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科研新论_刘明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青年教师科研新论
刘明生
(邯郸学院办公室,河北邯郸 056005)
摘 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是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在抉择研究方向时,要把控好前提、基础和目标三要素。在研究方向确定后,需要在这个研究领域选择具体的研究问题,即开展选题工作。科研方法决定着科研的效率和效益,应该培养三种能力,即发现问题、验证假设、提高升华的能力,同时还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关键词:高校教师;科学研究;教学与科研
中图分类号:G 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 (2010)06-0019-04
科学研究是人类探索未知、创造、发展和应用知识的认知过程。英文叫“research ”,这是一个复合词,由前缀“re ”+词根“search ”构成。前缀“re ”表示“反复”,词根“search ”表示“寻找”、“探索”。从英文
单词词义上理解,科学研究就是反复寻找和探索。教育部给出的定义是:“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
[1]
美国资源委员会对科学研究的定义是:“科
学研究是科学领域中的检索和应用,包括对已有知识的整理、统计以及对数据的搜集、编辑和分析研究工作。”[2]科学研究包含两部分核心含义:整理、继承知识和创新、发展知识。也就是说,科学研究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索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以推动学科的发展,或解决工程技术中的一些问题。其结果必须是在科学技术现有水平上前进一步,其成功与否的标准只能以是否取得了新的结果来衡量。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达到这个高度。
科学研究按照研究内容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技术创新或开发)三类[3]。基础研究主要是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和理论性工作,探索自然界的普遍本质和基本规律,不是以哪个具体的、实际的或特殊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基础研究成果的本质特征是理论上的创新。应用研究主
要是根据基础研究的一般原理,针对某种具体的应用目标进一步研究技术理论问题,深入考察某一类事物的特殊规律,从而为实验发展提供比基础研究更为具体的指导性的理论和方法,应用研究成果的本质特征是技术发明。试验发展(技术创新或开发)是新技术引入(结合)经济系统,在“物化”后,获得经济效益,也就是利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或已有知识的新的综合(包括对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分析),进行实验开发、生产、营销,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从而获得利益。
刚刚从事科学研究的年轻教师,首先面临的问题是:选择哪个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是搞基础研究,还是搞应用研究,或是进行技术开发?
一、选择研究方向
开展科研工作的第一步是选择研究方向。研究方向是在一个时期中科研团队或个人进行科学探索的主攻方向或领域。发现、形成并坚持一个适合自己业务发展的相对固定的科研方向,对一个科学工作者是至关重要的,是研究的战略性抉择。它决定着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奋斗目标,规定着应采取的方法和途径。正因如此,科学家们都十分重视科研选题
[4]
。著名科学家维纳(Norbert Wiener )说过,知
道应该干什么,比知道干什么更重要。
收稿日期:2010-05-08
作者简介:刘明生(1960-),男,江苏镇江人,邯郸学院副院长,教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信息管理,教学科研管理。
2010年6月第12卷/第6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 OU RNAL OF HEB EI NO RMAL UNIV ER SITY /E ducatio nal Scien ce E dition /
J un .2010
Vol .12N o .6
D OI :10.13763/j .c nki .jh eb n u .es e .2010.06.017
(一)选择研究方向的三要素
在进行方向选择的时候,不要急功近利,盲目赶时髦,选择的科研方向一定要代表学科的发展方向,具体地说,选择研究方向要考虑三个要素:前提、基础及目标。
前提 在高校,教师选择研究方向的前提有两个,一是要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二是要满足学校学科专业建设需要。社会应用永远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最大动力,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市场。科研方向的选择必须贴近经济建设的需要,必须紧扣社会事业发展的主题,这样的研究方向将会从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中获得动力,快速取得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科研问题来自于社会,科研成果自然就能够很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科研成果市场化渠道畅通,成果转化获得的经济效益为新的科研项目提供经费支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高校教师选择科研方向的另一个前提是科研方向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科专业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核心竞争的关键所在,学校会更加关注和支持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方向与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相吻合,这样的研究方向能与学科专业建设相得益彰,互为驱动力。科研活动能从学科专业建设中获得人力资源、实验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推动科研快速发展,同时,科学研究又为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了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的成果,提升了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基础 科研方向的抉择是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做出的,这些基础包括研究者的专业基础、实验基础、研究基础和所在区域的经济和产业基础等。离开了这些约束条件去谈研究方向的选择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比如,随着高性能计算在核爆炸模拟、气象数值预报、石油勘探、地震数据处理、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应用的不断拓展和深入,研究具有可扩展性、可编程性、好用性的高性能计算机,一直是IT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但是把它作为一般高校年轻教师的研究方向是不合适的,原因是严重缺乏研究基础。好的科研方向,离开了现实的基础,也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成果。
目标 科研方向的选择是目标驱动的,即在对科研方向做出抉择之前,必须明确回答选择这样的研究方向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科研的目的在于创新,创新的外化形式之一就是领域领先,成为一流。问题在于,目前该领域的现状如何,标杆是什么?哪些关键理论和技术需要创新,怎么去创新,怎样才能赶超?这对一般科研工作者或对于科研新手来说,精准回答上述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科研难题。它要求科研工作者首先要对所从事的学科专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个非常清楚的了解,还要综合考虑在当前认知条件下能不能发现矛盾、解决矛盾,即创新。
(二)选择研究方向的方法
选择研究方向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要因人而异。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热点追踪法。即选择当前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领域作为研究方向。人们都有对研究热点的本能偏好,如果某个方向成了研究热点,那么大量的资源会涌向这个方向,至少在短期内,研究某个热点的学者和机构能够获得较多的研究项目和较充裕的研究经费,能够较快地出一批研究成果。但非热点领域,要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也可能会变成热点领域。比如,历史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遭受冷落,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与地方文化、区域文化密切相关的专门史研究,在高校和研究院所又悄然兴起。
(2)超前储备法。即选择准热点领域作为研究方向。科研人员如果能在某个非热点领域开始蓬勃发展前3~5年涉足,即使没有做出开拓性的工作,也至少会有许多积累,当多数人开始跻身其中时,就可能比后来者更有取胜的机会。这种方法对于年轻科研人员来说尤其重要。
(3)学科交叉法。即在不同学科交叉点的边缘地区选择研究方向。科学发展史表明,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方向处在不同学科的交叉点上,而这些交叉的边缘地区又往往容易被忽略。因此,科研人员如果能以较大的热情去了解一些本学科和其他多个学科的进展情况,扩大知识面,提高自己的学术敏感性和科学鉴赏力,适时地选择处于多个学科边界的交叉研究领域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就有可能取得成功。
(4)“守株待兔”法[5]。选择一个研究对象,相对固定下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的进展,不断推向前进。这种选题的方法,被形象地称为“守株待兔”法。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细胞与结构生物学系教授赖特(Reiter R J),几十年来一直从事褪黑激素的研究,长期坚持不懈,在科研活动中,关于褪黑激素的研究发表了500余篇论著与评述性文章,成为国际上著名的褪黑激素研究专家之一。这种科研方向的选择,就是固定科学研究的对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