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彦资料
鲁彦(1901-1944),浙江镇海人,原名王燮臣,又名王衡、王鲁彦、返我,浙江镇海县人。

现代小说家、翻译家。

他出生于农村商人家庭,小学未能毕业便去上海洋行当学徒。

受“五四”新思潮影响,1920年,参加由李大钊、蔡元培等创办的工读互助团,自上海到北京大学旁听。

1923年夏,到湖南长沙平民大学、周南女学和第一师范任教。

同年在l1月号的《东方杂志》发表处女作《秋夜》。

此后陆续有许多小说发表,早期代表作为《柚子》。

1926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集《柚子》。

1927年任湖北武汉《民国日报》副刊编辑。

1928年春至南京国民政府国际宣传部任世界语翻译。

1930年至福建厦门任《民钟日报》副刊编辑。

此后辗转在福建、上海、陕西等地的中学任教。

1927年7月号《小说月报》发表他的小说《黄金》。

抗战前夕出版重要作品长篇小说《野火》。

为重要的乡土写实派作家。

20岁,鲁彦开始发表新诗和翻译作品。

21岁,任长沙平民大学国文教员,后又回北大,任爱罗先珂的世界语助教。

为了生计,鲁彦虽流浪各地,却从未停止过写作和翻译。

1944年8月20日,贫病交加的鲁彦于桂林去世,不过44岁。

鲁彦与周氏兄弟都有较深的交往。

1925年,鲁彦译文《敏捷的译者》在《莽原》发表。

鲁迅在文后“附记”中称鲁彦为“吾家彦弟”。

翻开鲁迅日记,可以多次发现鲁彦的名字。

有时,鲁彦一个人或和朋友去鲁迅家作客;有时,鲁彦和妻子一同去拜访。

鲁彦与周作人的交往,过去几乎不提,现在也不见谁说起,我只能由部分事实来推断。

1928年1月,鲁彦译《显克微支短篇小说集》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陈子善、刘增人编《鲁彦年表》称出版时间为3月,不确,我有《显克微支短篇小说集》扉页书影为证)。

1928年3月,鲁彦译《花束》由上海光华书局出版。

在《显克微支短篇小说集》序文中,鲁彦说“首两篇系请周作人先生校阅,我自己校的英译本也是承他借给我的,特在这里表示感谢。

”在《花束》中,收有周作人序文。

这些,都是鲁彦与周作人交往的证据。

抗战期间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任文协桂林分会主席,并主编大型刊物《文艺杂志》,有《炮火下的孩子》、《伤兵医院》等短篇小说结集出版,并在《广西日报》副刊上连载长篇小说《春草》。

1941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组织工作,主编大型文学刊物《文艺杂志》。

1944年于贫病交困中在桂林逝世。

鲁彦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柚子》(1926)、《黄金》(1928)、《童年的悲哀》(1931)、《小小的心》(1933)、《屋顶下》(1934)、《雀鼠集》(1935)、《河边》(1937)、《伤兵旅馆》(1938)和《我们的喇叭》(1942)等九集,以及中篇小说《乡下》(1936)和长篇《野火》(1934,又名《愤怒的乡村》),散文集有《驴子和骡子》(1934)、《婴儿日记》(1935)、《旅人的心》(1937)和《鲁
彦散文集》(1947),译作主要有《显克微支小说集》(1928)、《世界短篇小说集》(1927)等。

鲁彦是以乡土文学代表作家的身份确立他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
的地位的,他的创作以半殖民地化的中国江南小镇为背景,描摹了浙东农村的人情世态、民风习俗,显示了朴实细密的写实风尚。

有人指出,王鲁彦笔下的人物“多是被反动的地方政权,外来的工业文明和冷酷的人间习俗所压迫,所损害的农民、商人和其他小有产者,他们是背负着人生的重载在灰褐色的土地上汗流满面地苦苦挣扎着的生灵”,其中突出的是对乡村小资产阶级的刻画。

代表作《黄金》标志着鲁彦乡土写实小说走向成熟。

陈四桥的如史伯伯本是一个小康人家,生活安定、受人敬重,只因儿子年终不曾汇款来,就遭到乡邻的偷窃、猜忌、鄙视和捉弄,令人不寒而栗。

“黄金”的作祟,造成了世态的炎凉,小说揭露了在金钱的驱使下人与人之间那种势利、冷酷的关系,正如茅盾在《王鲁彦论》中认为的那样,这篇作品成功地表现了“乡村小资产阶级的心理,和乡村的原始式的冷酷。

”此外,《许是不至于吧》通过土财主对自家财产忧虑的描写,剖析了自私自利的灰暗心理;《桥上》的伊新叔是个经营小本买卖的生意人,但在洋机器和大商家的竞争和挤压下却走上了亏本、破产的命运。

同时,鲁彦小说也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关切,如从老实本分的农妇变为狡黠的上海姨娘的李妈(《李妈》),因对经济担忧而与媳妇发生激烈矛盾的本德婆婆(《屋顶下》),背负重任却百折不回的陈老奶(《陈
老奶》),被恶势力欺压的青年劳动者阿毛(《乡下》)和华生(《愤怒的乡村》)等。

绵延不尽的乡恋、乡情、乡思和对儿时故乡生活的回忆,在鲁彦的作品中不断呈现。

自制的胡琴,折射出与童年友伴的深厚情谊(《童年的悲哀》);钓鱼的日子,尽情享受着乡村的野趣和童年的欢乐(《钓鱼》);酸酸甜甜的杨梅,逗引得读者口舌生津(《杨梅》);而过年时节燃放花炮的紧张和乐趣(《开门炮》),清明扫墓乘船游山的急切和畅快(《清明》)更是历历在目。

对家乡生活和地方风物的真实观照,使鲁彦作品具有感人的魅力。

“这种留存在意念中的思乡的蛊惑,往往是乡土文学不可或缺的素质,甚至可以说是乡土文学中写得情深意浓,最充分地使人领受到美的愉悦的部分。


对浙东滨海水乡间民众行事习惯和传袭信仰的描写,使鲁彦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菊英的出嫁》反映了浙东农村的“冥婚”风习,《岔路》讲述两个村庄抬关帝爷出巡驱除瘟神引起的械斗,《小小的心》记载拐卖儿童而世人却习以为常的野蛮村俗,《鼠牙》写用“老鼠嫁女儿”的方法将老鼠赶到邻家的邻里之争,这样的风俗画在他的作品中也比比皆是。

细腻、朴素、自然,是鲁彦作品艺术风格的主要表现。

茅盾认为:“在描写手腕方面,自然和朴素是作者的卓特的面目。

”鲁彦总是用细腻的文笔描绘生活的场景和人物的心理活动,主旨在朴素的故事叙述中自然地流泻,语言清新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我爱鲁彦散文,也爱他的译文,尤其是他翻译的显克微支小说,觉得比周作人、施蛰存的翻译还有味道。

2003年,我曾从《小说月报》影印本中扫校过《泉边》《老仆人》,这回仍用原来扫校的译文,只与原书稍加核对。

书中附有很多外文,大约是世界语,印得非常模糊,只能胡乱敲出,错误怕是不少。

《显克微支短篇小说集》下载自中英文图书网,我还下载了《苦海》《花束》两种译文,有时间可以把后者校对出来。

另外,又下载了许多鲁彦散文小说,也不知是否有时间校对。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