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复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文化》思考题:

1、简论汉字文化研究的意义。

汉字文化学是一门学科交叉性质的课程,不是一门单纯的语言学课程,也不是一门普通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课程,而是以汉字为主线,阐明汉字作为一个符号系统、信息系统,它自身所具有的文化意义,注重从多学科来探讨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汉字文化的理论研究所探讨的正是汉字文化学的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问题。这种理论探讨是汉字文化研究走向深入、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汉字文化学这门学科得以产生的最直接、最必不可少的条件。

从汉字入手研究文化,揭示汉字中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并根据这些文化信息来研究有关文化现象,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渠道,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换一个角度,利用其他文化项已有的研究成果,用新的方法和眼光去观察、分析汉字,探讨汉字个体字符乃至整个汉字系统在构形、字用及发展演变等方面的特点。利用有关文化项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个别字形进行考释,这类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 说文》中便保存了许多根据有关文化现象来说解字形、字义的内容。

古老的汉字不仅记载了中华悠久的历史,而且汉字本身就是活的社会化石,她凝结和蕴含了丰富和形象的历史文化。对于汉字文化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比文献的历史,更具其特有的对历史文化阐述说服力。同时,它也让我们看到了前人的强的的智慧和丰富的文化底蕴。2、你知道哪些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汉字起源的传说共有六种:

一、文字始于结绳说结绳是一种原始的记事方法。《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许慎《说文解字·叙》也有“接绳而治”的说法。郑玄《周易》注:“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解放前,我国西南边陲云南还有结绳记事的情况存在。显然,结绳还不是文字,它并没有记录语言。

二、文字来源于契刻说这是与结绳说相提并论的传说。在竹、木等材料上刻上各种痕迹、记号来记事,即是契棵刻。这也是古代广泛地使用过的方法。

三、文字始于八卦说八卦是上古巫人用作吉凶占卜的一种特殊符号。宋·郑樵《通志·六书略·论便从(纵)》:“文字便从不便衡(横)。坎、离、坤,衡卦也,以之为字则必从。故¦︱¦从而后成…水‟,︱¦︱必从而后成…火‟,¦¦¦必从而后成…﹤﹤﹤(川)‟。”按郑樵的说法,由于八卦符号的纵横变化,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汉字。这种看法很难令人相信。有限的卦爻符号,不管是八卦,还是八八六十四卦,是难以演化出众多的原始汉字的。不过,我们不能

排除汉字构形与八卦爻象在文化方面的某些联系。

四、仓颉造字说

传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

仓颉造字:这种说法影响很大,古代典籍多有记载。《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论衡·骨相》:“仓颉四目,为黄帝史。”

五、汉字神赐的“河图洛书”说

文字是上帝的恩赐,这可能是独立发展的文字所共有的说法。汉字的传说中也保留着一点神赐的影子。河出图、洛出书只是初民的神话,它可能反映文字或先于文字的某种符号最先发生在河洛一带,并不反映文字的真实起源。后世宣扬的文字神赐说,则是为了增加文字的神秘性。

六、汉字的“起一成文”说

创造这种浅说法的人是宋代的郑樵,他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是由“一”字演变来的,他的唯一根据是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五百四十个部首“始一终亥”的排列顺序,即第一个部首是“一”字,第个五百四十个部首是“亥”字。因此,郑樵在《通志—六书略》中提出“一”字可做五种变化,用以概括汉字形体的各种结构。

我觉得这种种传说都是靠不住的。因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正如《荀子·解弊》所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作为记录语言符号系统的文字,是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不断创造,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各朝代都有新字,后一朝代的字数比前一朝代的字数逐渐有所增多,就足可以证明这一点。比如“氢、氧、氟、氮、钨、硅”等字,就是近代才产生的。所以文字应该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3、作为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汉字材料,甲骨文有什么特点?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其主要特点: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

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4、在汉字演变发展史上,书同文字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什么?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为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 实行了书同文字的政策, “罢去不与秦文合”的六国文字, 规定以秦国文字作为全国的通行文字, 这一政策的推行决定了此后汉字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方向, 也奠定了秦文字在汉字发展史中的特殊地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书同文”,由丞相李斯和赵高、胡毋敬等人整理文字,以简化秦文“小篆”作为标准字体,用于公文法令,通行全国,废除了其它各种异体文字。如“马”这个字,原先的写法有很多种,统一后写为“马”。又由李斯、赵高等人编写了小篆字斗颁行全国,作为标准文字的范本供人学习。此外,秦始皇出巡所到之处都要立碑刻字以示天下,如泰山石刻。后来狱吏程逸又根据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出更为简明易行的新书体---隶书,作为日用文字在全国范围推广。隶书的出现是我国文字由古体转为今体的重要里程碑。隶书就是今天通用楷书的前身。在汉字发展史上,隶变是一个重要转折点。汉字从隶书开始进入今文字阶段。从此,圆转的线条拆解为基本的笔画,复杂的结构趋于简约,汉字更便于学习和书写。由于隶书简便易写,更容易适应日益增长的使用文字的需求,所以很快普及开来。

“书同文字”给我们的第一点启示是文字需要规范整理。汉字应用有不同的层面。包括个人书写层面、社会通用层面和专家规范整理层面。第二种是社会通行汉字。这种情况下,汉字可以充分显示它社会交际工具的作用,它处于社会的广泛交流中。第三种是权威规范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