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16课古诗三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16、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于谦的《石灰吟》,学会诗中“谦、锤、凿、焚”4个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读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感受了梅与竹的美好形象,也体会了诗人的崇高品质。让我们再来背背这两首诗。
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借物喻人,诗言志)
今天我们要读的《石灰吟》,也是一首借物喻人,来表述自己志向的诗。知道“吟”的意思(吟诵)这位诗人是于谦,课前预习后了解到他的哪些资料?
普通石灰又有什么可以吟诵呢?于谦又要借石灰来表达怎样的胸怀呢?
二、自学古诗。
(先读懂诗中物的形象,再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的情怀志向。)1.回顾前两首诗的学法。
2.自读。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人借石灰想告诉大家什么?
三、交流学习,理解诗意。
1.交流,在交流中体会石灰形象。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这些都是石灰的烧制过程。从这些词语中你觉得石灰由一块块石头变成可以为人所用的石灰历经了一段怎样的历程?用词语形容。(千辛万苦,历经磨难)
用朗读表现其历程的艰辛。
“若等闲”、“浑不怕”
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石灰对这个磨难的态度和意志。“若等闲”可联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的“万水千山若等闲”一句来理解。
用词语形容石灰面对这些困难时的态度。(在所不惜,视若无睹)
朗读表现。
读到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石灰形象?(坚强不屈、不怕牺牲)“要留清白在人间”抓住“清白”一词,理解:这清白的是石灰的什么?(美好本性,美好品质)
无论(千锤万凿),不管(烈火焚身),即使(粉身碎骨),我也(要留清白在人间)
朗读,替石灰呼出他的心声。
2.体会诗人的志向和胸怀。
补充诗人的生平故事,谈谈自己的体会。
体会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人正直的品性。
朗读古诗,表达诗人的美好品格。
3.诵读古诗。
四、拓展阅读。
1.阅读于谦《石灰吟》的姊妹篇《咏煤炭》。
2.《爱莲说》[宋]周敦颐(详见附件)
自读,借助工具书自己尝试解释古文,如果有困难,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说说在这首诗里,你读到的是一种怎样的莲的形象?你觉得思想家周敦颐会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布置作业。
默写《石灰吟》
在这三首古诗中,选择一首诗进行简单的诗歌鉴赏。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生字:破磨击尔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古诗。
3、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简介作者:郑燮,他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2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板书:竹石
二、学习古诗
1 学生自学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 全班集体正音。
3 教师吟诗,学生思考古诗是写竹,还是写石?
4 小组讨论。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站立,扎根。破岩:风化的岩石。磨:磨难。坚劲:坚定,强劲。尔:那。任:任凭。
5 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青竹抱住青山一直都不放松,
原来是把根深深地扎入岩石的缝隙之中。
经历狂风千万次的吹打折磨依旧坚硬如铁,
任凭你地东西南北的狂风。
三、诵读古诗,体验情感。
1 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2 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3 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四、课外拓展
1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五、巩固
要求默写《竹石》,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一、理解“人杰”、“鬼雄”,明白古诗大意。
二、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体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生价值。
三、了解历史背景,感受民族豪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热。
1、板书“英雄”,哪些人称得上“英雄”?现代汉语词典上作了三种概括:(1)才能勇武过人的人;(2)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人;(3)具有英雄品质的人。
2、古今中外,你知道哪些英雄?
3、下面,老师给大家推荐一位女英雄――李清照。(屏幕出示,师朗诵)
在我国群星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有数不胜数的杰出的文学大家。然而,这其中能够留芳千古的女性作家却廖若晨星,李清照独出群芳,是最优秀的一个。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诗词创作方面,她的盛名不仅可与宋朝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比肩,亦可直追前代大师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而与之齐名,跻身于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李清照写的一首小诗。
二、呼唤英雄。
1、同学们,两千多年前的楚汉战争时期,出现过一位大名鼎鼎、叱咤风云的英雄,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写文章评述过项羽,其中最著名的是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课件出示,师朗诵)
2、请同学们把这一首绝句端端正正地临写在方格纸上。(生临写钢笔字帖,师巡回指导,两分钟内完成)
3、同学们,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读起来壮怀激烈,铿锵有力。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正音,如“为”念第二声。)
三、赞颂英雄。
1、同学们,这首诗中李清照用了两个词语赞颂项羽的英雄气概,找到了吗?(人杰、鬼雄)
2、你怎么理解这两个词语?
(人杰:人中的豪杰、人中俊杰、了不起的人物、杰出的人、出色的人;
鬼雄:鬼中的英雄、)
3、成语词典中有两个成语给我们展示了项羽的英雄气概(课件出示,学生跟读)
拔山盖世:项羽说自己的力量足以拔起一座大山,自己的气概足以超越天下人。形容力大勇猛,无人能比。【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破釜沉舟:项羽跟秦兵打仗,过河后就命令士兵把锅都打破,把船都弄沉,激励士兵拼死作战,不打胜仗决不生还。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