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非延续性文本阅读 人教部编版 (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一、阅读“中国诗词”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春节过后第一周,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这一文化类综艺节目彻底火了。

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等各大媒体都在发布该节目台前幕后的有关消息,观众关注度极高。

某知名网站对该节目进行了数据统计,以下是“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年龄分布”调查数据图:
材料2:大学者王国维认为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可以把境界分为“造境”和“写境”两种不同的形态。

“造境”即虚拟之境,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境”即写实之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1显示的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年龄分布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材料2,下列诗句不属于“写境”的一项是()
A.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二、阅读“网络语言”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类似“脑残”“矮穷矬”这样不雅的词语,经由互联网传播,已经渗透进民众的日常生活里。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语言传播设备的普及,网民接受新词且被新词浸染的速度异常快。

同传统媒体对新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相比,新媒体则显得原始而粗放得多。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2:作家池莉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当一个耄耋老人、一个公务员、一个银行职员、一个汉绣的绣花徒,上来都称呼我为‘亲’时,我何止被惊呆,简直是崩溃。


(摘自《文汇报》)材料3: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这个国际性纪念日旨在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在各种新兴表达令人眼花缭乱、各种网络新词专横地横扫一切个人表达的当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设立的这个节日,显得前瞻而又意义非凡。

(摘自《文汇报》)
1.根据材料1可知,传统媒体少有不雅之词,是因为对新词有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2.“亲”“点赞”这两个新词现在使用频率极高。

根据材料,指出这种表达的缺陷。

“亲”“点赞”这两个新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个人言论都有机会发表的今天,请你就如何维护汉语的纯洁性。

拟写一条广告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走遍天下书为友”系列阅读活动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本学期学校举行了“走遍天下书为友”系列阅读活动。

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书的类型不同,读书方法也不同。

比如《科学家故事100个》属于人物传记,《草房子》属于长篇小说。

请给这两本书,选择合适的阅读小贴士。

(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A.阅读小贴士:反复品读精彩的语段,想象书中描述的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B.阅读小贴士:标注作者描述的事例,圈画作者评论的语言,思考对我们的启示。

1.阅读《科学家故事100个》的方法可以是()
2.阅读《草房子》的方法可以是()
材料2:在“走遍天下书为友”系列阅读活动中,同学们纷纷在班级读书汇报会里分享了自己的读后感。

请给下列读后感的标题选择正确的书名。

A.《科学家故事100个》
B.《狼王梦》
C.《汤姆·索亚历险记》
D.《鲁滨孙漂流记》
四、阅读“文明旅游”的主题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公民出境人数激增,2013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超过9000万人次,2014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达到1.17亿人次。

随着出境旅游的中国人不断增多,一些游客乱丢垃圾、大声喧闹、不守规矩、入乡不随俗等不文明行为也逐渐成为中国游客的专属“标签”。

每逢假期过后,凡是出境游归来的人首先不是描述那个地方有多么好,而是会抒发一句感慨:人真多。

紧跟着的一句话十有八九会是:中国人真多。

假日一到,世界各国的旅游胜地便被
中国人包围。

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旅游就是到一个地方拍张照片,证明“到此一游”。

至于旅游地的风光到底好在哪,那里有什么文化底蕴和特色,此番旅游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时候被无意识地忽略掉了。

(《城市快报》)
材料2:近日,某网站进行了一项“文明出境游”调查,盘点出国民心目中“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

“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调查表
1.阅读材料1,归纳出“中国式旅游”三个特点。

A.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材料2,归纳出“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的调查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舌尖上的浪费”话题材料,回答问题。

自2012年年末开始,“舌尖上的浪费”成为热议话题。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五百亿千克,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

即使按保守推
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

2012年2月,人民网曾在全国范围内针对“舌尖上的浪费”展开大规模民意调查。

下图是不同年龄段打包比例、浪费情况调查统计图。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今天我们更不能浪费食物,糟蹋社会资源。

我们都应该从自身做起。

外出用餐时不做“必剩客”,争当“光盘族”,吃不了“兜着走”。

1.根据图中“打包比例”的信息,我认为最需要接受外出用餐打包教育的年龄段是()
A.20岁以下
B.21—30岁
C.31—40岁
D.41—50岁
E.51—60岁
F.60岁以上
2.根据图中“打包比例”的信息,我认为节约意识最强的年龄是____________,理由: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生活实际,材料中“必剩客”是指();“光盘族”是指();“兜着走”是指()。

A.吃饭时吃光所有食物的人
B.把没有吃完的食物打包带走的人
C.吃饭一定会剩下食物的人
六、阅读火车票信息,填空。

1.这张火车票的起点站是(),终点站是()。

2.从这张火车票中得知车票是张三购买的,张三是()年出生的。

检票口是()。

3.张三乘坐的这趟列车车次是(),他应该去()号车厢,床位号是()。

六、阅读火车票信息,填空。

1.这张火车票的起点站是(),终
点站是()。

2.从这张火车票中得知车票是张三购买的,张三
是()年出生的。

检票口是()。

3.张三乘坐的这趟列车车次是(),他应
该去()号车厢,床位号是()。

名著片段阅读
一、比较阅读高尔基《童年》选段,回答问题。

选段【甲】: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

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儿给弄坏了。

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

她的衣服全是黑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选段【乙】:不知怎的,外祖父忽然来了,像是从天花板上掉下来似的。

他坐在床上,用冰冷的手抚摸我的头,说道:“你好,小爷子……你倒是说话啊,不要生气了!怎么,你怎么啦?……”
我很想踢他一脚,可是一动弹就疼。

他的须发显得比平时还红,脑袋不安地摇晃着,放光的眼睛往墙壁搜索着什么。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山羊形的甜饼、两个糖角、一个苹果和一包青色的葡萄干,他把这些东西放在枕头上我的鼻子跟前。

“你瞧,我给你带来的礼物!”
他弯下身来吻了吻我的额头,然后,一面用僵硬的小手——染了一手黄颜色,特别是弯得像鸟嘴似的指甲更显得黄——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一面谈起来:
“我当时对你太过分了,兄弟。

我火得厉害;你咬我,抓我,也把我惹火了!然而,你多挨几下并不算倒霉,我都记在账上!你要知道:挨自己亲人的打,这不算屈辱,是受教训!不要让外人打,自己人打没关系!你以为我没挨过打吗?阿廖沙,我挨的那个打啊,你连做恶梦都没梦见过。

我给人家欺辱成那个样子,谁看见也会掉泪!结果怎么样呢?我这个孤儿,叫花子母亲的儿子,熬出头了,当上行会的头儿,手下管很多人。


他那端正干瘦的身体轻轻靠着我,他开始讲他的童年时代,他的话沉重而且结实,轻巧流利地一句跟着一句……
他一直讲到晚上,临走的时候,他亲切地和我告别,我才知道外祖父并不凶恶,也不可怕。

我一想起他曾这么残酷地毒打我,就难过地流泪,并且总也忘不了这件事。

1.请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两个选段的内容。

(1)选段【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体现外祖母对“我”影响最深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两个选段,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选段【甲】主要通过描写外祖母的外貌和神态,来刻画外祖母美好的形象。

B.选段【乙】主要通过描写外祖父的动作、语言,来表现外祖父既残暴又慈爱的形象。

C.选段【甲】把外祖母比作“大猫”,说明外祖母模样很丑,“我”嘲弄外祖母。

D.选段【乙】中“我很想踢他一脚,可是一动弹就疼”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外祖父的
怨恨。

E.选段【乙】中外祖父“慈爱”主要表现在抚摸“我”、亲吻“我”、送“我”礼物、靠
着“我”诉说自己的童年故事。

二、阅读曹文轩的《草房子》选段,回答问题。

【甲】秃鹤将大盖帽提在手里,露着光头,就当纸月在场,驴拉磨似的旋转,数着板。

那个连长出现时,是在夏日。

秃鹤就是按夏日来打扮自己的。

但眼下却是隆冬季节,寒气侵入肌骨。

秃鹤不在意这个天气,就这么不停地走,不停地做动作,额头竟然出汗了。

到灯光明亮的大舞台演出那天,秃鹤已胸有成竹。

《屠桥》从演出一开始,就得到了台下的掌声,接下来,掌声不断。

当秃鹤将大盖帽甩给他的勤务兵,秃头在灯光下锃光瓦亮时,评委们就已经感觉到,桑乔又要夺得一个好名次了。

【乙】秃鹤演得一丝不苟。

他脚蹬大皮靴,一只脚踩在凳子上,从桌子上操起一把茶壶,喝得水直往脖子里乱流,然后脑袋一歪,眼珠子瞪得鼓鼓的:“我杨大秃瓢,走马到屠桥……”
在与纸月周旋时,一个凶恶,一个善良;一个丑陋,一个美丽,对比得十分强烈。

可以说,秃鹤把那个角色演绝了。

演出结束后,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只管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而当他们忽然想到秃鹤时,秃鹤早已不见了。

桑桑第一个找到了秃鹤。

那时,秃鹤正坐在小镇的水码的最低的石阶上,望着被月光照得波光粼粼的河水。

桑桑听到了秃鹤的啜泣声。

油麻地小学的许多师生都找来了。

纸月哭了,许多孩子也都哭了。

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
1.【甲】段写“秃鹤”在舞台演出前的排演工作,寒冬季节“秃鹤”却_____________,寒气侵入肌骨,“秃鹤”额头_____________,表现了“秃鹤”排练节目___________。

2.【乙】段细致刻画了“秃鹤”演出的一连串__________、神态和_________,生动地表现了“秃鹤”演出时的_____________,非常卖力。

3.联系文章内容,把“秃鹤”或者“纸月”填在下面句子里的括号里。

___________在与纸月周旋时,_________凶恶,_________善良;_________丑陋,_________美丽,对比十分强烈。

可以说,_________把那个角色演绝了。

4.“世界上最英俊的少年”指的是_________,因为他的心灵像___________一样美丽,_________集体,_________排练,_________表演。

小古文阅读
一、阅读清代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完成练习。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②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③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④而下,
犹未能也。

子何恃⑤而往!”越明年⑥,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⑦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⑧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注释】:①鄙:边境。

②子:你。

③钵:和尚盛饭的器具。

④买舟:租船。

⑤恃:凭借。

⑥明年:第二年。

⑦惭:惭愧。

⑧败:使自己荒废。

1.根据语言环境,理解带点字词的意思。

(1)吾欲之.南海()(2)贫者自南海还.()(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4)可限.而不可限也()
2.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表达的语气和情感。

(填序号)
A.信心满满,表示肯定。

B.满心疑惑,表示怀疑。

C.满心不屑,表示反问,讥讽。

(1)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2)“吾一瓶一钵足矣。

”()
(3)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3.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下面的意思,用波浪线画出文中对应的语句。

愚笨和平庸,好像会限制人,却也限制不住人;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5.作者运用___________的手法列举穷和尚从四川到南海的事例,说明人之所以能成功,关键在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西汉刘向的《师旷论学》,完成练习。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③矣。


师旷曰:“何④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⑤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⑥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⑦;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⑧昧行⑨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②师旷: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③暮:(时间)将尽;晚。

④何:为什么。

⑤安:怎么,哪。

⑥盲臣:瞎眼的臣子。

⑦阳:阳光。

⑧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

⑨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下面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B.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C.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填序号。

(1)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A.到。

B.向。

C.从。

(2)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A.玩耍。

B.戏弄。

C.剧种。

(3)何不炳.烛乎() A.光明。

B.显著。

C.点燃。

3.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多选)
A.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时间学习,终生学习,这样才会受益终生。

B.“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学习好,我们应该活到
老,学到老。

C.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三、阅读先秦韩非子的《郑人买履》,完成练习。

郑①人有欲买履②者,先自度(duó)③其足而置之其坐④,至之市⑤,而忘操⑥之。

已得履,乃⑦曰:“吾忘持度(dù)。

⑧”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suì)⑨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①郑:春秋时代的郑国。

②履:鞋子。

③度:用尺子测量的意思。

④坐:同“座”,座位。

⑤市:集市。

⑥操:拿。

⑦乃:于是(就)。

⑧度:量好的尺码。

⑨遂:于是。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合适的意思,填序号。

A. 量好的尺码
B. 鞋子
(1)置之其坐()(2)而忘操之()
(3)反归取之()(4)何不试之以足()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从《郑人买履》这则寓言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成语故事和“郑人买履”揭示的道理类似的是()。

A.刻舟求剑
B.画蛇添足
C.叶公好龙
D.买椟还珠
对比阅读
一、比较阅读《鲁迅生活片断》(节选)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回答问题。

【甲】鲁迅生活片断(节选)
①二十年代,我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正值鲁迅先生在北大任教,有幸得到他亲自教诲,他讲
授的《苦闷的象征》等课程,使我受到很大教育。

他提出“艺术的出路是为大众服务;创作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作品的使命就是要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唤起读者的爱国热情。

”正是鲁迅先生拨亮我心中的向上火花,也正是鲁迅先生激发我写诗撰文,抨击当时社会的弊病。

②那时先生上课,穿蓝色布衫,留很长的头发,还将铅笔夹在右耳上。

开始我对先生耳上夹铅笔有些不解,恰有一次课后同行,至景山拐角,我见铅笔仍在先生耳和长发间夹着,便问他耳朵上老夹着铅笔干什么?他说:“我是改讲义上字用的。

讲义印得仓促,错字很多,随时发现随时做个记号,将来好统一改正,免得误了学生。


③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经常早来晚走,没来得及回家吃饭,就在红楼前的小饭摊上随便吃一点。

一次,下课后我和先生路过小饭摊,他问我回家吃饭,还是在小摊上吃一点。

我说:“随便。

”他说:“那好,咱们就吃这荞麦条子吧!皇帝老儿未必享受过这么美味的佳肴。

”这种小饭摊多卖玉米窝头,荞麦烙饼之类,来用餐的也都是些人力车夫、卖报的儿
童和老人。

饭摊上只有一个条案,全无桌椅可用,端上一大碗荞麦面很是显眼,鲁迅先生却泰然自若,津津有味地吃着,还不时向周围的人点头。

【乙】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①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

②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③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街上的汽车嘟嘟的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④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⑤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⑥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⑦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

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荚竹桃,明亮亮的。

⑧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⑨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1.选文【甲】选文【乙】都是回忆鲁迅先生生活中的小事,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个选文选择的主要事例。

(每个事例不超过15个字) (1)【甲】文的主要事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的主要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阅读两个选文片段画有横线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是解释鲁迅先生耳朵上夹着铅笔的原因,表现了鲁迅先生()。

(多选题)
A.随随便便
B.平易近人
C.不拘小节
(2)【乙】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是_______描写,衬托鲁迅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

3.选文【甲】第②自然段描写了鲁迅先生耳上“夹笔”的特写镜头,而选文【乙】多次描写了先生“坐”的特写镜头,都表现了鲁迅先生美好的品质。

比较阅读,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序号。

A.侧面
B.正面
C.忘我工作
D.严谨治学
【甲】文第②自然段是对鲁迅先生的()描写,表现了鲁迅先生的();而【乙】文是对鲁迅先生的()描写,衬托了鲁迅先生的()。

4.比较两个节选文段,下列选项对【甲】【乙】两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是通过一件小事回忆鲁迅先生,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崇
敬之情。

B.【甲】文主要是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语言和神态,来体现鲁迅先生的美好形象。

C.【乙】文主要是描写环境和人们的活动,衬托鲁迅先生的忘我工作。

二、比较阅读《小巷人家》和《巷》,回答问题。

【甲】小巷人家
①小城春色,小桥流水,小巷人家,多美丽的江南水乡风光啊!“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深巷卖樱桃,雨余红更娇”。

儿时读的诗句,在高楼日益增多,小巷、水巷渐渐减少的今天,越来越值得吟诵与留恋了。

我爱这如诗如画的小巷。

②江南的小巷从建筑艺术来说是多变的,有弯曲的,有斜歪的,也有直中带曲的,曲中带直的。

庭院墙门高低大小与装饰几乎没有一处是相同的,粉白的墙面衬托着幽静的小径,人行其间,移步移景,从早到晚,光影变化丰富多彩。

偶尔遇到一堵低墙,“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太引人遐思了。

有些小巷从石板缝中与墙脚下长出野草闲花,娇嫩依人。

小巷深深,人行其间,静幽多姿,一点也感觉不到寂寞,一点也感觉不到疲劳。

记得我与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在苏州,漫步在这样的小巷中,痴迷于小巷的美。

③柔橹一声,小舟咿哑,在河埠边欣赏往来的小舟,别有一番情趣。

环洞桥的倒影,宛如半弯明月,隔岸人相唤,水巷小桥通,构成了恬静明洁、千变万化的水乡景色。

④水巷人家的河埠头,用几根石条构成,有踏步伸向水中。

从河岸边墙角下,偶然长出几株垂杨,微风吹来,细长的枝条拨动着水中的倒影,水面显得更清灵了。

⑤江南小巷,建筑艺术的多彩的画廊;江南小巷,历史文化名城的璀璨的明珠,人们
也越来越爱这江南小巷。

【乙】巷
①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②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犹如古代闺房里的少女,轻易不肯抛头露面。

你要在城市里住久了,就会和它成为知音,便有机会一睹她优雅的风姿。

它不是乡村的陋巷,低洼狭窄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

它也不是上海的里弄,密集的人家,小贩来往晃动,昏暗的小门边的女子茫然地走到井边提水。

也不像北京的胡同,风起时黄沙满天。

③江南的小巷,没有街市的喧哗,却又不是乡村风味。

它又深又长,一个人静静地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

它是那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没有路了,可是走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小巷深深,寂寂的,寂寂的。

无论什么时候,你在巷中来回漫步,犹如宁静的黄昏,清清楚楚地听到自己的足音。

那不高不矮的两边的围墙,斑斑驳驳,青绿的苔藓这儿一块,那儿一片,墙上还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

墙里的竹园,翠竹沙沙地低吟。

春来时,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婀娜多姿,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

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关着,不见一个人影。

偶尔遇见一只狗闲适地卧在院子里,但那狗决不会对你“汪汪”地狂吠。

④江南的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

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去漫步一会儿,你的心情就会如静谧的古井。

只有和平与静穆,没有阴森,更没有肃杀。

小巷闹中取静,别有天地。

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

小巷,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

小巷,如一片澄明如水的雾气,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⑤你是否觉得生活忙碌匆匆,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休闲,疲劳烟消云散,紧张的心变得舒畅。

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抑郁,我劝你到小巷里散步低吟,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

⑥巷,是茫茫人海中的安全宁静的避风港;巷,是城市喧嚣中别有洞天的幽境。

巷,胜似皇家的林荫道,平常百姓漫步于小巷,其乐融融。

⑦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的,请到舞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静候你!
1.【甲】【乙】两文开篇都赞美了江南小巷的诗情画意。

比较阅读,体会这两篇文章开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