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思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界定课程就是学习的经验 。
课程即活动
学习者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实 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
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
课程系指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 学习活动的总体。
重新认识学校功能
校本课程开发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什么是课程?
国外学者两种颇有影响力的观点:
课程即经验
课程就是让受教育者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在这 样的过程中,将学习对象——包括知识但不仅限于知 识,转化为自身的经验,并且实现自身的变化发展。
卢梭在《爱弥尔》中采用经验来表达他关于课程或者说教学 内容的主张。
卡斯威尔(H.L.Caswell)认为课程是儿童在老师指导下所获 得的一切经验。
系统课程模型(Systems Model)
代表人物是汉肯斯(Hunkins)
课程的规律性 和目的性
问题 判断
内容 选择
经验 选择
实施 评价 维持
引自Francis P.Hunkins,“A Systematic Model for Curricum Development”.NASSP Bulletin, 69(1985).P.24
概念界定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 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 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 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 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 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信息来源: 建立试探 社会、学生、 性目标 科目内容
选择依据: 学校教育理念; 学生学习经验
wk.baidu.com
建立教 学目标
选择组织有 教材 关经验,形 评估 成课程
引自J.Galen Saylor,William M.Alexander,and Arthur J.Lewis,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Better Teaching and Learning,4th.ed 1981,PP.29—30.NEWYOKE.
从世界范围看,校本课程开发大致经历3个阶段:
• 兴盛时期(1970——1980),各国政府大力支持和鼓励 校本课程开发,基层学校也纷纷响应。英国、澳大利亚 、美国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
• 回落时期(1980——1990),国家课程开发再次受到重 视,校本课程开发相对走向低谷,进入回落时期。
• 转型时期(1990年以来),由于社会变化节奏加快,学校 课程的适应性问题再次引起广泛重视,新兴的课程议题 不断涌现,要求学校及时做出反应。所以校本课程开发 再次兴盛,并且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响亮口号。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思考
常州市教研室 张小亚
课程? 世界校本课程开发概况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个案 几点思考
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老师在谈到课程的 时候满怀自信地说:“到底什么是课程呢,课 程就是教师教给学生的”。
误区解读: 混淆了“课程”与“教学” 搞错了课程发生的主体 把课程看作是一种产物,一种结果
校本课程开发最早是1973年7月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所辖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 在这次研讨会上,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对校本课程开发的 内涵及意义作了最早的界定。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从权力转移的角度提出并界定了校本 课程,认为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自主开发,促使学校、地 方和中央教育当局之间的权力责任再分配的民主化课程。
(2)课程的有效性
引自:Ralph W.Tyler,Basic Prini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9.P1.
经营管理模型(Managerial Model)
代表人物是塞特(J.Saylor)、亚历山大(W.Alexander)和刘易斯 (J.Lewis)
校本课程开发引入我国
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 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与学校课程。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提出的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 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 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简介美国校本课程开发
行为主义模型(Behavioral Model)
代表人物是泰勒(R.W.Tyler)
外部影响:
法律规章、 研究数据、 专业单位、 政府指导;
内部压力:
社会因素、 学习者
形成课程目标(包括目的和具体目标),设计课程
课程特点:包括内容、组织形式和适合学习者的需求 课程实施:(1)教学指导;(2)教学经验 课程评价:(1)教师教学效果;
人本主义模型(Humanistic Model)
代表人物是温斯蒂恩(Weinstein)和番蒂尼(Fantini)
学习者身心特点 教育者的关心 教育者的评价 教育组织观念
学习技能 教学秩序 教学成果
引自Gerald,Weinstein and Merio D.Fantini,Toward Humanistic Education,P35, NEWYOKE;Praeger,1970,the Ford Foundation
什么是课程?
中国学者更多地主张课程是用以教学的科目,是 具有系统性的学科知识或教学内容,认为学校开设的 课程主要是让受教育者获得知识,并在学习知识的过 程中实现发展。
《辞海》 课程是教学的科目,可以指一个教学科目,也可以指一个
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或一组教学科目。
《中国大百科全书 • 教育卷》 广义指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个案一:江苏省锡山高中
• 确定校本课程方案的依据 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
文件;明晰学校教育哲学、评估学生需求、分析学校资源、把握社 区发展需要等等。
• 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总体结构
等等。
• 撰写《课程纲要》 需要申请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首先须写一份
课程即活动
学习者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实 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
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
课程系指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 学习活动的总体。
重新认识学校功能
校本课程开发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什么是课程?
国外学者两种颇有影响力的观点:
课程即经验
课程就是让受教育者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在这 样的过程中,将学习对象——包括知识但不仅限于知 识,转化为自身的经验,并且实现自身的变化发展。
卢梭在《爱弥尔》中采用经验来表达他关于课程或者说教学 内容的主张。
卡斯威尔(H.L.Caswell)认为课程是儿童在老师指导下所获 得的一切经验。
系统课程模型(Systems Model)
代表人物是汉肯斯(Hunkins)
课程的规律性 和目的性
问题 判断
内容 选择
经验 选择
实施 评价 维持
引自Francis P.Hunkins,“A Systematic Model for Curricum Development”.NASSP Bulletin, 69(1985).P.24
概念界定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 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 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 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 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 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信息来源: 建立试探 社会、学生、 性目标 科目内容
选择依据: 学校教育理念; 学生学习经验
wk.baidu.com
建立教 学目标
选择组织有 教材 关经验,形 评估 成课程
引自J.Galen Saylor,William M.Alexander,and Arthur J.Lewis,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Better Teaching and Learning,4th.ed 1981,PP.29—30.NEWYOKE.
从世界范围看,校本课程开发大致经历3个阶段:
• 兴盛时期(1970——1980),各国政府大力支持和鼓励 校本课程开发,基层学校也纷纷响应。英国、澳大利亚 、美国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
• 回落时期(1980——1990),国家课程开发再次受到重 视,校本课程开发相对走向低谷,进入回落时期。
• 转型时期(1990年以来),由于社会变化节奏加快,学校 课程的适应性问题再次引起广泛重视,新兴的课程议题 不断涌现,要求学校及时做出反应。所以校本课程开发 再次兴盛,并且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响亮口号。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思考
常州市教研室 张小亚
课程? 世界校本课程开发概况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个案 几点思考
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老师在谈到课程的 时候满怀自信地说:“到底什么是课程呢,课 程就是教师教给学生的”。
误区解读: 混淆了“课程”与“教学” 搞错了课程发生的主体 把课程看作是一种产物,一种结果
校本课程开发最早是1973年7月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所辖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 在这次研讨会上,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对校本课程开发的 内涵及意义作了最早的界定。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从权力转移的角度提出并界定了校本 课程,认为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自主开发,促使学校、地 方和中央教育当局之间的权力责任再分配的民主化课程。
(2)课程的有效性
引自:Ralph W.Tyler,Basic Prini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9.P1.
经营管理模型(Managerial Model)
代表人物是塞特(J.Saylor)、亚历山大(W.Alexander)和刘易斯 (J.Lewis)
校本课程开发引入我国
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 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与学校课程。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提出的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 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 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简介美国校本课程开发
行为主义模型(Behavioral Model)
代表人物是泰勒(R.W.Tyler)
外部影响:
法律规章、 研究数据、 专业单位、 政府指导;
内部压力:
社会因素、 学习者
形成课程目标(包括目的和具体目标),设计课程
课程特点:包括内容、组织形式和适合学习者的需求 课程实施:(1)教学指导;(2)教学经验 课程评价:(1)教师教学效果;
人本主义模型(Humanistic Model)
代表人物是温斯蒂恩(Weinstein)和番蒂尼(Fantini)
学习者身心特点 教育者的关心 教育者的评价 教育组织观念
学习技能 教学秩序 教学成果
引自Gerald,Weinstein and Merio D.Fantini,Toward Humanistic Education,P35, NEWYOKE;Praeger,1970,the Ford Foundation
什么是课程?
中国学者更多地主张课程是用以教学的科目,是 具有系统性的学科知识或教学内容,认为学校开设的 课程主要是让受教育者获得知识,并在学习知识的过 程中实现发展。
《辞海》 课程是教学的科目,可以指一个教学科目,也可以指一个
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或一组教学科目。
《中国大百科全书 • 教育卷》 广义指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个案一:江苏省锡山高中
• 确定校本课程方案的依据 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
文件;明晰学校教育哲学、评估学生需求、分析学校资源、把握社 区发展需要等等。
• 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总体结构
等等。
• 撰写《课程纲要》 需要申请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首先须写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