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教学策略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国内外教学策略研究现状、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

“策略”一词原是军事用语,是指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计划和指挥。

比较早地将“策略”一词引入教学领域,并进行研究的又美国的史密斯、邓金和比德尔等。

“策略”一词引入教学领域后,引进了人们对教学活动的重新认识,人们更自觉地把教学理解为有明确目标的、有各种最优化的手段与方法以保证目标实现的系统。

所以,教学策略的研究,促进了教学理论的完整性与科学化。

一、国外教学策略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一些研究人员在研究教学策略时,把重点放在了教学行为上。

这方面的一些研究被说成是把教学行为与学习成绩联系起来的研究。

1976年,美国教育家史密斯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两种教学策略,即内容限制性策略和非内容限制性策略。

70年代初期以来,许多关于“过程——成果”的研究报告表明,教学行为与学生成绩有密切关系。

从这些报告的结论引申出许多具体的教学策略。

如,盖奇(Gage,1978)总结出七种教学策略,又称“教师七要”。

“教师七要”涉及了教师在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学生的学习指导等方面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对教师的课堂行为提出了规范性的要求。

盖奇指出,这七条可以概括为充分提高8岁学生阅读和算术成绩的方法,旨在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认识成果。

约翰逊于1981年提出了“成人(教师)与孩子(学生)、同伴与同伴的合作策略”。

采用这种策略是为了顺利地达到教学目的。

他的研究结论是,同学之间的关系会影响学习成绩、教育理想、价值观、态度以及其它社会行为和心理行为。

他指出,学生之间的合作对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学生的专心致志、同伴间的共处和互助以及发散思维都是有利的。

他在研究中还发现,教学活动中以合作方式组织不同意见之间的辩论,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好奇心,选择准确的认识角度、增强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以及发挥更大的创造力。

继史密斯等人对教学策略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之后,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也对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

加涅在1985年出版的《学校学习的认知心理学》中,深入研究了教学与学习的有效策略。

加涅认为,7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教不得法而学生学不得法,因此提出:“我们第一要指出教师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第二要指出学生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

”(注:[美]加涅著、博林译:《教学与学习的有效策略》,《外国教育资料》1992年第5期。

)加涅认为,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取得成效上的差别反映着他们管理和指导策略上的差别,“管理策略”用来使学生接触教材,并使这种接触保持相当长的时间,而“指导策略”可用来易化教材的学习(注:[美]加涅著、博林译:《教学与学习的有效策略》,《外国教育资料》1992年第5期。

)。

加涅认为,有效的教学管理策略包括:教学活动井井有条,坚持教学常规等。


学指导策略包括: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及时有效的反馈和复习巩固必要的知识等。

国外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开创性的。

在理论上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师生观;在实践中,找到了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教学策略,并对此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研究。

但是国外对教学策略的研究也具有一些局限性,至今对教学策略的含义及本质没有达成比较一致的认识。

二、国内教学策略研究现状
“教学策略”一词在我国教育文献中的出现是80年代以后的事,而且这一术语是伴随“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等概念而出现的。

也就是说,人们在研究“教学模式”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学策略”具有一份解释的功能,如“美国对教学模式的系统研究,起始于70年代初期,重点在于对不同教学思想指导下的各种教学策略进行分类、剖析和比较”(注:吴也显等:《教学论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2页。

)。

说教学策略只对教学模式起一种解释作用,原因在于,在许多关于“教学模式”或“教学设计”的研究中,教学策略只是作为其下位概念而出现,至于教学策略的内涵与外延,则研究较少。

例如,在吴也显主编的《教学论新编》中,在谈到“教学模式”的概念时,作者认为:“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过程的相对系统、稳定的一组策略或方法。

”而在其后的“教学模式”的具体研究中,却再也没有提起“教学策略”。

近几年来,人们开始了对教学策略的系统研究,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在李伯黍、燕国材的《教育心理学》中,教学策略是被作为“教学心理”的内容来进行研究的,书中提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两种教学策略,即指导的教学策略和发现的教学策略。

“……(教学的)种种方法和技术在某种意义上分别属于指导的和发现的两大教学策略”(注:李伯黎、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9页。

)。

皮连生在他的《智育心理学》中,虽然未对教学策略进行专门的研究,但在论述教学目标的功能时,涉及到了教学策略,并给教学策略下了定义,指出教学策略是:“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包括教学事件先后顺序的安排,传递信息的媒体的选择和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

教学策略也可称为广义的教学方法。

”。

虽然近年来国内外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探讨逐渐多起来,但许多研究是零散的、分散的,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与教学理论研究迅速发展的形势和教学改革的需要极不适应。

而且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很多,系统研究教学策略的相对较少。

国内对教学策略的研究,至今对教学策略的含义也没有统一的看法。

从以上关于教学策略研究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发现,目前国内外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多是对一些具体策略的应用研究,而理论研究较少,从而造成了教学策略的概念含义过多,在术语的使用上比较混乱的现象,同时,也给制
定或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带来困难。

从另一个角度看,理论程度不高或科学性、精确性较差的理论,也很难真正发挥其指导实践的功能。

所以,对教学策略理论研究的缺乏,客观上已经阻碍了教学理论的发展,影响了教学策略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
本文是拟站在新课程的角度下,对选择的三种教学策略进行案例分析和研究,对案例中教学策略的使用情况和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期望能得到一定的结论,以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2、研究的意义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在化学学习中形成的思维方法以及科学价值观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课程的改革必然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重组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那么要想提高教学的水平,就必须要对课堂进行研究,而教学策略则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部分,因此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和研究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国内外教学策略研究的现状,本人想通过新课程理念研究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期望可以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方面希望可以为以后的教学策略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二是希望可以通过对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可以激发更多的学者对新课程化学的其它具体内容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三是希望可以通过对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的案例分析,可以为以后的探究教学提供实践参考。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使广大教师更好地理解教学策略,更好地树立教学策略的理念,更好地应用教学策略,丰富自身的教学策略体系,进而提高教师本身的专业素质,进一步推进课程的改革。

(二)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为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是社会科学以及其他科学研究中的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是定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收集数据和资料的技术与手段,通过对案例的深入挖掘和细致描述,呈现事物的真实面貌和丰富背景,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解释、判断、评价或者预测。

根据研究任务的不同进行分类,也可以将案例研究方法区分为探索型、描述型、解释型和评价型4种类型[13]刘翔,曹中秋.如何开展案例研究[J].基础理论研讨.。

本文所采用的方法为解释型案例研究法,解释性案例研究则适用于运用已有的理论假设来理解和解释现实实践活动的研究任务,这种案例研究方法也被一些学者称之为分析型案例研究法。

本文从参考书中选取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通过对这些教学设计的研究,并对案例中应用的这三种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和分析,期望可以得出一定的结论。

第二章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知识
一、教学策略的含义
目前,教学策略一词已频繁出现于教育文献中,但从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对教学策略含义的理解多种多样,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1)教学策略是指教学活动的顺序排列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

(2)教学策略用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的效果所采取的教学行动。

(3)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

(4)教学策略是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设计的指示性的教学技术。

(5)教学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

本人比较赞同将教学策略看作是对教学活动的系统决策,也就是教师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所进行的系统性决策活动。

二、教学策略与相关领域的辨析
不管是在教育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人们往往将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教学观念等等混淆,所以下面将他们的区别做一辨析。

(一)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的辨析
加涅把教学设计分为鉴别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析、鉴别起始行为特征、建立课文标准、提出教学策略、创设和选择教学材料、设计与执行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等几大部分。

国内有的学者也将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定视为教学设计的四大领域之一,即确定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起始特征,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定,教学评价的设计与执行。

而周军认为这种观点只反映了教学策略的一个层面,教学策略有着丰富的层次性,在可操作的层面上,教学策略属于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另一层面上,尤其是建立在元认知基础上的教学监控策略完全不同于上述对教学策略的设定。

[12]周军
(二)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关辨析
一般来说,教学模式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而教学策略的建构和使用有助于形成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是比较灵活的调控技能,随着对象和目标的变化而变化;而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定型的教学范式,一经确定,就相对稳定。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为教学策略服务,教学方法的使用过程中,包含和体现着教学策略的意图。

但是教学策略不仅包括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包括对教学媒体和教学形式的选择等等。

(三)教学策略与教学观念的辨析
有的学者认为教学策略属于一种教学观念,介于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之间,然而教学观念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比如学生观、教师观等等这些都属于教学观念的范畴,教学策略的外延却没有那么宽泛,其制定或选择也受教学观念的制约。

而且教学策略其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

三、影响教学策略制定的因素
由于教学策略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那么从教学策略的可操作性层面来说,教学策略包括对教学过程、内容的安排和对教学方法、步骤、组织形式的选择。

由于这些因素的组合方式多种多样,也随之带来教学策略的复杂多样性。

一般影响教学策略的最为关键的是教学目标、教学对象以及教学者这三个因素。

1、教学目标是影响和制约教学策略的关键性因素
教学目标不同,所需采取的教学策略也不同,即使是同一学科的教学也是如此。

2、学习者的状态是制约教学策略制定的重要条件
对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重视,是现代教学观的基本特征之一。

学生的起始状态,主要指学习者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学习风格、心理发展水平等。

实践表明,如果仅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无视学习者的初始状态,那么所制定或选择的教学策略就会因缺乏针对性而失效。

因为学习者的初始状态决定着教学的起点,教学策略的制定或选择必须以此起点出发分析。

3、教学者自身的特征也是制约有效教学策略制定或选择的重要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制定、监督和实施教学策略的主题,他们一般倾向于选择与其教学思想、知识经验、教学风格、心理素质相一致的教学策略。

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克服自身特征中的消极因素对制定或选择教学策略的不利影响。

四、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周军在《教学策略》一书中指出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概述如下:
1、综合性
选择或制定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

在教学活动中,上述几种因素要综合地、密不可分地共同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

2、可操作性
教学策略不是一项抽象的数学原则,也不是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构筑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具体方案。

因此教学策略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通过培训更容易为教师理解、掌握,也更容易物化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3、灵活性
教学策略的灵活性表现为: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和任务的要求,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将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组合起来,保证教学活动的进行,以便实现特定的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每当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对象发生变化,教学策略也随之而不同。

4、层次性
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有着不同的功能。

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策略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层次,一个层次是建立在元认知基础上的教学监控策略,另一个层次则更多地侧重于具体教学目标,有着极强的针对性。

另外李东明在其硕士论文《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中提
出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可操作性、综合性、灵活性及艺术性,他认为教学活动应充满感情色彩,教师在语言讲述和行为指导时要讲求一定的艺术、技巧,使教学策略情感化,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15];王继良在其论文《认知方式与教学策略对化学教学效果影响的研究》中指出教学策略基本特征还表现为: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指向性以及对教师教学的启发性[16];魏礼飞在论文《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中还指出了教学策略具有调控性[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