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安全性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入新课
操纵稳定性的评价指标
侧偏特性的定义
汽车稳态转向特性的类型
汽车转向特性的影响因素
转向轮摆振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第五章汽车的安全性
安全问题的分类:
主动安全:汽车能帮助驾驶员在所有交通状况下尽可能
避免事故的能力。
被动安全:汽车在发生不可避免的事故时,尽可能减轻
人员伤害和货物损失等不良后果的能力。
⏹车外被动安全:事故发生时能减轻对事故所涉及的
其他人员和车辆的损害。
⏹车内被动安全:要求事故发生时能减小乘员伤亡和
货物受损的概率。
5.1 碰撞特性及人体损伤机理
5.1.1 碰撞特性
1、碰撞形态分类: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后面碰撞
2、碰撞事故造成伤亡人员的分类:车内乘员、车外行人。
3、一次碰撞和二次碰撞:
一次碰撞:汽车与行人或障碍物的碰撞。
二次碰撞:由于惯性作用而造成的人体与车内部件的碰
撞。
5.1.2 人体损伤机理
1、人体损伤分类:
机械损伤:人体在外界直接的碰撞载荷作用下产生的内
伤和外商;
生物损伤:碰撞所导致的加速度作用下人体某些部位功
能损伤;
心里损伤:碰撞过程对人的心理造成的惊慌和恐惧感等。
2、乘员在碰撞过程中受到损伤的主要原因
碰撞过程过分剧烈
碰撞过程中乘坐室外部刚硬物体侵入乘坐室内部;
碰撞过程中变形太大以致乘员缺乏生存空间而伤亡。
3、人体的耐伤害程度
1)定义:人体能够忍受的外来力或加速度的界限。
提问
提问:
对汽车安全有何理
解?
举例:
正面碰撞和正斜碰
撞形态约占40%。
举例:表5-2
提问:
安全气囊和安全带
是为了防止一次碰
撞还是二次碰撞?
2)举例
人体能承受的最大减速度为490m/s2
,且作用时间越长,所能忍受的最大减速度值越小。
正面碰撞时,人体胸部撞击转向盘或仪表板,这时胸部受到的合成加速度界限应小于60g(持续3ms),胸部挤压变形量界限应小于76mm;
大腿骨的髋关节处若轴向载荷超过10kN,将会导致骨折。
5.2 安全车身结构
1、被动安全对策分类:安全车身结构、乘员保护系统。 2、安全车身结构设计基本思想
利用车身的前、后部有效地吸收撞击能量,驾驶室要兼顾可
5.2.1 低速碰撞安全结构 1、目的:
保护行人和骑车人的安全,降低对他们的伤害程度; 保护汽车重要部件免遭损坏,节约因撞车造成的维修费用。
举例
P93
5.2.1重点 举例:
安全结构设计思路 行人伤害“三步行” 1、 和保险杠“一次
碰撞”产生的下肢伤害; 2、 与发动机罩、风
窗玻璃等“二次碰撞”的伤害。 3、 与地面“三次碰
撞”的伤害。
2、措施
1)保险杠安全措施:吸能式保险杠。
难点
提问:
采用塑料有何优点:
实现了汽车质量的轻量化。
发生低速碰撞时,对行人起到保护作用。
2、发动机罩、风窗玻璃等安全结构:
1)发动机罩和散热器罩采用吸能结构。
2)风窗玻璃框外部设计成软结构:使用缓冲垫
“二次碰撞”中起重要作用
3)采用救助网
对“三次碰撞”的防护
4)防止车外凸出物对行人的伤害:
车身设计时,尽量把门首等设计成内凹式,采用具有缓冲结构的后视镜。
5.2.2正面碰撞车内安全结构
1、主要措施:
加固车身驾驶室结构,保证乘员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S形纵梁、Y形纵梁、波纹筒状纵梁)
●采取相应措施使压溃变形小的发动机等向下转移
●在车轮后面安装防护装置,防止车轮侵入驾驶室
●不同的悬架,采取不同的措施
利用安全带、安全气囊等安全保护装置。
2、后面碰撞的吸能
与前面碰撞基本相同,重点是防止燃油箱的损坏。
5.2.3侧面碰撞安全结构
一、措施:
1、车门、门槛、立柱均设计成刚性结构;
2、采用防侧碰安全气囊
二、指导思想:
将侧碰力有效地转移到车身具有保护作用的梁、柱、地板、
车顶等部件,是撞击力被这些部件分散。
5.1.3 汽车乘员保护系统
作用:减少“二次碰撞”的主要措施。
保护措施:安装安全带(安装+提高固定强度)、安装安全气
囊、可折叠的吸能转向盘软化、膝部的缓冲垫软化、车内饰
件软化
见图5-7
见图5-8
提问:
门把手设计成内凹
式的优点?
举例:
1、压溃变形作用
缓冲吸能装置,使汽
车在即将发生碰撞
前的瞬间增加缓冲
吸能距离
2、95页
强调:
侧面碰撞车身变形
空间小,故危险性
高。
5.3.1 安全带
1、作用:是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将乘员的身体约束在左翼上避免乘员身体冲出座椅与车内部件发生“二次碰撞”,从而使伤亡减小到最低程度。
2、分类:
二点式安全带(包括腰带和肩带两种)、三点式、全背带式3、组成
4、
5.3.2 安全气囊
5.3.3 安全转向系统
1、设备:能量吸收式转向柱
2、作用:除了能满足转向柱常规的功能外,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还能够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
3
4、转向柱安装角
一般在21度~23度吸能缓冲效果最佳,要求转向柱的可压缩行程在150mm以上,最小临界压缩力约为11.1~2.5kN。举例:
P97
图5-13
举例:
全背带式主要应用于赛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