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概论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国际政治学概论最新版课件第4章

国际政治学概论最新版课件第4章
3.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国际政治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其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在国际政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不平衡,是国际政治体系和格局不断变化发展的根本原 因。
5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版)
11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国家利益及其内涵
4.国家利益的构成 根据国家利益的不同组成部分的重要程度,可将其分为主要利益和次要利益; 根据国家利益的时效性,可将其分为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 根据国家利益的适用程度,可将其分为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 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是从国家的安全、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四个方面来界定。 (1)安全利益。安全利益是一国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一国最核心的利益。 (2)经济利益。经济是一国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力量。国家的经济利益是国家利益的基本内容,也是维
1.国家利益的抽象性与具体性 (1)国家利益的抽象性。从国家利益的定义可以看出,国家利益并不是指单个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
也不是这些单个阶级和社会集团利益的相加,而是一个国家、民族内各种阶级、阶层和集团利益的综合, 是各种利益中的共同利益,是这些共同利益的抽象。国家利益是民族国家内部各种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要 素的综合或抽象。
2.国际行为体的互动推动了国际政治的发展 国际行为体的互动对于国际政治的发展的作用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际行为体的互动推动了现代国际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国际行为体的互动决定了国际政治的基本特征。 第三,国际行为体的互动形式是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
3.国际行为体的相互作用主要是利益和权力的互动 国际行为体在国际政治中的互动行为是以利益目标为根本出发点的。国际政治中的互动行为,实质

国际政治学概论最新版课件第8章

国际政治学概论最新版课件第8章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经济全球化及发展
第三个时期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这一时期的全球化进程又可以细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 第二个阶段是从石油危机爆发到苏联解体。 第三个阶段是从冷战结束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第四个阶段是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
全球化行为。就其政策本质来讲,逆全球化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去全球化”,即对商品、资本、人员 的自由流动施加限制。
从区别的角度,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反全球化是一种运动,而逆全球化是一种现 象;反全球化是一种民间社会力量作用的非政府行为,逆全球化则是一种直接产生影响的政府行为。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交往等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世 界范围内埋下若干发展的“苦果”。这些“苦果”在经济繁荣时期被掩藏,在世界经济出现危机、下行 发展的时候便暴露出来,在危机爆发之际成长成熟,使世界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凸显。
济全球化主要指商品、技术、信息、服务和资本等要素跨国和跨地区的流动,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 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其突出的表现是生产、贸易和金融的全球化。全球化的基础是经济的全球化,但经 济全球化必然对包括政治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
2.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一般认为作为一种本质现象的经济全球化起源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并
(5)经济货币联盟不仅要在成员方之间实现商品、资本、服务、人员的自由流通,还要在货币和财 政政策上实现协调一致。
3. 区域化的政治发展进程 从政治学的角度对区域化程度进行测量,最简单的方法可以通过区域组织的决策程序进行衡量。 根据赫特和索德伯姆的理论,从纵向看,区域从松散的联系向实体化的发展依次存在着前区域地区、

国际政治学概论ppt4

国际政治学概论ppt4

第四章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第一节国际行为主体的一般特征一、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什么是国际行为主体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具体由四个特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2、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3、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4、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

二、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类型关于国际行为主体的三种观点1、一元主体论(国家)2、二元主体论(国家和非国家)3、多元主体论(国家、集团、国际组织、国内组织、个人等)国际行为主体内涵的扩大与认知首先,传统的国际关系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充,国际政治越来越多地被世界政治所取代,主权国家不再是国际社会的唯一角色;其次,对非国家行为主体的认识进一步扩大,不仅是政府间国际组织,而且包括一些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第三,由于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传统的经济实体也日益被视为国际政治行为的主体。

第四,强调个人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个人也日益被视为重要的国际政治行为者。

三、国际行为主体的形成与发展1、国家间政治与国家行为主体封建社会的君主城邦国家之间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社会。

因此,当时的国家并不能称之为国际行为主体。

1648年欧洲的威斯特伐利亚公会后,以主权国家为单位的国际关系体系逐步确立,国家已经成为国际行为主体。

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乃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国际社会的基础建立在国家间政治的基础之上,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行为主体。

2、跨国政治与跨国行为主体跨国政治作为国际政治的组成部分,是在国家间政治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随着国际政治的不断变化而逐步发展。

以跨国组织形式出现的非国家行为主体或跨国行为主体也随之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跨国政治行为只是局部地或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并发挥作用,而且基本上是在国家的控制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跨国政治快速发展。

不仅跨国行为主体的数量迅速增多,而且其职能作用也不断加强,从而使跨国政治成为当今国际政治中的一个新的内容。

国际政治学概论ppt5

国际政治学概论ppt5

第五章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第一节国际政治的一般动力一、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政治的根本推动力1、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2、生产力发展是政治产生和发展的动力3、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国际政治的发展二、世界基本矛盾的运动对国际政治的影响1、自由竞争时期的世界基本矛盾导致了民族国家体系的建立2、垄断时期的世界基本矛盾导致了不断升级的帝国主义战争3、二战以后的世界基本矛盾变化导致了国际关系的错综复杂三、国际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1、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国际社会。

2、国际行为主体与国际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

3、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矛盾运动是推动国际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

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国际关系的不断发展。

第二节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一、国家利益的内涵及其构成●帕麦斯顿勋爵(子爵)(Palmerston, Lord, Viscount, 1784-1865),全名:亨利·约翰·坦普尔, Henry John Temple,(曾任三届外交大臣,两届首相,1830-1865)“国家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索尔兹伯里侯爵(Salisbury, 3rd Marquess, 1830-1903) ,罗伯特·阿瑟·加斯科因·塞西尔, Robert Arthur Gascoyne-Cecil,(曾任三届英国首相,四届外交大臣,1878外相,1886-1902首相)“国家之间唯一永久的纽带就是不存在任何利益的冲突”●汉斯·摩根索:“只要世界在政治仍由国家构成,那么在国际政治中,实际的、最后的语言就只能是国家利益”。

1. 政治国家、民族国家与国家利益政治国家(state)与民族国家(nation)并不完全相同,两者在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中具有不同内涵的概念。

前者是“由一个政府领导的有组织的政治共同体”;后者是由“具有一个或多个民族组成并拥有一定领土和政府的人类共同体”。

国际政治学概论最新版课件第5章

国际政治学概论最新版课件第5章
国际干预可以分为联合国体系内的干预和联合国体系外的干预。 3. 集体安全
所谓集体安全,就是以集体的方式威慑或制止侵略,从而保障国家安全的设想与原则。 根据集体安全理论,一国如果侵犯其他国家,必然遭到其余所有国家的反对和制约,从而使任 何侵略行为遭到失败,使潜在的侵略意图得到抑制。集体安全方案包含两个原则:威慑原则 和普遍性原则。
10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版) 政治学系列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编21世纪
国际冲突的类型
根据观察问题的不同角度,我们可以把国际冲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从冲突的内容上区分
国际冲突在国际政治中的各个问题领域都有显现,但是主要集中在政治、军事、经济 等领域。
政治冲突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非暴力手段。经济冲突可以发生在国际贸易、投资和 金融等各个领域,因而具有更加复杂多样的形式。军事冲突则是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的国际冲突形式,包括战争,也包括不构成战争状态的军事对抗行动。
相互作用,是国际行为体之间由于所追求的利益和目标的不同而处于自觉地对立之中的相 互行为和相互活动。
2. 国际冲突的本质 国际冲突具备冲突内涵的一般规定性。国际冲突是一种以对抗性或敌对性为主要特
征的国际相互作用形式,是国际行为体之间有意识的对抗性活动。 国际冲突对冲突各方的身份有着特殊的规定,即国际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冲突。国际行
01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编21世纪
国际行为与国际政治互动
4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版) 政治学系列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编21世纪
国际行为及其产生与发

1. 国际行为
国际行为是指国际行为体的对外行为及相互行为,它是人类政治生活发展的必然产物

国际政治学概论(课件大纲)

国际政治学概论(课件大纲)

导论: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一、国际政治学概念二、国际政治学研究对象三、国际政治学研究方法一、国际政治学概念1.什么是国际政治?汉斯·J·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国际政治像一切政治一样,是追逐权力的斗争”。

昆西·赖特:国际政治是“一门艺术,它影响、操纵或控制世界上的一些重要团体。

促进某些团体的目的的实现,反对其他团体的相反目的的实现”。

梁守德:“国际政治,指的是行为体间围绕权利、权力和利益实施外向决策的活动及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是全球范围内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强权与民主、人权与主权、剥削与发展、结盟与不结盟、动乱与秩序等现象的关系的统称。

”周敏凯:国际政治“是由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多种国际行为体,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与相互作用,以及形成的各种联系”。

王逸舟:“国际政治”是相对于“国内政治”而言的,但理解上又有多义:一种是指国家之间的政治,英文里叫“politics among nations”,通常是指代表不同民族的政府之间的政治,如外交、国家贸易、势力均衡、相互宣战等;另一种是指存在于国际社会并且作用于这个特殊社会的各个国家的政治,英文为“international politics”,这种政治的参与者较多,不止有国家、民族、政府,更有众多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如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生态组织、恐怖组织等,它的重点不在国家(政府)层面,而在世界共同体(国际社会)。

我们不妨将前一种称作狭义的国际政治(又叫“国家间政治”),后一种则为广义的国际政治(也可叫“世界政治”)。

2.什么是国际政治学?周敏凯:国际政治学是一门研究主权国家及其他国际行为体,为实现一定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相互作用与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独立学科。

教材观点: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章 国际体系 PPT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章 国际体系 PPT
3
第四章 国际体系
第一节 什么是“国际体系”?
一、定义: 行为体参与各种不同的国际互动,
作为一种基于目的和有意义的行为, 总是要解决一定的问题。作为体系的 界定性标志,“问题”构成了一个体 系不同于其他体系的主要区别。行为 体进行互动所围绕的问题是会随着时 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欧洲一体化的进 程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15
第四章 国际体系 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
三、权力的影响因素:
领土与地缘因素。大国通常拥有 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军事上的 回旋余地。地理位置对于一些国 家来说是永久性的有利条件。
16
绪论:世界体系的形成和演变
---
领土:
七俄世 百罗界 多斯上 万,最 平面大 方积的 公一国 里千家 。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0.44平方公里
华尔兹认为权力可以提供四个方面的利益:(1) 保持自主;(2)增大行动自由:(3)获得更大 的安全回旋空间;(4)在国际社会中得到更大影 响力。
12
第四章 国际体系 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
一、权力的概念:
3.与权力相关的几个概念:影响,权威,暴力 影响是指一个行为体改变其他行为体的行为的能力。 权威是最重要的一种非强制方式,是指行为体在不使用 强制或者威胁使用强制的情况下,权力是其他行为体自 愿接受其命令的一种能力。 暴力是强制其他行为体接收其影响的能力,是行为体实 施其影响的最暴烈的方式。
14
第四章 国际体系 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
二、权力的分类:
潜在权力:是指一个国家基于其有形或无形资源 而具有的决定事态结果的可以预测的能力。 现实权力:是指一个国家实际运用其有形与无形 资源决定其他行为体行为的能力。 有形权力:通常指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如领土、 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军事力量等。 无形权力:指触及不到的东西,主要指制度上和 心理上的东西,如政治制度、智力因素、意志、 士气等。

国际政治学概论最新版课件第2章

国际政治学概论最新版课件第2章
国际政治格局与国际政治秩序之间的关系 国际政治系统与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版) 政治学系列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编21世纪
目录
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第二节 征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
第三节 单元
国际政治系统与互动
3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版) 政治学系列教材
01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编21世纪
二是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斗争的时期——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到1945年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三是两大社会体系、多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在一个统一的国际体系中并存、竞争、共处
的时期——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
四是多极化与多元化发展时期。
2.国际体系发展变化的原因
国际体系自形成之日起就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但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演变速度更
7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编21世纪
政治学系列教材 国际体系产生的历史条件与形成
1.国际体系产生的的历标史志条件
国际体系的形成绝非偶然,而是具有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 首先是两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
其次,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是又一重要因素。
最后,殖民政策的出现是国际体系形成的决定性条件。
1.国际政治系统是单元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国的政治发展对国际社会的依赖日益加重,国际政治系统就成为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
环境因 素,制约着国家政治的发展方向、方式和水平。不仅如此,国际政治系统的结构发生 变化,国家的发展战略、目标和进程也会发生变化。
2.国际政治系统的结构决定着单元的地位 在一定格局中国家的排位和次序是由结构所确定的,在单极格局中,处于霸权地位的大

PPT教程: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三版)

PPT教程: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三版)

二、新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的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国际政治研究开始了新的起步。但是,“文化 大革命”使中国刚刚开始的国际问题研究受到严重损害。直到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才重新出现了生机,并开始朝着 建立中国自己的国际政治学科体系和国际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方向前进。
中国的政治领导人和学者在下述几个研究领域和理论问题上作出了重要 贡献:
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国际政治学又是一门更综 合、更宏观的学科。 ●国际关系史 ●外交学 ●国际法学 ●政治学(狭义的、一般政治学)
国际政治学概论
2、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 的政治相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国际社会 ●行为主体 ●政治关系 ●一般规律
冷战的结束加快了建构义的兴起,使建构主义与新现实主义、 新自由制度主义开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建构主义的核心命题包括:(1)国际体系的结构包括物质结构 和社会结构两个方面。(2)认同是利益的基础,认同构成利 益和行为。(3)国际政治行为体和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构成 关系。
第四节 中国的国际政治学理论研究
2.列宁的民族殖民地理论 (1)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的区分。 (2)殖民地对帝国主义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意义。 (3)民族自决权原则。 (4)帝国主义时代的民族战争。
国际政治学概论
四、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1.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说
(1)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 (2)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落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现实主义的理论中,权力和利益是两个最核心的概念。汉 斯·摩根索的“以权力限定利益”的公式以及“现实主义六 原则”乃是其最典型的代表。

国际政治学概论课件

国际政治学概论课件

国际政治学概论课件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一讲国际政治行为体本讲主要内容一、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二、国际政治中的国家行为体三、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主权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国际政治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民族国家非国家行为体:[1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建国际组织[2宗教组织[3个人[4政党[5政治运动[6跨国公司1.国家行为体(一)国际政治中的国家概念(二)国家的分类(三)国家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特征一、国家行为体概说1,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主角的并不是任意的国家,而是民族国家,或者说是主权国家早期的国家现代的国家2,主权国家最先产生于欧洲,它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有关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和延续主权国家的基本特征传统的观点:居民、领土、政权组织、主权现代的观点:认同、忠诚4,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自然因素思想观念因素制度因素 5,国家的基本政治职能维持秩序分配资源作为认同的核心国家的类型1,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经济上的差异军事上的差异人口规模上的差异民族构成上的差异2,国家分类的多样性能力标准:强国与弱国意识形态标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宗教标准: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佛教文化标准:亨廷顿的观点民主标准:民主与专制其他标准三、国家主权1,主权概念的提出布丹霍布斯格劳秀斯卢梭2,主权概念的二重性主权与国家内部政治和法律上的权力相关主权与其他国家的权力相关3,主权的两个组成部分对内主权对外主权所谓国家主权(sovereignty)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国家主权的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内的最高管辖权。

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或事物以及领土以外的本国人实行最高的统治权。

这是国际法已经确认的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的具体体现。

2、对外的独立平等权。

即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性,排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

国际政治学概论ppt6.doc

国际政治学概论ppt6.doc

第六章国际行为的基本形式第一节国际政治行为一、国际行为及其产生1、国际行为的概念国际行为是指国际行为主体的对外行为及其相互行为。

2、国际行为的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前,国家的对外行为和对外交往是有限的、局部的、偶然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整个世界从经济上和政治上联成一体,国家的对外行为和相互行为成为国际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M际行为的基本方式1、外交方式,即各国政府通过某驻外使节或政府官员通过谈判和协商来调整和处理国家间的相互关系。

2、经济方式,即通过制定和实施一定的经济政策,采取某种经济行动,影响他国的对外行为或相互关系。

3、军事方式,即通过对外实行暴力或威胁使用暴力来支持或打击特定的行为对象。

4、文化方式,或称为信息手段,即通过宣传媒介或其他宣传方式,影响对象国的公众舆论或公众思想,来向该国政府施加压力,借以影响该国的对外行为。

二、国际行为的基本特点1.为一定的利益和目标服务的2.在一定的范围或领域A进行的3.以一定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基础的第二节国际冲突及其解决一、国际冲突(international conflict)的内涵1、国际冲突的内涵国际冲突是指行为主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对抗性相互行为。

是行为主体由于所追求的利益和目标不同而处于自觉的对立之中的相互活动。

2、国际冲突与国际竞争国际竞争是指各行为主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竞赛或争胜。

冲突更多地意味着0标和利益的直接对立和交锋,具有某种直接对抗性,大都以零和结局为基础;竞争则更多地是一种攀比、超越和追赶的状态。

一国的目标实现可以不影响他国的利益竞争状态下0标实现的一般形式冲突状态下目标实现的一般形式二、a际冲突的类型1.从冲突的內容或领域上区分: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冲突等不同形式。

2.从冲突的性质上区分:局部的/全面的;内部的/外部的:根本的/次要的等类型。

3.从冲突的表现形式区分:语言象征性/实际行动;非暴力/暴力冲突等形式。

国际政治学概论最新版课件导论

国际政治学概论最新版课件导论

8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国际政治学的思想理论渊源
国际政治学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但是它的思想理论渊源可以追溯至近代,甚至是古代。在 古代中国思想家的著述中,孔子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孟子的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以及古人 “止戈为武”“和为贵”“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等思想至今对我们仍 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9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国际政治学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是“20世纪风云的产儿” 自形成至今,国际政治学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1. 国际政治学的初创阶段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政治学主要处于初创阶段。 首先是组织机构的大发展,即各种类型的国际研究机构纷纷建立。 其次是各国大学、学院中的国际政治教学研究机构大量涌现,国际政治学的课程有了明显的发展。 最后是开始出版了一些国际政治的教科书和理论著作。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系统论的方法,这在目前已经普遍地为人们所接受 和采用,它包括: (1)整体性原则,即要求把研究的对象纳入它所属的整体,从整体来认识和对待; (2)相互联系性原则,即强调整体内的各部分、各要素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 (3)有序性原则,即整体内部各部分、各要素的联系是有一定的结构和规律的; (4)动态性原则,即整体、部分、要素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绝非静止不变的; (5)定量化原则,即它们的运动变化都可以用一定的数量表现出来。

《国际政治学概论》ppt-word版本第二部分_免费下载

《国际政治学概论》ppt-word版本第二部分_免费下载

第二章国际政治学的主要流派第一节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流派一、理想主义学派(Idealism)1、背景世纪之交,战争频发,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激起了许多政治家和学者开始思考战争因何而起,以及如何才能避免战争等重大问题。

当时社会科学研究深受18世纪启蒙主义(Enlightenment)、19世纪理性主义(Rationalism) 思潮的影响,于是出现了所谓研究国际问题的理想主义学派。

2、内容理想主义学派提倡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主张通过道义和精神的教育唤醒人类的良知;通过加强国际规范,健全对各国都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国际法准则;通过建立世界政府或超国家的世界组织来避免战争,维持和平。

●精神和理想是最高存在,理性高于现实;●道德和忠诚是拯救世界的关键,健全国际法;●改变无政府状态,建立国际组织和世界政府;●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是可以通过教育而改变的;●主权国家间在和平问题上的根本利益是和谐的;●国家主权不是无限的,建立集体安全体系。

3、代表人物早期理想主义者●[英]弗朗西斯·布雷德利(Francis Bradley)《伦理学研究》;●[英]伯纳特·博赞克特(Bernard Bosanquet)《哲学上的国家理论》;●[美]乔塞亚·罗伊斯(Josiah Royse)《忠诚的哲学》。

美国第28届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1856-1924)14点和平纲领(14点原则)二、现实主义学派(Realism)1、背景二战的爆发宣告了理想主义学派的破产,权力和利益战胜了道德和伦理。

因此出现了以政治现实主义为基础,强调权力和利益的所谓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2、内容现实主义学派继承了马基雅维利(Niccolo Machiavelli, 1469-1527)、霍布斯(Thomas Hobbes, 1588-1679) 等近代现实主义政治思想家关于国际社会“自然状态”的分析传统和理论思想。

国际政治学概论课件

国际政治学概论课件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一讲国际政治行为体本讲主要内容一、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二、国际政治中的国家行为体三、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主权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国际政治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民族国家非国家行为体:1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建国际组织2宗教组织3个人 4政党 5政治运动6跨国公司1.国家行为体一国际政治中的国家概念二国家的分类三国家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特征一、国家行为体概说1,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主角的并不是任意的国家,而是民族国家,或者说是主权国家早期的国家现代的国家2,主权国家最先产生于欧洲,它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有关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和延续主权国家的基本特征传统的观点:居民、领土、政权组织、主权现代的观点:认同、忠诚4,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自然因素思想观念因素制度因素 5,国家的基本政治职能维持秩序分配资源作为认同的核心国家的类型1,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经济上的差异军事上的差异人口规模上的差异民族构成上的差异2,国家分类的多样性能力标准:强国与弱国意识形态标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宗教标准: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佛教文化标准:亨廷顿的观点民主标准:民主与专制其他标准三、国家主权1,主权概念的提出布丹霍布斯格劳秀斯卢梭2,主权概念的二重性主权与国家内部政治和法律上的权力相关主权与其他国家的权力相关3,主权的两个组成部分对内主权对外主权所谓国家主权sovereignty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的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内的最高管辖权;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或事物以及领土以外的本国人实行最高的统治权;这是国际法已经确认的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的具体体现;2、对外的独立平等权;即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性,排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各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自主的对外行为,各国在国际法意义上的权力地位一律平等;3、防范侵略的自卫权;即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或威胁进行防卫的权利;自卫权是国家的固有属性之一,也是国家维护正常的国际秩序和保障国际法实施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四、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1,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主权始终受到国际互动网络的影响2,国际互动的表现形式、性质表现形式:合作、结盟、竞争、对抗、战争性质: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国家主观愿望的产物3,在当代,全球性的国际互动对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根源:全球化表现: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缩小、约束、削弱与限制“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影响:1、影响国内行为体的政策偏好以及随后造成的国内政治联盟;2、引发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3、削弱政府的自主性及其政策的有效性;4、挑战对主权国家安全;5、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主权的挑战;2.非国家行为体一、非国家行为体概说1,国家关系中存在非国家行为体2,国际组织是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体3,非国家行为体的基本类型一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间组织:针对特定利益的事件私人次国家及全球性行为体国际政府间组织;由国家派出代表组成的组织,讨论相互间利益和共同更新的问题政府间组织的定义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两个以上主权国家的政府经过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成员国的合作谋求实现单靠自己无法实现的目标; ;政府间组织的构成要素:合作的政治意愿·一定的结构或形式·一定的运作机制国际非政府组织1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定义国际非政府间组织是非官方的社会团体或个人以一定的民间协议或条约的形式设立的民间机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一般不具备国际法主体资格;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族、宗教、体育与卫生等各个领域;如:国际恐怖组织如库尔德游击队等,国际经济组织如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 ,国际宗教组织如世界基督教协会等,国际体育组织如国际奥委会等,国际卫生组织如国际红十字会等;2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缘起及演化●起源于19世纪●早期活动集中于人道主义和宗教●现代非政府组织数量惊人,活动领域广泛3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间接性●功能性4国际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相互协商与合作,并逐步实现机制化第二讲国际体系☐国际体系概述☐现实主义的国际体系观☐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体系观☐温和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观第一节国际社会与国际体系一.国际体系及国际体系结构国际体系international system就是指“国家的外部环境”,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互动构成的一个整体;国际体系既是国际行为体互动的结果,又是国际行为体互动的舞台和环境国际体系结构是无政府状态下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二.理解和解释国际体系的两种视角第二节现实主义的国际体系观一、权力的概念●国际关系中的权力是国际行为体对其他行为体施加影响的能力●权力的实质——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反映的是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权力的实现——权力的实现归根结底要看权力关系的结果二、影响国家权力的因素1,影响国家权力的因素的多样性、差异性对国家权力进行量化极为困难2,考察国家权力必须从综合角度入手三、国际权力结构1.国际权力结构的概念国际权力结构是世界上主要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状况2.什么是“权力分配”所谓“权力分配”,是指国家之间的权力大小“差序相关”,即彼此相比较有权力差距,这种权力的差距或高低顺序对各国行为选择有重要影响;3.国际权力结构的形态极就是全力中心或者大国讨论国家权力结构的形态的另一种思路权力均衡/均势:国际体系中竞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权力大体相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支配其他国家,从而实现共存;霸权体系:国际体系中的权力最大限度地集中于一个或两个国家,从而使得这些国家拥有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性权力;4,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具有必然性●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一般由大国或大国集团发起●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一般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量,但在实践中往往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的最终结果既取决于发起变革的大国的行为,也决定于其他大国的反应5,国际权力结构的合法性问题●国际体系的合法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只有国际体系中的所有大国均接受现存的权力结构,那么,该权力结构才具有合法性●合法的国际权力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国际冲突的发生,或限制国际冲突的范围第三节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体系观1,自由制度主义对国际体系的基本看法2,国际合作的概念●在国际政治中,合作是指国际行为体在互动中自愿调整其政策的行为,目的是协调各方的不同点,已达到一种共同得益的结果 ;3,国际合作存在的意义●国际合作是国际秩序的基本要素●没有国际合作就没有国际社会4,国际合作产生的原因行为体之间存在互动行为体之间存在共同利益以及彼此对这种利益的感知行为体依理性原则行事5,国际合作的基本特征国际合作:参与者自愿,参与者对共同目标的认同与承诺·结果对参与者有利6,国际合作的基础●制度化和规范化:形式条约、协定等; 特点稳定●默契:产生的原因; 特点不稳定;需要相对较长时间的互动; 7,国际合作形成的手段谈判或讨价还价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与合作的条件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对国际行为体的影响作用与限度1,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构成国际行为体参与国际互动的背景与条件●便利与限制2,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具有脆弱性●与无政府状态有关第四节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1,建构主义对国际关系、国际体系的基本理解●国际关系不仅是国际行为体在物质层面互动的结果,也是其在观念层面互动的结果;●国际体系最终由国际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与期望决定;而这种共有知识是国际行为体互动的结果,因此,国际体系具有“主体间”的属性;2,观念互动是当今国际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在观念互动中,共有观念产生,并对行为体的行为产生影响;体系文化—国家身份和利益—国家行为3,观念因素影响国际关系的特点●在很多情况下不像权力和制度因素那样明显和直接●一般会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文化——社会共有知识,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场景中通过互动产生的共有观念,是社会成员共同具有的理解和期望;国际体系文化就是国际社会中这些共有观念的分配,或者说是国际体系中的观念结构;国际社会中最典型的结构特征是无政府文化;温特明确指出,无政府性实际上是国际社会成员-国家-造就的;国际体系文化有多种形式,温特提出了三种可能的国际体系结构: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物质结构的意义取决于这些文化的意义根据温特的理论,文化才是国际体系结构的根本特征;第四讲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第一节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安全研究的发展一. “安全”概念的界定人们对“安全”概念的界定产生分歧的原因:客观原因:安全主体面对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与安全有关的问题复杂、多样;主观原因:不同安全主体具有不同的安全利益追求,因此对安全的理解和界定存在明显不同;◆“安全”是可界定的;它涉及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上:不存威胁现实的威胁和潜在的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安全研究要解决基本问题:行为体在互动中如何免受威胁的现状和心理状态第二节安全关系与安全研究的不同观念一、安全关系的概念国际政治中的安全是在国际行为体之间的互动或国际行为体与国际体系之间的互动中产生的,因此,它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安全关系;二、各种不同的安全观现实主义1,古典现实主义◆国家拥有至高无上的主权;这一状况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国家之间天然具有不相容性,国家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二是由主权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呈现无政府状态;◆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国家普遍存在不安全感;因此,国家参与国际互动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和加强自身的安全;◆国家能否实现安全,最终取决于国家所拥有的权力power;而权力的最重要内容就是军事能力;因此,军备竞赛是国际体系中的常态;新现实主义◆虽然国际体系呈现无政府状态,但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并不总是无休止的冲突与战争,国家之间存在着受制于安全竞争逻辑的有限合作;◆存在于国际体系中的国家最终关心的是安全而不是权力;◆国家在安全问题上存在两难选择,即存在“安全困境”◆克服“安全困境”的基本途径是以合作求安全;当合作制度化以后,可以形成“安全共同体”或“安全体制”;新自由制度主义依存安全:跨国关系的存在和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程度的增强,使得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安全合作日益成为可能;◆制度安全:基于互惠基础上的国际制度的运行,可以调节无政府状态下国际行为体的行为,增进行为体之间的互信,从而降低行为体因误解、恐惧、疑虑而产生的不安全感;◆民主安全:民主国家之间无战争,在全球推广民主制度能够维护国际安全;建构主义行为体之间的观念互动,既可能产生“安全困境”,也可以形成“安全共同体”1、建构主义强调社会建构对国家行为和国家安全的影响2、安全文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建构;3、安全困境也是国际社会建构的结果;4、国家间可以通过建构形成安全共同体第三节安全战略一、战略与安全战略1,“战略”与“安全战略”的概念◆战略是指行为体调动一切资源与力量实现目标的科学与艺术◆安全战略是指国家调动一切资源和力量维护自身安全的科学与艺术;2,安全战略研究的内容◆涉及的行为体:主要是主权国家◆涉及的内容:国家维护安全的出发点、国家面对的主要安全问题、国家维护安全的途径与手段二、国家维护安全的出发点1,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定和实施安全战略的出发点,也是判断国家是否安全的主要标准2,国家利益的概念国家利益通常是指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的基本的需求need 和欲求 want; 3,国家利益的产生◆国家利益产生的两种解释:整体主义的解释两个基本假定;产生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实证主义的解释两个假定;产生方式是自下而上的;◆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各国国家利益的形成大都是“上”、“下”互动的产物三、国家面对的安全问题1,传统安全问题◆传统安全问题涉及的安全关系主要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内部不同政治经济体之间的关系;这实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统安全的主要内容是政治安全内部、外部和军事安全问题2,非传统安全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涉及安全关系既包括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国家内部不同政治经济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内容与分类: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属性1非传统安全不是国家行为体之间对抗性的政治军事关系的产物,但它仍然涉及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2非传统安全所涉及的是国际安全问题;3非传统安全也涉及政治军事冲突,但这种冲突是指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问题;4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国际合作;四、国家安全战略的选择1,实力政治理论基础:权力政治观,不认同相互依存;◆基本做法:谋求霸权含义、谋求均势含义;◆特点:倾向于采取单边行动,但在面临威胁时也可能选择暂时的合作 ;◆实质:通过减损他国的实力来增大自身的安全2,合作安全形成背景:运用实力政治维护国家安全的逻辑困境;运用实力政治维护国家安全的现实困境;理论基础:”共同安全“概念的提出,认同相互依存基本做法:建立和维护基于平等、互惠原则的安全合作特点:倾向于采取双边或多边的行动,但具有脆弱性实质:以所有相关国家的安全作为实现自身安全的条件第 5 讲国际冲突与战争第一节冲突与战争的界定1.“冲突”与“国际冲突”的界定◆冲突是行为体之间对抗的状态与行为;涉及的主体:个人、小团体、国家、国家集团;涉及的内容:物质或非物质;采取的形式:暴力或非暴力;烈度:低烈度到高烈度;◆国际冲突是行为体跨越国界的对抗状态与行为;2.“战争”与“国际战争”的界定◆战争是有组织的群体其中至少有一方是政府使用暴力的冲突;◆国际战争一般是指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使用暴力的冲突;3.战争的基本特征◆使用暴力◆参与者是有组织的集团,其中至少一方是政府◆目的是获取一定的利益5.冲突与战争的特点◆经常性;冲突和战争是人类互动的一种方式;◆复杂性;涉及主体的复杂性,引发冲突和战争的原因的复杂性,卷入冲突与战争的主体采取的战略和策略的复杂性,冲突与战争的烈度的复杂性◆动态性;影响冲突与战争的因素发生变化,冲突的结构和烈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第二节战争的起因1.探讨战争起因的目的◆找到消除战争、化解冲突或降低冲突烈度的途径和方法;2.探讨战争起因的基本方法◆层次分析法;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个人,国家,国家体系3.引发战争的个人层次的原因◆人类天性说;核心观点:人类天生具有敌意和侵略本能;主要分支:心理驱使说;生物本能说;道德堕落说;◆决策者因素;个人好恶价值取向;误判形势夸大或低估对手的能力,夸大或低估对手的意愿,对第三方作出错误判断,对战争收益的预期;3.引发战争的国家层次的原因◆国内政治和社会生活不稳定,执政者试图以对外战争来化解国内矛盾或转移国内焦点◆国家制度存在重大缺陷“民主和平论”4.引发战争的国际体系层次的原因◆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权力均衡被打破◆霸权体系被打破霸权稳定论◆国际权力发生转移权力转移理论◆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理论,长周期理论第三节冲突解决与秩序建立1.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争端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国际关系现实证明了这一点2.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争端中发挥作用的基础●代表性合法性;国际组织的建立体现和维护成员国的利益,反映成员国的共同愿望;●相对独立性;得到相关国家的赋权,具有一定的权力和能力;●规范性;国际组织的建立和运行需要一定的制度和规范,这些制度和规范对成员国具有约束力;二、集体安全1. 集体安全的概念●一批国家构成安全共同体具体表现为建立联盟、条约组织或国际组织等,并承诺采取共同行动,援助受到侵犯的成员国,对破坏和平的国家实施惩罚;2. 集体安全的性质●是一种介于世界政府和均势之间的一种安全模式;它所具有的压倒性优势使得惩罚侵略者成为可能,这使其与世界政府相似;但因没有中央权力机构,这又使其与世界政府不同;3.集体安全运作的条件●权力来源广泛,以对任何可能采取侵略行为的国家形成足够的威慑;●参与集体安全的国家必须对维持现状作出强有力的承诺,以确立义务,形成约束;●参与集体安全的国家必须对侵略达成一致的意见,以确立采取集体行动的依据;●参与集体安全的国家愿意使用自己的资源,参与对实施侵略行为的国家的惩罚;三、第三方介入1. 第三方介入的概念●国际组织作为第三方介入有关国家之间的冲突,通常采用判决、斡旋、调解、仲裁等方式,澄清事实,提供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以消除紧张气氛,促进冲突各方的对话与沟通,为最终解决冲突创造条件;2. 第三方介入解决国际争端的两种方式●法律的方式;国际法律机构如联合国下属的国际法院、欧洲法庭等接受争端当事国的请求,通过判决方式化解冲突;这种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不常见;●政治的方式;国际组织通过善意的斡旋、调解、仲裁等方式,试图化解有关国家之间的冲突;较为常见;第四节联合国与国际和平一、联合国概况1,联合国的性质、功能◆最具普遍性◆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但维护和平是其最重要的功能2,成立联合国的根本原因◆就是要解决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国际冲突和战争问题3,成立联合国的基本过程★4,联合国的基本特征:大国统治★5,联合国发挥作用的基础:大国一致二、联合国实现和平的方式1.和平手段◆和平解决争端,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职能;该职能在联合国宪章中有明确的规定◆联合国运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实践:成功的案例:解决印度尼西亚独立问题;失败的案例:斡旋1980年爆发的两伊战争;◆在联合国运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时,秘书长常常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联合国运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前提:冲突各方都有解决争端的意愿;客观上存在解决争端的条件2.强制行动◆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的条件:和平解决争端的努力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或根本不起作用;安理会确认存在对国际和平存在威胁、侵略和破坏的事实◆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的形式:促进各成员国实施制裁以及除武力之外的其他措施;决定使用武力◆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解决国际冲突的案例:成功与失败◆对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解决国际冲突的评价:始终伴随争议3.维和行动预防性外交战略◆维和行动的性质:介于和平与强制之间◆维和行动的产生:联合国宪章中没有相关规定,是联合国在解决国际冲突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填补了和平手段和强制手段之间的空白;◆维和行动必须遵守的原则哈马舍尔德三原则:中立、同意和自卫◆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基本特点:◆维和行动的任务:制止或遏制冲突行为,为和平解决冲突创造条件;落实已达成的协议◆维和行动取得成功的前提:当事国愿意;大国支持◆如何评价维和行动:见ppt第六讲经济发展与国际安全一、影响经济安全的因素1.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经济安全的两大基本因素;后面的三组因素实际上都属于社会因素的范畴◆自然界的异常变化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对经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果属于“纯自然”的,一般没有可控性;如果是人的活动造成的,一般具有可控性;◆影响经济安全的社会因素是人的意志和行为的产物,包含复杂的因素,具有可控性;2.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影响经济安全的经济因素:经济发展速度、社会就业率、通货膨胀率、金融机构的运作状况、国际收支状况、债务负担等;◆影响经济安全的非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如国内政治稳定状况,政治体制是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军事因素,如是否面临外部的军事封锁、军事入侵等;◆在经济安全领域,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3.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国内、国际因素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演进状况:近代以前,国内因素占据主导地位;近代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因素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日益增大;这与全球化的发展有关;◆如何区分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以主权国家的范围为界限;。

国际政治学基本概论32页PPT

国际政治学基本概论32页PPT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国际政治学基本概论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
1、传统研究方法 b.伦理推理法(Philosophical-Ethical Rational Method

从抽象的哲学伦理准则出发,通过分析推理,演绎出 符人合性抽“象善原”则与的人结性论“恶” 19世纪的理性主义被第一次世界大战击碎 人性恶的观点流行:马基雅弗里、霍布斯、尼布尔等
6
第一章 导论
3、中国政治学科的基本分类
政治学
国际关系
国际政治
外交学
国际关系史
当代国际政治 国际政治学原理
2020/4/23
Provided by qixingxia
7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二、研究对象
1、国际社会(宏观层面)
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 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2020/4/23
Provided by qixingxia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二节 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马列主义国际政治学理论
2020/4/23
Provided by qixingxia
4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基本概念
1、国际政治学与一般政治学 国际政治学-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 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国家的职能、利益、力量构成、外交目标的设定、 外交决策的依据与程序、影响因素等 非国家行为主体的行为及影响
2020/4/23
Provided by qixingxia
9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二、研究对象
3、问题领域的研究
单一问题以及相关问题的综合研究 如:战争与革命、民族主义、全球化等
政治——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人们围绕
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 定和实现特定权力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学——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及其政治 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020/4/23
Provided by qixingxia
5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基本概念
2、国际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
1、传统研究方法
a.历史描述法(Historical-Descriptive Method) 国际政治学中最广泛运用的方法之一。以历史分 析为基础,演绎综合并加以类比,以揭示其规律
乔治·莫德尔斯基的百年周期论 尼克松的“五大力量说”均势和平
2020/4/23
Provided by qixingxia
优势:
C 关注和跟踪国际社会热点问题
探讨发展变化的进程及影响因素 寻找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2020/4/23
Provided by qixingxia
10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二、研究对象
4、一般规律的抽象与演绎
国际关系行为体:国家利益论、综合国力论、 外交学、国家对外战略论等
国际关系学——国际社会各行为主体之间跨越国界 的各种关系之总和
联系:对象基本相同;前者包含在后者之中 ;
区别: 出发点各有不同。研究行为体的政治联系、背
景、行为、目的,属于前者范畴; 研究行为体的经济、军事、社会、文化联系,
寻找一般规律、特征、趋势为后者范畴。
2020/4/23
Provided by qixingxia
边际关系研究:相互依存论、国际冲突论、 国际合作论、地缘政治学、沟通理论、博弈理论、 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等
国际体系研究:国际机制论、国际制度论、 一体化理论、均势论、建构主义理论等
2020/4/23
Provided by qixingxia
11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
哈佛大学教授梅里安1925年发表
主张用法律维护国际秩序 国际法是规范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产物 国际法律规范的实现需要两个前提条件
2020/4/23
Provided by qixingxia
14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
2、当代分析方法
a.系统分析法(Systems Analysis) 引进自然科学研究成果: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将 国际社会分成母系统和若干子系统,相互平衡与作用
国际政治学概 论 (上)
Free talking
告诉我你眼中的世界
What the world looks like?
给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繁杂乱的世界 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国际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当代国际政治学理论 第三章 国际政治行为主体 第四章 世界体系、格局与秩序 第五章 影响国际政治的诸因素分析 第六章 国际关系的基本状态
国际行为体由单一的国家转为多元化 国际行为体之间相互依存和合作存在的可能性
2020/4/23
Provided by qixingxia
15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
2、当代分析方法
b. 结构功能分析法(Structural-Functionalism)
国际社会分成不同的系统,结构和功能各异, 强调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主权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 体系内各大力量间的对比、组合形成格局 体系内运行的机制与规则,构成国际秩序
2020/4/23
Provided by qixingxia
8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二、研究对象
2、行为主体(微观层面)
国家行为主体与非国家行为主体 对外政策、对外行为与对外关系
2020/4/23
Provided by qixingxia
13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
1、传统研究方法
c.法律分析法(Jurisprudential-Analysis)
从国际法和国际秩序出发,对国家行为进行分析 评判,构筑国际社会的行为规范和法律准
则 将国际关系的弊病归于法律制度规范的不完善,
影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相互的 新功能主义及其在欧洲的实现
2020/4/23
Provided by qixingxia
16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
2、当代分析方法
c.心理分析法(Psychoanalysis) 注重个体心理行为和群体心理行为的研究, 探寻重大国际事件中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根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