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松尾芭蕉的俳句看中国文化对日本俳句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8·

日本的俳句是世界文学中最短小的格律诗之一。随着日本文化的传播,从20世纪初,一些欧美诗人模仿着俳句格式进行创作。俳句介绍到中国来,开始于“五四”运动期间。但直到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之后,它才为中国人民所熟悉。比起英诗汉译150年的历史,俳句汉译30年的历史似乎短了许多,数量也无法与前者相比,但其读者的可接受性,后者远远超过前者。造成日本俳句深受中国喜爱的原因是俳句中含有极为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中国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包括哲学宗教、语言文字、科学技术、民风民俗等。哲学宗教属于最高层次的文化,影响着一个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其中当然包括文学创作。本文从中国宗教思想的角度入手,谈谈中国诗词与日本俳句在思想性、表达风格和意境营造三个方面的相似性谈谈中国文化对日本俳句的影响。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还将通过西方诗歌分析,更清楚地了解中国文化对日本俳句的深远影响。之所以选择松尾芭蕉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他的作品代表了俳句的最高水平。在松尾芭蕉之前,虽也有不少俳人就俳句的形式、内容、技巧等做过孜孜不倦的探索,但是俳句始终没有走上正道。芭蕉通过自己艰辛的创作实践,使俳句得以真正进入艺术殿堂,开创了日本俳句史上的黄金时代。

世界上似乎没有任何两个国家的文学像中日两国文学姻缘那么源远流长而又亲近。而中国文化对日本俳句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如文字的相似性、农耕生活生产方式历时长、都经历比较漫长的封建社会,在频繁和漫长的文化交流中,盛行于中国、流传到日本、对日本的宗教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当算是儒、释、道宗教思想。就俳句创作而言,其思想性、表达风格、意境营造清晰反映出中国宗教思想深刻影响印痕。当然,思想性、表达风格、意境营

从松尾芭蕉的俳句看中国文化对日本俳句的影响

马 文 波

(苏州职业大学 外国语与国际交流系;江苏 苏州 215000)

摘 要:日本俳句在很多方面都带有唐诗、宋词、元曲的印痕,俳圣松尾芭蕉的作品更是极为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诗歌文化对俳句创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思想性、表达风格和意境营造三个方面谈谈松尾芭蕉俳句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并通过比较东西方在上述三方面的差异进一步认识中日文化的渊源关系。

关键词:俳句;松尾芭蕉;创作风格;中国诗歌

中图分类号:I313.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0)01-0088-03造这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诗篇的思想性体现在表达风格之中,意境营造又是表达风格的具体体现。之所以一分为三,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

一、思想性的相似性

所谓思想性,从宏观上讲就是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儒、道、佛三种宗教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深刻而久远。对中华民族中的精华,亦即中国文人尤为深刻。中国封建文人最大的人生追求就是仕途,当仕途亨通时,他们的诗作便流露出儒家的积极的入世思想,当忧郁不得志时,佛、道的清静无便自然占据上风。当然,封建文人只能是封建王朝的卫士而不是主人,失意的时候要比得意的时候多得多,所以,他们诗作流露出的多是道家的遁世思想,常借这种消极颓废的思想安慰自己,用游山玩水消磨时光。我们知道道教的崇尚清静无为、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正好与他们的人生追求像吻合。这种主张也对后世的文学家产生了影响。两晋时期的陶渊明、谢灵运,到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再到宋元时期的苏轼、秦观、马致远,直到明清,中国古诗词中一直弥漫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些诗句,蕴含的无一不是儒道佛的思想精髓。

儒、释、道宗教文化深为当时的周边国家所向往。道教文化与佛教一样,很快就在朝鲜、日本、越南传播开来。道教思想在隋唐以前就已经传入了日本,道教的长生不老思想、神仙信仰、方术对日本的政治、宗教、文化、风俗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遣唐使把学到的神仙思想、道术及大量道教经典带回日本,中国的道士也到日本传道。应该说,日本在

收稿日期:2009-06-25

作者简介:马文波(1972— ),女,苏州职业大学外国语与国际交流系讲师。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2010年1月第1期Jan.2010No.1

信仰佛教同时,也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积淀深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学思想,对亚洲的日本、朝鲜、越南等邻邦国家的影响是最为巨大而深远的,其中日本所受影响最深。自奈良时代开始,随着大量遣唐使的派遣,文化的交流日益加深。在日本文学史上,甚至还出现过汉诗文几乎压倒日本传统文学的时期(即从《万叶集》后期的759年到《古今和歌集》成立的905年的大约150年之间),人们称之为“国风黑暗时代”。直到宽平二年,朝廷接受菅原道直的建议,废止遣唐使,对外采取封闭策略,日本的传统文学才得以发展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文学思想对日本汉文学乃至日本古代和文学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生活在这样一个宗教文化国度里的松尾芭蕉,他的俳句创作不可能不受影响。在芭蕉的思想里,儒、道、禅三位一体,但禅多于道,道多于儒。禅强调“悟道”,在日常生活的感性中就可以妙悟,成为一种独特的个体感受。芭蕉的不易、流行正如禅的领悟,它可以在某个瞬间得以完成。俳谐作为艺术,它的价值的永恒性往往产生在瞬间的感受里。瞬间即永恒,永恒在于瞬间。这和禅在“住不住”中“忽然醒悟”——即“一味妙悟”——是相同的。禅宗讲的是感性,通过领悟达到永恒不动的“静”的本体。芭蕉俳句的“流行”超越了从“动”到达“静”的“不易”。正如“青蛙入水”的“动”,打破“古池”的“静”,引出“水声响”,又到达新的“静”的境界。后者的“静”是前者“静”的升华,没有“入水”的释放和顿悟,就抵达不了禅的佛我同一、物我双忘的奇妙世界。古池的寂静是一种无形的象征,青蛙的动作虽然证明着生命的存在、世界的存在,但这瞬间的运动反而更显示着生命的空寂、世界的虚无。作者对自然片刻的顿悟获得了对本体的认识。所以一切运动的存在都只是为证明超越时空的“无”的永恒。试看王维的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句句均可入禅,这里的“动”是“静”,虚实相融,色空一体,完全在大自然中顿悟美的感受。

如果将西方诗人的诗作拿来做比较,中日两国诗词文化的一脉相承性可以看得更为清楚。对西方人来说,基督教是影响其生活方方面面的一种宗教,其影响力丝毫不亚于盛行于东方的佛、儒、道。基督教的《圣经》是西方人宇宙观和自然观的启示录,也是人类自我认识的记录。在基督教义中,东方的天人合一变成了自然和人类对立。这种思想占据了西方人的头脑,成为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也影响了诗歌的创作。比如,英国诗人法伊尔曼一首的咏蛙的诗歌:“石边发现个小青蛙, 站在那一脸严肃,他眼盯着我毫无畏惧,我明白他认为这方水域,本属于他的领土。这里面显然体现出来了西方的自然观:人与自然的代表水和青蛙是一种对立关系,青蛙与我在水资源这个问题上是权力侵犯与被侵犯的对立关系,体现了西方人万物皆备于我,自然处在被认识,被征服的地位的自然观。

二、表达风格的相似性

中国抒情诗的表达风格是委婉含蓄、藏而不露,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追根溯源,仍与中国的哲学宗教思想不无关

系。按照道教和佛教的观点,宇宙本体的“道”和人生真谛的“真如佛性”是无名无形、超言绝象的;有名有形的“言”和“象”只是体现‘道”和“真如佛性”的中介而已;而要得“道”成“佛”,就必须超言越象而“悟”。传道者意在言象之外,悟道者于言象外见其意。越言象而觉悟是把握“玄道”、“佛性”之必由之路,舍此别无他途。佛道所论传道悟道之法,本意是在提出一种把握宇宙本体和人生真谛的哲学方法论。然而随着佛道的兴盛流行,这一哲学思想对我国古代艺术活动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就诗而言,它对于诗歌艺术表现和审美欣赏均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佛道二家对言象作用的认识、对言意关系的处理以及对言外之意的追求,为创作主体传达复杂微妙的审美心理感受,薇中国古诗词的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即“以不尽尽之”,“以有限寓无限”。同时,道家体悟玄道的意会直觉法和佛家体悟佛性的参悟顿悟直觉法,对欣赏主体解悟把握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境从而获得丰富深刻悠长的审美感受,也极具启发诱导作用。从消极方面看,佛道的哲学方法论只是为解决诗歌表现之言意矛盾提供了可行途径;从积极方面说,它鼓励了众多诗人日益追求“文外之旨”、“味外之味”,从而为一种新的诗歌表现理论——使诗歌传情达意更具有艺术特性、也更具有积极审美效应的诗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这种诗学思想在古诗词中具体反映便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不分和物我两忘。这种诗词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优美的画面,构成一个充满诗意形象的境界,至于景物之中所包含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谁的情感,让景物表达,让读者自己思辨、感悟。李白的下面这首短诗就是一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唯有敬亭山这个自然景物了解自己,再次通过含蓄的方式,强化诗人此时孤寂的心境

日本俳句的创作在表达风格上同样从中国古诗词表达风格中汲取营养。而俳句短小精悍的艺术形式本身也要求必须采用这种表达方式。我们知道,俳句的格式是:每个俳句由五、七、五三行共17个字母组成(以日本文字为准)。俳句形式、音数严格的限制,完整而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要求,语言必须简约、表达必须十分含蓄,为达到这一目标要求,诗人必须借助景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使写景具有言外之意,

·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