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测量调查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测量调查法
教育调查的研究对象通常是学生,研究主题常常围绕学生的发展与学业,收集的资料会涉及学生的心理能力、人格特质、学业成就、态度倾向等个体的内在特征。这些特征仅靠观察、访谈、问卷等方法来收集,不一定合适。因此,调查中经常需要运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作为收集资料工具。教育研究者不但要了解测量量表的性质,也要熟悉测量量表的编制和实施。
第一节什么是测量调查法
一、教育测量的涵义
(一)测量的定义
测量就是按规则给对象或事件赋值。通俗地说,就是根据一定的规则,给事物分派数字。
1、2、3、4、5这些数字本身是没有数量或质量意义的,只是个符号。当我们规定1代表学业成绩的最低等级“不及格”;2代表“及格”;3代表“中等”;4代表“良好”;5代表“优秀”,这时1、2、3、4、5才具有实际意义,数字按规则被赋予了意义。
根据测量的定义,任何测量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1)测量客体。指测量的对象。测量的客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教育研究中的事物或现象。
(2)测量内容。指测量客体的属性和特征。测量内容可以是外显的,如学生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也可以是内隐的,如学习兴趣、动机、态度、价值观等。
(3)测量规则。指测量的法则或方法。也就是说,要构建一套如何分派数字或符号的准则,按准则对测量内容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
(4)测量工具。指测量的指标体系。进行测量通常要借助标准化测验或量表这类工具对测量客体的属性和特征进行测定,没有工具,测量难以进行。
(二)教育测量的定义
从广义来说,教育测量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依据一定的规则,对教育领域中的事物或现象予以数量化描述。从狭义来说,教育测量是对学生经过某些学科的学习和训练之后,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的测量。
测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广泛,对学生的发展需要评价,对学业成绩需要评价。任何个体、任何学科、任何学校都会用到测量。通过测量,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连续的、即时的评价,评价的结果又可以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变革。
教育测量在教育研究应用中有两种基本形式。(1)直接选取某个测验作为收集资料的工具,测量结果就是研究的成果。例如,测定学生的智商、诊断学业情况、升级考证等。(2)教育测量与其他研究方法结合使用,作为研究组合中的一部分。例如,对小学生识字量与语文学业成绩的相关性进行研究,需要利用识字量表对小学生识字量进行测量,然后再求与语文学业成绩的相关。
二、教育测量的可能性
在教育研究过程中,有很多变量是抽象的、模糊的。这些模糊观念是否可以转化为可认知的、可测量的概念呢?是否都可以测量呢?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Thorndike E.L.)在1918年断言:凡物的存在必有其数量。1923年,美国测量学者麦柯尔(McCall W.A.)认为: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这就为教育领域中抽象的心理属性测量奠定了理论基础。下面对话是巴比(Earl Babbie)在《社会研究方法》一书中所用的一个例子①。这个例子有助于我们理解抽象的概念是否可以测量,以及如何测量。
我:社会科学家可以对任何存在的事物进行测量。
你:哈!我赌你做不到。
我:你告诉我要测量什么吧,我可以告诉你如何去测量它。
你:好吧,怎样测量“偏见”。
我:不错的选择。不过,我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上。你说,社会上真的有偏见吗?
你:当然!谁都知道有偏见。谁都知道!如果你够聪明的话,我想你也知道。
傻瓜也知道。
我:从前每个人都认为地球是平的。我想知道的是,你怎么知道就真的存在偏
见?
你:好了,好了!你似乎不会“观察”。好了,“我看见过偏见。”
我:你到底看到了什么?偏见是怎样存在的呢?
你:我认识一个生意人,他说他永远也不会让女人做主管,因为他认为女人不着边际,而且没有理性。看吧!这个例子不错吧!
我:太好了。看起来,这就是所谓的偏见,所以可以假设偏见是存在的。现在我们要对偏见进行测量,准备好了没有?
①(美)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上册),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50-151页。
你:准备好了。
我:我们一起到商业圈去,静悄悄地访问一些生意人,问问他们雇用员工的标准是什么。凡是有人表示永远不会让女人担任主管,因为女人不可理喻、不着边际的,我们就认为他有偏见。如果是相反的情形,我们就认定他没有偏见。当我们完成了所有的访谈之后,再将所得到的资料(有偏见的或是无偏见的)加以分类。
你:等等!这并不是一个测量偏见的好方法!我们忽视了很多其他的偏见!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只包括了对女性的偏见。
我:我明白你的意思。但你的例子只是证明了女性的偏见。我们最好再来研究一下,偏见真的存在吗?
你:当然存在的。我刚才说的是众多偏见的例子之一。还有成千上万的例子咧!我:那你就再说几个来听听。
你:好吧,试试这个。某天夜里,我在校园里无意中听到有两个人——一个是白人,一个是黑人——争论政治问题。最后,白人非常气愤,就用带有强烈种族歧视的话辱骂黑人,“你们这些人都应该被送回到你们原来的地方(非洲)去!”这个例子听起来够带偏见意味了吧。
我:我的天哪!这个例子真的证明偏见是存在的。我们又要对偏见进行测量了。
我们俩每天晚上分开巡视校园,看看是否有白人使用低俗的种族歧视言语,并且说着“你们全部都……”
你:慢着!这个例子也不一定能测量偏见。虽然会说那种话的人一定有偏见,但是有偏见的人却不一定都说那种话。如果到校园巡视,就会忽视那些不说那种话的人。
我:所有这些又回到了开始的问题上。偏见真的存在吗?还是你一直在蒙我?
你:不,偏见确实存在!
我:哦,我倒有些不确定了。你只说服了我,商人在雇用女员工时有偏见,原因是你曾经见到过,而且,我相信你说的。你也说服了我,有些人用不雅
的名称来称呼黑人,并要他们全部回非洲去。但是我还是不确定,偏见到
底存不存在?我想我该寻根探底,这样,我才能向你证明我能测量它。老
实说,我已经开始怀疑偏见到底存不存在了。我的意思是,你看过偏见确
实存在吗?偏见有颜色吗?重量多少?位于哪儿?
你:你到底在说些什么呀?你听不懂我的话吗?真不知道你有没有脑子!
引用这段对话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偏见是个抽象的概念,本质上说根本就不存在。虽然谁也没有摸过偏见的实体,也不知道偏见长得什么样、有多大、是什么颜色,但我们却在谈论偏见。而且,偏见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或指标(对女员工的态度、对黑人的态度)将抽象的概念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使偏见可以测量。当人们提到偏见时,我们头脑里就会产生一种印象,就会把以前经历过的有关事件和资料联系起来。这些资料是别人告知的偏见的意义和自己观察到的偏见的例子。当双方在某一点上对偏见达成共识时,理解就会产生。上面的对话涉及以下几个基本要点。
1.观念是头脑中的印象
观念是头脑中表达“印象”的术语。人们把这种“印象”当作工具,概括观察的和经验的具有共性的事物。如果没有这些观念,人们就不可能进行交流,因为头脑中的印象是不可以直接用来交流的,人们无法直接展示头脑中的印象。
2.概念是一组观念,是达成共识的结果
人们可以通过概念进行交流。“偏见”这个概念是大家使用这个术语的人的观念的集合。偏见本身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也不能直接被观察、被测量。它是我们创造出来的一个术语。有了概念人们可以互相交流,达成共识。
3.可以测量的是概念所概括的事物
人们交流所使用的术语通常是模糊的和会意的,只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指出概念的具体含义,区分概念的不同维度就是概念化的过程。概念化就是使模糊印象清晰化。概念化的最终产品就是一组具体指标。指标被用来说明概念的属性,指标是可以测量的。
在科学研究中,一个抽象的、含义模糊不清的术语,可以转换成具体可测量的指标。这种转换有以下几个步骤:
概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