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打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玄学

一、魏晋玄学的形成

所谓魏晋玄学,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观念应出自《老子》,王弼注《老子》时,曾提出“玄者,物之极也”、“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乃是探索万物根源、本体等层次的观念。对于当时所流行的相关论题,魏晋人又称为「名理」之学,详加分析事物观念「言意」等论题。

自汉末以来,由于政治纷乱,民生痛苦带来了种种问题。譬如:一方面,由于汉末宦官的专权,军阀的割据,而致董卓、曹操举兵,三国形成。接着是司马炎篡位,贾后之乱,八王之乱,加以北方胡族入侵,怀愍二帝被俘,西晋亡。最后王敦、恒玄造反,东晋亡。这是一连串的政治纷争,也是一连串的大屠杀。另一方面,汉末以来,官商勾结,土地私有,货币贬值,再加上战乱频仍,使得农民暴动时起。桓帝时,有陈留、李坚称帝。太山、公孙举进兵青、徐、兖三州。以及各地的农民时起暴动。到了灵帝,各地方的势力,合成了黄巾之乱,使得社会陷于一片混乱。到了魏晋,再加上饥荒、瘟疫,使得民不聊生。据统计从汉桓帝永寿三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的一百二十年间,中国人口由五千六百多万减少到一千六百多万。由此可见社会凄惨的情形了。

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环境下,学术自然无法正常的发展。

汉末随着儒家经学的衰微,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一

变其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另

一个原因就是魏初正始年间的改制运动,倡自何晏,夏侯玄.作为一种新思

潮的魏晋玄学,它吸收道家精神形态,所讨论的问题,是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究极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其发展并非要取代儒家,而是要调和儒道,使儒道兼容.此即形成了魏晋玄学。

一、魏晋玄学的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思想

魏晋玄学可分前後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可概括地分为正始,竹林和元康三时期,在理论上有老或庄之偏重,但主要的仍是对於儒家名教的态度,即政治倾向的不同.正始时期玄学家中,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从研究名理而发展到无名.而竹林时期玄学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皆标榜老庄之学,以自然为宗,不愿与司马氏政权合作.元康时期玄学家以向秀,郭象为代表.东晋一朝为清谈後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1.正始时期。

以王弼(226-249)、何晏(190-249)为代表。“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贵无”思想,认为老不及圣,圣人未必无情,体用如一,本末不二。调和儒道即明教与自然。

2.竹林时期

以嵇康(223-262)和阮籍(210-263)、向秀(227-280)为代表。(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越名教而任自然”,认为名教与自然未必相和,故崇无崇无,反对名教。“默然从道,怀忠抱义,而不觉其所以然。”——嵇康《声无哀乐论》“聊以娱无为之心,而逍遥于一世。”——阮籍《达庄论》“以无为用,不以人物为事”——阮籍《大人先生传》

3.元康时期

以裴頠(263-300)、郭象(约252~312)为代表“贱有则必外形,外形则必遗制,遗制则必忽防,忽防则必忘礼。礼制弗存,则无以为政也。”——裴《崇有》郭象的“内圣外王之道”,明教与自然不分,或说,本无所谓的明教与自然之分,天地万物乃至人事,不过一“自然”耳。自然即是性、命,故应“无待”、“适性”。“命也者,言物皆自然无为之者也。”——王《大宗师注》“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王《养生主注》“凡所谓天,皆明不为而自然。言自然则自然矣,人安能故有此自然哉?自然者,故曰性。”——王《山木注》“圣人虽在庙堂之上,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终日挥形而神奇无变”——王《大宗师注》圣人可以“戴黄屋,配玉玺”、“历山川,同民事”而无改其为圣人者。“夫大小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王《逍遥游注》魏晋玄学至郭象以至极致。

4.东晋时期

以道安、张湛为代表。张湛:“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例子注》

二、魏晋玄学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