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下漫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随笔”的文体特征。

2、学习鲁迅文章的个性化的语言特点,特别是它的战斗性。

3、品味作者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能力目标

准确筛选信息,提高阅读学者散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牢记历史,并且引发学生对国民的弱根性的思考

教学重点

1、关于文章的主题理解。

2、本文直写事实,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1.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鉴赏法。在反复朗读某些感情浓厚的语句上,揣摩作者的观点及情感倾向。

2.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灯下漫笔》教案

一、导入新课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厚重的史书演绎了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及帝王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而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不仅关注到了黎民百姓这一生存状态,更对这一状态作了深刻的思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灯下漫笔》,走进鲁迅思想深处。

二、写作背景及文体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无比的毒瘤,长久地机身在国民的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文体:杂文,是散文的一种,五四运动以来杂文十分流行。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在一篇说理性散文中,①作者往往要表达一个观点,或议论某种社会现象,②通过文学形象和语言呈现出来。文章标题中的“漫笔”,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

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其漫延无际的笔墨、心绪、思维,从散漫无序中抓住其思想要点——作者独具“夜眼”,对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

三、文章结构

引导:1、朗读课文,思考:在这篇说理散文中,作者谈了什么问题?如何划分层次?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

①谈了两个问题: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

②分析结构层次。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起,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第二部分(第6~11段),回溯中国历史,指出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第6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把“牛马”的命运当作“太平盛世”来“恭颂”;而封建阶级的史学家也粉饰太平,说什么“咱们向来就很好的”。真的很好吗?在第7~9段里,作者列举大量事实,尖锐地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所谓“皇恩浩荡”“天下太平”的时候也是有的,那不过是来了一个“较强”或“聪明”或“狡猾”的“新主子”或“外族的人物”,厘定了“奴隶规则”,把百姓引上了“奴隶的轨道”罢了。第10~11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地指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三部分(第12~14段),讽刺当时的现实,实际上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文章由第一部分的引子,引出第二部分的观点,第三部分以讽刺现实、展望未来作结。

③在这篇课文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前一个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后一个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中国的社会,就是在这“一乱一治”中因循反复,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

小结:鲁迅的杂文,包含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全文的感情基调以怒和怜为主,愤怒,讽刺,批判,同情融为一体。明确批判矛头如下两方面:思考中国历史,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国民性问题,奴性人格,奴才传统

四、思考和练习

划出你喜爱的句子,并且思考下列词语的含义

1 、“极容易”

明确:“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作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欢喜”了。

2 、“这一小玩艺”

明确:“这一小玩艺”是指“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是陷入“一乱一治”的循环怪圈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3 、“第三样时代”

明确:“第三样时代”是指一个走出了“一乱一治”的循环怪圈,从而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是一个老百姓告别“做奴隶而不得的”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而成为社会主义的时代。总之“第三样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附板书设计

一、现实(引子):事(兑换)→想(变奴隶)

二、历史(观点):现象(治乱)→本质(1、做不成奴隶;2、做稳了奴隶)

三、现实(号召):不满→创造(第三样时代)

第二课时

一、整体脉络

1 、专制暴政下,中国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分析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

2 、中国社会,就在这“一乱一治”中因循反复,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

“乱”时,官兵到,强盗到,百姓被掠杀

“政”时,百姓服役纳粮,盼望这样的奴隶生活不被剥夺。

3 、这一结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此偏激,却又如此深刻,你不得不惊叹。

国民性问题

文中句:“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老百姓: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国民逆来顺受,甘于为奴的传统

二、鉴赏要点

1 、直写事实,由小及大。

直写事实:将生活小事,人物精神,特点突出,再引发联想,揭示实质;

由小及大:本来是一些不被人看见或不被人注意的东西,被他一放大,便有了艺术的力量。钞票折价兑换现银——————中国历史、国民性问题——————深刻的思想

2 、披情入理,情理交融

A 将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为一体。(朗读)

第六节叙述第七节议论带抒情第八、九节叙述带议论

B 议论以作者的感情为内在动力

C 语言富有力度(表达观点通过语言而呈现)

鲁迅作品非常具有个人风格,他的作品不用署名,单看语言,就能辨识。他的杂文更有个性化特色。一般杂文,以说理抒情为主,语言要好,实在不容易。鲁迅杂文以个性化著称,双关、反语等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处处可见幽默、讽刺、嘲笑。而鲁迅杂文的最大特色是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