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_状态和结构依存特征研究_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为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与路径依赖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与路径依赖一、概述近年来,我国农村管理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路径选择和路径依赖的角度,探讨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以及路径依赖现象,并分析其原因和对策。
二、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在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上,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实现农村管理主体多元化。
农村管理应加强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合作与协调,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格局。
同时,要注重农民自身发展的主体地位,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2. 推进农村治理的法治化。
完善农村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农村基层法治建设,确保农村管理工作依法行政。
建立健全农村管理的法规制度体系,提高管理效能和公平性。
3. 实施农村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提高农村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加强农村干部培训,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4. 加强农村管理与乡村振兴的衔接。
推动农村管理与乡村振兴战略相互促进,形成农村管理新机制,推动乡村的全面发展和繁荣。
三、路径依赖的概念和特点路径依赖是指一种制度或政策在一定环境下形成的稳定模式,在新制度或政策出现时,既定的路径会对其产生影响,使得新制度或政策发展遭遇一定的阻力。
路径依赖的特点主要包括:1. 路径依赖具有惯性。
既定路径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既定的制度、利益格局和思维习惯,使得改革变革受到阻力。
2. 路径依赖有自我强化的趋势。
既定路径发展中形成的利益关系和权力结构,会助长既得利益者的抵制力量,形成了一种自我维持和自我强化的机制。
3. 路径依赖的转换需要突破壁垒。
路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制度的变革和创新,转换路径需要突破既定的利益格局和思维定式,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成本。
四、农村管理制度改革面临的路径依赖现象农村管理制度改革面临着以下几个路径依赖现象:1. 利益格局的路径依赖。
农村管理改革中的一些既得利益者,希望维持现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对改革抱有抵制态度。
农村土地制度体系变迁路径依赖及其实施缺陷

内 ,发包人 ( 体经 济组 织 )不能 收 回和调 整发 法 要 求 ,组 织 进 行 了新 一 轮村 委 会 换 届选 举 工 集 包土 地⑤ 。这 保 证 了农 户土 地使 用 权 的稳 定 性 , 稳定 的投 资 。
铬 赖 度 体 系
我 国农 村 目前 的土 地 集 体所 有 制 和 家 庭承 包制 度是 在 17 9 8年后 逐 步建立 和实 施 的 ,这 个 制 度 的核 心 在 于土 地 产权 在 集 体 经 济组 织 和 农户 家 庭 之 间 的具 体权 利 的划
分 和实 施 。 这次 农 村 土地 制 度 变迁 的实 质
这个 集体 经 济 组 织 可 以是 殊 的社会 经济 政治 环境 ,两个 制度 在其具 体 的实 体 经济 组 织 的管 理②。
也 或 施 中都 出现 了一定 的偏 离 ,从 而破 坏 了这 一相 互 村 委会 , 可 以是 村小 组 , 者是单 独组 建 的集 体
补 充 的制 度设 置 ,特别是 几乎无 效 的农村 自治 制 经济组 织 。 体经 济组 织拥有 农村 土地 的发包 权 , 集
度 更是对 土地 的承包 经 营体制起 不 到保护 和补 充 并且在 法律 上能 够保证 发包 权 的独 立性③ 。
的作用 ,从而 导致农 村社 会 的失序 和落后 。本 文
其次 ,我 国农村 土地 的另一 重要 主体是农 户
认 为 ,这是 我 国 目前农 村社 会经 济失序 和发 展缺 家庭 。我 国土地 正式 规则 直接赋 予 了农 户家 庭使 乏 后劲 的主要 原 因 。而 明确该 问题 对 于我 国 目前 用农 村 土地 的权 利 ④ 。农户 家庭 是 农业 生 产 的主
地 的承 包 经 营 体 制 起 不 到保 护 和 补 充 的作 用 ,从 而 导 致
基于阅读与观察的高中历史深度学习路径——以“汉唐以来丝绸之路的变迁”为例

基于阅读与观察的高中历史深度学习路径——以“汉唐以来
丝绸之路的变迁”为例
曾义青
【期刊名称】《江苏教育》
【年(卷),期】2024()11
【摘要】高中历史课堂主张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自己的逻辑推理和判断,得出合理的解释,形成新认识。
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及多元评价,运用阅读与观察的史学方法和技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运用新认识解决新问题,完成深度学习。
【总页数】3页(P66-68)
【作者】曾义青
【作者单位】南京市宁海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1
【相关文献】
1.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状态和结构依存特征研究——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为例
2.汉唐间丝绸之路起点的变迁
3.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单元阅
读路径探索——以《中外历史纲要(下)》“中古时期的世界”为例4.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融通教学路径探微——以“丝绸之路”为教学主题5.改革开放以来政
府规制的变迁路径、规制重心与经验反思——以1985年以来河道治砂管理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村宅基地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农村宅基地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作者:李谱来源:《商情》2008年第14期【摘要】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一个合理的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主要原因在于路径依赖对现有宅基地制度的强化,使制度变迁产生较大困难。
本文结合路径依赖理论,指出农村宅基地制度中的不合理表现,分析路径依赖的形成原因,最后提出今后宅基地制度变迁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宅基地流转路径依赖制度变迁一、路径依赖理论诺斯是第一个将路径依赖理论引入制度分析的经济学家。
他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诺斯说过:“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
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错误路径往下滑。
诺斯还总结路径依赖有两种极端形式,即路径依赖Ⅰ和路径依赖Ⅱ。
路径依赖Ⅰ:一旦一条发展轨迹建立以后,系统的外部性、组织的学习过程以主观模型就会增强这一进程;路径依赖Ⅱ:一旦在起始阶段带来报酬递增的制度,在市场不完全、组织无效的情况下,阻碍了生产活动的发展,并会产生一些与现有制度共存共荣的组织和利益集团,那么这些组织和利益集团就不会推动现有制度的变迁,而只会加强现有制度,由此产生维持现有制度的政治组织,从而使这种无效的制度变迁的路径持续下去。
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具有极强的制约作有,初始的制度选择会强化现存制度的刺激和惯性,因为沿着原有制度变迁的路径和既定方向前进,总比另辟蹊径要来得方便一些,路径依赖形成的深层原因就是利益因素。
一种制度形成以后,会形成某种在现存体制中有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进一步的改革,哪怕新的体制较之现存体制更有效率。
二、农村宅基地制度中不合理的表现现有宅基地制度由于存在先天的不合理性,在这将近30年的实行过程中,被路径依赖所强化,如今已经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1.宅基地制度的特征导致宅基地无法流转。
宅基地制度特征为:(1)宅基地集体所有,农民长期无偿拥有使用权;(2)一户一宅;(3)通过申请获得宅基地使用权;(4)宅基地使用权不能流转;(5)宅基地在农村内部可以有条件的出售,但城市居民不得购买农村宅基地。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状态和结构依存特征研究——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为例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状态和结构依存特征研究——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为例
孙涛;黄少安
【期刊名称】《广东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传统的制度变迁理论中更多地将研究的立足点放在路径依赖的性质上,而对制度变迁过程中状态和结构依存的特征却不甚关注.实际上,状态、结构依存和路径依赖特征都是影响制度变迁方向和结果的重要因素.本文以一个最优化的理论模型综合分析了制度变迁理论中有关这两个特征的一些问题,并且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为例,具体地说明了这两类因素所起的相关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经济后果.【总页数】6页(P19-24)
【作者】孙涛;黄少安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中心)济南,250100;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中心)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1.1
【相关文献】
1.路径依赖视角下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及改革研究 [J], 周春芳;袁凤刚;禄晓龙
2.制度变迁、路径依赖与王朝周期性兴衰——以中国封建王朝制度变迁为例 [J],
杨德才;李梦飞
3.游说、权力分配与制度变迁——以1978年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为例 [J], 孙圣民
4.基于路径依赖、状态和结构依存的农村土地制度研究 [J], 王建华; 杨才园; 谢玉梅
5.基于路径依赖、状态和结构依存的农村土地制度研究 [J], 王建华;杨才园;谢玉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制度变迁、路径依赖与失地农民问题

规范 ,就产生 了路径依赖并 自我强化。一
织陷入或者锁定在一种死循环 的状态之 中, 最终导致 组织无效或 停滞状态 ”( 李汉林
失 地 农 民产 生 的 制 度 背 景 : 制 度 变 迁
在一个民族 国家范 围内 ,中央政府是 主要的制度供给者 ,通过 制度 的有效供给 来更 好的实现 国家作 为一个 组织 的效 率 、
公平等 目标。 但是 , 制度的有效性却离不开 特定的社会结构和环境 ,从制度供给 的 目
标看 ,是 为了更好的维护或者实现组织的
发 生的 结 果 ,对 于失 地农 民问题 ,表 现 为 地 方政 府 越 来 越 依 赖 粗 放 型 的 土 地 外廷扩 张。作 为地方政府 强势主导 的 城 镇 化 进 程 的 结 果 ,近 年 来 各 地 区 以
越大 。失去土地 的农 民如果没有保障 、没 有依靠 ,就会徘徊在城市的边缘 ,成为种
田无地 、就业 无岗、低保无份 的 “ 三无农 民” 。他们游走于城 市和乡村 的边界 , 依靠 着少得可怜 的征地补偿 ,艰难生活着。他 们容 易成 为我 国最 弱势 、最缺乏保障 、最 边缘化 的群体 ,成 为了影响我 国社会稳定 的巨大的不稳定 因素。
◆ 中 图分 类 号 :F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30
内容 摘 要 :结合 城 镇化 、 工业 化 进程 的 路 径 演 化 ,本 文 分 析 了 中 国社 会 经 济
转 型 过 程 中 ,地 方政 府 的 角 色 变 化 的 方 向 、 内生性 与特 征 。主 要从 制 度 经济
果一项制度的供给主要由强势组织所推动, 那么即使 制度 的供给并不能够 因此惠及非
强势群体 , 在弱势组织中产 生 “ 强烈排 斥” , 也不足 以在短期内影 响制度的嵌入 。 人 民对某 些经济行 为与模式 的选择 , 从根 本上来看 ,往往是他们所赖 以生存的 那个社会的社 会结构和社会 生活 方式所影 响的结果。我 国改革过程渐进式特征 ,从 另一个层面也 可以理解为制度安排 的渐进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路径与路径依赖制度变迁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它涉及到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变化。
而路径依赖则是一种制度变迁的模式,它强调了过去的选择和决定对当前和未来的影响。
本文将从制度变迁路径和路径依赖两个方面来探讨制度变迁的规律和机制。
一、制度变迁路径1. 演进路径制度变迁的演进路径是指制度在历史演进中所经历的过程和变化。
这种变迁可能是由于社会变革、政治推动、外部冲击等原因而发生。
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一个制度变迁的演进路径,它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政策调整。
2. 跃迁路径制度变迁的跃迁路径是指制度在某一时刻经历了质的飞跃,从而完成了制度的根本变革。
法国大革命是一个典型的制度跃迁路径,它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3. 惯性路径制度变迁的惯性路径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制度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整体上呈现出惯性的状态。
传统农业社会的封建制度和等级制度在一定时期内一直保持着不变,直到现代化改革的到来。
以上三种路径展示了制度变迁的不同方式和特点,但它们都反映了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迁规律和路径选择。
而这些路径的形成和走向往往受到路径依赖的影响。
二、路径依赖1. 定义路径依赖是指过去的制度选择和决定对当前和未来的制度发展具有影响。
它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和决定性作用,认为过去的变迁路径会对未来的变迁方向和速度产生重要影响。
2. 机制路径依赖的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认知惯性:人们在面对新的选择和决策时,往往受到过去的经验和认知的影响,使得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过去的路径和模式。
(2)利益惯性:既得利益者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往往会通过各种途径来维护现有的制度和规则,使得制度的变迁受到利益的束缚。
(3)制度路径锁定:一旦形成了一定的制度路径,往往会促使这种路径进一步得到锁定和稳定,使得制度的改革和变革变得更加困难。
3. 影响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和速度。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及其发展趋势

源所在, 为新时期我国农村土地制度 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从 但它 是第 一次 从 制度 上对 土 地 流传 有 所支 持 , 推 动 了我 国土 地 而为 实现我 国农村经济的繁荣以及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 做作 出 流转制度 的孕育萌芽。 1 9 8 8 年, 在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
产承 包 责任 制 的 向前 发 展 。 1 9 8 0 年, 我 国正 式 颁 布 了 《 关 于 进 在十 七 届三 中全 会 中所 通 过 的 《 中共 中央 关 于推 进 农 村 改革发
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步 发展 和 完 善我 国农 业 生 产 责任 制 的几个 问题 》, 从 法律 制 展若 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在保持原有农村土地制度基本政 策
我国改革开放真正的起点是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开始的。
转让” 。 这不仅从法律层面上承认了农村 的土地流转制度 , 还
给予农村土地 流转制度的实施以法律上 的保 障。 1 9 9 3 年 的中
1 9 7 8 年安徽省风阳县 小岗村 的1 8 户农 民实行分 田单干、 包产到 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更进 步地完善了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 户, 从此掀开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新篇章, 也掀开了我 在保持土地公有的前提下, 可以允许土地的有偿转让。 在2 0 0 3 国改革开放历史 发展 的新篇章。 如果说小岗村的1 8 户农民实行 年所颁布 的 《 农村土地 承包法 》 又 以法律的形式规 定:“ 通过 分田单干、 包产到户只是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 的一种 尝试 , 那 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 采取转包、出租 、 互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状态和结构依存特征研究——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为例

方向和结果 的重要 因素。本 文以一个最优 化的理论模型综合分析 了制度 变迁理论 中有 关这 两个特征 的
一
些问题 .并且 以中国农村 土地 制度的 变迁为例 ,具体地说 明 了这 两类 因素所起的相 关作 用 以及 所造
成 的 经 济后 果 。
[ 关键词 ]制度变迁 路径依赖 状态和结构依存 中国农地制度 [ 中图分 类号 ]F2. [ 献标 识码 ]A [ 311 文 文章 编号 ]1 0 l4 (09 2 01 — 6 0 一 1X 20 )0 — 09 0 0
一
、
概念 的阐述和说 明
制度 通常 被定 义为 一组 行事 规则 的集 合 ,这些 规则 与社 会 、政 治 和经济 活 动有关 ,支配 和约 束社 会各 阶层 的行 为 ( 斯 ,19 ) 由于 人们 在考 虑 问题 时 ,总 是 把 一部 分 因素 作 为外 生 变 诺 94 。 量或 参数 给定 ,另外 一 部分则 作 为 内生变 量或 因变 量 ,这些 内生变量 是 由外 生变 量所 导致 的 ,从 而是 这些 外生 变量 的 函数 。于是 ,按 照 D v n ot (17 )的划 分方 法 ,根 据所要 研 究 的问 ai adN r s h 91 题 ,又可 以将 制度 划 分 成 两 个 范 畴 :制 度 环 境 (ntuinlevrn et 和 制 度 安 排 (ntu istt a ni m n) i o o ist. i
1 9
根 据所 要研究 或讨 论 的问题 ,可 以看 成外 生给 定也 可 内生决定 。 路 径依 赖是指 在制度 变迁 中存 在着报 酬递 增和 自我强 化 的机 制 。这种 机制使 制度变 迁一 旦走 上 了某 一条 路径 ,它 的既定方 向会 在 以后的发 展 中得 到 自我 强化 (e — e frig 。诺 斯指 出 , 解讨价还价是局限少数可选择的交易 ,而与其他相去甚远的选择无 关” 。而 N l n n n r(92 e o d t 1 )基于有限理性和知识的分散性提出了 “ s a Wie 8 惯例” (ot e ⑧ r i ) ,惯 un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变革及机理分析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变革及机理分析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土地资源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为了一项重要工作。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进行了多次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引入市场化和合法化的手段,实现了土地利益的合理分配。
本文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发展现状以及机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实现了土地的集体化和公有制化。
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土地制度遇到了瓶颈,农民的土地流转受到了限制,土地流转的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挑战,需要重新审视农村土地制度。
因此,我国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二、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已经进入了深入开展的阶段。
2008年之后,我国先后实施了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等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和变革。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改革政策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延续,而是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改进。
例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将原本的使用权转变为所有权,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权利,从而解决了过去农民无法卖掉或转让宅基地的困境。
同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因此,在开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我国需要考虑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一方面,要加强法律法规管理,以保护农村土地流转中弱势群体的利益,另一方面,要结合地理和经济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三、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机理分析1.物质基础为改革奠定基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改善农村物质生活条件。
通过改革,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土地使用权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企业,并通过就业和创业等方式增强农民收入,从而达到改善物质基础的目的。
这也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 [摘要]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三十年。
本文解读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台的背景,全面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演进过程,旨在总结其经验,从而探出一套适合我国现阶段农村实际的土地制度。
其经验主要有: 土地制度的改革,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制度内的农民受益; 必须尊重农民的创造性选择; 必须循序渐进,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关键词]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历史经验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三十年,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三十年。
三十年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成功转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发挥了巨大的制度效应,它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彰显了中国农民的创造力,可以说,中国农民创造了世界的奇迹: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了22%还多的人口。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台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它是伴随着上世纪50年代后期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而诞生的,这种土地制度规定了我国农村土地是以生产队为基本所有单位,是以土地的集体所有为特征的,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有限的国情下,这种集体所有的土地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引导农民改变农业落后面貌的唯一的正确的制度选择。
其在实施的20年间, 确实比那种“个体的、分散的、落后的建立在个体私有制基础上的小农经济”有活力,为国家完成工业化原始积累,为了适应国家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历史过程中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8年国家初步工业化的目标已经顺利实现,工业化原始积累已经完成,人民公社制已完成了其应有的历史使命,其弊端也日益暴露。
人民公社制本质上是高度集中的“政社合一”体制,由于受到“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强调提出合作化运动高潮的到来,强行在全国建立高级农业合作社,并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实行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统一安排生产、统一调配劳力,彻底废除农村土地私有制,彻底剥夺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从而使土地乃至农民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等都属公社共有,由公社统一经营。
《2024年建国以来乡村治理体制的演变与发展研究》范文

《建国以来乡村治理体制的演变与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乡村治理体制的演变与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革,乡村治理体制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本文旨在探讨建国以来乡村治理体制的演变历程,分析其发展特点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乡村治理体制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是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乡村治理体制以人民公社制度为主。
这一时期,农村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乡村治理以政治稳定和农业生产为主。
人民公社制度在组织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集体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治理体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三、改革开放后的乡村治理体制演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体制经历了多次变革。
首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得农民获得了更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激发了农村发展的活力。
随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在此基础上,乡村治理体制逐渐向民主化、法治化方向发展。
村民自治制度的推行,使得农民能够更加直接地参与乡村治理,提高了乡村治理的效率和民主性。
四、乡村治理体制的发展特点1. 多元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变化,乡村治理主体逐渐多元化,包括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社会团体等。
2. 法治化:法治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依法治村、依法行政成为乡村治理的基本原则。
3. 民主化:村民自治制度的推行,使得农民能够更加直接地参与乡村治理,提高了乡村治理的民主性。
五、当前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尽管乡村治理体制在不断优化和完善,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贫困问题依然突出;二是农村社会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如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等;三是乡村治理的法治化、民主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对策与建议1.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 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轨迹评价及改革方向探讨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轨迹评价及改革方向探讨不同的制度安排对于经济运行的效率所产生的作用不一,农地制度对农业的发展也是如此。
良好的土地制度能够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技术进步和农业的发展。
回顾了我国建国以来土地制度的变迁轨迹及发展并给予评价,并对我国现今土地制度的改革方向进行了探讨。
标签:农地制度;激励;改革;土地使用权流转1 农业制度变迁的原因众所周知,制度安排对于经济运行的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地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变动。
在这一过程中,农地制度的安排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国的农地制度处在不断的变迁和发展之中呢?只有了解了这一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农地制度发展的脉络并对其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对我国日后土地制度的改革进行探讨和思考。
1.1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农地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我们可以深刻的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换言之,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力,上层建筑则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制度的基石,它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
农地制度变化的根本原因要追溯到生产力当中。
我国建国以来土地制度的变迁和发展其根本原因是由我国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提高所决定的。
1.2 理性经济人的追求利益最大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理性经济人”这一概念。
经济利益是利益结构中的核心内容,人们首要的追求就是经济上的利益和满足。
事实上,推动制度变迁的往往是某些特定的阶级或群体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革命或改革行为。
我国农地制度的变迁,其动力必然是来自于农民阶级对自身利益的追求。
由此观之,人们在追求由制度不平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会进行的自发的制度变迁。
1.3 国家的强制性制度安排国家对农地制度的变迁起着重要的作用。
建国初期,我国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具有很强的中央集权色彩,许多政策的制定都是以党和中央政府为主。
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分析

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分析摘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现阶段我国在三农问题上最基本的土地制度。
该制度确立三十多年来为农村经济的增长以及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足进步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在我国对内改革进入攻坚克难时期~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矛盾日益突显的今天~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进一步推动农村管理经营体制创新改革~以期引领新一轮农村经济增长被提上议事日程。
要对现有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改革首先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为此, 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回顾,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 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剖析~厘清该制度确立的理论基础~并结合时代背景、现实依据、实施过程、意义影响~分析该土地制度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负面影响~为当前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思路~并能提供更为可行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体制创新,土地制度,承包责任制第一章制度第一节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和制度变迁的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我国的基本土地制度~从确立到发展至今已经三十多年。
作为一项重要的农村经济制度~它的发展遵循特有的路径规律。
从理论上讲~首先要弄清一些列的制度经济学的相关概念。
一、制度的内涵人们对“制度”一词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而经济学家们给出的经济学意义上的制度定义更是形形色色~但德国学者史漫飞、柯武刚总结的定义似乎更为简洁而全面~即:“制度是人类相互交往的规则。
它抑制着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的和乖僻的个人行为~使人们的行为更可预见并由此促进着劳动分工和财富创造。
制度是一种规则, 新制度经济学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制度”概念的, 即“制度”是指“众所周知的约束人们的各种规则”。
制度又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别~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建立起来的并以正式方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它通常是成文的并由权力机构来保证实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且一旦确立就会形成制度刚性~对经济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男式T恤变迁研究(1978-2021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男式T恤变迁研究(1978-2021年)
库偲雨;刘勇;李斌
【期刊名称】《服饰导刊》
【年(卷),期】2022(11)5
【摘要】[研究方法]针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男式T恤变迁的问题,运用文献研究与实物分析的方法,得到了中国男式T恤从传统内衣的形式逐渐向多元化、功能化、中性化方向发展的结论。
[研究结果与结论]研究表明:①男士T恤的款式由内衣向外衣转变,其类别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如运动T恤、广告T恤等,款式细节变化主要来自于袖型、领口、下摆处;②男士T恤面料从最初单一的织物设计演变为如今综合工艺技术带来的多种面料组合设计,其功能可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③T恤图案色彩是展现男士风格魅力之处的关键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色彩呈多样化趋势,男性风格从强化性别向弱化性别转变,图案亦往中性化发展。
究其男士T恤变迁的原因,主要有休闲服饰的流行、多元化商业营销、审美观念的多元化等因素推动着中国男士T恤的发展。
【总页数】7页(P92-98)
【作者】库偲雨;刘勇;李斌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武汉纺织大学武汉纺织服装数字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41.12
【相关文献】
1.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状态和结构依存特征研究——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为例
2.深化中国政治价值研究的力作——评李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价值变迁研究》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男式西服形制嬗变分析(1978-2021年)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男式衬衫变迁(1978-2021年)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男式中山服嬗变分析(1978—2021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制度演变及未来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制度演变及未来趋势中国实行土地制度改革主要经历两轮高潮。
一个出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是以农村土地权属改革和城市土地收归国有的改革为主要内容,其手段是进行土地的没收、征收和分配。
另一个出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农村土地联产责任制和城市征收合资企业土地使用费为主要内容,其手段是土地使用权的下放和有偿使用。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土地制度演变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形成了旧的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主要特征,一是行政划拨,二是土地无偿使用,三是无限期使用,四是不准转让。
其实质就是土地资源的计划配置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土地使用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农村人民公社的建立和城市经济和人口规模的扩大,这种土地制度的弊病日益显现。
主要问题是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出现浪费和资产价值的流失;另一方面大量的单位又无法获得土地资源,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分布和合理布局形成体制障碍;企业成本失准,难以准确衡量经济效益;城市的房地产业无法进入良性循环,连简单再生产也无法维持。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土地制度演变过时的土地制度严重制约了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导致文革结束不久中国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
而土地制度改革又成为大陆改革开放的先声和贯穿整个过程的主要内容。
从那时开始对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在不改变国家对土地的所用权的前提下,变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变无限期使用为有限期使用,变无流动使用为流动使用,沿着土地市场化的道路摸索前进。
1.开始向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收取土地使用费1979年颁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首开国有土地有偿使用之先河,以法律的形式首次打破大陆延续了将近30年的国有土地无偿使用制度。
该法规定:“中国合营者的投资可包括为合营企业经营期间提供的场地使用权,如果场地使用权未作为中国合营者投资的一部分,合营企业应向中国政府缴纳使用费。
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与再创新

The Rely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Land Systems
作者: 邓大才
作者机构: 常德市综合调研室
出版物刊名: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页码: 43-47页
主题词: 土地;制度变迁;路径依赖;体制锁定;制度供给陷阱
摘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直难以到位,固然与农业本身的市场缺陷有关,但是这与土地制度
变迁的路径依赖而导致制度效率不高和边际效率递减有很大的关系.本文对土地制度变迁路径信
赖的表现、土地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根源和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跳出原有路径依赖的策略和
具体对策.。
农业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特征及创新选择

农业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特征及创新选择摘要:当前大家形成了共识,农业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否则农业改革难以有突破性的进展,这是因为农业制度变迁对旧的路径依赖较强。
本文就从农业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着手,分析了当前农业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特征,形成路径依赖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制度全面创新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农业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特征创新选择所谓路径依赖,是指在制度变迁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
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
诺斯指出,“一旦一条发展路线沿着一条具体进程进行时,系统的外部性、组织的学习过程以及历史上关于这些问题所派生的主观主义就会增强这一进程。
”路径依赖意味着历史的重要性,人们对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
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甚至被锁定在低效的状态,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同时路径依赖还常常将制度创新牵连引到旧的轨道上来,使新的制度中搀杂大量旧的因素,甚至成为旧制度的变种。
一、农业制度变迁表现出较强的路径依赖表现农业制度变迁以地权的多元化、经营范围的缩小和改革统一规制的农村人民公社,实施双层经营为起点,初步摆脱计划经济束缚和人身依附的农民,具有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因此制度变迁爆发出了极大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农业制度绩效相当明显。
农业在经过八十年代初期的创新以后,又有不少新制度供给,但是这些新供给制度的路径,受初始制度的影响,带有明显的旧制度痕迹,而且以后的制度供给都是在初始改革这的框架内进行,制度变迁显示出强烈的路径依赖特征。
2、农村地权改革总是摆脱不了集体所有权占主导地位的产权格局。
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越发达、越成熟,土地使用权就越重要,土地所有权就相对弱化。
二十多年的农业制度变迁可以说是以地权改革为主线的土地制度改革,农民获得了有限的土地使用权,地权的释放和分解,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的粮食供给问题。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30年

2. 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约束条件:政治权衡、改革结果不确定性和人民公社体制遗留
任何一项制度变迁都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之下发生,一定的制度环境和利益主体的目标追求构成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8]。从我国农村30年变迁的历程看,政治权衡、改革结果不确定性以及人民公社体制因素对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强大约束力,农民自发的制度创新必然遇到极大阻力和风险,此时,执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解放思想和国家强力推行就显得十分必要。安徽小岗村和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冒着风险私自分田单干的行为,最好的诠释了农民自发的制度创新方式;而改革初期“五个一号文件”的产生和贯彻,则是执政党思想解放和“国家强力推行”的最好证明;“上面放,下面望,中间有根顶门杠”的时政民谣,以及“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抱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阻力和国家强力推行的必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状态和结构依存特征研究)))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为例孙涛黄少安[提要]传统的制度变迁理论中更多地将研究的立足点放在路径依赖的性质上,而对制度变迁过程中状态和结构依存的特征却不甚关注。
实际上,状态、结构依存和路径依赖特征都是影响制度变迁方向和结果的重要因素。
本文以一个最优化的理论模型综合分析了制度变迁理论中有关这两个特征的一些问题,并且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为例,具体地说明了这两类因素所起的相关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经济后果。
[关键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状态和结构依存中国农地制度[中图分类号]F32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09)02-0019-06一、概念的阐述和说明制度通常被定义为一组行事规则的集合,这些规则与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有关,支配和约束社会各阶层的行为(诺斯,1994)¹。
由于人们在考虑问题时,总是把一部分因素作为外生变量或参数给定,另外一部分则作为内生变量或因变量,这些内生变量是由外生变量所导致的,从而是这些外生变量的函数。
于是,按照D avis and North(1971)的划分方法,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又可以将制度划分成两个范畴:制度环境(i n stituti o na l envir onment)和制度安排(i n stitu2 ti o na l arrange ment)。
制度环境是一系列基本的经济、政治、社会及法律规则的集合,它是制定生产、交换以及分配规则的基础。
在这些规则中,支配经济活动、产权和合约权利的基本法则和政策构成了经济制度环境。
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和竞争的规则的集合º。
制度安排可以理解为人们通常所说的游戏规则,不同的游戏规则导致人们不同的激励反应。
尽管从长远看,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会互相影响和发生变化,但如Davis和Nort h明确指出的那样,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通常将经济制度环境作为外生变量给定,而经济制度安排(如市场制度安排)则根据所要研究或讨论的问题,可以看成外生给定也可内生决定。
路径依赖是指在制度变迁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
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self-reinf orc i n g)。
诺斯指出, /一旦一条发展路线沿着一条具体进程进行时,系统的外部性,组织的学习过程以及历史上关于这些问题所派生的主观主义就会增强这一进程。
0路径依赖意味着历史的重要性,体现了制度变迁的历时性特征)))人们对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
由于对制度变迁研究的深入,特别是演化博弈分析的发展,经济学家们的基本共识是可以把一项制度视作一个均衡,实际上在诺斯(1994)那里也有类似的定义,/制度均衡是这样一种状态,即行为者的谈判力量及构成经济交换总体的一系列合约给定时,没有一个行为者会发现将资源再建立协约是有利可图的0。
而且诺斯认为制度变迁是一种/边际上的持续的渐进变迁0,是所谓/较小的变化0和/边际调整0»。
N ash(1953)给出这一观点数理技术层面的支持,他表述了纳什均衡解的无关选择独立性性质,/按讨价还价方式思考,事情就像是一项提出的交易与它自身稍作改动的变体之间的竞争,最后将理解讨价还价是局限少数可选择的交易,而与其他相去甚远的选择无关0¼。
而N elson and W inter(1982)基于有限理性和知识的分散性提出了/惯例0(r outi n e)½,惯例在一段时间内将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他们用这一概念分析经济演化中的历史以来问题。
对于路径依赖福利分析,我们可以很容易知道: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甚至被锁定在低效的状态(l o ck-i n eff ect),陷入恶性循环。
另外的问题是正如Sche lling(1960)关于聚点(f o cal poi n ts)的创造性论文所提醒我们的那样,存在很好的理由可以证明在参数边际变化的条件下,个体也会继续服从过去的行为模式¾,也就是说即便制度变迁发生,路径依赖的性质不仅仅在于变迁本身,还在于或许更重要的是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发生变化。
制度变迁的共时性特征则是状态和结构依存。
因为进行制度分析时所面对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因果链,而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网络系统,影响状态的因素很多,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个状态依存互动关系,有时候A决定B,有时候B决定A,有时候相互决定。
一项具体制度的变迁很大程度上受制度环境、现存其他制度以及这些制度变迁的影响。
因为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状态的变化,制度变迁的主体之间讨价还价的能力会发生相对地变化,这也就可能会影响制度变迁的结果。
根据以上的分析,本文研究的方法契合黄少安(1995a)的观点,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是在两个前提下进行的:一、制度是变迁着的或者是可以改变的;二、制度变迁是可观察的。
制度在内外因作用下发生变迁¿。
对可观察的具体制度变迁现象,我们可以在它历时性和共时性特征的把握上观察和理解。
二、制度变迁的一个分析框架:制度影响下的资源配置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和状态以及结构依存的特征影响制度变迁的方向、制度变迁的结果和福利效果。
这两个因素引导制度变迁的方向并不总是一致的,甚至有时会有很大的偏差。
G reif and Laiti n(2004)提出了/拟参数0(quasi-para meter)这一概念,他们认识到制度的某些方面可以视作是研究自我强化的参数,也可以是作为研究制度动态的变量À。
具备内生决定和外生决定双重效应的因素就被定义为拟参数。
/拟参数0的参数性和变量性划分,更多地是从长短期角度进行的。
我们认为这一认识既将参数和变量在一定意义上进行了统一,又强调了制度变迁中注意区别稳定的因素和时变(ti m e-varing)、域变(regi o n-sh ifting)的因素,这恰恰和我们所考虑的路径依赖、状态结构依存特征相对应。
在这里笔者以一个理论模型描述这一问题,假定资源配置的模式由特定的制度规定,也就是说资源的配置反映了某种制度安排。
设初始的资源配置为c i 0,而每一期期中的一个可行的资源配置为c i a t ,a t I (t ,t =1,2,K ,T,i =1,2,K,I ,其中a t 反映t 期的所有经济状态可能选择,(t 为t 期经济状态的集合。
一个帕累托有效的资源配置(有效的制度安排)为下列最优化问题的解:max c i o ,c i a tE I i=1K i [u i 0(c io )+E Tt=1E a t I (t P a t (c i a t -1,c i a t-2,c i a t-3,K,c i 0)u it (c i a t )]s .t .E I i=1c i0=E Ii e i 0;E I i=1c i at =E I i=1e i a t ,P a t I (t ,P tP a t 是一个转移概率函数,表明了经济状态和结构对资源配置和制度安排的影响,而这一概率被前期的资源配置和制度安排影响,并且时间离得越近影响程度越大,即9P a t (c i a t-1,c i a t-2,c i a t -3,K,c i 0)9c i a t-1>9P a t (c i a t-1,c i a t-2,c i a t-3,K,c i 0)9c i a t-2>K >9P a t (c i a t-1,c i a t -2,c i a t-3,K ,c i 0)9c i 0。
这一问题的一阶条件如下:K i u c i 0(c i 0)=<0,P i ;K i P a t u c it (c i a t )=<a t ,P i ,P a i I (t ,P t这里<0,<a t 是0时刻和t 时刻面对资源约束时的拉格朗日乘子,也是制度安排的影子价格(shado w price),特别<a t 包含了资源配置或制度安排过程中路径依赖和状态结构依存的两方面特征的影响。
对于这两个一阶条件,我们也可以表示为P a t u c it (c i a t )u c i 0(c i 0)=<a t <0 P i ,P a t I (t ,P t <a t<0这一边际效用的比率也反映了资源配置方式或制度安排的相对价格。
在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各个经济主体相互发生作用和博弈,但是,一旦均衡制度产生,则资源配置方式或制度安排这一相对价格对任何个体而言都是一致的,从理论上讲,只有这一比率对所有个体是一致的情况下才能使制度变迁达到某种短期的均衡。
这样表明,制度的变革对所有个体而言,其单位相对成本是一样的。
但是,由于每个个体占有资源不同,因而,各自承担的总成本并不相同。
另外,在收益的方面,更是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在具体的制度变迁过程中,制度变化给各个经济主体的净收益是不同的。
这种得益的差异作为路径依赖的影响因素会决定不同主体在随后时期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如果我们能对上述两个特征进行如上述的考虑,很明显,如果根据/成本)))收益0分析,这里就需要在这两个特征之间作一个权衡。
在制度变迁的主体的角度看来,较高程度的路径依赖有利于节约变迁过程中的成本,至少是直接成本。
这种基于路径依赖边际上的较小调整阻力也是很小的。
但是,制度变迁的福利效果程度很高地依存于经济社会状态和制度结构。
这主要是从制度变迁的收益层面看的。
变迁路径的选择往往存在低成本陷阱。
因为很好适应于状态和结构的制度创新总是有风险,可能失败,也可能成功,既使成功,其创新成本也相对较高。
而沿着原有路径改革,风险小,成本也较低。
对于保守或者厌恶风险的改革决策者就会选择后一种改革路径,但是在制度变迁中,存在着一种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
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一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往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
如果初始选择的方向是正确的,制度变迁就可能进入良性循环,如果初始的选择方向出现偏差,制度变迁就可能沿着错误的路径往下滑,甚至还有可能被锁定在低效率的状态下。
三、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特征与问题研究1.基于路径依赖特征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粘性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表现出较强的路径依赖特征。
当然如果只为解决温饱问题,这些政策和法规可能还是比较有效的制度安排;但是,中国农村目前的状况是不仅温饱问题已经初步解决,而且部分农产品还出现了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