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方案设计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概述
一、项目概况
1、基地位置
项目地块位于,总用地面积平方米(约亩),其中规划建设用地平方米(约亩),代征防护绿地及规划道路用地面积47平方米。
2、工程内容及规模
本项目包括中学、小学、幼儿园各一所,其中初级中学办学规模为30班、40人/班;高级中学办学规模为36班、平均35人/班;小学办学规模为84班、30人/班;幼儿园办学规模为15班、20人/班;合计班级数165班,在校生人数5280人。
在本设计中,主要建筑物包括一栋三层幼儿园综合楼;两栋教学楼,分别为五层和六层;两栋行政综合楼,分别为四层和五层;两栋学生宿舍,各六层;两栋学生食堂,各三层;一栋教职工宿舍十四层;一栋礼堂二层;一栋体育馆二层。
总建筑面积75平方米。
二、设计依据
1、()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2、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资料。
3、国家、广东省、广州市现行标准、规范、规程。
三、经济技术指标
第二篇总体规划设计说明
在设计中着重强调校园的开放性、自然性、人文性、历史性。
在这里我们采用三个走势截然不同的元素:线形步行广场、集中式运动区、开放式连廊形成的教学综合体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巨大的张力,加强整体上的向心感。
一、功能分区
学校布局按照“分区规划,资源共享”的原则,分别以小学部、中学部、幼儿园和教工宿舍作为四个相对独立的功能管理分区,体育馆、礼堂(多功能教室)等设为共享区域。
小学部
设置于地块的西侧,由生活区、运动区、教学区和综合办公区组成。
组团以运动区为中心,教学区、生活区采用首层架空,建筑之间通过开放式连廊连接,使各建筑及连廊形成围合空间,供师生在课间活动使用。
主入口设置于南侧次要规划路上,位于小学部组团的中间部位,紧挨运动区,人行及景观视野开阔。
中学部
紧邻小学部,位于小学部东侧。
以教学区为起点自南向北布置综合办公区、生活区、运动区。
各功能组块通过开放式线形步行广场相互联系起来,形成稳重而又不完全对称,围合而又相互渗透的空间特色。
主入口与小学部设于同一侧规划路上,入口连接着开放式线形步行广场,视野开阔。
幼儿部
位于地块中学部生活区与运动区之间,独立地块。
出入口位于地块西侧规划路,幼儿园生活用房及室外活动场地均位于独立地块南侧,采光通风充足。
教职工宿舍
位于地块西北角,设置独立出入口,地面停车,地下车库范围及出入口设置于其附近,方便满足教职工车行出行要求,且不影响地块内教学人行方向。
体育馆、礼堂
位于地块东南角,定义为小学部、中学部共享区域。
体育馆、礼堂这种大公共空间,人流相对活跃冗杂,放置于地块相对独立的一侧,又通过开放式线形步行广场与小学部和高中部快捷的联系起来。
位于地块规划路转角处,在造型和体量上为整个项目形成良好、活跃的展示面。
二、规划结构及交通组织
在校园空间设计中,设置一直两竖三条主要景观轴线。
小学部和中学部各以一条以学校入口广场为起点贯穿南北的“主轴线”联系起教学区和生活区,以外环一条车行道联系起主入口和次入口。
一条形成校园空间骨架的横向景观步行轴,将几个区域的核心空间加以贯穿。
次轴线空间尺度适宜,建筑界面变化丰富收放有致。
其间以精心设计的人工园林为主,通过多处花池、雕塑、地面铺装的处理,为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创造出活跃、宜人的环境氛围。
步行人流通过校园两条竖向景观主轴线而进入由教学楼围和的广场空间,自由到达所去的教学楼。
小学部与中学部之间又通过横向景观轴相互联系。
车行则沿外环路可以到达校园各个建筑单体,满足消防设计。
这样实现人、车分流,学生生活在一个安全、舒适、宜人的校园环境中。
不规则屋面的连廊增添了空间的流动性和场地的围合感。
他们共同围合成教学广场区。
三、环境设计
校园的环境不是孤立的封闭的,是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的,我们必须考虑到他的生态环境。
在绿化设计中使点、线、面状的绿地相互结合,形成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的校园绿化系统。
教学区的大片绿化,校前区的中心广场,生活区的生活广场构成校园的“绿荫精华”。
浪漫的构图,无形中产生一种张力,凝聚成校园空间中独有的形式美感与场所精神,也成为城市共享的绿色资源。
与空间相融的点,象触角般渗透到各分区的结点绿化,如花坛、教学楼间的庭院绿化、雕塑、小品、水榭、校门构筑物等,从整体到局部的一系列丰富的景观环境。
四、空间设计
设计中注重人经过建筑时在活动中感受到的效果,在空间中流动,自由的欣赏建筑的方式。
强调多层次的交流空间,为人的活动、停留、交往创造不同尺度的空间。
“围而不堵,透而不疏”的空间设计使校园建筑既有空间形态上的围合感,又形成有丰富层次的室外空间。
庭院空间:教学楼间25-30米的庭院绿化是学生课间活动使用频率最高的场所,底层架空使庭院间的绿化相互渗透,视线上有通透感。
广场空间:教学区前的广场结合绿化和硬质铺地,乔木行成半围合的广场空间,供集会,露天演出时使用。
连廊灰空间:教学区,生活区的连廊是一种维系动感的要素,将整体串联起来,充满了无限的空间可能性。
第三篇建筑设计说明
一、小学教学楼
1、平面布局
(1)、首层架空,靠北面首层局部设置小学部运动区的更衣室、淋浴间、管理用房。
(2)、二~四层平面
二~四层平面南北向主要布置普通教室,东侧东西向空间布置教师办公室、厕所及专用教室。
(3)、五层平面
五层平面布置一些专用教室及教室办公用房。
2、剖面设计
一层较室外标高高,每层层高。
二、中学教学楼
1、平面布局
(1)、首层架空,靠北面首层局部设置乒乓球运动场。
(2)、二~四层平面
二~四层平面南北向主要布置普通教室,西侧东西向空间布置教师办公室、厕所及专用教室。
(3)、五~六层平面
五~六层平面主要布置专用教室及教室办公用房。
2、剖面设计
一层较室外标高高,每层层高。
三、综合楼
1、平面布局
(1)、小学综合楼为四层,中学综合楼五层,主要布置心理咨询室、教学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广播社团办公室、会议接待室、德育展览室、卫生保健室、总务仓库、维修管理室、厕所等。
2、剖面设计
一层较室外标高高,每层层高。
四、学生宿舍
1、平面布局
(1)、首层架空,做非机动车车库。
(2)、二~六层平面,每层均设置70间寝室,内廊式布局。
每栋由两个板式单体组成,均为内廊式,南北向布置寝室,西向布置连廊连接。
每间寝室均带一个独立卫生间及盥洗室、壁橱。
内设有独立的淋浴间和厕所间。
每个房间布置可放四张带书桌的单人床,上面床下面是书桌,标准较高。
2、剖面设计
一层较室外标高高,每层层高。
五、教职工宿舍
1、平面布局
(1)、首层设置入口门厅及电梯厅,局部架空为地下车库入口。
(2)、二~十四层平面,每层均设置32间寝室,内廊式布局。
设置3部电梯,电梯厅附近设置休闲公共空间。
每间寝室均为独立公寓式布局,教职工享受较舒适的私人居住空间。
六、礼堂
1、平面布局
礼堂报告厅有固定座位1012个,设置于中学部校园大门主要出入口一侧,方便使用,满足消防。
室内舞台、控制室、卫生间等辅助设施齐全、有机分布,能够为学校提供开会、集体授课及简单的文艺演出空间。
2、剖面设计
从视线分析入手,主要入口高于室外地面,借助大台阶进入室内,形成空间的一种过渡。
虽然只有一层,但由于空间需要,实际有近三层楼的高度,最高点为15m。
局部一层的地方设置一些辅助功能用房及厕所。
七、体育馆
1、平面布局
体育馆设计为两层,首层分别设置了一个游泳馆及一些附属室内运动用房,二层设置了两个篮球场,三个羽毛球场及两个排球场和一些附属功能用房。
两个篮球场可以临时拼成一个比赛性质的篮球场。
2、剖面
首层6m层高,二层净高9m,屋顶最高处为。
八、食堂及餐厅
1、平面布局
食堂一~二层设有学生餐厅及厨房,其他辅助用房。
三层设教工餐厅和厨房和一部分包厢。
三层教职工餐厅靠外墙局部设计休闲平台,空间富有趣味。
食堂的主入口设在南面,北面靠近教职工宿舍设置了次要出入口,西面是厨房入口。
2、剖面
总高。
层高。
九、立面造型
我们追求的是一种有现代感的建筑精神。
建筑形态上的简洁明快,让整个校园充满了生机。
体量上讲究块的组合。
通过矩形体块的加减,使建筑在体量上高低错落有秩,空间丰富,立面上会有丰富的光影产生。
建筑元素上采用点.线.面的结合。
建筑侧面的大块实墙体;横向的窗间墙成为线的元素,而在实墙上开出的点窗玻璃盒子既是点元素。
点.线.面的结合增强了建筑的现代感。
建筑材料采用长条形褐色面砖和兰色玻璃的结合,以实面为主,强调建筑的体积感,较多采用板状的结构,以解除实体给人带来的厚重感,通过与玻璃虚面的结合,增强了通透性,而使整个建筑轻盈起来,符合中学校园的气氛和节奏。
十、消防设计
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1、总体消防设计:每栋建筑周围有消防车道环通,
2、消防车道宽度均大于4米,满足规范要求。
3、单体消防设计:
每层均设合理设置防火分区。
疏散楼梯直接采光通风。
每层均满足直通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
第四篇结构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现行国家结构设计有关规范及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GB50010-2002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2、现行广东省结构设计有关规范及标准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15-92-2013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16
《网架结构技术规程》DBJ08-52-96
二、设计使用荷载
1、普通教室 m2
2、办公楼 m2
3、体育馆 m2
4、食堂 m2
5、宿舍 m2
6、上人屋面 m2
7、不上人屋面 m2
8、楼梯、走廊 m2
9、基本风压 m2
10、隔墙、填充墙-按实际取值(对位)
三、抗震设计
按下列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及构造设计。
设防烈度取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Ⅱ类场地。
建筑物抗震重要性类别:乙类
四、结构体系概述
1、本工程中实验楼、教学楼、行政楼、阶梯教室、体育馆、食堂、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采用框架结构,基础拟采用桩基独立承台。
各单体和连廊拟设置抗震缝分开。
2、普通屋面采用砼梁板结构,大跨度、大空间屋面采用网架结构。
五、结构分析方法
结构设计采用北京盈建科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YJK计算软件。
六、主要材料
混凝土:C30
钢筋:采用Ⅰ、Ⅲ级钢筋
结构钢:Q235B
第五篇给水排水说明
一、设计依据
1、现有的国家有关设计规范及标准。
2.业主的设计招标文件和建筑工种提供的平剖面图。
二、给水系统
1、水源
校区内的给水水源采用市政自来水。
给水引入管分别从东西大道
和南北大道的两条市政给水管上接入,其管径为DN200。
2.用水量定额
⑴生活用水量学生的生活用水量定额按120升/人·日、食堂的用水量定额按15升/人·次计,体育馆观众的生活用水量定额按3升/人·场计。
⑵消防用水量
室外消火栓系统用水量 40L/s
室内消火栓系统用水量 15L/s
总计 55L/s
3.系统设计
⑴给水总引入管进入校区后,按各功能设置水表计量。
消防给水管在校区内布置成环
状。
消防给水从环管中接出。
⑵室外给水管网上设有室外消火栓。
⑶室内生活给水系统采用独立的给水系统。
教学楼和行政楼:1~2层由市政压力直接供水;3~6由屋顶水箱供水。
设两只屋顶水箱,屋顶水箱的给水利用市政压力夜间进水。
学生宿舍和教工宿舍:共用一套变频给水设备,不设屋顶水箱。
卫生器具配水点处的静水压控制在~之间。
系统设置生活水池。
图书馆:1~2层由市政压力直接供水;3~5由屋顶水箱供水。
设两只屋顶水箱,屋顶水箱的给水利用市政压力夜间进水。
体育馆、中学合班教室、食堂等:直接由市政压力供水。
三、热水供应
1.设置范围食堂的厨房和淋浴间、宿舍的卫生间。
2.供应方式其给水方式同冷水供应。
设置热交换器,安装在锅炉房附近。
四、消防给水系统
校区设室外消火栓,建筑物内设室内消火栓系统。
1、室外消火栓系统
在基地的总体内,将引入的二路DN150市政给水管形成环状布置,并在其管路上设置室外消火栓。
室外消火栓用水量按20L/s计算。
2、室内消火栓系统
⑴根据《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的规定,对超过五层或体
积超过10000m2的教学楼等其他民用建筑均设置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
建筑的室内消火栓用水量为15 L/s。
校区内按同时一次火灾设计。
⑵校区内设一套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
即由消防泵向各建筑物消防给水管网供水。
⑶在消防给水系统中,在教职工宿舍的屋顶设置高位消防水箱,其消防水量18m3。
⑷消火栓水枪的充实水柱不小于10m。
其栓口的静水压力不大于。
⑸各栋室内消火栓的布置能保证有两支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室内何部位。
⑹室内消火栓给水管道在竖向布置成环状。
⑺室内消火栓给水管网中设有水泵接合器。
3、灭火器的配置
该建筑按中危险级设计。
灭火级别为A级、B级。
灭火器均采用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按不同场所分别配置MF3~MF5级别灭火器。
五、排水系统
1.室内污废水合流。
室外雨污分流,污水排入城市污水管道。
2.室内污废水管设专用通气立管,以保证排水的通畅,同时减少噪音。
六、雨水系统
1.室内雨水与污、废水分流。
室外雨水直接排入城市市政雨水管。
2.室外道路设雨水收水口。
雨水重现期采用2a。
七、管材及设备
1、管材
室外给水管采用球墨铸铁给水管内涂水泥砂浆。
室外排水管(雨和污水)采用
HDPE塑料排水管,承插连接。
室内生活给水管,其干管采用铜管,其配水管及热水管采用薄壁
铜管及配件,焊接。
消防给水管、循环冷却水管采用镀锌钢管,沟槽式连接。
室内污废水管及透气管、雨水管采用塑料排水管,承插连接。
2. 设备
给排水设备采用国产中高档标准。
八、其他
本说明对市政条件作假设,还需请业主联系有关审批主管部门,明确给排水的相关市政配套,以利于今后的深化设计。
第六篇强电方案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设计招标文件
2、本院建筑工种所提资料
3、应符合现行国家规范标准《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规范》GB 50613、《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16-200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规范》JGJ7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和《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等的有关规定。
二、设计范围:
整个校区的电力配电、变电所设计、总体照明设计、各建筑单体的照明、电力接地、防雷设计。
四、供配电系统:
1、负荷等级
本工程大部分负荷按三级负荷供电,部分负荷按二级负荷供电。
2、10kV电源从市政电力管道引入到小区开关房,再从开关房引至各处变电所;另设置1台800KW的柴油发电机组作为二级负荷的备用电源。
3、幼儿园变电所设1台400KVA变压器,小学和中学变电所内各设4台1000KVA变压器。
4、低压配电采用放射式和树干式为主。
从低压开关柜引出的配电干线一般采用放射式,各住宅楼住户用电和公共照明竖向干线采用树干式供电。
5、敷设在电缆竖井内电缆桥架上的电缆每隔三层和水平敷设在电缆桥架上的电缆在防火分区处和进出消防设备用房处均采用防火材料封堵,防止火灾沿电缆漫延。
电气管井内每层洞口管线安装完毕后用相当于楼板耐火极限的耐火材料封堵,侧壁上洞口应密实封堵。
五、防雷与接地:
各建筑均按二类防雷建筑物设计。
利用建筑物基础底板钢筋网和桩钢筋作接地体,屋顶设接闪带,利用柱内主筋作引下线并将接闪带和基础钢筋网焊接连通。
低压配电系统接地型式采用TN-C-S系统。
各建筑物均采用总等电位联结,楼层和设备机房内设辅助等电位联结,有洗浴功能的卫生间均设局部等电位联结。
所有电气设备的不带电金属外壳、各类金属支架、竖立金属管道及进户金属管等均作等电位联结。
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根据规范要求,幼儿园、教工宿舍楼、体育馆、礼堂等场所需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设置一处消防控制中心,并与监控中心合用,设在首层,设有直通室外出口。
2、采用总线制火灾自动报警与联动控制系统,消防中心设置报警主机、联动控制台、消防广播主机、消防电话主机和交直流电源设备。
消防中心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警报系统、自动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火灾应急广播、消防通信系统及消防水泵、防排烟系统、电梯、防火卷帘、应急照明、非消防电源等消防联动设备进行集中管理、监测和控制,
第七篇弱电方案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
2、《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2015)
3、《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16
4、《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200-94
5、《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
6、《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12)
7、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等专业及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资料及要求。
二、设计范围
有线电视及卫星接收系统
广播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管理一卡通系统
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
三、有线电视及卫星接收系统
1、本工程的有线电视系统采用有中心前端系统模式,电视信号引自学校有线电视中心。
2、根据图书馆需求,应接收所有数字电视节目及境外节目。
业务区可接收所有节目,涉外电子阅览区可接收境外节目,其它休息区、办公区、接待室可接收境内节目。
四、.广播系统
1、广播系统宜由音源、功率放大器、扬声器、传输线路及控制设备等组成。
2、系统宜设置多音源播放设备。
当日常广播与应急广播宜合用主机设备、线路及末端设备(扬声器)时,紧急情况下系统应能被强制切换到应急广播状态。
3、系统播放设备宜具有连续、循环播放和预置定时播放的功能。
广播系统宜配置标准时间信号系统和钟声信号。
4、公共广播宜按功能分区进行广播。
5、会堂、报告厅等场所宜设置独立的扩声系统。
五、综合布线系统
1、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建筑的基础设施,是构成智能建筑高速公路和神经网络的基础。
能否在现在或将来始终具备最先进的通讯和现代化楼宇管理水平,将取决于是否具有一套完整高质、符合国际标准的布线系统。
对于本系统,主要实现:
提供图书馆内阅览者和工作人员宽带上网需求;
提供图书馆内业务应用系统、内部办公网络、内部数据的线路基础;
提供馆内部语音通讯的线路基础;
提供馆内和市话网通讯的线路基础;及运营商公话内部线路基础;
提供信息发布、管理一卡通、业务应用等系统的基础线路。
2、综合布线系统应为开放式网络拓扑结构。
宜按照工作区、配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设备间、进线间和管理七个部分进行设计。
3、宜采用光缆或五类以上电缆,并根据缆线敷设方式和其所传输信息的重要性、保密性要求,选择相应的线缆。
4、工作区和信息点设置可按以下标准:
单人间办公室设1个内网点、1个外网点、1个电话、1个电视;
多人间办公室按每工位设1个内网点和1个电话、每间办公室设1个外网点;
服务台按2个内网点、1个电话点考虑;
有网络地板的电子阅览区域设置地插;
办公室和设备间每个门设1个(门禁);
开放式阅读区用无线方式覆盖,电子阅读区用有线方式覆盖;
六、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1、应根据安全防范管理的需要, 按照纵深防护的原则,确定防护周界、监视区、防护区、禁区的范围,并宜包括下列设防区域或部位:
周界:建筑物(群)外层周界、建筑物地面层和顶层的外墙、楼外广场等;
出入口:建筑物(群)周界入口、建筑物地面层出入口、建筑物内重要区域或部位的出入口、停车库(场)出入口等;
通道:周界内主要通道、建筑物的门厅、各楼层主要通道、各楼层电梯厅、楼梯等
重要部位:重要的办公室、档案室及库房、财务室、信息机房、建筑设备监控室、安防监控中心等。
2、包括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和电子巡查系统等。
必要时可含各子系统的集成设计。
3、相关的图像、报警信息宜能即时传送到所在地公安机关和相关部门的管理平台。
七、管理一卡通系统
一卡通系统,可在同一张智能卡上实现多种不同应用功能的综合管理,即一张卡上满足多种应用需求。
JSST一卡通系统将成熟先进的非接触式智能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相结合,将客户、卡片、读卡设备以及管理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一卡通用、集中管理。
通过一张IC/ID/CPU智能卡,实现发卡授权、停车场、门禁、考勤、消费、巡
更、借还图书等功能,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一卡通平台进行实时监控和智能管理。
八、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
1、由服务器、网络、播放器、显示设备组成,将服务器的信息通过网络(广域网/局域网/专用网都适用,包括无线网络)发送给播放器,再由播放器组合音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包括播放位置和播放内容等),输送给液晶电视机等显示设备可以接受的音视频输入形成音视频文件的播放,这样就形成了一套可通过网络将所有服务器信息发送到终端的链路,实现一个服务器可以控制全市、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网络广告机终端,那就可以在世界的任何一个有网络覆盖的位置都可以实现广告的发布,省得不只是人工费用,而且使得信息发布达到安全、准确、快捷,在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要求通过网络管理、发布信息这一趋势已经基本形成。
2、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中心控制系统、终端显示系统和网络平台。
3、中心管理系统软件安装于管理与控制服务器上,具有资源管理、播放设置、终端管理及用户管理等主要功能模块,可对播放内容进行编辑、审核、发布、监控等,对所有播放机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
第八篇暖通空调方案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业主招标文件
2、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4、民用建筑采暖通风设计技术措施;
5、建筑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
二、设计范围:
1、根据业主设计招标文件要求,仅体育馆、礼堂设计中央空调,其它建筑设置分体空调。
2、实验室设置排风系统。
三、设计参数
1、室外设计计算参数
空调:夏季干球温度340C 湿球温度
冬季干球温度- 40C 相对湿度75%
通风:夏季干球温度320C
冬季干球温度30C
四、
1、据夏季空调冷负荷估算选用水冷螺杆式冷水机组。
满负荷运行时,供/回水温度为7/120C。
(有条件时可采用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
2、热源由动力工种提供。
3、空调水系统:体育馆、礼堂空调水系统采用二管制,夏季供冷水、冬季供热水。
五、防排烟设施
本工程所有建筑均满足自然排烟条件,采用自然排烟。
六、通风设计
4、会议室、比赛厅、观众厅设置机械排风系统。
5、厕所设置机械排风系统。
6、校园内的实验室设置送、排风系统。
七、自动控制
体育馆、礼堂设置自动控制系统,包括空调设备的启、停,压差报警,以及室内温度自动控制。
以节省能源,方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