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简述题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发展过程

1986年《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已组织开展了三轮全国性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工作。

(1)第一轮规划:1987年开始,初步建立了由5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基本农田、土地开发等专项规划构成的体系框架,这可以看作我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的雏形。

(2)第二轮规划:1997年开始,建立了自上而下逐级控制、以土地供给制约引导需求的规划编制体系和以土地用途管制为核心的规划实施制度,基本奠定了我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基础。

(3)第三轮规划:自2005年起,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开发格局的深刻变化,开展了第三轮规划。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应统筹安排,合理利用各业各类各地区有限土地资源。国务院批复《纲要》的通知中指出:各部门、各行业编制相关规划,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总体布局安排。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核减用地规模,调整用地布局。

二、叙述题

1. 阐述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面临的形势。

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面临的形势主要从我国宏观经济、耕地和建设用地三部分来分析。(1)宏观经济:供需矛盾突出,今后压力很大

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

1979—1989:从饥饿到温饱,沿海地区局部发展

1989—1999:东部地区、城市地区开始加快建设

1999—2009:东中西部全面发展,生活水平快速提高

2009—202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20—2050:中华民族全面复兴

(2)耕地: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资源少

我国耕地从1997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8年的18.26亿亩,净减少1.25亿亩,减少的主要原因是1亿亩左右的生态退耕,我国人均耕地1.37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40%,排在世界第67位,约相当于美国1/7,印度的1/2。而我国人口还在持续增长,耕地持续减少。

耕地后备资源约2亿亩,水土光热条件比较好的不足40%。

优质耕地大部分分布在建设用地占用最多最快的东南沿海地区。

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规模将达到14.5亿人,为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社会稳定,必须稳定一定数量的耕地面积。

(3)建设用地

①总量快速增加:1997~2008年,全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2.8万平方公里,同期城镇人口增加2.24亿人,人均125m2。

②利用粗放浪费

③基础设施超前:基础设施超前建设、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到2010年底,国家规划2020年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将基本开工完毕。

④城镇用地结构不合理:我国城市工业用地比例超过20%,很多超过30%,甚至50%;

国外大城市一般不超过15%。我国城市绿地率低,缺乏分散开敞小型避难空间。

⑤用地产出效率低:我国17个城市抽样调查,工业用地产出率不到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

代的2%。40%以上低效利用,5%左右闲置(400万亩)。

⑥农村空闲住宅多,农村居住用地与农村人口迁移逆向发展。

2. 阐述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体系

一.设置指标体系是规模控制的基础:

(1) 不同地类分类设置

(2) 分别控制总量、增量、效益三类指标

(3) 刚性、弹性指标

二.规划指标分层控制:

3. 阐述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的总体要求。

(1)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

a)构建核心生态网络体系,形成基本国土生态屏障,保障区域生态过程连续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

b)保持山体、水系自然地貌格局,作为生态网络的基本骨架;

c)严格控制滨水地带的土地利用,保护区域水生环境与水质;

d)保护和恢复城乡连续的乡土生态环境和生物廊道系统;

e)保护对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敏感的土地

f)严格限制蓄滞洪区、风暴潮风险区等自然灾害危险区内的土地利用

(2)优先安排基本农田;

a)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良好的耕地,集中连片的耕地,水田、水浇地,粮、棉、油、菜基地内的耕地,应当优先划为基本农田。

b)交通沿线、城镇扩展边界外、独立工矿和集镇村庄周边的耕地,应当划为基本农田。c)新调入基本农田的土地利用现状应当为耕地;现状基本农田中的优质园地、高产人工草地、精养鱼塘等,可以继续作为基本农田实施管护。

(3)协调基础设施用地;

a)基础设施空间分布与人口经济的空间集聚相协调;

b)统筹省级以上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和地方基础设施项目,以改建扩建为主;

c)布局应预留交通走廊,尽量并线安排,减少对国土空间的分割。

(4)优化城镇工矿用地;

a)明确中心城区、县城和其他重要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

b)依托现有城镇和基础设施用地布局,遵循尽量少占耕地,避让基本农田、水域、地质灾害危险区、蓄滞洪区和重要生态环境用地的原则;

c)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应在城镇建设用地规划范围内统筹布局;

d)优化城镇用地空间布局。控制生产用地,保障生活用地,提高生态用地比例。

(5)拓展城乡生产和绿色空间;

a)按照土地适宜性合理安排农、林、牧、渔的用地布局。

b)充分发挥耕地等农用地的生产、生态、景观和间隔的综合功能,拓展绿色空间。在城市组团之间保留连片、大面积的农地、水面、山体等绿色空间。

c)将生态网络建设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现有自然保护管理体系相结合,形成多样化的绿色生态空间。

(6)构建土地利用景观风貌。

a)稳定具有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用地,顺应自然地貌形态,构建良好的土地利用景观风貌。

b)交通沿线限制沿路建设,城乡建设用地集中布局,形成具有较高视觉质量或较高可视度区域的景观风貌;

c)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连片保护和利用,穿插合理分布,保证重要视点之间的视觉通廊开敞;安排土地整治区域,实现景观修复和再造。

d)整体保护人文历史景观,保留重要文化线路和原有乡土、民俗和休闲用地,修复、再造文化遗产长廊,形成多样化的人文景观系统。

4. 阐述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一.对耕地:(1)严格控制耕地流失;(2)加强耕地质量建设;(3)进一步严格基本农田保护;(4)充分发挥耕地的生产、生态、景观和间隔功能

以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面等共同构建,优化布局,发挥生态功能,完善城乡生态空间。在生态屏障网络和基本农田的间隔地带,安排城镇村建设用地,形成结构合理、人地和谐的城镇和村庄用地布局。将具有生态功能的耕地特别是水田作为城市中的“绿心、绿带”,与建设用地穿插布局,构建具有田园风光特色的城乡宜居环境。

二.对基本农田:

1.基本农田调整:总要求——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