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内在观念、直觉体悟与生态平衡 中国教育除了上述提到的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协和外,还注意启 发人体内心深处的自我协和。这种协和也要求与自然的平衡相统 一。与西方教育不同的是,中国人提出一套“做人”的道理、“做人” 的要求、“做人”的方法,让人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表现出人的 崇高精神追求。这就是“乐感教育”而西方教育则依靠宗教信仰,靠 祈祷上帝、倾听上帝的召唤而从上帝那里寻找美丑善恶的标准, 这是靠外在启示的“罪恶教育”。中国人的教育不主张离开生活的圈 子,强调在学校、家庭和日常生活中积累道德善行,加强自我修 养。此岸即彼岸,“极高明而道中庸”,追求人心中具有的一种价值 自觉的能力。
恩格斯
教育生态学的定义
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科学术语是美国哥伦比亚师 范学院院长劳伦斯· 克雷明(Lawrence Creming) 。教育生态学是教 育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 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教育学和生态学是它的两个重要理 论基础,它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 机理作为研究的对象。
Sub title
1
教育生态学的定义
2 3
4
生态与教育生态的区别
我国古代的生态意识
如何实现生态目标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 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我们统治自然,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 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 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作为跨越教育学和生态学两个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 教育生态学主要借鉴这两个学科的研究方法,把教育放在自然环 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中,研充这三种生态环境和人的生理、 心理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与教育的相互关系。教育生态学还揭示 了教育的生态结构、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的生态原理、教育生 态的规律、教育的行为生态、教育生态的演替、教育生态的检测 与评估等等方面的内容,并与教育学和生态学的其它分支学科有 着内容上和方法上的交叉和联系,起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 用。
2、“生物圈”“智能圈”
生物圈: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的总和,包括一切生命物体及其相互作 用的非生物环境。 智能圈:指由人类的智慧和能力而支配、利用和改变的,为人类生 存、繁衍服务生物整个人类生活系统。
3、“生物群落”与“区域教育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指居住在一个地区的一切生物所组成的共同体,它们彼 此通过各种途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区域教育生态系统:指居住于相应独立单位范围之内的一切影响教 育效果的共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视其结构、规模和智能,局部教 育生态体系包括学校教育生态、社区教育生态、县(市)区域内教 育生态、民族教育生态、国家教育生态等,在任何一种形式和规模 的“区域教育生态体系”中,都存在着相应的教育环境,处于该环境 中的人,其相应的关系可以视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共同 协调和作用,进行有目标控制的、尽可能丰富的教育活动
2、“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所体现的生态意识 中国教育与西方文化教育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和自然的关 系问题上。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中国文化就不主张将人 与自然对立或割裂开来,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如战国时 期,孟子把天道与人性联系起来:“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 则知天也”。《尽心上》(把心、性、天看成合一的东西)。 庄子则认为天地自然都由气构成,自然本身和谐而有规律,蕴含 一种内在的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成法而不议,万物有 成理而不说”(《齐物论》)。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人与天 是统一的。只是由于人类社会建立了种种制度规范,破坏了自然 天性,造成了天人的对立。
二、区别
1、“生态系统”和“教育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的功能整体。生态系统的组 织包括: (1)两个层带:自养层和异养层;(2)6个成分:无机物、有 机物、气候因素、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 食动物)和分解者(微生物);(3)6个过程:能量流、食物链、 物种多样性格局、水与矿物质循环、发育与进化、调控过程。总 之,生态系统包括着地球上的整个“生命维持与演化系统”。 教育生态系统:指促进人类每一个体健康成长与进步的所有人际 关系与环境因素。教育生态系统的体系大约包括: (1)两种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2)3个阶 段:优生、优育、优教;(3)4种场景:家庭教育、群体影响、 学校教育、社区教育;(4)5种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职 业因素、经济因素、个人独创性和集体创造因素等
来自百度文库
总体来看,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生态意识其涵摄性和包容性都 是比较完整和超前的。从近代西方传入的一些先进思想:如科学 思想,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都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 契合点。只是由于近代中国教育的走向和急骤的转型没能最充分 地发挥传统的优势,从而给新的社会主义教育留下了一个严肃而 艰巨的课题。鲁迅先生曾说过“夫国民发展,功虽在于怀古,然其 怀也,思理朗然,如鉴明镜,时时上征,时时反顾,时时进光明 之长途,时时念辉煌之旧有,故其新者日新,而其古也不死。若 不知其所以然,漫夸耀以自悦,则长夜之始,即在斯时”。这段话 阐明了怀古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为我们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所 需的东西指出了路径。
三、我国古代教育中的生态意识
中国古代教育与西方教育有着截然不同的鲜明特色。其特色表现在 把教育放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的整体综合观念,注重自然 环境与人的协调,即“天人合一”的辩证观念,强调启发主体内在道 德功能自觉性的观念,有效开发主体力量,使之达到至善之境界。 这些观念强调人同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强调人类主体精神 和客观价值的平衡关系,其中蕴含了极具超前的生态意识。 1、大教育观念中所包容的生态意识: 中国古代历来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许多 教育家也早就认识到教育问题就是社会问题。所以,把教育置于整 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和解决才能促使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是古 代教育家们倡导并付诸实践的理论。 孔子是最早从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角度来论述教育作用的教育 家。他把“足食、足兵、民信”作为立国的基本三要素,甚至认为在 不得已时宁可“去食”、“去兵”,也不能失掉“民信”。其理由是“自古 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把教育工作看成是与政治等同重要,甚至 比国家法令、法律更有效的治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