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考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考古
七千年的人类历史
“早在7000年前三峡库区就已有人类活动的足迹。

”武汉大学余西云教授通过多年的考古发掘的研究日前得出这一结论,比此前考古学者在瞿塘峡发现的距今5000余年的大溪文化还早2000年。

地处三峡巫峡深处的巴东县官渡口镇楠木园村山势险峻,土地肥沃,以盛产优质柑橘而闻名于世。

1932年一位美国考古专家在三峡地区考察时发现楠木园有人类早期的活动遗迹,这一发现引起了海内外考古专家的注意。

1994年武汉大学考古与博物馆系的专家、学者开始对巴东楠木园村古人类遗迹进行拭掘。

2000年9月,武汉大学余西云教授带领考古人员对楠木园古人类遗迹进行大面积发掘。

据余西云教授介绍,巴东楠木园古人类遗迹的文化堆积厚,保存完好,面积逾10万平方米,是三峡地区少见的大型A类遗迹,目前考古队已完成田野发掘面积6500平方米。

此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是一期遗存。

这类遗存的地层以一个富含碎骨、陶片及炭灰、红烧土粒的土层和一个相对纯净的沙土层相叠压,并有少量冲沟、兽洞和小坑。

地层中出土的碎骨,以鱼的腮盖为主,兽骨也占相当比重。

人类遗物的主要有石器和陶瓷。

据了解,此次巴东县楠木园古人类遗迹发掘中还发现了大量六朝时期的“仓”,这在三峡地区尚属首次。

据专家判断,六朝时这些地穴式的“仓”可能是作为盐仓使用。

三峡库区出土百余件珍贵文物
三峡库区秭发县卜庄河古墓群发掘出土了100多件珍贵文物。

经初步鉴定,这批文物从战国至明朝,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

发掘工作是从去年2月开始的,其地点在秭归县郭家坝镇,在30多座古墓葬中,发掘出土了战国、汉代、六朝、唐朝、宋代和明朝的铜鍪、铁剑、瓷罐、陶罐、玻璃附饰等文物,另有数百枚五铢、半两元祜通宝等青铜钱币。

据了解,此次发掘中,还发现了保存较好、制作精美的汉代铜鍪,唐、宋、明时期的瓷罐和瓷碗等。

宜昌市博物馆副馆长卢得佩介绍,此次出土的7件战国时期彩绘陶器,展现了楚文化的成果,它表明楚文化在三峡地区比较发达。

宜昌有20多名文物考古工作者兵分两路参与了三峡文物考古大“会战”。

一路10余人和重庆考古队合作,现在在奉节、忠县、丰都一带工作;一路近10人在湖北省秭归卜庄河墓群遗址独立进行考古工作,该墓群经初步鉴定为战国至六朝时期的一大型墓葬群。

宜昌考古队从90年代初就进驻该地区进行发掘,经过五、六次较大的发掘共出土文物数万件,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一批西汉时期的青铜器,如铜鼎、铜壶等,反映该墓群中葬有西汉时期当地的下层贵族。

卜庄河墓群项目现为湖北省境内最大的项目
国家启动全球最大文物保护工程 64支考古队会战三峡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国家在三峡库区启动了由全国64支考古队参与的抢救829处文物
点的全球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总投资预计逾10亿元。

宜昌有20多名文物考古工作者参与了此次考古大“会战”。

三峡库区是指上自重庆朝天门码头,下至宜昌三峡坝区沿江一带(包括支流),文物保护工作主要分为地面(含水下)文物保护和地下文物保护两大类。

其中地面(含水下)文物如石碑、石刻等453处,地下文物如古墓、古遗址376处,地下文物埋藏总面积达300余平方米,文物保护工作量极大,同时,库区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在巫山在庙龙骨坡遗址发现的巫山猿人化石距今约204万年,比此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云南元谋人化石还要早出近30万年。

随着三峡工程二期规划的临近,文物保护工作显得日益紧迫,所以在剩下来的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64支考古队将面临极大的考验。

三峡首次发现东周遗址
宜昌市文物工作者在西陵峡口首次发现了2处东周时期的建筑遗址和冶炼遗址。

2001年11月16日,宜昌市文物部门开始对西陵峡口前坪村的3座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在已发掘完毕的2座古墓中,共出土陶罐、板瓦、简瓦等陶器10余件。

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在发掘古墓过程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2处东周时期的建筑遗址和冶炼遗址。

-----------------------------------------------
东汉夷陵考古取得重大发现宜昌首次出土罕见瓦棺葬
宜昌东汉时期建筑遗迹考古取得重大发现,1月8日,市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在遗迹中首次发掘出一口罕见汉代瓦棺葬。

位于峡口风景区前坪村王家沟的东汉时期遗迹,地面上曾发现大量古代建筑板瓦和筒瓦,2001年因襄樊铁路分局在此建造康复中心而作抢救性发掘。

市考古工作者在该遗迹上开出一个5米正方形探方,在发掘到第三层土壤时,在探方中的4号坑发现一座古墓,首次出土一口罕见汉代瓦棺葬。

该瓦棺呈东西方向,用7块瓦片拼合而成,其中棺的上下部位各用3块板瓦,左右壁各用2块板瓦,棺的前后两端各用一块板瓦,整个瓦棺为长为120厘米、宽45厘米、高40厘米,瓦棺专用于安葬死去孩童。

宜昌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杨华认为,根据对该处古董筑发掘,可以推算,前坪一带在汉代已比较繁华,居住的人口比较多,史载战国时期楚国在长江以西,为抵御巴蜀入侵而在此设立的一个军事重镇名“夷陵城”,很可能就在这里。

他介绍,此次出土的这口瓦棺葬,为研究宜昌乃至三峡地区古代的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古归州城墙牌坊乔迁新址。

秭归县归州镇政府作出决定,将归州城的古城墙、城门、牌坊等历史文物搬迁至新集镇陶家坡。

古城归州始建于蜀汉章武元年迄今已有1780年历史,当时刘备“挥师伐吴,于归州筑土城,屯重兵”,故归州古称刘备城。

据记载,明嘉靖40年,因“久雨,地陷城记”,时任知州郑乔在刘备城废墟上重建新城,“筑土城四百丈,周三里,崇一丈九尺,门五:东曰迎合,南曰景贤,西曰拱极,西南曰鼎心。

”后来又就此规模再改为石城。

随着2002年6月1日三峡工程一期蓄水日期的临近,归州这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城墙亦急待搬迁。

为保护好这批珍贵的历史文物,让其充分发挥作用,归州镇政府决定,于今冬明春将现有完好无损的500米城墙搬迁到新集镇陶家坡。

随同古城墙搬迁的还有东门、南门、郭沫若亲笔题写牌名的屈原故里牌坊以及30棵古树等,计划总投资70万元。

归州新集镇坐落于古城归州以东屈原庙村陶家城,近期规划占地50.82公顷,总投资1 .3亿元。

新集镇于1996年3月动工,现日产4000吨的水厂已投入使用,10KV高压供电线路架设18.3公时里,地埋13.8公里,铺设有线电视线路17.4公里,地埋10公里,累计开工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已完成9万平方米,居民搬迁1345人。

世界上第三颗传世佛牙舍利在当阳被发现
据新华社武汉电,唐朝武则天亲授、被称为传世的第三颗佛牙(释迦牟尼)舍利,新近在当阳市玉泉寺铁塔地宫获重大发现。

据此间佛教人士和文物考古专家称,全世界目前认可的佛牙仅有两处;一为斯里兰卡的佛牙寺;一为北京西山八大处的灵光寺。

当阳地宫佛牙的论证结果引起了佛教界高度重视。

据了解,该寺中的铁塔占地489平方米,其地宫由门厅、墓道、正厅、甬道、陈列馆组成。

专家从挖掘的石刻铭文中考证,地宫建于北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同年9月11日安葬舍利,牙舍利安放在由塔刹、塔身、基座、地宫的舍利函中。

其须弥座及大石函通高80厘米,函顶刻楷书铭文,详细记载了唐朝玉泉寺僧弘景应武则天之诏,北上洛阳,由武则天亲授舍利一件、让弘景带回玉泉寺的经过。

军垒、嫘祖纪念馆
三游洞军垒
在离宜昌市区西北十分里处的三游洞风景区后山江边,即下牢溪与长江交汇处的们山台地上,有一处南北朝时期的古军垒。

三游洞军垒是古代的一处军事设施。

1983年10月修建三游洞长廊发现,随即进行了重点清理。

从长廊基础下至江边台地,再从三游洞管理处办公室后延至“三游酒家”下临江边,有砖砌墙基延伸,是为古代军垒。

军垒墙体呈南北向,由江边向下牢溪依山延伸。

宽九点五米,南北长残存十点四米,残高二点三米。

该垒采用东汉几何纹砖和南朝蓝纹素面灰砖夹泥修筑,平砌,呈底宽顶窄复斗状。

东墙经过后世用青石夹石灰浆维修,墙体内填土夯实。

该垒早期曾被严重破坏,1998年残垒周边进行了维修。

-----------------------------------------------
宜昌嫘祖纪念馆
船出西陵峡,遥望西陵山,在望娘坡前绿树丛中,有一座纪念中华民族之母的嫘祖纪念馆。

蚕丝在西陵。

西陵地域辽阔,在黄帝时代西陵即诸史籍,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远古西陵,即今以宜昌为中心含川东、鄂西、襄北、荆湘部分区域。

西陵峡因西陵山而得名,西陵山地处长江中上游的结合部,是峡州(今宜昌)千古名山,在宋代王存所著《元丰九域志》中,西陵山被列为峡州六处古迹之首。

《史记》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器,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濮,生高阳,高阳有圣惠焉。

”宜昌地属远古西陵国疆土,是西陵部落分布的中心区域,也自然是“西陵之女”嫘祖的故乡。

在今日宜昌西陵峡口风景区的西陵山上、在先人溪畔的嫘祖洞里、在黄牛岩上的轩辕洞和玄嚣洞中,处处留有嫘祖圣迹。

嫘祖教民蚕缫丝,建立了光照千秋的功业。

西陵人民世代相传尊称嫘祖为蚕母娘娘,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嫘祖生辰,举行庙会祭祀。

嫘祖与黄帝结合,一统中华大业,她日夜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她在伴随黄帝南巡时,由于积劳成积,病逝途中,死于南岳衡山嫘祖峰前。

黄帝敕封她为“祖神”、“道神”,人们又尊称她为蚕农和纺织行业的保护神。

嫘祖圣地西陵山。

早在宋代就已铭文列为峡州古迹,明代西陵山已是古木参天,当时西陵山庙已形成相当规模。

古西陵山是祭祀轩辕黄帝正妃西陵之女嫘祖的圣地。

而西陵山上的祖庙却毁于1940年6月的日本侵略军的炮火。

无情的历史,记下了国土遭蹂躏、人民被屠杀、祖庙被炸毁的血海深仇,给我们提出了应当永远牢记的“落后就要挨打”的警示。

改革开放,国运昌兴,宜昌人民经过深入考证,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就提出了恢复西陵山景区,建立嫘祖纪念馆的动议,跨入九十年代后,对西陵地域和西陵之妇的考证工作日趋深入,并在报刊杂志上开展了充分讨论,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态势,达到了愈辩愈有,对垒双方双赢局面。

在充分讨论、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善了西陵风景区建设规划,并于1993年2月正式破土动工。

1994年7月,西陵山风景区一期工程嫘祖庙建成。

嫘祖庙,是纪念性建筑,占地925平方米,建筑面积1217.27平方米,从外看像似三层,实际四层,多层重檐,棱角刺天;从底层到顶端,高26.53米;24组风铃,悬挂翘角,随风飘动,传响天外。

一层楼是瞻仰嫘祖殿堂。

大殿顶端,有精工彩绘、富丽堂皇的龙凤呈祥图案,其下有8组16个斗拱、28只丹凤,代表炎黄子孙遍布五湖四海,四面八方。

跨进大门槛,仰头即可看见象征富丽的牡丹花,表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彩绘荷藕溢出清香,代表华夏儿女的人品高尚。

殿堂正中,供奉着嫘祖塑像,这尊塑像高6. 3米,是根据明代以前绘制嫘祖图像,经重庆美院再创作而成的。

嫘祖手拿蚕茧正在抽丝,两个侍女,一个手捧金梭,另一个献出的是绢绸。

嫘祖慈祥端庄,宛如正在教民蚕传授艺主。

嫘祖庙一期工程完工后,迎来了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宜昌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一次嫘祖文化研讨会在宜昌召开,来自北京、湖南、四川、湖北的60多位学者、专家云集西陵山,从不同学科深入研究嫘祖,发掘线帛文化,以大量的文献事实,雄辩地确认宜昌是远古西陵历史地位。

今日嫘祖纪念馆,已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科学文明的教育阵地。

当人们走近馆前广场,嫘祖纪念馆和黄帝、嫘祖塑像将映入眼帘。

拾级而上,双亭榭式碑廊,将向您敞开胸襟,铭石碑文将向您叙述千古历史;走出碑廊,庙前左边竖立着雷洁琼女士在1994年以国
家领导人的身份题写的《中华民族之母嫘祖》手迹。

右边立着的是一方庙字碑,以《说文解字》引文,注释了嫘祖乃民俗庙、祭祖之庙。

再拾级而上,在“人文初祖”横额下,写着西陵山人的七字集联:
上联是:轩辕宏恩比宇宙,
下联是:嫘祖浩绩贯乾坤。

这幅楹联,以宏恩比宇宙,浩绩贯乾坤,肯定了嫘祖与黄帝齐名的始祖地位。

步入瞻仰亭,一副长联跃入眼帘。

上联是:桑绿四野衣被万民伟哉斯功煌煌嫘祖华夏圣母;
下联是:丝连九州迹耀千载荣兮兹土灿灿元妃楚峡蚕娘。

赞颂了嫘祖的历史功绩,写明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为人类文明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在后殿壁照,藏一幅精工制作的黄帝嫘祖桑蚕图,这是一幅仿铜壁画,古朴典雅,画面人物,栩栩如生。

登上二楼,您将步入嫘祖业绩展。

在“人文嫘祖”“先蚕嫘祖”“西陵蚕丝源远流长”“西陵圣迹”四个板块中,您将看到宜昌学者、专家、实际工作者,在嫘祖课题、西陵考证的研究工作中,十多年来,持之以恒,团结奋进,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他们以实事地求是的科学态度,用事实说话,文献作证,纠正了《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将黄州“西阳”误刻为“西陵”和唐代文人张守节、徐广在《史记》注释中,误引、误注所造成千古大错,从而再一次确认了宜昌是远古西陵的历史地位。

当您走出三楼歌舞厅,您将卷进欢乐浪潮,融入《嫘祖颂》的乐曲声之中,采桑、织帛、相逢、复见四个片断的歌舞表演,将把您从远古引向现实,您在欢快、动情的乐曲声中,将情不自禁地走向嫘祖,敬献鲜花,您的行动正好表达了炎黄子孙对先祖的一片虔诚之心。

当您走上四楼,您会看到“僭僭览胜”的标牌。

“僭楼”低矮,视野难展,人所共见,而嫘祖纪念馆置僭楼览胜,正是其独道之处,在僭楼,您不仅可以领略“举目看三峡,俯首眺葛州,四十佳景首尾占,西陵山水天下佳”的奇观美景,还能看到宜昌从远古西陵走向现代文明的脚印。

从僭楼下来,经过火凤凰虚弥庙,穿过桃李林、桂花林走进西陵陶苑,在这里,您既可以看到“古龙窖”,还能看到制陶专家用现代电窑向您传授制陶技艺,提示古陶奥秘。

光临嫘祖纪念馆,朝拜伟大母亲,尽一份华夏儿女的孝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