呕和温经通络的作用,有助于缓和疾病的症状。

真武汤的临床应用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治疗感冒、咳嗽、发热:当急性病毒性感冒、流感、肺炎等感冒型疾病出现时,真武汤具有明显的解表散寒助阳作用。

同时,它还可以有效地治疗咳嗽和发热等症状。

2.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真武汤还可以用于治疗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咳嗽、气短、呼吸急促和胸闷等。

这些疾病包括哮喘、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

3.治疗肝炎:真武汤可以用于治疗肝炎,这是一种由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由于真武汤具有肝保护和免疫调节的作用,可以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总之,真武汤是一种治疗感冒、咳嗽、发热、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肝炎等疾病的有效方剂。

在使用时,需谨慎评估患者的具体情况,并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进行调配和使用。

同时,要注意药量的控制和副作用的出现,以确保治疗效果。

真武汤治验举隅

真武汤治验举隅
有益处 。 3 体 会
剂 , 日1剂 , 每 水煎 分 3次 温服 。服 药后诸症 减轻 , 已能平
卧。继服 1 O剂诸 症悉 除 。为巩 固疗 效 , 上 方加 人参 为 续
丸 , 服 3 月病未复发 。 连 个
按: 慢性肺心病 心衰 时 , 由于 缺氧 、 二氧 化碳 潴 留、 电 解质紊乱 、 酸碱失 衡诸 多 因素 的影 响 , 地黄 类药 物使 用 洋 受到 限制 。笔者使用 中药真武 汤加 味控制 心衰 , 取得 较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每 日 1 , 煎服 。 剂 水 4月 1 5日二诊 : 下 肢 及 颜 面 浮 肿 略 减 , 附 子 为 双 改
3 , 0g继服 2周 。患 者 双下 肢 及颜 面浮 肿 显著 消 退 , 食 纳
增, 精神好转 。复查 s r1 m L L, u 6m o / ,4h c3 7 o / B N1 m L L 2 尿蛋 白定量 3 6 , R c . 1×1 L H 8g L 总蛋 白 .8g血 B 3 0 O / , b / ,
意的疗效 。 2 慢 性 肾 功 能 衰 竭 王 某 , ,5岁 ,0 1 4月 8 日初 诊 。 男 6 20 年
真武汤为温 阳利水 之剂 , 治少 阴病 , 肾虚衰 , 主 心 阳虚 水 泛。临床用于 心衰 、 肾衰 等危 重病 证 只要辨 证 明确 , 用 之得当 , 效果显 著。真武汤 中 5药 的剂量 比例是 ( 子) : 附 5 ( 、 、 ) : 白术 ) 。方 中炮 附子用量最 重 , 苓 姜 芍 3( 2 为君 药 , 其 性 味辛 热以温壮 肾阳 , 使水 有所 主 ; 白术 为 臣 , 苦微 温 , 甘
山西 中 医

20 0 9年 5月第 2 5卷第 5期

中医大师真武汤临床实战经验

中医大师真武汤临床实战经验

中医大师真武汤临床实战经验一、真武汤简介:【方药】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各9克)白朮二两(6克)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9克)【煎服】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82)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16).【解说】本证为脾肾阳衰,水气内停。

盖水为至阴,须赖肺、脾、肾诸脏气化以行之。

而阳虚失于气化之候,大抵与脾、肾最为相关,以其水之所制在脾,水之所主在肾故也。

脾阳虚,湿积而为水;肾阳虚,聚水从其类。

终至水寒之邪由下而上,由内至外,浩浩乎泛滥成灾,或上凌于心而悸,或上射于肺而喘,或上攻于胃而呕,或上犯清窍而眩,或外溢肌肤而肿,或蓄于膀胱而小便不利。

治疗之法:一要温补肾阳;二须利其水邪。

用真武汤扶阳消阴,驱寒镇水。

方中附子辛热下温肾阳,使水有所主;白朮燥湿健脾,使水有所制;生姜宣散,佐附子以助阳,是主水之中而又有散寒之意;茯苓淡渗,佐白朮以健脾,是制水之中而有利水外出之功。

妙义在于芍药,一举数用:一可敛阴和营;二可制附子之刚燥;三可利尿去水,《神农本草经》云:芍药能“利小便,,而有行阴利水之功。

本方临床运用广泛'凡阳虚水停之病证,皆可应用。

伤寒论中用真武汤的有两条论述: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上述两条反映出真武汤的方证,于心肝脾肺肾五脏都有临床的征象。

我(陈潮祖)用于临床又有补充,总共有:见于本脏;滞留体表;脾肾同病,升降失调;壅滞肝经;水气凌心;水泛高原;上干清阳,壅阻七窍;气化不行,湿滞经脉;共8大类,共42个征象。

国医大师邓铁涛经方运用心得——真武汤

国医大师邓铁涛经方运用心得——真武汤

国医大师邓铁涛经方运用心得——真武汤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药物组成为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

具体症状有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晌动,振振欲辭地等。

真武汤是邓教授用于温阳利水的方剂之一,其中白术、茯苓健脾利水;附子、生姜温肾化气;白芍以制附子之温燥。

如慢性肾炎脾肾阳虚型,用真武汤合五苓散合方,加减化裁:熟附子10-15g,白芍12g,白术15g,茯苓皮30g,肉桂3g(煽),大腹皮12g,猪苓15g,泽泻12g,党参20g,黄荏20g;慢性风心病心衰,全身水肿而以双下肢为甚,若病情重,出现气急喘促,怔忡烦躁,此乃心肾阳气大虚,水气射肺凌心,恐有阴阳将脱之虞,当急以独参汤(用高丽参)合真武汤浓煎频服,温阳益气,利水解危;高血压若肾阳虚甚兼浮肿者,用真武汤加杜仲、黄芪。

邓教授曾在西医院会诊一例水肿患者,已肿至有如啤酒桶一样,不能卧,乃特制大木椅坐着,医院用了不少咲塞米,就是不能消肿,会诊采用真武汤加味,约半月,患者前后判若两人,带着空木椅出院了。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

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真武汤条文解析及临证运用

真武汤条文解析及临证运用

真武汤条文解析及临证运用I导读:这篇文章是一位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学习真武汤、应用真武汤的成果总结。

余老师酷爱伤寒,他讲解的2条真武汤的条文也非常精彩,确有令人醍醐灌顶之感。

书友们读完不妨分享一下您对真武汤的理解和应用。

(编辑/王超)真武汤条文解析及临证运用作者/余秋平整理/顾然、张鹏、卢宗孝、陈智全真武汤是仲景温阳镇水第一方,也是临床中较为常用的经方。

余秋平教授临证善用此方,常以此方加减化裁,治愈不少棘手之证。

近日余师在繁忙的诊务之余,与我们重新讲解了真武汤。

听后大家顿觉醍醐灌顶,均有很大收获。

我辈不敢私藏,稍作整理,与大家共享。

一、真武汤条文解析1.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82)•太阳少阴的关系“太阳病发汗……真武汤主之”,太阳病发汗为什么可以出现少阴病的表现呢?因为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太阳的背面是少阴。

保护人体免受外邪侵袭的是卫阳之气,而卫气则出于下焦,卫阳之气来源于下焦的肾阳之气、命门之火,命门之火经肝的疏泄功能,并滋助于中焦脾胃之气,而上输于上焦,再通过上焦肺的宣发之力,敷布于皮毛。

所以,太阳病发汗太过之后容易伤阳气,轻则伤卫阳之气,重则伤少阴之阳气,尤其是少阴阳气弱的病人。

•阳浮机制分析“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太阳病发汗之后,病仍然没有好,发热仍在。

这个“发热”,已经不是单纯的表闭阳郁之热,而更多是阳浮所致的发热。

所以真武汤能治疗长期慢性的低烧病人。

阳浮不一定就表现为发热,面红、前额红、舌红、失眠、烦躁焦虑、口干苦、脉浮滑等都可以是阳浮的表现。

82条导致阳浮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素体肾阳虚,因发汗再伤少阴之阳气导致阳浮;另一方面患者同时有肝阴血不足的体质,且发汗伤阳气的同时亦伤阴液,阴伤而肝失于濡养,阴不敛阳,阴虚阳浮。

两者共同导致虚风内动,风阳夹水饮上冲,遂发为真武汤证。

•水饮辨证要点“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真武汤临床应用举隅

真武汤临床应用举隅

真武汤临床应用举隅关键词真武汤尿血瘿劳眩晕真武汤出自东汉末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方组成:附子、茯苓、芍药、白术、生姜。

具有温阳健脾,利水除饮的功效,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证。

在临床用本方加减化裁治疗多种疑难病症,均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结合经治验案介绍如下。

尿血例1:患者,男,35岁,2005年2月23日就诊。

主诉:血尿3个月。

患者于3个月前不明诱因出现血尿,在某医院住院治疗1月余,查血常规、肾功、凝血酶原时间、免疫球蛋白均正常。

尿常规:潛血(+++)。

肾脏彩超示:双肾囊肿并中度积水。

抗感染及其他中西药治疗血尿終未消失。

刻下症:尿色淡红,无尿频、尿急、尿痛及小腹疼痛,面色无华,精神疲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苔薄白微腻,脉大而弱。

证属脾肾阳虚,气不摄血。

治宜温补脾肾,固摄止血。

方药以真武汤加减化裁:炙附片(先煎)9g,茯苓12g,白芍9g,白术15g,生姜9g,狗脊9g,熟地黄9g,五味子15g,赤石脂12g。

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服药6剂后,尿潜血(++),守方又服12剂,尿潜血(+)。

效不更方,再服12剂诸症消失。

后以金匮肾气丸调理,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千金要方》云:“气虚挟寒,阴阳不相为守,营气虚散,血也错行,所谓阳虚者,阴必走是耳。

”本例患者先天肾亏,日久累及后天脾阳亦虚,脾肾阳虚,气不固摄,血溢尿路而尿血。

前医抗感染及止血等多方治疗无效。

明人盛启东早有“见血休止血”的精辟见解,强调审因论治,治病求本。

本例患者辨证施治,选用真武汤加减化裁以温补脾肾,固摄止血而愈。

虽未用止血之品,却收止血之奇功。

瘿劳例2:患者,女,46岁,2007年5月16日就诊。

主诉:疲乏无力伴眼睑及两踝部肿胀2年余,加重1个月余。

患者于2年前不明诱因出现疲乏无力伴眼睑及两踝部肿胀,多次在多家医院住院及门诊治疗,做尿常规、肝肾功等检查均正常。

近期查Hb 106g/L,甲状腺功能检查:TT3 1.9pmol/L,TT4 54pmol/L,FT3 7.8pmol/L,FT4 21pmol/L,TSH 20mU/L。

真武汤方证浅探与临床发挥

真武汤方证浅探与临床发挥

真武汤方证的病理机制为阳虚水泛,土湿木郁,真武乃北方镇水之神,一龟一蛇居焉,共主水火之权,是一首灵动而神妙的经方。柯琴曰:“真武,主北方水也,坎为水,而一阳居其中,柔中之刚,故名真武。取此名方者,所以治少阴水气为患也。”(《伤寒论附翼·卷下》)对方中芍药的作用,诸家注释多为“抑附子刚燥之性”,黄元御曰:“附子温癸水之寒,芍药清乙木之风,生姜降浊而止呕,苓、术燥土而泄湿也。”(《伤寒悬解·卷十一》)一语破解了医圣制真武用芍药之真谛,笔者受这一理论的启迪,临床用真武汤治疗多种疑难病,疗效良好。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类经图翼·大宝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数论阐述人之生命全赖乎阳气之运作,医圣洞悉阴阳大道,尤尊阳气在健康长寿、疾病转归过程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揣摩此亦医圣制真武、四逆等顾护阳气方药之宗旨。
1996年11月5日二诊:病情好转,临床高血压症状减轻,尿量明显增加,下肢浮肿明显消退,血压:155/110毫米汞柱,仍守前方7剂。
1996年11月12日三诊:诸症明显好转,尿量尿色正常,下肢浮肿基本消失,心悸胸痞亦有缓解,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和缓,两尺脉较前有力。血压145/105毫米汞柱。基本正常心电图,尿蛋白(+-)。仍守上方,加黄芪50克,地龙18克,嘱服30剂,每周测量血压1次,低盐低脂饮食。
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不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伤寒入少阴之脏,证候日趋加重,二三日至四五日病势仍未有效控制,肾阳衰微,寒水泛滥、土湿木郁,沦落寒水之中,迫于己土,攻冲不已则腹痛,不能温阳化气则水谷并下注于二肠泻利不止。湿流关节,淫泆四肢故沉重疼痛,甚或肿胀,或咳,或呕,小便或利或不利总因水寒土湿,枢轴莫运,四维升降失司所致。

俞慎初教授临床运用真武汤的经验

俞慎初教授临床运用真武汤的经验

俞慎初教授临床运用真武汤的经验真武汤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治疗虚人误汗而致阳虚水泛证的汤方,“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伤寒论》第82条),此为太阳病误发虚人之汗,而损伤少阴阳气,若虚阳外越,病人仍有发热,因少阴阳虚,水不化津而泛滥而上凌,则见心下悸,头目眩晕,阳虚不能温养筋脉肌肉,出现筋肉跳动,振颤不稳而欲仆地,此为阳虚水泛证,运用温阳利水的真武汤治之。

张仲景又指出:“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伤寒论》第316条),此条为少阴病至四五日后,肾阳日衰,阳虚寒盛,水气不化而泛溢,见肢体浮肿,沉重疼痛,腹痛下利,小便不利,或咳,或呕等,这些症状,皆由脾肾阳虚所致,仲景运用温阳利水的真武汤治疗。

该方的组成是:“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补大,以助阳气;茯苓甘淡渗利,健脾利湿,以利水邪;白术健脾燥湿,扶脾运化;生姜辛温祛寒,温散水气;白芍敛阴和营。

全方配伍合理,疗效显著,是治疗阳虚水泛的主方。

俞教授认为,《伤寒论》中有关真武汤的两个条文,虽然临床症状不同,但其病机是相同的,均是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所出现的症状。

真武汤是温脾肾、利水气的汤方,临床上凡阳虚水泛的病证都可以运用真武汤治疗,如阳虚水饮犯肺的咳喘证,可用本方加干姜、细辛、白芥子;腹泻便溏者,加干姜、炒淮山药、煨豆蔻等;如脾肾阳虚日久,损及心阳,心失温养,见心下悸者,加桂枝、党参、黄芪等;若肢体浮肿者,可与五皮饮合方加减治疗;如脾胃虚寒,呕吐时作者,加干姜、陈皮、半夏、砂仁等。

1.加入益气通络药物,治胸痹心痛患者素体劳倦太过,脾肾阳虚日久,损及心阳。

由于心阳亏虚,心气不足,温运无力致血行瘀滞;又阳虚生寒,致寒凝心脉,心脉痹阻不通而见胸闷心痛。

真武汤临床应用举隅

真武汤临床应用举隅

证 明了其在 治疗心 力衰竭 方面 的确 切疗效 。
3 美 尼 尔 氏 综 合 征 患 者 ,女 性 ,4 0岁 。头 晕 恶 心 1天 就 诊 。 患 者 有
美 尼尔 氏综 合征病 史
疗数 天才 能缓解 。此次发 作 眩 晕 ,视 物 旋转 ,不敢 睁 眼 ,伴 恶 心呕吐 ,泛 吐清 水 ,要求 中药治疗 。追 问病
芍 、生姜 各 1 g 5 ,泽泻 1 g 2 ,葛 根 3 g 0 。3剂 。复诊 诸
症 已缓解 ,予金 匮 肾气 丸调 理善后 。
着手 ,恰逢 所读 医案 书 内有类 似 记载 ,予 真武 汤加 减
治疗 ,不想 疗效显 著 ,深 叹经方 之神 妙 1
2 慢 性 心 功 能 不 全
按 :本例为痰 饮 内生 ,上 干 清窍 。痰饮 之 生责 之 于 脾肾 ,人身之 阳根 于肾 ,脾 为生 痰 之源 ,肾阳 为一 生 阳气之 根本 ,阳气 亏虚 则 阴霾 内盛 ,上 干清 阳故眩
剂 。复诊 病情 进一 步好转 ,予 真 武汤 及 归脾 汤交 替加
减治疗 月余停 药 , 自觉 精 神佳 ,爬 楼 梯都 未 觉 气 急 ,
继守西 药长期 治疗 。 按 :慢性 心功 能不 全 的治疗 是 长期 过程 ,虽 然西
医 目前 有较 完善 的治疗方 案 ,但 亦 未能 完全 控 制病情
进展 ,中医认 为此病 为心 脾 肾 阳虚 ,水 气 内停 ,凌心 射肺所 致 ,久病则 心血瘀 阻 ,而 心 阳根 于 肾 阳,故 治 疗 当兼 顾 心 脾 肾 三 脏 ,温 阳利 水 为 主 ,佐 以 活血 化 瘀 ,疗 效较 明显 。真武汤 经过 实验 和 临 床研 究 ,均 已
露醇 降 颅 内压 及 安 定 静 脉 持 续 静 滴 ,犹 未 能 完 全 控

真武汤加减运用体会

真武汤加减运用体会

真武汤加减运用体会真武汤又名玄武汤,玄武乃龟蛇合体,镇北方,为水神。

该方出自《伤寒论》,原为少阴阳虚,水湿内停兼太阳病而设。

方由炮附子、茯苓、芍药、生姜、白术五药组成,具有温脾肾之阳,化气行水之功。

陈老潮祖研究认为,真武汤方无主证可言;少阴阳虚,水液失调,却是所有证象的基本病理;舌体淡胖有齿痕,舌苔白滑,则是确定诸证为少阴阳虚,水液失调的辨证依据。

少阴阳虚,可见阳虚不能化气,阳虚不能化血,阳虚不能化津,阳虚不能化精四类病变。

吾读研期间有幸跟随陈老侍诊,略有心得,现试谈近年临床运用真武汤体会,望同道指正。

一、眩晕孟某仙,女,62岁,2017年12月15日初诊。

因受凉后第二天起床时突感天旋地转,不敢睁眼,睁眼则加重,伴恶心欲呕,头昏沉重,语声低怯,气短乏力,手足冰冷,舌淡胖有齿印苔白稍厚腻水,脉沉紧,尺凹无力。

诊为脾肾阳虚,湿浊蒙蔽清窍导致眩晕,投真武汤加味。

药用制附片15g、白术20g、白芍20g、茯苓30g、泽泻20g、桂枝10g、法夏10g、生姜拇指大一枚,3剂,水煎服。

服1剂后已可自行下床活动,续服2剂而病愈。

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古有“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之说。

眩晕一证多责之于痰于虚,阳虚水泛停为饮为痰。

脾肾阳虚,无力温化水湿,湿聚不运,湿浊清阳不升,元阳不充脑失养,故致眩晕。

药用附子温肾助阳以复化气利水之功;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湿导水下行;半夏燥湿化饮,降水逆;生姜暖脾开肺解表散水湿;白芍调肝以疏泄少阳三焦经遂,合温肝脾桂枝调和营卫。

诸药合力,温阳化气,水湿利,清阳升,浊阴降,眩晕自止。

二、口干黄某林,男,56岁,2016年8月28日初诊。

半年来口干多饮,饮不解渴,余无不适。

舌淡红少齿印苔白薄水,脉沉小紧。

诊为阳不化气,投真武汤合五苓散。

药用制附片10g,白术20g,白芍20g,茯苓20g,泽泻20g,桂枝10g,猪苓20g,生姜拇指大一枚。

5剂,水煎服。

9月4日来诉,口干依旧。

真武汤之临床运用

真武汤之临床运用

真武汤的临床案例分享
04
采用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估患者心功能情况。
疗效标准
真武汤能够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和LVEF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总结词
案例一:真武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
总结词:真武汤能够显著降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主要适应症
真武汤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肾脏疾病引起的水肿、心衰患者的心慌胸闷、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痛以及因气血不足引起的头晕乏力等症状。
真武汤的功效与适应症
真武汤在临床上的应用
02
疗效确切
真武汤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得到了临床验证,能够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缓解症状。
作用机制
真武汤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减轻心脏负担,促进心脏功能恢复。
随症加减
真武汤可随症加减,针对不同症状的患者进行个性化治疗。
真武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1
真武汤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
2
3
真武汤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够降低血压,改善头晕、头痛等症状。
临床效果
真武汤通过调节血管活性物质、减轻血管内皮损伤等作用,达到降压效果。
作用机制
真武汤可与西药联合使用,增强降压效果,减少西药的副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
对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时,真武汤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和相互作用进行评估。
真武汤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中药相互作用
探讨真武汤与中药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药效和毒性的影响。
配伍禁忌
总结真武汤在临床运用中的配伍禁忌,避免与相恶、相反的药物合用。
西药相互作用

真武汤临床应用及体会

真武汤临床应用及体会

真武汤临床应用及体会I导读:真武汤是仲景的经典名方,也是一直用在临床上的常用方。

本文作者对运用于真武汤于临床中颇有心得,大家不妨来共同学习一下。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由茯苓三两、白术二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附子一枚组成,主治少阴阳衰水气为患,为温阳化气利水的代表方剂。

盖水之所制在脾、所主在肾。

少阴肾寒不能化气行水,寒水反而侮脾,致脾肾阳衰、寒水内停。

真武汤证之寒水为患,以肾阳虚为主,故利水当先温肾。

笔者临床运用真武汤治疗咳喘、前列腺炎、肾炎、尿毒症、奔豚气、失眠、盗汗等症获得良好疗效。

1病例举隅1 治疗咳喘案:患者,女性, 62 岁, 2013 年 12 月来诊,咳喘 10 余年,秋冬尤甚,20 d 前因受寒致病情加重,咳逆喘息、不能平卧、痰多色白、胸膈满闷、颜面浮肿、形弱畏寒、胃不思纳,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此乃年老久咳、阳虚体衰、寒饮不化所致,给以真武汤加减:制附片15 g、白术 12 g、茯苓 12 g、干姜 12 g、炙麻黄 10 g、炒紫苏子 15 g、甘草 10 g、白芥子 10 g,1 剂/d,水煎服。

服药 5 剂后,咳喘减、浮肿消。

续守前方加法半夏 12 g、陈皮 10 g,服 12 剂而愈。

按语真武汤温阳利水,常用于少阴阳虚水泛证,本例患者虽以咳喘为主,实由脾肾阳虚、温化失职、水饮内停、上渍脾肺所致。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给予真武汤温阳化饮、湿祛饮蠲,则气降痰消,咳喘自止。

2尿毒症案:患者,女性,61 岁。

2011 年 10 月 27 日入院。

慢性肾炎病史 20 余年,浮肿反复发作,近因突然咯血入院。

经抗感染、止血治疗后,咯血止。

症见面目浮肿、尿短少、恶心、头晕,精神萎靡、腰痛腿软、烦躁、便秘,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尿蛋白(++),血肌酐420 μmol/L、尿素氮23.1 mmol/LL。

证属脾肾阳虚、寒湿郁热,以温肾健脾化湿,佐以降浊泻热,真武汤加味:制附子 12 g、白芍 12 g、茯苓 15 g、白术 12 g、生姜 8 g、猪苓 12 g、法半夏 10 g、生大黄 5 g,1 剂/d,水煎服。

真武汤的临床运用和药理研究

真武汤的临床运用和药理研究

真武汤的临床运用和药理研究真武汤是中医药中一种常用的方剂,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和药理研究。

下面将对真武汤的概述、临床运用以及药理研究进行详细阐述。

一、真武汤的概述真武汤是由中医名著《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一剂经典方剂,其主要成分包括炮姜、制半夏、炙甘草、大枣和干姜。

真武汤通常被用于治疗寒湿阻滞、胸膈热滞、脾胃寒湿等病症。

其主要功效是温阳化湿、理气和中。

在中医理论上,真武汤被认为能够祛除体内湿气,调理脾胃功能,并且具备祛除寒冷因素的作用。

二、真武汤的临床运用真武汤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真武汤被常用来治疗寒湿证。

中医认为寒湿是导致各种疾病的重要原因,因此,真武汤通过温阳化湿的作用,能够改善患者的寒湿症状,如四肢冰凉、腹胀等。

其次,真武汤也常被用来治疗胸膈热滞。

在中医理论中,胸膈热滞是由于心脏被湿邪所困扰而导致的,真武汤则能够有效消除这种湿邪,舒缓患者的症状。

此外,真武汤还被用于脾胃寒湿等病症的治疗。

临床应用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辩证施治,灵活运用真武汤。

三、真武汤的药理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真武汤的药理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研究发现,真武汤中的炮姜以及大枣等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局部炎症反应。

此外,真武汤中的制半夏含有挥发油,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真菌的作用。

此外,真武汤还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抵抗能力。

通过调理脾胃功能,真武汤可以增加体内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

除此之外,真武汤还能够调节人体内的神经递质,缓解紧张情绪,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四、真武汤的不良反应与禁忌尽管真武汤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和药理研究,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和禁忌需要注意。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消化道不适和皮肤过敏等反应,此时需要停止使用。

此外,真武汤对于孕妇和儿童等特殊人群禁用。

综上所述,真武汤是一种具有广泛临床应用和药理研究的中医方剂。

其通过温阳化湿、理气和中的作用,治疗了许多寒湿病症。

陈潮祖老师真武汤临症经验

陈潮祖老师真武汤临症经验

陈潮祖老师真武汤临症经验20 世纪8O年代初,我有幸在成都中医学院聆听陈潮祖老师讲课,至今他那略带沙哑的声音仍在我耳边萦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真武汤的临床应用是那样的自如,游刃有余,使我受益匪浅。

现将其方应用粗略整理,以供同道参考。

《伤寒论》云:“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

其人乃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嘴动,振振欲霹地者,真武汤主之。

”“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痢,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由茯苓 15g,芍药 9g,白术 9g,生姜9g,附子 15g 组成。

主要用于( 1) 少阴阳虚,水气内停,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或咳,或呕,或下痢,或肢体浮肿,舌体胖,有齿痕,苔白滑,不欲饮,脉沉细者。

(2) 外感表证,发汗太过,阳气大虚,水气内动,心悸,头眩,身啁动,震颤欲倒地,舌脉如前者。

笔者经多年的临床应用,体会到本方的特点是:是根据人体水液代谢的正常生理和发病病机以及将治法和方药有机地结合起来。

正如陈潮祖老师所分析的那样,真武汤所治诸证,其机理都是由于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脾阳虚弱,不能运化水湿,以致水停三焦为患。

三焦为人身之水道,下出肾系,上连于肺,外达腠理,内及肠胃,皆与三焦相联。

今因肾中阳虚,不能化气行水,以致决渎不行,小便不利,水液不能正常排出体外,于是水寒凝结于里而腹痛;外滞于肢体而四肢沉重疼痛,甚至水肿;上干清阳则眩;凌于心则悸;内犯脾胃,脾不治水则呕吐、腹泻。

若外感表证,发汗太过,阳气大虚,不能温煦经脉,故身瞩动,震颤欲倒地。

这些症状的产生,与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直接相关。

舌体胖大、脉沉细是水湿停蓄体内的反映,也是辨证的依据。

真武汤为治少阴阳虚、水邪为患的有效名方。

亦不限于脾肾疾病,对于肺心脾肾各脏病变,只要符合阳虚水泛机理,即可应用。

故上述见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运用真武汤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体会

运用真武汤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体会

真武汤是传统中医药中的一种经典方剂,据说它有很好的治疗高血压病的效果。

作为一名中医师,我在临床中使用真武汤治疗高血压病的过程中,深有体会。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共享我的临床体会,并探讨真武汤在治疗高血压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价值。

1. 真武汤的起源及成分让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真武汤的起源及成分。

真武汤最早见于《金匮要略》,是由当时的名医张仲景所创。

其成分主要包括黄芩、半夏、干姜、甘草、人参等中草药。

这些草药中包含了多种有效成分,对高血压病具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2. 真武汤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作用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真武汤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作用非常显著。

其中的黄芩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除烦的作用,对高血压病患者的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半夏和干姜的功效也能辅助治疗高血压病的症状,使患者的体内阴阳平衡得以恢复。

3. 真武汤的临床价值我深刻体会到,真武汤在治疗高血压病中的临床价值。

与西药相比,真武汤通过草药的温和性质和多成分的共同作用,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实际治疗中,我发现不少患者在服用真武汤后,血压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体检结果也出现了明显改善。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真武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对治疗高血压病具有独特的优势。

其温和、多效的特点使得它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我个人对真武汤的临床效果深信不疑,也建议更多的高血压患者可以尝试中医治疗的方式,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结回顾通过对真武汤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体会,我对它的惊人疗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真武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在当今的临床实践中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价值。

我相信,随着对真武汤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它在治疗高血压病的道路上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结语通过本文的讨论,我深刻地认识到真武汤在治疗高血压病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关注并深入研究真武汤,以使其更好地造福患者,推动中医药的发展。

真武汤临床应用及体会

真武汤临床应用及体会

真武汤临床应用及体会真武汤是传统中医经典方剂之一,由五味子、当归、白芍、川芎和郁金组成。

根据中医理论,真武汤主要用于调补心脏气血,安抚神经系统,治疗心脏病患者的心脏功能失调、神经衰弱等症状。

在我的临床实践中,我亲眼见证了真武汤的疗效,也体会到了它对患者的积极影响。

首先,真武汤能显著改善心脏功能失调的症状。

我曾经接诊了一位男性患者,他有着明显的心脏负荷过重的症状,如心悸、气短和胸闷等。

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服用真武汤后,明显感觉到心悸减轻,呼吸更加顺畅。

同时,他的心电图结果也显示出心脏功能有所改善。

这使我深信真武汤对心脏病患者的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其次,真武汤对神经衰弱的患者具有安抚和缓解作用。

我遇到过一位女性患者,她之前因过度劳累和情绪压力导致神经衰弱的症状加重,如焦虑、失眠和注意力不集中等。

我给予她真武汤的治疗,她在短时间内就感受到了明显的好转。

她的焦虑情绪减轻,睡眠质量显著改善,逐渐恢复了工作和生活的正常状态。

这让我更加坚信真武汤对于调节神经功能的重要性。

此外,真武汤的不良反应较少,患者耐受性好。

在我的临床实践中,真武汤的使用很少出现不良反应。

多数患者在服用真武汤后,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如头晕、恶心和呕吐等。

相反,他们普遍感到精神焕发,疲劳感减轻,提高了生活质量。

这使得真武汤成为了我治疗心脏病和神经衰弱的首选方剂。

总的来说,真武汤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了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耐受性。

它对于改善心脏功能失调和调节神经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使用真武汤时,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尤其是与其他药物的配伍使用时,需遵循中医药的原则,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潜在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真武汤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传统中医方剂,其应用范围广泛,特别适用于心脏病和神经衰弱的患者。

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以更好地发挥真武汤的疗效,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福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真武汤临床运用体会与举偶
发表时间:2016-07-14T16:25:04.50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1期作者:李勇兵[导读] 真武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为治水神方,由附子.生姜.白术.白芍.茯苓五位药组成。

四川省仁寿县彰加中心卫生院 620595
关键词:真武汤体会与举偶
真武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为治水神方,由附子.生姜.白术.白芍.茯苓五位药组成。

功效温阳化气利水,常用治疗少阴阳虚,水液失调,痰饮水湿,阻滞三焦方剂。

因阳虚不能化气,以致水湿停蓄,法当温阳以助气化,调五脏以复功能,利水道以疏壅滞,令已虚阳气得温,已乱功能正常,已滞的水水湿得行。

古本方用辛热附子以复肾脏化气行水功能,肾命阳气功能旺盛,则气化行矣!附子温询少阴之阳,虽能蒸腾气化,若脾输机不运,肺宣降失常,肝疏泄失职,则水湿仍会为殃。

故用生姜温胃散水,白术健脾除湿,脾运得键,水湿自去,生姜又可辛开肺气,启上闸开水源;配茯苓淡渗利水,通调三焦水道使水从小便去,则水源开而水道通,而用白芍有利小便,增强茯苓利水之功,《本经》中早有利小便记载,有通顺血脉,解除经遂挛急作用,用此调理肝的疏泄,解肝经精髓痉挛以开水液下行去路,特别指出白芍在《伤寒论》注释中均有恶姜附之燥,用此以制姜附之燥,而本方主以取燥升阳化湿,何以用白芍监制?而四逆.理中方中无水湿患而不用,古此举作用是利水解痉破阴结,开沟引水。

所以此方主药固属附子,若无白术·生姜·白芍协调五脏,茯苓祛其积水,也不能成为治水神方。

所以此方治疗水邪为患而不强调利水药,主要通过调节脾肾生理功能,五脏协同配合,以三焦为通路,水液恢复正常输泄,达到治疗目的,充分体现治病求本的精神。

临床实践体会到:本方应用不仅限于内科,也可广泛应用于各科五系病变,证象为水液失调紊乱,出入失常,升降紊乱,津液壅滞,舌象有舌体淡胖,舌苔白滑属阳气虚损引起,无论证象见于何脏,均可应用。

故临床辩证关键是舌脉为主要辩证依据,临床详细辨证,随证加减,可取异病同治,一方多用之效。

现临床多报道用于肺.心.肾系衰竭慢性病及急诊应用,余发现出上外还可用于前列腺肥大(阳虚水湿下注),肥胖病(肾阳虚不化精津脂凝液积),遗精滑泄(湿注前阴),阳虚感冒,过汗亡阳,产后阳虚,风丹(表卫阳虚),风湿(寒湿痹),心动过缓(元气虚及阳),阵发性心动过速(水气凌心),慢性咽炎(肺肾阳虚湿滞),眼疾(肾阳虚气化不足),脱发(阳虚湿阻),精神病(少阴阳虚水湿壅阻),泌尿结石(阴寒凝结下焦)等现将临床少见特殊治案选录二则举列如下:
案一遗精滑泄余某,男,23岁学生遗精滑泄半年,每周必遗3-4次,到处医治,曾服六味地黄.金锁固精补肾之品和一些中药汤剂,效果不佳,精神身体痛苦不堪,求治于余,观其脉滑,舌体淡胖,舌苔白滑微腻,诊断为滑精,证为肾阳虚湿浊下注。

遂用此方附片20g白芍30g白术25g茯苓30g生姜10g牡蛎30g金撄子20g桑螵蛸30g服之三剂后有好转一周一次,再付大见好转,一月仅有二三次,已趋正常,巩固二剂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是因湿从三焦下注前阴,扰其精室,有如强盗主人,鸠占鹊巢,一面影响精隧松弛,精关不固,于是阴精外泄,久而下元必虚,呈为滑泄。

故用附子温询少阴,复肾命气化之常,白术运脾除湿,生姜辛温助附子温阳除湿,《本草纲目》引张元素云;附子以白术为左乃除湿之圣药,湿药少加之引经,茯苓淡槮利湿,白芍柔肝缓急,调理肝的疏泄加龙骨金撄桑螵蛸收涩固精达到温补固涩渗湿配伍形式,令湿不扰精室,鸠不占鹊巢,阴精才能秘藏。

案二输尿管结石陈某男 48岁农民主诉腰痛4-5年,近三月反复发作加重,剧痛4次,病史:6年前曾患尿路结石,有尿血剧痛,服中药症状缓解但未见结石排除几年来是有腰痛发生未重视。

近来症状加重出现右腰剧烈绞痛,尿频,每次注射杜冷丁后缓解,查尿常规红细胞+++,腹部平片右输尿管上段结石,左输尿管下段结石,B超双肾积水,现症:小便淋漓频数,色黄量少,下肢浮肿,触之如泥,陷处经久不起,面色苍白,自汗乏力,恶寒,腰脊双侧疼痛,时作绞痛,食欲不振,口干不欲饮水,大便溏泄日行三次,舌质淡,脉沉细。

诊断为淋证(尿管结石)辨证属阴寒凝结下焦,治则温阳利水排石,方以真武汤加味附片30g白芍30g白术30g茯苓30g肉桂10g黄芪30g寄生30g前仁30g牛膝12g续断15g内金15g泽泻12g服药20剂结石排出症状痊愈。

按:此列虽有小便色黄淋漓不畅之实症但其全身浮肿,下肢触之如泥,陷处经久不起,恶寒乏力,便溏,舌淡脉沉细之虚症。

此时若独求利水通淋排石,则越伤肾阳。

故选真武汤化裁,药用附子.黄芪.白术以温肾健脾,促使气化,兼用前仁.肉桂.白芍以除湿消肿和胃,待至脾胃气化复健,增茯苓.泽泻.白芍.内金.茅根诸品专以淡渗利湿,使石出正复而病愈。

本本病病机是阴寒凝结下焦聚为秽浊。

真武汤既能鼓动肾气,振奋脾肾生理功能,又能导水寒之秽浊下出,仲景在《金匮.水气篇》中说:“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今阳衰不能蒸水化气,留滞而为石淋。

而气机的转动全凭阳气的鼓动,用真武汤取效,也久在于既能温阳,又能利水气机转动石淋自消。

体会:真武汤的五药同用兼及肾阳的气化,心阳的温煦,脾气的转输,肺气的宣降,肝气的疏泄,三焦的通调,反映了体内水液运行有赖五脏协同作用的整体观念。

所以其运用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为我们临证之典范。

临床上无论何种疾病,只要具备它的适应症就可大胆运用,不可受病种框框限制。

如现代医学的炎症病变,往往用清热解毒的寒凉治法,这对火毒证固能取效,但用于阴寒证则疗效极差而用温阳利水的真武汤反能取效。

由此可知真武汤的运用关键要谨察病机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应该以证象为依据推求病理揭示病变本质辨证准确就可大胆运用。

参考文献:
《方剂学》《伤寒论》《中医治法与方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