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管理软件专用技术规范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技术规范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b032af2881c758f5f71f67ac.png)
国家政务外网设备选型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2010年4月16日目录1. 前言 (1)2. 国家政务外网总体设计 (1)2.1总体框架 (1)2.2网络架构 (2)2.3 业务模型 (3)3. 国家政务外网总体要求 (4)3.1 组网基本原则 (4)3.2 设备选型原则 (5)3.3 功能要求 (6)3.4 参考模型 (8)4. 核心和汇聚路由器指标要求 (9)4.1基本要求 (9)4. 2 A档核心路由器指标要求 (10)4. 3 B档路由器指标要求 (11)4. 4 C档路由器指标要求 (12)4. 5 D档路由器指标要求 (12)5. 核心交换机指标要求 (12)5.1总体要求 (13)5.2 A档交换机指标能要求 (13)5.3 B档交换机指标能要求 (14)6. VPN网关指标要求 (14)6.1 VPN网关总体要求 (14)6.2 A类VPN网关指标要求 (15)6.3 B类VPN网关指标要求 (16)6.4 C类VPN网关指标要求 (16)7. 接入设备指标要求 (16)7.1接入设备总体要求 (16)7.2 A类接入设备指标: (17)7.3 B类接入设备指标: (17)7.4 C类接入设备指标: (17)8. 网络管理系统指标要求 (18)1. 前言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以下简称政务外网)是中办发[2002]17号文件明确规定要建设的政务网络平台。
政务外网与政务内网物理隔离,与互联网逻辑隔离,主要用于运行政务部门不需要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为政务部门的业务系统提供网络、信息、安全等支撑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政务信息服务。
为保证省各级电子政务外网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互联互通,本文对各省网络关键节点设备及网络管理软件等提出了最低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各省的电子政务外网设网络关键节点设备选型应满足或优于本文所述要求。
2. 国家政务外网总体设计2.1总体框架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总体框架如图所示。
《医院信息系统(HIS)软件基本功能规范》(试行)
![《医院信息系统(HIS)软件基本功能规范》(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970fe01214791711cc791724.png)
《医院信息系统(HIS)软件基本功能规范》(试行)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1998年4月1日第一章概论第一条根据卫生部卫办发[1997]第23号文件《关于印发(医院信息系统软件评审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精神,特制定本《医院信息系统(HIS)软件基本功能规范》。
第二条制定本规范的目的是为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评审医院信息系统(HIS)软件时提供一个基本的依据,亦是现阶段商品化医院信息系统软件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
该规范亦可作为各地区、各医院开发、评审医院信息系统的依据。
制定本规范的目的不是对医院信息系统所采用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作出评价,而是审定医院信息系统应用软件是否符合和满足国家及医院有关规定的要求,是否具备医院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必须拥有的基本功能,是否能满足现阶段医院信息化工作的基本需求。
第三条医院信息系统的定义:医院信息系统(HIS)是指应用电子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为医院及其所属各部门提供病人医疗信息、财务核算分析信息、行政管理信息和决策分析统计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通讯的能力,并能满足所有授权用户对信息的各种功能需求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
医院信息系统是现代化医院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撑环境。
医院信息系统属于迄今世界上现存的企业级信息系统中最为复杂的一类,这是医院本身的目标、任务和性质决定的。
它不仅要同其他所有管理信息系统(MIS)一样追踪、管理伴随人流、财流、物流所产生的管理信息,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而且还应该支持以病人医疗信息记录为中心的整个医疗、教学、科研活动。
第四条现阶段不允许医院信息系统代替人们作出任何决策。
医院信息系统只能为人们的管理决策提供各式各样尽可能充足可靠的数据、信息,然后由人们作出最终的选择与决策。
无论这种管理决策是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病人医疗事务,还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医院管理事务。
现阶段医院信息系统将不能代替医护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作出决策,也不应该限制人的决策行为。
mec标准定义
![mec标准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34924c0c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e0.png)
mec标准定义MEC标准定义:MEC,全称为Multi-access Edge Computing,即多接入边缘计算,是一种将计算和存储功能移到网络边缘的技术架构。
它将计算资源从传统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向用户接入网络的边缘位置推进,以实现更低的时延、更高的数据处理效率和更好的用户体验。
MEC标准定义了一系列技术规范和框架,以确保不同设备和网络间的互操作性和协同工作。
这些标准包括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边缘计算、容器化和云原生等。
首先,SDN允许网络中的交换机和路由器的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分离,提供了更灵活、可编程的网络控制和管理。
通过使用SDN,MEC能够更好地管理和分配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为不同的应用提供定制化的服务。
其次,NFV将网络设备的功能从专用硬件中解耦出来,以软件的形式部署在通用的服务器上。
这样,MEC可以根据需求灵活部署和调整网络功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并降低运营成本。
第三,边缘计算是MEC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将计算和存储功能移到离用户更近的位置,以减少网络时延和拥塞问题。
这也意味着MEC能够更好地支持实时应用,如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自动驾驶等。
此外,容器化和云原生技术使得MEC能够更加灵活、可扩展和可靠。
它们允许应用程序以容器的形式部署,以便更快地启动和迁移,同时提供高可用性和资源利用率。
总结而言,MEC标准的定义涵盖了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边缘计算、容器化和云原生等技术,旨在提供更高效、更灵活的边缘计算服务。
通过推进MEC技术的发展和标准化,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日益增长的数据流量和应用需求,为用户带来更好的网络体验。
IPSEC VPN技术规范(最终对外发布版)08-1-10
![IPSEC VPN技术规范(最终对外发布版)08-1-10](https://img.taocdn.com/s3/m/fb095002bb68a98271fefafb.png)
IPSec VPN技术规范IPSec VPN Technology Specification国家密码管理局2008年1月目 次目次 (I)前言 (II)引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与缩略语 (1)3.1术语 (1)3.2缩略语 (2)4 密码算法和密钥种类 (3)4.1密码算法 (3)4.2密钥种类 (3)5 协议 (3)5.1密钥交换协议 (3)5.2安全报文协议 (29)6 IPSec VPN产品要求 (37)6.1产品功能要求 (37)6.2产品性能要求 (38)6.3安全管理要求 (38)7 IPSec VPN产品检测 (39)7.1产品功能检测 (39)7.2产品性能检测 (40)7.3安全管理检测 (41)8 合格判定 (41)附 录 A IPSec VPN概述 (42)A.1 安全联盟及安全联盟数据库 (42)A.1.1 定义和范围 (42)A.1.2 安全联盟的功能 (42)A.1.3 安全联盟的组合 (43)A.2 安全联盟数据库 (43)A.2.1 安全策略数据库 (43)A.2.2 选择符 (44)A.2.3 安全联盟数据库 (44)前 言本规范由国家密码管理局提出。
本规范由国家密码管理局归口。
本规范中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奥联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深信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网御神州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无锡江南信息安全工程技术中心。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刘平、朱志强、董浩、雷建、刘建锋、李小京、邱钢、向明。
引 言本规范对IPSec VPN的技术协议、产品的功能、性能和管理以及检测进行了规定,可用于指导IPSec VPN产品的研制、检测、使用和管理。
本规范的协议部分主要依据RFC4301、RFC4302、RFC4303、RFC4308、RFC4309等标准制定。
按照我国相关密码政策和法规,结合我国实际应用需求及产品生产厂商的实践经验,对密钥协商、密码算法及使用、某些功能项的实施方法提出了一些特定的要求。
信息技术规范与操作制度
![信息技术规范与操作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58b7944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b0.png)
信息技术规范与操作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确保企业信息技术的有效管理,保护信息资产安全,提高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订立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全部使用和管理信息技术资源的员工,包含但不限于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软件等。
第三条术语解释•信息技术: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等相关技术的统称。
•信息资产:指企业的信息资源,包含电子文档、数据库、软件、网络等。
•信息系统:指企业内部的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的统称。
第二章信息技术规范第四条软件使用规范1.使用软件时,必需严格遵守软件许可协议和版权法律,禁止使用盗版软件。
2.禁止将未经许可的软件安装在企业的计算机系统上。
3.禁止私自修改软件设置或进行软件破解。
4.使用软件时应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企业机密信息,不得将敏感信息通过软件传播和共享。
第五条网络使用规范1.使用企业网络时,应遵从合法、正当、安全的原则。
2.禁止使用企业网络进行非法活动,包含但不限于传播淫秽、暴力、恐怖信息,破坏网络安全等。
3.严禁擅自泄露企业内部网络信息或通过网络传播涉及企业商业机密的信息。
4.短时间停用或取消使用企业网络时,应及时通知网络管理员,确保网络安全。
第六条电子邮件使用规范1.使用企业邮箱时,应遵从正当、合法、保密的原则。
2.禁止使用企业邮箱发送涉及个人攻击、羞辱、谩骂等不文明言论的邮件。
3.禁止发送垃圾邮件和虚假信息,保持邮箱的规范和乾净。
4.对外发送邮件时,应注意保护企业机密信息,避开泄露紧要商业信息。
第七条数据库使用规范1.使用企业数据库时,应采取必需的安全措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2.禁止擅自删除或窜改企业数据库中的数据,必需情况下应遵从授权和备份程序进行操作。
3.对于需要进行数据备份和恢复的操作,应严格依照企业规定的程序和时间节点执行。
第三章信息技术操作制度第八条系统登录管理1.员工登录企业信息系统时,应使用个人账号和密码进行认证,严禁共享账号和密码。
技术规范及要求
![技术规范及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b0cf2fb8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95.png)
技术规范及要求一、项目背景龙口市公安局现已建有较完善的公安四级千兆业务网络,市局至各派出所、看守所、消防大队、边防大队、交警大队等分别通过运营商的千兆光纤完成数据、语音和视频交互和共享。
2007年,按照烟台市公安局的统一要求,龙口市公安局在辖区各派出所、看守所、消防大队、边防大队、交警大队等基层所队完成了标清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利用公安网络IP实现了视频会议交互,实现了部、省、市、县、所五级视频会议的召开。
2009年,根据烟台市公安局统一要求,我局110指挥大厅建设可视指挥调度系统,实现了与市公安局、省公安厅24小时实时视频通讯,目前该系统应用已经列为日常应用。
2014年根据烟台市公安局统一要求,完成了视频会议室高清视频会议建设,实现了与市公安局的高清视频通讯,该系统(二信道)与原标清系统(一信道)互为备份,每次开会时一、二信道同时传送图像和声音最大程度的保证会议不中断。
这些系统的应用提高了政令畅通,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应急事件、突发事件的处理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确保了政令决策及时有效的传达,使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效的解决了事态主要矛盾,为民众做了主,当了家,稳定了社会,避免了损失,节约了资源。
我局和辖区内科所队的视频会议系统是标清,系统应用已经9年,电子元器件已经老化,部分科所队设备已经损坏,厂家已经无法再为老旧设备进行质保。
同时视频清晰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公安大讲堂远程培训看不清,与会人员只能看到人影,面部模糊,远程党教,案例分析,也需要更高的清晰度。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标清系统也已经无法满足科技强警的需要。
根据《烟台公安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建设任务书》要求,我局计划对四级网标清视频会议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建设龙口市公安局与科所队之间可视指挥调度系统,形成音视频融合通讯平台,整个系统为日常视频会议、远程培训、公安大讲堂、情报研判会商、案情通报分析、突发事件处置、应急通信等众多会议应用,做好通信服务和强有力保障。
中国联通之系统技术规范
![中国联通之系统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ce9eb0b6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28.png)
系统的目标和功能
功能:支持多种通信协议, 如 G S M 、 C D M A 、 LT E 等
提供高质量的语音、数据、 视频等通信服务
支持多种终端设备,如手机、 平板、电脑等
目标:提高通信效率,降低 运营成本
提供网络管理和监控功能, 确保网络稳定运行
系统的架构和组成
添加标题
架构:分层架构, 包括应用层、服务 层、数据层和基础 设施层
01
系统培训和支持方案
培训内容和目标
培训内容:系统操作、维护、故障排除等 培训目标:提高员工系统操作能力,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培训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训时间:根据员工需求,灵活安排培训时间
培训方式和时间安排
培训方式: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包括视频课程、在线答疑、现场实操等 培训时间:根据项目进度和需求,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确保培训效果 培训内容:包括系统操作、故障排除、维护管理等方面 培训考核:设置考核环节,确保培训效果,提高员工技能水平
公司
中国联通之系统技 术规范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1
系统概述
02
系统技术规范
03
系统实施方案
04
系统维护和管理方案
05
系统培训和支持方案
06
01
添加章节标题
01
系统概述
系统的定义和范围
系统的定义:中国联通之系统技术规范是指中国联通在通信技术、网络架构、业务应用 等方面制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接口规范:RESTful、 SOAP、Web Service等
安全技术:加密、认证、访 问控制等
测试技术:单元测试、集成 测试、系统测试等
IaaS技术规范
![IaaS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304708ff01f69e31433294ca.png)
IaaS技术规范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QB/CU 070-中国联通IaaS计算设备技术规范(V1.0)China Unicom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Comput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V1.0)中国联通公司发布目录目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联通IaaS计算设备技术规范.............................................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术语及缩略语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术语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缩略语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IaaS计算设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发布《<证券经营机构营业部信息系统技术管理规范(试行)>技术指引》的通知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发布《<证券经营机构营业部信息系统技术管理规范(试行)>技术指引》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a2b0c6da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98.png)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发布《<证券经营机构营业部信息系统技术管理规范(试行)>技术指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日期】1999.11.03•【文号】证监信息字[1999]18号•【施行日期】1999.11.0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证券正文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发布《〈证券经营机构营业部信息系统技术管理规范(试行)〉技术指引》的通知(证监信息字〔1999〕18号)各证券经营机构:为进一步落实《证券经营机构营业部信息系统技术管理规范(试行)》(证监信字〔1998〕2号,以下简称《规范》),提高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和化解技术风险,现将《〈证券经营机构营业部信息系统技术管理规范(试行)〉技术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要在认真组织学习《规范》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和贯彻《指引》的要求,做到有效防范技术风险,提高安全水平。
二、要根据《规范》及《指引》的要求,找出差距和不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三、中国证监会将组织对《规范》及《指引》落实情况的检查。
对不符合要求的单位,将根据《关于证券经营机构及其营业部做好信息系统检查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证监信息字〔1999〕7号)和《关于强化证券经营机构总部对所属营业部信息系统安全检查的通知》(证监信息字〔1999〕11号)等文件的规定,严肃处理。
中国证监会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三日《证券经营机构营业部信息系统技术管理规范(试行)》技术指引第一章管理体系技术指引第一节组织结构一、电脑中心负责制定的与信息系统相关的规章制度(〔2.1.2(1)〕)至少应包括如下方面:1、组织机构与人员管理;2、安全管理(包括病毒防范);3、文档资料管理;4、数据管理;5、硬件设备管理(包括相关设备强制更换);6、软件管理;7、网络管理;8、机房管理;9、运行维护管理(包括操作安全管理);10、技术事故防范与处理。
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规范5篇
![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规范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8128a51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7d.png)
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规范5篇网络传输的安全与传输的信息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信息内容的安全即信息安全,包括信息的保密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希望大家喜欢!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规范篇11、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安全保密制度,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等违法犯罪活动,不得制作、浏览、复制、传播反动及黄色信息,不得在网络上发布反动、非法和虚假的消息,不得在网络上漫骂攻击他人,不得在网上泄露他人隐私。
严禁通过网络进行任何黑客活动和性质类似的破坏活动,严格控制和防范计算机病毒的侵入。
2、网络安全管理员主要负责全单位网络(包含局域网、广域网)的系统安全性。
3、良好周密的日志审计以及细致的分析经常是预测攻击,定位攻击,以及遭受攻击后追查攻击者的有力武器。
应对网络设备运行状况、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进行日志审计,审计内容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等内容,对网络设备日志须保存三个月。
4、网络管理员察觉到网络处于被攻击状态后,应确定其身份,并对其发出警告,提前制止可能的网络犯罪,若对方不听劝告,在保护系统安全的情况下可做善意阻击并向主管领导汇报。
5、每月安全管理人员应向主管人员提交当月值班及事件记录,并对系统记录文件保存收档,以备查阅。
6、网络设备策略配置的更改,各类硬件设备的添加、更换必需经负责人书面批准后方可进行;更改前需经过技术验证,必须按规定进行详细登记和记录,对各类软件、现场资料、档案整理存档。
7、定期对网络设备进行漏洞扫描并进行分析、修复,网络设备软件存在的安全漏洞可能被利用,所以定期根据厂家提供的升级版本进行升级。
8、对于需要将计算机外联及接入的,需填写网络外联及准入申请表(附件十、《网络外联及准入申请表》)。
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规范篇2为了保护学校校园网络系统的安全、促进学校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发展、保证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行和网络用户的使用权益,制定本安全管理制度:1.校园网络使用者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国家保密局《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互联网保密管理规定》。
电信网络维护与升级技术规范
![电信网络维护与升级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07d1d514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0e.png)
电信网络维护与升级技术规范第一章电信网络维护概述 (2)1.1 维护目的与任务 (2)1.1.1 维护目的 (2)1.1.2 维护任务 (2)1.2 维护策略与流程 (3)1.2.1 维护策略 (3)1.2.2 维护流程 (3)第二章网络监控与管理 (3)2.1 监控系统架构 (3)2.2 监控数据采集 (4)2.3 网络管理策略 (4)2.4 管理软件与工具 (4)第三章网络设备维护 (5)3.1 交换设备维护 (5)3.2 路由设备维护 (5)3.3 传输设备维护 (6)3.4 网络安全设备维护 (6)第四章网络功能优化 (6)4.1 网络功能评估 (6)4.2 网络功能分析方法 (7)4.3 功能优化策略 (7)4.4 优化工具与技巧 (7)第五章网络故障处理 (8)5.1 故障分类与等级 (8)5.2 故障处理流程 (8)5.3 故障处理方法 (9)5.4 故障处理案例分析 (9)第六章网络安全防护 (9)6.1 安全策略制定 (9)6.2 安全设备配置 (10)6.3 安全事件处理 (10)6.4 安全防护技术 (10)第七章网络升级规划 (11)7.1 升级需求分析 (11)7.2 升级方案设计 (11)7.3 升级实施流程 (12)7.4 升级风险与应对 (12)第八章网络设备升级 (13)8.1 交换设备升级 (13)8.2 路由设备升级 (13)8.3 传输设备升级 (13)8.4 网络安全设备升级 (14)第九章网络软件升级 (14)9.1 软件版本管理 (14)9.2 升级策略制定 (14)9.3 升级实施流程 (15)9.4 软件升级测试 (15)第十章网络服务升级 (15)10.1 服务需求分析 (15)10.2 服务升级方案 (16)10.3 服务升级实施 (16)10.4 服务升级评估 (16)第十一章网络运维管理 (17)11.1 运维团队建设 (17)11.2 运维流程优化 (17)11.3 运维工具应用 (18)11.4 运维绩效评估 (18)第十二章电信网络维护与升级发展趋势 (18)12.1 5G网络维护与升级 (18)12.2 云计算与网络维护 (19)12.3 人工智能与网络维护 (19)12.4 网络安全发展趋势 (19)第一章电信网络维护概述1.1 维护目的与任务电信网络维护是保障电信网络正常、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与任务如下:1.1.1 维护目的(1)保证网络设备的正常运行,降低故障率,提高网络可靠性;(2)提升网络服务质量,满足用户需求,增强企业竞争力;(3)保障通信安全,防止信息泄露和网络攻击;(4)优化网络资源配置,提高网络运行效率。
公司网络及硬件管理制度
![公司网络及硬件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c39f775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5a.png)
公司网络及硬件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与适用范围本制度旨在规范公司网络及硬件资源的使用与管理,保障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防范信息安全风险。
适用于公司所有部门及员工,对于所有涉及网络及硬件资源的管理活动均应遵循本制度。
二、网络资源管理1. 网络访问权限:根据工作需要分配网络访问权限,严禁未经授权访问、使用或更改网络配置。
2. 网络安全:安装并定期更新防病毒软件,防火墙等安全措施,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
3. 数据保护:重要数据应进行备份,并存储于安全的位置,防止数据丢失或泄露。
4. 网络监控:实施网络监控系统,对网络流量、异常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
三、硬件资源管理1. 资产登记:对所有硬件设备进行详细登记,包括型号、规格、购置日期、使用状态等信息。
2. 使用维护:定期对硬件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延长使用寿命。
3. 报废更新:对于损坏或过时的硬件设备,应及时报废并按需更新替换。
4. 责任归属:明确每项硬件设备的责任人,确保设备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四、违规处理1. 对于违反网络及硬件管理制度的行为,将根据情节轻重进行警告、罚款或其他纪律处分。
2. 对于严重违反规定导致重大损失的个人或部门,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监督与执行1. 本制度由信息技术部门负责解释和监督执行。
2. 各部门及员工应积极配合信息技术部门的管理工作,共同维护网络及硬件资源的安全稳定。
六、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如有变更,以最新发布的版本为准。
总结:通过上述制度的实施,公司可以有效地管理和保护网络及硬件资源,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降低因管理不善带来的安全风险。
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环境和业务需求。
公司电脑网络管理制度范本
![公司电脑网络管理制度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6b0838b0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79.png)
公司电脑网络管理制度范本一、总则为规范公司电脑网络使用,保障网络安全和数据完整性,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管理职责1. 信息技术部门负责公司网络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定期进行网络安全检查,确保网络稳定运行。
2. 所有员工必须遵守本管理制度,合理使用网络资源,不得利用公司网络从事违法活动或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
3. 对于违反管理制度的行为,信息技术部门有权采取必要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限制网络使用权限、调查违规行为等。
三、网络使用规范1. 员工应爱护网络设备,不得私自更改网络配置,不得擅自搭建网络服务。
2. 严禁访问非法网站,下载未经授权的软件或文件,不得传播病毒、木马等恶意程序。
3. 对于工作需要的特殊软件安装,需提前向信息技术部门申请,由专人负责安装和测试。
4. 员工应妥善保管个人账号密码,不得泄露给他人,定期更换密码以增强安全性。
四、数据保护1. 重要数据应做好备份,存储于指定的安全位置,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
2. 禁止在非公司设备上存储、处理公司敏感数据,以防信息泄露。
3. 对于涉及商业秘密的数据,应按照公司的保密规定进行处理。
五、网络安全防护1. 信息技术部门应定期更新防病毒软件,确保防护措施的有效性。
2. 员工应提高安全意识,不点击来源不明的链接或邮件,防止钓鱼攻击。
3. 发现网络安全问题时,应立即报告信息技术部门,并配合进行问题排查和解决。
六、违规处理1. 对于违反管理制度的行为,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严重者可能面临法律责任。
2. 信息技术部门应记录违规事件,作为员工考核和教育培训的参考。
七、附则本管理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由信息技术部门负责解释。
如有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之处,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移动网网络管理OMC系统功能技术规范V
![移动网网络管理OMC系统功能技术规范V](https://img.taocdn.com/s3/m/521a5a750242a8956bece4c1.png)
目 录 1范围 (2)引用标准 (3)符号和缩略语 ..................................................................................................................... 4 系统管理 ............................................................................................................................. 4.1 功能概述和分工 ................................................................................................. 4.2 用户界面管理功能 ............................................................................................. 4.3 OMC 软件管理 ...................................................................................................... 4.4 OMC 系统维护功能 .............................................................................................. 4.5 系统高可用性 ..................................................................................................... 4.6 系统可扩展性 ..................................................................................................... 4.7 系统稳定性 (5)故障管理 ............................................................................................................................. 5.1 故障管理综述 ..................................................................................................... 5.2 告警定义 ............................................................................................................. 5.3 告警呈现 ............................................................................................................. 5.4 告警操作 ............................................................................................................. 5.5 多模基站告警管理(仅适用于TD-SCDMA 和TD-LTE 网络) ................... 5.6 告警前转支持接口 (6)配置管理 ............................................................................................................................. 6.1 通用管理功能 ..................................................................................................... 6.2 配置管理对象 ..................................................................................................... 6.3 SON 功能 .. (7)性能管理 ............................................................................................................................. 7.1 性能管理综述 ..................................................................................................... 7.2 测量任务的管理 ................................................................................................. 7.3 性能测量数据管理 ............................................................................................. 7.4 性能门限管理 ..................................................................................................... 7.5 自定义性能指标管理 ......................................................................................... 7.6 对象模板管理 ..................................................................................................... 7.7 自定义性能测量数据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硬件软件网络管理规定
![硬件软件网络管理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ca1a8bbbb84ae45c3b358ce4.png)
硬件、软件和网络管理规定为了提高我院工程设计效率和保障设计质量,计算机及网络的广泛应用,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硬件管理1. 购置1.1 各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在年末提出本部门次年度须购置硬件设备的计划,报企业事务部。
企业事务部负责协调汇总并提出意见后,报院办公会议审批。
1.2 硬件的购置由企业事务部按院年度购置计划执行,申请部门提出功能要求后报企业事务部,由企业事务部进行综合询价后择优采购。
凡涉及硬件设备的报销都应由企业事务部负责,其他部门不得私自购置及报销,财务部负责监督执行。
一旦完成报销手续,财务部和企业事务部及时办理登记入库手续。
2. 管理2.1 指定院设备管理员负责硬件设备管理,其他任何人员不得私自拆卸更换设备。
2.2 各部门兼职管理员负责本部门内机器设备的日常管理,有关情况及时向院设备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通报。
2.3 设备发生故障,需要更换配件或维修时应由院设备管理员负责。
3. 档案3.1 企业事务部应建立设备档案,硬件一旦购置、调拨、报废应及时归档,现有硬件设备应及时上网公示。
3.2 院内的硬件调拨由企业事务部建议、部门间商定后填写《固定资产调拨单》,双方部门领导签字认可后报企业事务部和财务部办理调拨手续。
院外的硬件调拨需经过院长审批。
3.3 硬件管理人员应掌握设备的使用情况,保证设备使用的可靠性。
确认不能使用后,应及时填写《固定资产报废申请表》,送企业事务部和财务部并报院长审批。
二.软件管理1. 引进软件管理1.1各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在年末提出本部门次年度须引进软件的预算计划,报企业事务部。
企业事务部负责协调汇总并提出意见后,报院办公会议审批,批准后纳入次年度软件引进计划。
1.2引进软件的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及年度预算计划,填写《引进软件请示单》,明确引进软件的用途、功能、数量和报价。
1.3院技术质量部对需引进的软件,应从先进性和使用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技术评审。
技术评审依据软件在同类产品中的先进性、需求状况,结合专业发展规划、专业设计使用标准化、软件使用频率、软件的使用环境、使用保障需求等因素。
传输网设备(ASON)(非新建平面)技术规范书(专用部分)(2023版)
![传输网设备(ASON)(非新建平面)技术规范书(专用部分)(2023版)](https://img.taocdn.com/s3/m/de9afa65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79.png)
(ASON)俳新建平面)技械范书(专用部分)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2021年12月ASON设备技术规范书使用说明1.本技术规范书分为通用部分、专用部分和技术规范书使用说明。
2.技术规范书通用部分分为总则、工作范围、应遵循的主要标准、使用条件、技术要求、试验及验收、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企业VI标识、技术文件要求、0 监造、包装、储存、运输、安装及质量保证、和设计联络会和技术培训等内容。
技术规范书通用部分为统一格式及内容,原则上不得更改。
3.技术规范书专用部分分为工程概述、设备详细技术要求、投标方技术偏差和设计图纸提交要求等内容。
4、技术规范书专用部分中红色字体的内容,项目建设单位应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及需求进行修改;其它内容,项目建设单位原则上不得更改。
ASON设备技术规范书使用说明 (2)一、工程MiS (4)1.1工程概况 (4)1.2使用条件 (4)二、设备详细技术要求 (4)2.1专用技术条件 (4)2.2供货需求及供货范围 (6)2.3.标准技术特性参数表 (17)2.4投标设备板件通用情况表 (32)三、投标方技术偏差 (34)3.1投标方技术偏差 (34)3.2投标方需说明的其他问题 (34)四、设计图纸提交要求 (34)1.1光纤路由方案 (36)1.2业务承载 (36)1.3时钟同步 (36)一、工程概述1.1工程概况本技术规范书采购的设备适用的工程概况如表1.1所示。
工程方案说明详见本规范附录A,投标方需根据附录A工程情况提供详细技术方案。
1.2使用条件投标单位根据“技术规范书通用部分”第4章使用条件相关要求进行应答。
表1.2设备外部条件一览表(投标方填写)二、设备详细技术要求2.1专用技术条件2.1.1本工程所投ASON设备安装机柜必须无特制要求,设备(含子框和扩展上框)能够安装于一面2200 X 600 X 600或2200 X 800 X 600标准机柜中。
2.1.2本工程配置的ASON设备须包含ASON功能的所有软硬件及永久软件授权,投标方需免费配合开通ASON功能。
{技术规范标准}网管接口技术规范
![{技术规范标准}网管接口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ab8edefc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d6.png)
{技术规范标准}网管接口技术规范网管接口技术规范是为了确保网络管理系统与网络设备之间的互通和互操作而制定的标准。
本文将从接口定义、接口类型及标准、接口规范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接口定义接口是网络管理系统和网络设备之间进行通信和数据交换的关键部分。
通过接口,网络管理系统可以获取网络设备的信息、监控网络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配置管理和故障诊断等操作。
因此,网管接口技术规范对接口的定义进行了详细说明,包括接口的功能、接口的参数和接口的协议等。
二、接口类型及标准网管接口技术规范规定了不同类型的接口和相应的标准。
常见的接口类型包括物理接口、逻辑接口和软件接口等。
物理接口用于连接网络管理系统和网络设备的物理介质,如网线、光纤等;逻辑接口用于实现不同设备和系统之间的逻辑互连;软件接口则是通过软件的方式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
接口标准是指接口设计和实现的规范要求。
网管接口技术规范明确了不同接口类型的标准,例如物理接口的连通性、传输速率和传输距离等要求;逻辑接口的接口协议和数据格式等要求;软件接口的通信协议和接口调用方式等要求。
这些标准的制定可确保网络管理系统与网络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
三、接口规范接口规范是指接口的使用和配置规则。
网管接口技术规范给出了接口规范的详细要求,包括接口的命名规则、接口的使用限制以及接口的配置方法等。
这些规范的制定有助于提高网络管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简化了接口的使用和管理过程。
对于物理接口,接口规范要求对接口进行正确连接和布线,并保证接口的物理连通性。
此外,还要求定期进行接口的巡检和测试,以确保接口的正常运行。
对于逻辑接口和软件接口,接口规范要求对接口进行正确配置和管理,包括设置接口的参数和属性,定义接口的消息格式和结构等。
同时,还要求编写相应的接口文档,以方便其他系统和设备进行接口调用和集成。
四、总结网管接口技术规范是确保网络管理系统与网络设备之间互通和互操作的重要标准。
通过明确接口的定义、接口的类型及标准以及接口的规范,可以提高网络管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简化接口的使用和管理过程。
学校网络安全技术规范
![学校网络安全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b43987f8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6c.png)
学校网络安全技术规范在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在学校教育中,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网络的普及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和挑战,学校网络安全技术规范的制定与执行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学校网络安全技术规范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具体规定。
第一、学校网络的保密性网络安全的首要目标是保护信息的保密性,特别是涉及到学校师生的个人隐私。
学校网络安全技术规范应该明确规定对敏感信息的保护措施,包括加密传输、访问权限和数据备份等。
这些规范可以保证学校网络中的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取或滥用,从而维护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
第二、学校网络的完整性学校网络安全技术规范还需要确保网络的完整性,即防止网络被未经授权的修改或篡改。
通过合理的网络拓扑设计、安全设备的部署以及流量监测,学校网络可以有效地防止潜在的安全威胁和攻击,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第三、学校网络的可用性除了保密性和完整性外,学校网络安全技术规范还要关注网络的可用性。
这包括提供高速稳定的网络连接、及时修复网络故障以及预防网络拥塞等措施。
学校网络应该能够满足师生的学习和工作需求,并且能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
第四、合法使用网络资源学校网络安全技术规范应明确学生、教师及其他使用者在使用网络资源时的合法权益和责任。
所有使用者都应明确知晓使用网络资源的限制和约束,不得利用学校网络从事非法活动,如网络攻击、传播虚假信息等行为。
同时,学校应建立健全的网络使用管理制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第五、网络安全教育与培训学校网络安全技术规范的执行不能仅仅依靠技术手段,还需要加强学生、教师和其他使用者的网络安全意识。
学校应该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与培训,提高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让他们能够正确地使用网络资源并能够应对潜在的网络风险。
第六、网络威胁应对与处置面对不断演进的网络威胁,学校应制定相应的网络威胁应对与处置策略。
这包括建立有效的安全事件响应机制、实施安全漏洞管理、定期进行网络安全演练等。
网络运行管理规范
![网络运行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e29fb4bbec3a87c24028c4d4.png)
网络运行管理规范第一章总则为了加强网络管理,提高网络服务质量,更好地为临床、教学、科研管理提供高质量的网络传输服务。
同时也为了网络中心更好地与其他部门协调工作,明确网络运行人员的工作范围、工作内容、工作职责,特制定本网络运行管理规范,供网络运行管理人员参照执行。
第二章网络运行网络运行主要包括医院各科室的运行、监控、维护和管理工作,负责保存和维护网络运行的各种工作日志,具体工作内容和要求如下:一、工作内容网络中心在各楼层的机房设备管理、主干节点管理、网络故障管理、网络运行日志管理、设备配置管理、网络设备维修与更换、网络异常处理、IP地址规划分配与管理、设备端口分配与管理、VLAN划分与分配、文档资料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网络用户管理、网络管理系统的使用与维护等。
二、主干设备管理对于分布在各建筑物内网络配线间的主干设备,做到每半年巡检一次,检查电源情况、设备运行状态、通风散热情况等,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
三、设备配置管理设备配置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设备分配和安装,对安装在各处的网络设备登记,建立设备分布台账,详细记录各设备的型号、硬件配置、软件版本、购置日期、安装日期、使用单位、负责人、设备保修等信息;(二)建立各设备的配置信息电子档案,历次配置更改记录、密码信息、设备标识、IP 地址,配置更改时间、修改人员等,建立设备配置文档。
(三)对于分布在各楼宇的网络设备应安排专人对设备的配置进行维护和更改。
四、IP地址的规划、分配与管理(一)根据各用户对IP地址的需求,规划制定IP地址的分配方案,分配方案要有一定的余量,对于不足的IP地址应及时以书面形式申请。
(二)建立IP地址分配文档,详细记录IP地址对应的MAC地址、使用单位、VLAN信息、使用人、机器位置、接入位置、分配日期等。
(三)对已分配的IP地址能够方便的查询、收回、禁用和开通。
五、VLAN的划分和分配根据需求,合理划分不同的VLAN,包括全局VLAN、局部VLAN、管理VLAN、互联VLA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管理软件专用技术规范目录1、标准技术要求 (3)1.1 网络管理软件选型技术要求 (3)1.1.1 数据采集 (3)1.1.2 数据分析处理 (9)1.1.3 统一告警 (11)1.1.4 策略的配置及管理 (12)1.2 集成接口的功能及性能要求 (13)1.2.1 与信息运维综合监管系统数据总线的接口 (13)1.2.2 与统一信息库接口 (14)1.2.3 与统一展现的接口 (15)1.3 系统自身管理功能 (15)1.3.1 系统自身管理 (15)1.3.2 用户管理与权限控制 (16)1.3.3 操作日志管理 (16)1.3.4 安全控制 (17)2、项目需求部分 (17)3、投标人响应部分 (17)3.1 投标人技术偏差表 (17)3.2 销售方式表 (17)3.3 用户使用情况证明表 (18)3.4 投标人提供的试验检测报告表 (18)1、标准技术要求1.1 网络管理软件选型技术要求1.1.1 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模块采集来自各级电网公司信息网上所有网络设备的配置、运行、性能、告警等数据,通过对采集的数据的分析处理,为企业提供一体化信息系统监测管理的自动化手段。
采集的数据在自身产品中存储、缓存时,需明确说明数据存放格式及数据库或文件类型。
应答人提供产品支持采集的网络设备、数据库、中间件、通用应用等的最大承受量,以及产品能够支持采集对象的类别范围。
1.采集方式采集产品需要支持以下两种采集方式,并根据工程经验给出两种采集方式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建议和配置方案。
1)Agent采集a)功能通过在被管对象上安装agent方式,在各种API、系统和应用层次的调用中收集数据,对日志文件进行解析,并连线其它专有数据存储。
所收集的信息被反馈到中央监控服务器上,把结果归类制成表格,检测阈值和报警,再把结果传送给最终用户。
数据采集要求支持以下主要功能:●支持动态采集策略定义根据使用情况自动或者手动调整数据获取的周期、范围和方式等策略。
●采集器支持汇聚采集具有灵活的分布式部署机制,可以实现汇聚采集也可以进行单独采集。
●高效的采集设计尽可能少的占用被管对象资源进行数据采集。
●数据预处理采集器经过预加工实现数据的过滤加工。
●支持自定义采集脚本开发不修改代码的前提,实现非标数据的自定义采集●数据的缓存实现一定时间窗口内的性能数据实时缓存,提高系统效率b) 性能Agent采集方式实时可靠,对网络的带宽要求也较少,对主机的影响应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以内:CPU占用不超过3%、内存占用50M以内、磁盘占用100M以内。
c) 数量明确说明对单台主机设备上的配置数据、性能数据、数据库相关数据、中间件相关数据采集时,agent的部署方式和数量。
2)无代理采集a) 功能无需安装任何程序,通过标准的接口或者协议方式获取部分监测数据。
中央管理服务器在基础架构中取样调查,通过公布的API、系统和应用界面来收集可用性和性能的信息。
同基于代理的方案一样,通过系统管理控制面板,把实时和历史统计数据、警报和衡量尺度传送给最终用户。
数据采集要求支持以下主要功能:●支持动态采集策略定义●根据使用情况自动或者手动调整数据获取的周期、范围和方式等策略。
●采集器支持汇聚采集●具有灵活的分布式部署机制,可以实现汇聚采集也可以进行单独采集。
●数据预处理●采集器经过预加工实现数据的过滤加工。
b)性能无代理采集通过轮询等方式实现,实时性能较低,未部署于监管设备的运行方式,对网络带宽的占用也相对提高。
同时对被监管设备资源的占用也基本可忽略。
2.监管范围1)网络设备以SNMP、Syslog、NetFlow等标准协议方式,采集网络设备的性能、配置、告警数据、网络拓扑和流量数据。
●支持SNMPv1、v2、v3标准,采集器通过查询(Polling)和自陷(Trap)相结合的方式获取被管设备的性能数据、事件数据、配置数据和网络拓扑。
●支持标准格式的Syslog数据采集,并通过自定义开发支持非标的网络设备。
●通过Netflow、Sflow 等流量采集机制,采集网络设备的流量数据。
●支持Telnet、SSH和FTP等无代理方式的数据采集。
通过脚本开发实现可配置的数据采集。
2)对设备的采集和解析要求详细罗列现产品可采集分析的设备种类、型号清单,尽可能减少现场二次开发实施工作量。
3)配置数据采集要求采集网络设备的基础配置数据,送入数据总线。
4)性能数据采集要求网管监控管理模块能够定时采集网络设备的性能信息,并提供接口将原始数据转发至数据总线。
5)事件数据采集要求Syslog、SNMP方式采集的网络设备事件数据,提供接口将原始数据送入数据总线。
6)网络拓扑采集要求●采集、计算出网络的拓扑结构,包括三层IP和二层物理连接拓扑图,还可以生成网络应用层的多种拓扑视图,包括VLAN、HSRP、OSPF等视图。
●迅速搜索整个网络内的所有节点、自动勾画出设备间的冗余连接、备份连接、均衡负载连接等,对网络拓扑图实时更新。
●通过监听监听动态路由协议信息的方式实现动态路由协议的视图生成。
●拓扑发现的条件包括:特定网段条件,网元类型条件等。
●支持物理拓扑发现和逻辑拓扑发现。
●对于已经发现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子网能够进行再次发现。
提供拓扑图元数据结构,并提供开放的拓扑数据接口供展现层使用。
7)主机、数据库、通用应用和中间件对主机、软件与通用应用的采集要遵循以下技术指标:●面向对象的IT组件模型数据采集层应该以面向对象方式提供统一的,描述、收集、存储和提供IT基础设施组件信息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方法,通过属性形式暴露IT组件的信息和组件间的关系,通过方法暴露IT组件支持的功能操作(如开/关端口),以事件形式通知IT组件状态变化,从而向基于它的上层应用隐藏IT组件所支持管理协议的差异。
●统一的数据获取接口通过统一的接口提供IT组件的信息,隐藏各具体管理协议的细节,上层应用可以方便地使用接口获取数据而无需关心具体协议的细节(如用户名、口令等)。
●多管理协议支持可以支持使用SNMP、WMI等多种管理协议从IT基础设施环境中获取IT组件的信息,便于用户根据环境选择相应的数据采集方式。
●可扩展的IT组件支持数据采集可以通过配置方便地扩展出对新类型IT组件的支持,对于IT组件的性能属性数据,可以根据不同的取数方式扩展出对应的数据提供者,并且不影响已部署应用。
IT组件模型提供采集扩展体系框架(Plugin Framework),符合数据插件要求的数据采集器,均可以部署到系统中,完成相应的采集任务,数据插件为用户提供二次开发接口。
●支持分布式数据采集贴近管理对象的分布式管理数据采集对管理的效率与功能的提升有极大意义,减低网络和管理服务器的负载。
分布式数据采集将被监控的对象分成若干个集群,每个集群都有负责采集监控信息的可分布布署的数据采集器,每个可分布布署的数据采集器分布监控集群中的IT组件,按照一定的频度,从负责的监控集群中采集监控信息。
●智能化网络访问控制数据采集层能根据使用情况自动调整数据获取的网络请求发送,根据访问概率、信息性关联等进行数据预取和缓存控制,提高数据访问速度。
●灵活的采集调度数据采集层支持灵活的采集事件调度,支持根据上层应用策略从10秒级别到1小时的自适应数据采集周期,并能够自动重用、合并已获取的性能数据,减低网络负载。
●提供开放API及函数接口允许用户通过网管(综合网管)系统提供的API、函数进行二次开发,将应用软件的报警信息发送到统一监控中心,实现统一报警采集的范围:●主机的性能、配置和告警数据。
●应用的性能、配置和告警数据。
●数据库的性能、配置和告警数据。
●中间件的性能、配置和告警数据。
8)业务应用应用监测数据采集实现业务应用的可用性和性能状态,与底层IT平台部件和业务部件关联起来,可以把业务应用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以业务为中心,驱动IT系统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在提高IT效率的同时推动业务价值的形成。
需采集的业务数据主要包括:业务系统的KPI数据,包括业务可用性、业务性能指标业务系统的关键质量指标KQI数据,包括业务系统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
9)应用拓扑●获得对业务应用及其支持性跨层基础架构的全面可视性●自动创建和维护各种应用地图,这些地图可以表达各种配置项(CI)、其深层配置以及运行时刻相互关系●利用无代理发现技术,快速取得结果●利用开放应用编程接口(API),与多种操作管理解决方案高效共享应用地图1.1.2 数据分析处理1.事件数据分析处理事件处理是实现对基础设施事件、应用系统事件的集中处理,包括基础设施监控事件、应用系统监控事件的集中处理。
2.性能数据分析处理1)性能统计分析性能数据存储在系统中,系统应能对定期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结合信息网中管理资源的构成情况,将收集到的性能数据通过一定的算法进行分析和处理,以此来反映信息网的性能质量。
2)流量分析网络支撑业务应用的运行,需要提供足够的带宽资源以支持关键应用的运行,因此对网络带宽、性能、可预测的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管理人员需要了解网络的应用流量分布,从而掌握网络上运行的详细数据,为网络优化和扩容提供依据。
3)性能监测管理系统应提供被管理对象的性能参数的外部查询接口,支持不同间隔的查询,查询条件包括:A.被管对象(指定的设备,如网络设备可具体到设备端口);B.监测周期;C.要监测的性能参数如CPU利用率、内存占用率等;系统应支持随时启动、停止对被管对象的性能参数监测,提供阻塞式和非阻塞式查询接口,以便上级系统的灵活、主动查询。
4)性能数据管理在每次性能报告周期到达后,系统应能够获取到相应的性能数据,并应将性能数据保存到数据库中,性能数据包括如下内容:a.测量对象;b.具体测量属性及其值;c.测量周期;d.本次测量间隔的结束时间。
性能上报到系统以后,系统需要对各类性能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并提供以下数据管理功能:a.性能数据查询:可查询所有采集的各类性能数据。
系统应提供性能数据的历史记录,支持通过逻辑名称进行查询和统计,保证历史记录数据的连续性。
b.性能数据备份:系统数据库中存储的性能数据定期或按照要求导出备份到指定的外围存储介质中。
备份的性能数据应可以用来制作性能报表,或系统遭到破坏时用于系统恢复。
c.性能数据删除:可将已备份的或不再需要的性能数据进行删除,可以指定要删除的数据的条件。
5)性能门限管理●设置性能门限设置性能门限是管理员设置相关性能数据的门限,当收集到性能数据后,应自动根据当前性能指标值或其运算值与预先定义的性能门限进行比较,当超越定义的门限时,会向用户发出相应的越限告警;一旦回到正常值范围,这个告警会被自动地清除。
●查询/修改性能门限用户可查询/修改性能门限参数。
●越限告警的上报当收集到的性能数据值超越定义的门限时,会向指定人员发出相应的越限告警,告警参数包括:告警源、告警时间、告警级别、告警原因、逾值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