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与菊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诗与菊文化
学生姓名:王静学号:20057021047
院系: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章宗文职称:讲师
摘要:中国的菊文化由来已久,并随着时代的推进而逐渐有了越来越丰富饿内涵。
在菊文化发展过程中,陶渊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诗中的菊花意象,更是丰富和提高了菊花的美感。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为中国的士大夫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生活模式,一种理想的人格范型。
他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悠然自得生活的写照,在他的诗中,菊是他反复吟咏的对象,菊成了他的化身,成了中国文学里象征着高情远致的优美意象。
关键词; 菊花; 仕隐; 菊诗
Abstract :Tao Yuan-ming is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literati,a destination for the Chinese scholar-officials to provide a new way of living and an ideal type of person. He Ai-ju,"Picking chrysanthemums under Dongli nanshan leisurely see" is his laid-back portrayal of life,where ju is the object of his repeated chant,he became the embodiment of chrysanthemum has become a symb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to the high feelings is far image.Chrysanthemum culture for a long time to form,when we look at the culture of Chinese chrysanthemum development,at the Tao Yuan-ming to a kind of high.Ju Chinese people love to be reflected here.
Key words:Chrysanthemum ; Shi implicit ; Ju Poetry
前言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菊从最初的药用花卉,到深受文人雅士喜爱的观赏花卉,其文化意蕴逐渐显现。
特别是在对菊的吟咏、赞叹之中,历代文人常借菊抒怀,或比颂高洁,卓而不群;亦或坚守气节,不屈不挠;有抒发友谊,怀思亲友;也有慨叹迟暮,感伤孤独。
从而使菊成为不同境遇中的文人的象征,赋予了菊丰富的文化内涵。
两千多年以来,儒道两种人格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士大夫,文人多怀有一
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尽管世事维艰,文人心中也有隐退的志愿,但是,那种达观乐天的胸襟,开朗进取的气质,使他们始终不肯放弃高远的目标。
所以历史上就有了这些隐逸之士,有了这些咏菊的诗人。
咏菊之人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的屈原,他的《离骚》里就有对菊高洁品性的赞颂。
菊在魏晋文人笔下成为高洁不俗、特立高标的象征。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位使菊独步古今的人物,那就是被钟嵘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
他在《饮酒》诗中以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菊赋有有了无穷的美感,并让千古以来的文人雅士无限向往。
在陶渊明深情地吟咏过菊花之后,千载以下,菊花更作为士人双重人格的象征而出现在诗中画里,那种冲和恬淡的疏散气质,与诗人经历了苦闷彷徨之后而获得的精神上的安详宁静相契合。
因而对菊花的欣赏,俨然成为君子自得自乐、儒道双修的精神象征。
在历代文学作品里写菊的诗,我们也能经常见到,纵观中国菊文化的发展,我们难以统计菊究竟抚慰了多少失落文人的心灵,但是那种临菊咏怀时的宁静,却是历千年而不变,在今天依然让人向往追崇。
一、中国菊文化的发展
(一)菊花与诗人
菊作为一种多年生的草本花卉,其花期晚于众卉,独荣于万物萧疏的深秋,有着傲寒凌霜、卓而不群的禀性气质。
在以物比德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古代文人常将菊比作具有高洁德操的君子。
屈原则是赋予菊高洁内涵的第一人,《离骚》中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表现出诗人对自己美好德操的培养,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
在《九歌·礼魂》中,又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将兰与菊并称,因其共有的禀赋,被文人寄予了崇高的精神品质。
汉魏以来,文人雅士认同了屈原对菊的精神品质的赞颂,并进一步加以阐述。
东晋卢谌在其《菊花赋》中赞之曰:“何斯草之特伟,涉节变而不伤。
超松柏之寒茂,越芝英之众芳。
”南朝卞伯玉的《菊赋》曰:“不履苦而渝操,不在同而表淑。
伤众花之飘落,
嘉兹卉之能灵。
振劲朔以扬绿,含凝露而吐英。
”菊在魏晋文人笔下成为高洁不俗、
特立高标的象征。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的被钟嵘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就是这样用菊来彰显其高洁不屈的人格魅力的。
《晋书·阮籍传》言:“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1]而陶渊明就处在这样一个晋宋易代之际,曾先后三次入仕,又三次辞官。
虽怀有大济苍生、匡时济世之志,但社会动荡,政
治黑暗,最终归隐。
[2]在归隐田园的生活中,菊成为诗人生活中的伴侣和精神世界
的寄托。
诗人种菊,食菊,赏菊,颂菊:“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托物言志,以物缘情,既赞菊花的品格,亦隐喻自己的情操。
诗人作为一个怀有“修齐治平”之志的中国古代文人,辞官归隐实属无奈之举,
[1] [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页.
[2] [唐]房玄龄.晋书选译·魏晋南北朝[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5页.
心中充满矛盾与痛苦。
于是,菊又成了诗人寻求平静心态,遗世忘情的最好慰藉:“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
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饮酒》其一),而《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联,更是将诗人悠然的心境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达到物我两忘之境。
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3]虽然陶渊明以菊入诗的只有6首,但由于其高洁脱俗的人品与菊的品性是如此相似,其诗更是达到了一种很高的人格境界,使菊被赋予了隐逸的意蕴,并得到后世文人的广泛认同。
此后,菊花作为一种超功利的文化意象,与隐逸文化结下了千古不解之缘,成为隐士的象征。
(二)菊诗
菊作为一种诗歌意象,是从浪漫作家屈原开始的。
《离骚》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九歌》曰:“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诗人要餐食秋菊飘下来的花瓣,而且要用各种香花香草来修饰仪容,他有爱美的天性,他十分注重自己人格的修养,菊意象给楚辞的创作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悱的情韵。
大凡抒写高洁的人格和孤芳自赏的情操,历代诗人莫不以屈氏为先导,借秋菊春花来比兴来托喻。
陶潜“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归去来兮辞》)是写远离官场、退隐田园的乐趣;杜甫“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其一)是倾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杨万里“菜子已抽蝴蝶翅,菊花犹著郁金裳。
”(《梦种菜》)则反映出心境的宁静和乡间的野趣,等等。
可见,菊意象一旦与文人士子的创作生活联系在一起,便显示出独特的风味和深邃的内涵。
细加分析咏菊之作的内容,不难看出,历代咏菊诗作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成四个阶段:六朝是滥觞期,唐朝是发展期,宋朝是顶峰期,明清则是延续期。
历代文学名家莫不与菊花结下不解之缘,咏菊文学以其独特的文学符号抒写着诗人们的情感、信仰和审美心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一道别具特色的人文风光。
真正可以称得上咏菊文学典范之作的是东晋田园作家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后人往往为之顶礼膜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作抒写一种远离尘世的平静心境,诗人采傲霜秋菊,与秀美庐山悠然心会,遗忘世情的隐逸之怀跃然纸上。
心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深融无迹,作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陶氏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今古独步的偶像。
而“秋菊”、“东篱”、“渊明”、靖节“、“南山”、“柴桑”等意象也频繁地出现在后世的创作中,如“渊明何处饮,三径冷香中”(王十朋《菊》);“爱花千古说渊明,肯把秋光不似春”(高翥《菊花》);“可怜陶靖节,共此一倾杯”(党怀英《西
[3]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1页.
湖晚菊》);“柴桑人去已千年”(元好问《野菊庄主闲闲公命作》)[1]等等。
特别是在宋代,随着陶渊明地位渐渐提高,对于菊的描述也成为了当时文人认为的风流向慕。
“有宋一代,是陶渊明的人格被推崇到极境,陶诗被推崇到艺术顶峰的时代。
”
[2]因此可以说,一部宋人咏菊文学史,其实就是一部宗陶效陶文学史。
像苏轼、黄庭坚、李清照、陆游、辛弃疾、朱熹等文学大家,莫不以崇尚陶氏为己任。
如苏轼诗曰:“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陆游诗曰:“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陆游《晚菊》)等等。
咏菊题材在词作中的范例,当推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自此,菊花又与宋词的婉约之美结合在一起。
之后诸代文学中,大多沿袭高洁志向的象征,将菊视为花中知己以抒己怀。
二、陶渊明的坎坷人生
(一)归隐
魏晋时代是一个政权更替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
魏晋知识分子崇尚老庄,高谈玄理逃避现实,他们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
陶渊明以其平淡自然质朴的风格开辟了诗歌题材的新领域,他对自然的追求和理解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其实,让后世惊羡不已的许多作品均产生于归隐之后,可以说,归隐将他推向了文学的殿堂,成就了他的艺术人生。
而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和动机也是后人迷惑、探求的,到底上什么原因让他舍弃来自不易的彭泽令,而去过清贫的生活呢?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时所作,以示其归隐决心的。
正文前的序言交代弃官的原因,因“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为维持生计而出任彭泽令,不久“眷然有归欤之情”。
“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
饥冻虽切,违以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原拟庄稼成熟再“敛裳宵逝”,后因“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其实,陶渊明归隐田园,是在现实沉浮中权衡利弊后的无奈只举,黄彻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乐田亩,乃卷怀不得已耳”。
(《碧溪诗话》卷八)。
他的归隐是社会、阶级、思想潮流等诸多因素共同的结果。
真正纯净的灵魂不会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地滤除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清的。
(二)诗酒菊
高僧慧远大师在庐山成立白莲社,邀陶渊明加入,陶渊明说:“贵社禁酒,如允饮酒,则入社。
”慧远破例答应了;不过陶渊明还是未加入,但与慧远经常来往。
为一己之私破佛门之戒,陶渊明虽醉酒,却不醉心!陶渊明不只爱酒,更爱菊花,
[1]秦惠兰.菊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2]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1页.
所以家里有自产的佳酿菊花酒;将菊花与酒结成一体,既满足他的口腹之欲,也满足他的精神升华。
他的《饮酒》其一诗中说:
秋菊有佳色,衰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可见酒和菊花都是他的生命里不可或缺之物;在精神层面上,他爱菊,是认为秋菊足以自况其高洁的人格。
陶渊明的诗作中,出现最多的植物名称,就数菊了。
“秋菊盈园”、“松菊犹存”、“芳菊开林耀”、“秋菊有佳色”、“采菊东篱下”等等诗句,在在说明他对菊花的钟爱。
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因“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而感欣慰;他在《和郭主簿二首》中,赞美菊花有如松树一样凌霜雪而不折:“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他在千古名作《饮酒》中,因采菊而入忘我之境:”结卢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菊花知陶心
有一年,陶渊明在重阳节那天,闲居无事,看见秋菊盈园,想喝酒却没酒,独自空对着菊花丛,心有感触,便写了《九日闲居并序》诗,以寄情怀: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
酒能袪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1]
相传他的亲友听说他无聊,就三三两两来看他。
后来相因成习,每逢秋菊盛开,亲朋好友就到陶渊明家中作客赏菊,他就做点心、烧菊茶款待众人。
等亲友要离去时,又采菊相送,忙得不亦乐乎,往往让他不能到田里耕作。
因此他很希望菊花在某一天全开,客人在同一天全来;于是便对着菊园祝祷说:“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日来。
”奇怪的是各色的菊花果真一同盛开,客人们也都在那天一起来了。
众人赏花饮酒、尝饼作诗,都夸菊花有真情,不负陶公心,相约年年重阳都来赏菊,就形成了后来国人重阳赏菊的习俗。
这一天,人们喜开菊花宴,醉饮菊花酒,既与陶渊明神交,又可祛病延年;从此重阳节又多了一个“菊花节”别称。
在国人心目中,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象征,反之亦然;
[1]丁福林.陶渊明全传[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
在花的国度里,十二个月的当令花花神是谁,往往各有所爱,但九月菊花花神的归属,始终非陶渊明莫属,可见古来国人对他的敬爱,既崇高且一致,几乎已可用“偏爱”来形容;反之,或许也是对陶渊明的钦慕,国人爱乌及屋,对于九月的当令花,千百年来菊花总是第一选择。
“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颜延之在《陶征士诔序》中,为陶渊明的思想品格,作出这十二个字的赞语;亲友们赞赏他勇于活出自己的精神,以“靖节先生”的谥号尊他;他的诗文《靖节先生集》充分反映了农民的苦与乐,也彰显了他的志节与天真。
三、陶潜菊
在陶渊明的一百多首诗中写到菊的只有6处,即“秋菊盈园”、“菊为制颓龄”(《九日闲居》)“芳菊开林耀”(《和郭主簿二首》其一)、“采菊东篱下”(《饮酒》其五)、“秋菊有佳色”(《饮酒》其二)。
田园的本体状态,与诗人摆脱了功名利禄的高洁情怀完美地融合,宁宙的浩气融入诗人的胸怀,诗人的人格理想注入田园的物象,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
菊花的高风亮节已与陶渊明的高洁品德完美地叠合到一起,陶渊明成了人格化的菊花,菊花也成了陶渊明安贫乐道,孤高无尘的象征。
《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高洁的菊花,悠远见南山,自由的飞鸟,构成恬静的意境,衬托出诗人“清风高洁”的品质。
因采菊而入忘我之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难怪苏轼云:“因采菊而见山,意与境会,此句最有妙处。
”[2]难怪此句千古传唱至今。
曾有记载陶渊明每饮酒,必将菊花数瓣洒入酒中,有时再加上些许茱萸,谓之其中香醇,自得其味,且有延年益寿之功效,可谓深谙健身之妙。
《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陶渊明盛赞菊乃真君子,有冷淡之趣,有隐逸之风,不慕荣华,不与桃李争辉,不与群芳斗艳,酷爱霜秋,独居深山野外,只在严冬献身于自然。
《和郭主簿二首》中,陶渊明赞美菊花有如松树一样凌霜雪而不折:“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百花之中最有个性,不怕天寒地冻,开得最久的花便是菊花。
这也是陶渊明卓尔不群的品质象征。
陶渊明的生命,宛如一阵从他的桃花源里吹出的率直自在之风,丰美了中国人文思想的内涵;他的理念,像秋季里一盅温暖的菊花茶,呵开了人们被僵锢的本性,激发出生命的喜悦与尊严。
这位“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九月菊花花神,果真一如菊花,千余年来,香传至今。
[2] [宋]苏轼撰、[明]茅维编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8页.
参考文献:
[1]陈洪.诗化人生——魏晋风度的魅力[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2]丁福林.陶渊明全传[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
[3]房玄龄著,杜宝元译注.晋书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8.
[4]秦惠兰、黄意明.菊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
[5][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7][晋]葛洪.西京杂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