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历史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历史的演变
【篇一:端午节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在我国已有2000多
年历史
端午节始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午节。王思潮介绍,“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
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由来,版本很多,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等等,但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最广。此
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百姓们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
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
吃粽子的习俗。
【篇二:浅谈端午节的传承与发展】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
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
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
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
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
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
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
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
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
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
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
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
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
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
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2008年,国家对法定节假日做出调整,将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
三大传统节日增定为具有三天假期的小长假日。旅游业是为“窗口行业”和公认的“朝阳产业”,从文化象征角度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旅游的
发展,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践行意义,还可以使旅游业由于传统文
化的注入取得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最终实现经济和文化的相
互交融。
何星亮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象征系统进行论述时提出,中国传
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形式多样,隐藏在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可以
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他从文化习俗和信仰的角度分析了二元、三元、五元、八元思维结构。根据端午节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表达方式,
本文采取三元思维结构,并基于“三才“即“天”、“地”、“人”的视角
对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象征进行解读。
中国的传统节日无论是在节日设立的时间、节日的诸多风俗还是在
节日的演变上,都体现了要顺应自然节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针对端午节来讲,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说法很多,其中有一个便是“源
于夏至说”。在中国古代,夏至和冬至由于处于季节变化性较大的时
间节点而备受重视,是中国古代两个最重要的节气,也被当做重要
的节日来过。古语有云:“冬至如大年。”冬至节日一直保留至今。
夏至也曾经作为节来过,后来是端午节的盛行,夏至作为节日的活
动内容才被挪到端午节了。从这个角度讲,端午节的出现是和季节
交替密切相关的。它可以看作是自然对人的生活的制约,人对自然
的一种认识、顺应与把握。它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是长
期积累下来的智慧对变化自然的一种适应。端午的产生主要是源于
农耕生产中产生的应时而作,张弛有度的自然生活习惯。端午节万
物孳生,它的选定正是夏伏这一特色的最好体现。入夏,农事渐忙。收获的季节尚未到来,青黄不接,而且此时天气春意已消,逐渐燥热,天灾地孽开始出现。端午节期间的多种民俗事项都表达了人们
对农业丰收的渴盼。拿吃粽子的习俗来讲,粽子古称角黍。黍是中
国古代五谷(稻、黍、稷、麦、菽)之一。
古人认为黍具阳火之性,又称“火谷”。角黍之所以要用菰叶包裹,
是因为菰叶生于水中而属阴。菰叶包于黍外,象征“阴外阳内”、“阴
阳相合”之状。表达古代中国人祈求端午之后阴阳调和,风调雨顺的
愿望。
中国的传统节日处处显示出人的主体地位,对个人、家庭、国家三
者的关注几乎是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的核心内容。端午节中,采用
多种厌胜之物如艾蒿、符图、雄黄酒等进行驱邪避瘟,体现了人们
对健康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姻亲交往、朋友相聚、师生互礼则
表达了对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视;尤以家庭关系为重,寄托了人们以
过节的形式维持家庭和睦、其乐融融的美好愿望;通过吃粽子、划
龙舟等来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体现了端午节对爱国主义
这一国家、民族永恒主题的弘扬。
端午节以其独特的节日象征符号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
在运用端午节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进行旅游载体化运作时,要在宏
观上把握好端午节日旅游这个基本特征。具体来说可以从“处理好三
对关系”和“发展好一个产业”两个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西方外来文化与东方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象征具有群体性的特征。绝大部分象征符号反映群体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状态。传统节日是一
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群体文化心理写照。中国的传统节日反映了中
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取向,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折射。在全球
化发展日益加快的今天,西方传统节日在中国大行其道已成为不争
的事实。洋节日文化个性化强,没有固定模式,对好奇心强、爱赶
时髦、爱模仿的年轻人有吸引力,结果使得传统节日备受冷落。对此,一方面顺应世界文化交流的大趋势,认清并承认西方传统节日
在中国盛行的事实;另一方面,不能对此状况“听之任之”,而应审
时度势,加大本土节日文化宣传和建设:保护中国古老文化的根。
同时,积极吸收西方传统节日中有益的、能唤起人类共同美好情感
的成份,为己所用。
现代流行文化与传统古典文化之间的关系。象征具有传承性的特征。传承性强调象征符号在社会演变中基本的表现形式和所具有的深层
文化内涵的稳定性。节日符号的传承性决定了其在文脉相传中的重
要作用,但并不意味着节日具体表达方式和内容的固步自封。传统
节日产生和发展都是在不断变换的社会时空中进行的,其演变与与
时俱进是一种历史衍义的潮流。符合民众心理的节日文化形式的“以
旧换新”是十分必要的。在发展端午节日文化旅游的过程中,要破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