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 第三章 西游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繁本:为百回本。 明刻本:最早刻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是 明万历20年(1592)金陵世德堂刻本,20卷。 清刻本:汪象旭、黄周星《西游证道书》,陈士斌 《西游真诠》等均补唐僧出身为第九回。 简本:有两种。《唐三藏西游释厄传》10卷,共69 则,是百回本的四分之一篇幅,朱鼎臣编辑,万历 间刻,有唐僧出身故事;《四游记》中杨志和的 《西游记传》,共4卷41回,篇幅与朱本相近,无 唐僧出身故事。一般认为简本是繁本的删节本。
无论是神魔、神怪或是童话小说,故事内容都包 含广阔无边的想象力。
神魔小说大致有三个特点:
一是表面上邪正对立,相生相克,若果斗争结 果一胜一负,即邪正不能两存,斗争只能结束, 故事也就告一个段落,最后通常是光明战胜黑暗, 神圣打败邪恶,很少是同归于尽;
二是邪正两方法力无边,魔术迭出,天兵天将, 魔鬼妖精,各显神通,充满离奇古怪的招数,作 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向无边幻想之境;
刘勇强《奇特的精神漫游》一书提出几点意见: 一是“阵容与小说描写完全一样”;二是“在鼓吹佛教的同时,又 流露出一些轻佛、慢佛以至诋佛的倾向”,使西游故事“进一步向 世俗化开拓”:三是《西游记》喜剧渊源可追溯至杂剧,尤其是妖 魔色诱唐僧的喜剧成分。
总之戏剧作家在撰写剧本时,自然少不了节外生枝,添花增叶,使 玄奘西游事迹变成耸动听闻却又风趣活泼的神魔故事。
2、传华严心法之作
清· 尤侗《西游真诠序》云:“记《西游记》者, 传《华严》之心法也。”
3、阐扬儒家学说
清· 张书绅《新说西游记总批》云:“把一部 《西游记》,即当作《孟子》读亦可。”
4、悟道之作
清· 西陵残梦道人汪澹漪评《西游证道书》云: “未有悟能、悟净,而先有悟空,所谓成佛作祖, 皆在乎此。此全部《西游记》之大旨也。”
第四阶段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百花齐放时期
学者开始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去研究这本伟大的小说,有的 认为是追求理想,有的认为它是童话,有人说它是一部谈 论社会哲学等问题的密码,是百花齐放的时期。
(二)关于主题的不同说法
1、修心养性之书
明· 陈元之《西游记序》云:“谈言微中,有作者之心傲 世之意。夫不可没已。”这段文字全以修心养性解读《西 游记》。心猿意马是佛家语,水木五行,肺腑肝脏等等与 修炼内外丹有关,而内丹尤忌心魔。认为《西游记》具有 深厚的寄托,而用诙谐戏谑的言语表达。 明· 袁于令《西游记题词》云:“魔非他,即我也。我化 为佛,未佛皆魔……此《西游》之所以作也。说者以为寓 五行生克之理,玄门修炼之道。”也是从心性修炼角度看 待这部小说的。 晚清王韬《新说西游记图像序》云:“《西游记》一书, 专在养性修真,炼成内丹……此其全书之大旨也。”
第三章《西游记》 ——神魔小说 代表作 敢问路在何方[西 游记]插曲240x192.mp4
一、相关常识
1、神魔小说概念
鲁迅先生称《西游记》为神魔小说,也可称神怪 小说、童话小说,但不能称神话小说; 因为神话有浓厚的原始民俗渊源,而神魔的出现 则主要是来自创作者(个人或集体)当时的文化修养—— 虽然可能也会包含某些流传已久的民俗内容。
二、情节构成 《西游记》的故事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前七回写 孙悟空的来历,他的出世学艺和大闹天宫的故事。 二是第八至十二回,介绍取经的缘由(如来说法,
唐三藏的身世,魏征斩龙、唐太宗入冥,观音指
示取经) 。三是十三回至一百回,写孙悟空皈依 佛门,和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往西天取经, 一路上跟妖魔和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经历九 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师徒四人皆成正果。
小说《西游记》作者就是在上述基础上进行加工创 作的。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说:“可知玄奘西 天取经一事,自唐末以至宋元已渐渐演成神异故事,且 多作成简单的小说,而至明吴承恩,便将它们汇集起来, 以成大部的《西游记》。”无论作者是否吴承恩,能够 贯串各种材料,集大成以为巨篇鸿文,传播百世,其人 必是大手笔无疑。 当然,要使唐僧历尽八十一劫,这有点像水浒故事, 是硬要堆砌一百零八个好汉一样,直至凑足额为止。因 此小说中间有很多情节并不怎么精彩,从文学角度看大 可以删除,但从作者追求完整来看则只好保存下来。
3、《西游记》的作者
丘处机说
百回本《西游记》最早刊行于明代,由金陵世德堂 主人唐光禄购刻,署名:“华阳洞天主人校。”但明代 的读者并不清楚真正的作者是谁。这是由于中国传统文 学以诗文辞赋为正宗,小说原来并不入流,能写小说并 不怎样光彩。因为作者姓名没有清楚写下来,难免引起 世人各种猜测。 至清代乾隆年间钱大昕第一个指出《西游记》为 明人所作。纪昀更清楚提出证据,云:“祭赛国之锦衣 卫,朱紫国之司礼监,灭法国之东城兵马司,唐太宗之 太学士翰林院中书科,皆同明制。”因此可以确定为明 人所作,但尚未能具体说出作者姓名。
宋元话本《西游记平话》是一个很关键的文献。 它是《西游记》故事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起着承 前启后的作用。可惜的是,此书现已失传。 宋元话本的一些零星故事,如《陈巡检梅岭失 妻记》的情节,据钱锺书《管锥编》考证,乃中 国古来流传俗说,屡见之稗史,后来被元曲家及 《西游记》作者吸收。宝象国三公主百花羞被黄 袍老怪摄去十三年,生儿育女,朱紫国皇后金圣 宫被妖魔赛太岁盗去,故事结构都与此有些相似。
5、言哲理
梁启超《告小说家》曰:“言哲理则《封 神》、《西游》……” 6、人的神话
胡适《西游记考证》说:“《西游记》所 以能成世界的一部绝大神话小说,正因为 《西游记》里种种神话都带着一点诙谐意味, 能使人开口一笑,这一笑就把那神话‘人化’ 过了。我们可以说,《西游记》的神话是有 ‘人的意味’的神话。”
吴承恩说
后来阮葵生、丁晏、吴玉搢相继探讨,认为淮安人吴承恩曾撰 《西游记》。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遂根据明清两代所修的《淮 安府志》确定吴承恩为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 但国内外一些 学者一直提出质疑。 “青词宰相”李春芳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推出《话说吴承恩———〈西游记〉作者问题 揭秘》
无名氏说
4、《西游记》的版本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取经本事; (二)向俗讲、民间故事的演变; (三)《西游记》成书。
历史上的“唐僧取经”
玄奘(602-664),俗姓陈, 名祎,洛阳人,13岁出家)决意到 佛教发源地天竺去研究教义,取回 真经。唐太宗贞观初年,玄奘在没 取得朝廷同意的情况下,只身离开 长安,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过 吐鲁番,历经艰辛,到达天竺,贞 观19年回到长安。此行历时19年, 行程五万里,取回佛经657部。回 到长安后,在慈恩寺又以19年时间 译出佛经75部,创立了佛教重要宗 派法相宗。唐高宗麟德元年,玄奘 圆寂。
7、反映农民起义
现代作家张天翼于1954年2月号《人民文学》发表长篇 论文《〈西游记〉札记》,认为历史上农民起义有三种结 果:胜利则如刘邦、朱元璋改姓换朝,失败时或是赤眉、 黄巢式的遭受镇压剿灭,或是宋江式的招安。孙悟空大闹 天宫失败,结果走了招安路。毛泽东很欣赏此观点。以后 毛泽东在写诗或谈话时,往往利用孙悟空来附会革命,由 于他的政治地位极高,望风而从者多,人人都把《西游记》 当作阶级斗争实录,把孙悟空视为革命斗士。 8、光明邪恶之战 胡光舟:“我们不妨说《西游记》有双重主题。大闹天 宫重在表现对传统势力的反抗;取经故事重在表现对理想 光明的追求。”
将西游故事发挥淋漓尽致的是金元戏剧。
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有金院本《唐三藏》之目,但原院本已 不可见。
元代《西游记杂剧》已体现了相当完整的取经故事,《元曲选》也 收录了全本戏。故事从唐僧生父受劫难写起,观音劝唐僧往西天取 经,途中收龙马、行者、沙和尚、八戒,以至完成取经任务回国, 与《西游记》的结构基本一致。
宋出现了“中瓦子张家印”的 “俗讲底本” 《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文字粗略,情节简单, 出现了“来助和尚取经”的猴行者(白衣秀士)形 象,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 王”,他神通广大,能伏魔降妖。书中还出现了一 个脖挂骷髅项链的“深沙神”,但还没有猪八戒。 《取经诗话》的重要性可用三个“代替”概括: 一是猴行者代替唐僧成为取经主角, 二是虚构人物代替真实历史人物, 三是神魔故事代替佛教传说。
之路<西游记>文化遗迹透视》,《河西学院学报》2004.6)
安西东千佛洞2号窟“取经图”,应视为历 史故事的写真性图画。
榆林窟第3、29窟:玄奘、行者取得真经后 拜别观音、普贤菩萨的东归图
另有一组《西游记》连环画壁画。 残迹现保存于张掖大佛寺释迦牟尼涅槃巨型塑 像屏壁背面的南侧。图上绘有“大闹天宫”、“活 人参果树”、“火云洞之战”、“唐僧逐悟空”、 “路阻火焰山”、“四众西行”等情节。 其人物活动多与《西游记》吻合而略有差异, 孙悟空三兄弟所持器械则与《西游记》多所不同。 此图绘制时间有元末明初和清代二说,迄今尚 无定论。但它属于“唐僧取经”故事发展演变过程 中《西游记》阶段颇具权威性的形象资料则确凿无 疑。
玄奘取经图共有6幅。分别绘于榆林窟第2、3、29窟 和东千佛洞第2窟内。 绘于东千佛洞第2窟中心柱两侧甬道的2幅“水月观音 图”中的取经图与绘于榆林窟第2窟“水月观音图”左下 方的1幅取经图,人身、马背上均不见经包、经盒之类的 东西,应为玄奘西行求法图。榆林窟第3窟西壁门南边 “普贤变”南侧的取经图和同窟东壁北侧“十一面观音图” 右下的取经图,前者马背鞍桥上有仰莲一朵,上置经包, 光芒四射;后者画面上,行者腰系经包,肩荷锡杖,上挑 经盒,应为玄奘、行者取得真经后拜别观音、普贤菩萨的 东归图。榆林窟第29窟北壁东侧“水月观音图”下方, 则是一幅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内容大体相近的横幅连 环画。其中玄奘、猴行者、白马、大梵天及偷桃情节,与 《诗话》部分内容有某些相似之处。(见杨国学、朱瑜章《丝绸
三是故事情节往往不合逻辑与常理,带有较浓 厚的宗教迷信或天真无知的童话色彩。
2、《西游记》成书经过:
《西游记》的成书经过跟《三国演义》、《水浒传》 有些相似,也是一部世代积累型小说。开始时历史上确 有真人真事,稍后民间出现有关各种传说,成为民间艺 人说唱搬演和剧作家撰写戏本的素材。最后由一位杰出 的小说家联缀贯串成篇。
河西走廊的《西游记》文化遗迹
从大唐玄奘赴天竺取经到《西游记》问世, 期间经历了五、六百年的历史。原先三藏法师 取经时曾留下足迹的丝绸古道上的许多地方, 便产生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故事和“遗迹”。 现存最有价值的玄奘取经故事壁画,相对 集中于甘肃敦煌石窟的榆林窟和东千佛洞的六 幅取经壁画,分别绘于榆林窟第2、3、29窟 和东千佛洞第2窟内。
9、反映当时各种文化内容
刘勇强《奇特的精神漫游》一书第二章“困惑的阐释” 从比较宽广的范围去探讨《西游记》的主题思想。他说: “事实上,《西游记》确实是兼容并蓄三教思想 的。”“不过,反映了三教的思想与宣传三教的思想,毕 竟不是一回事。”因此,他认为“若从整个思想文化角度 着眼,《西游记》的内涵将比我们已经认识到的更丰富、 更深刻。”他以为取经四众代表四种人:孙悟空象征我们 民族的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唐僧体现了旧时代知识分 子的志行修谨,对现实缺乏应对能力,猪八戒贪图安逸、 眼光如豆,反映农民的保守心理,沙和尚勤恳依顺,折射 中国人民朴实善良的性格。他又说:“作者实际上是肯定、 表彰了孙悟空的‘放纵之心’的。”因此是体现了时代要 求解除封建束缚的心理。
三、西游记之主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想
(一)主题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明清时代,或说是炼丹、或说是证道、悟道;
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胡适认为是滑稽小说, 鲁迅同意“玩世不恭之意寓焉”;
三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初,因为战争,研究沉寂; 第三个阶段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毛泽东以 伟人之尊,把《西游记》纳入阶级斗争范畴,风靡全国;
玄奘回京后,奉诏口述取经路上的所见所 闻,由弟子辨机记录,并编辑成《大唐西域 记》一书。 其后,玄奘门徒惠立、彦琮撰写《大唐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穿插了不少神奇传 说,演绎了许多佛经故事,为后世想象取经 途中光怪陆离的神魔传说开了先河。 唐代末年出现了敷演三藏取经故事的笔 记小说,如《独异志》、《大唐新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