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2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公开课教案:2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公开课教案:2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一、复习目标

(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复习重难点

(1)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正确使用。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沸腾的温度不变特征。3.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特点及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温度与温度计

①温度②温度计③正确使用温度计

2.熔化与凝固

①熔化与凝固②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3.汽化与液化

①汽化②蒸发③影响蒸发的因素④蒸发吸热制冷⑤沸腾⑥液化

4.升华与凝华

①生活中的升华与凝华现象②升华吸热的应用

5.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

①温室效应②如何减小全球变暖的危害③水资源污染

(二)题型、方法归纳

选取经典选择题以及问答题形式,给学生讲解,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与掌握。采用启发、诱思、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充分掌握这一章节的知识。

(三)典例精讲

例1: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人的正常体温为39.5℃

B.洗澡水的温度大约为80℃

C.人的心跳频率大约为1.2Hz

D.此时,教室的室温约35℃

解:A.人的正常体温为37℃左右,故A不合实际情况;B.人的体温是37℃,人洗澡时用的水比人的体温略高,所以40℃左右较为适宜,故B不合实际情况;C.人的脉搏在每分钟60次多一点,即心率在每分钟60次多一点;人的心跳频率大约为1.2Hz符合实际情况;故C合实际情况;D.教室的室温一般不会超过30℃,故D不合实际情况.故选C.

例2:户外活动时,为了给食物保鲜,将结了冰的矿泉水和食物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就制成了一个简易冰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食物保鲜利用了冰熔化吸热

B.食物保鲜利用了矿泉水结冰放热

C.取出食物,外包装上的水珠是汽化形成的

D.取出食物,外包装上的水珠是升华形成的

解:AB、将结了冰的矿泉水和食物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冰吸收热量,熔化成水,使得食物温度降低,不易变质.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CD、刚从“简易冰箱”中取出的食物,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就在食物的外包装上液化成为小水珠.选项C、D均错误.故选A.例3:下列物态变化事例中,属于汽化的是()

A.春天冰雪消融 B.清晨树叶上的露珠

C.灯丝用久了变细 D.路面上的水被太阳晒干

解:A、冰雪消融,是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不符合题意;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不符合题意;C、灯丝变细,是由固态升华成为气态.不符合题意;D、水被晒干,由液态汽化成为气态.符合题意.故选D.

(四)归纳小结

1温度与温度计

(1)温度的测量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摄氏温度:通常情况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作为100度,0度到100度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份叫1摄氏度或(1℃)。正常人的体温为37℃,读作37

摄氏度;-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2)温度的测量

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它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a、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b、使用前认清温度计分度值(最小刻度值)。

c、使用时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

d、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e、读数时将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3)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温度计构造:体温表玻璃泡上方有缩口;测温物质为水银35℃—42℃0.1℃

①可离开人体读取。

②用前需甩

实验室温度计

测温物质为酒精-20℃—100℃1℃①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

②不能甩 寒暑表测温物质为酒精-30℃—50℃1℃①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

2 .熔化与凝固

(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熔化吸热;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凝固放热。

(2)熔点和凝固点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晶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晶体熔液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与它的熔点相同。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非晶体。

(3)熔化和凝固规律

a.晶体在达到熔点(凝固点)时,继续吸收(放出)热量才能熔化(凝固),在熔化(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b、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物质由硬变软、变稠、再变稀;凝固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物质由稀变稠、变硬。

3汽化与液化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液体汽化时要吸热。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的物体(或自身)中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或自身)温度降低,因此蒸发具有致冷作用

影响蒸发快慢因素:

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

b、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

c、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得越快。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在相同气压下,不同液体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气压增大时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时沸点降低。

液体沸腾条件:液体温度要达到沸点,且要继续吸热。沸腾时要吸热,液体温度保持不变。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气体液化时要放热。

发生液化的两个条件:

降低温度。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b、压缩体积:压缩有助于液化;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必须使它的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下,再压缩体积才能使它液化

4 升华与凝华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固体升华时要吸热,可以用升华吸热得到低温。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气体凝华时要放热。

5 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

(1)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

地球上水循环简图(课本)

(2)水的循环伴随能量的转移。

五、板书设计

1.温度与温度计

①温度②温度计③正确使用温度计

2.熔化与凝固

①熔化与凝固②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3.汽化与液化

①汽化②蒸发③影响蒸发的因素④蒸发吸热制冷⑤沸腾⑥液化

4.升华与凝华

①生活中的升华与凝华现象②升华吸热的应用

5.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

①温室效应②如何减小全球变暖的危害③水资源污染

六、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

七、教学反思

借助多媒体形式,使同学们能直观感受本章重点内容,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与掌握。采用启发、诱思、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充分掌握这一章节的知识。进行多种题型的训练,使同学们能灵活运用本章重点内容。

第十二章_温度与物态变化_单元测试 最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

1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泉州)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 A .春天,冰雪消融 B .夏天,露水晶莹 C .秋天,薄雾缥缈 D .冬天,瑞雪纷飞 2、( 泰州)冬天的早晨,室外物体表面常有白色的霜。霜的形成属于( ) A.凝固 B.液化 C.凝华 D.升华 3、( 乐山)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汽化现象的是:( ) A .夏天,冰棍“冒出”的“白气”, B .放在衣柜里面的樟脑丸变小了 C .太阳出来雾散了 D .深秋,清晨草地上出现霜 4、( 广州)小芳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5、(桂林)关于雾的形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雾是从山中冒出来的烟 B .雾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水珠 C .雾是从山中蒸发出来的水蒸气 D .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6、( 东营)洗热水澡时,卫生间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洗完后过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水在镜面上发生的两种物态变化是( ) A .先汽化后液化 B .先液化后汽化 C .先凝华后升华 D .先升华后凝华 7、( 福州)打开冰箱门,常常能看到冷藏室内壁上有水珠,这些水珠主要是由食物中的水分经过下列哪些物态变化形成的 ( ) A .升华、凝华 B .汽化、熔化 C .凝华、熔化 D .汽化、液化 8、( 哈尔滨)物态变化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初春,冰雪消融是汽化现象 B .盛夏,雾的出现是液化现象 C .深秋,霜的出现是凝固现象 D .严冬,冰雕变小是熔化现象 9、( 泉州)如图2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 10、( 温州) 最近,《自然》杂志刊登了一项电解氢氧化铁的“绿色炼铁”技术,电解之前要加热固态氢氧化铁。使其变为液态,这一物态变化是( ) A.汽化 B.凝固 C.熔化 D.液化 11、( 扬州)氟利昂是电冰箱中热的搬运工,液态氟利昂进入冰箱冷冻室吸走热量,此时氟利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汽化 B .液化 C .熔化 D .凝固 12、(遵义)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初春冰雪消融是冰吸热熔化 D .用干手器将手烘干 A .冰雪遇暖消融 B .水烧开时冒出“白汽” C .草叶上形成“白霜” 图2

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_公开课一等奖_学案

课题: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 年级:高一课型:新授主备人:审核人:班级:高一(9)班授课人 【课标要求】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学习目标】 1、能分别说出气团和锋的主要类型。 2、通过观察冷锋与暖锋的示意图,掌握冷锋与暖锋的区别。 3、结合我国常见的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重点】 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特征。 【难点】 1、气团的概念。 2、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学前准备】 要求:预习课本,根据以下知识提纲在课本上用红笔标出关键词并默记,然后默写完成填空,并结合预习目标用红笔标出重难点作重点记忆。 一、气团和锋(阅读教材P42-43。) 1、气团: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相似的___________。 ____气团:气团向比它暖的下垫面移动 3、根据气团的温度特征划分为(由____纬度流向____纬度,使到达地区_______) ____气团:气团向比它冷的下垫面移动 (由____纬度流向____纬度,使到达地区_______) _________气团:湿润 4、根据气团的湿度特征划分为 _________气团:干燥 5、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它们之间的过渡带称为______。 6、锋的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7、冷锋与天气 ①概念:主动向移动形成的锋面。 ②天气现象:过境时可能会出现、、大风、雷雨等天气;过境后,天气会 变,气温会降低。 8、暖锋与天气 ①概念:主动向移动形成的锋面。 ②天气现象:过境时可能会连续几天或有雾;过境后,天气变得、湿润。 9、准静止锋 概念:移动缓慢的锋或冷、暖气团,锋面成准静止状态的锋。 【合作探究】学习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科组长组织讨论,最后,选出发言人代表本组展示探究成果,组长做好点评准备 活动一:画出下列天气系统的简单示意图 (冷锋)2010年高考题(暖锋)

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Lesson 3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lesso n plan

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知道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 2、了解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和范围。 3、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 【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 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中国7月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 量分布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上节学习了地形分布,今天学习一下气温和 降水的内容。 2、展示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安排学生读图。 讲解:我国气温不仅季节变化大,而且地区差异明显。冬季 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

遍高温。 板书:一、气温分布 1、冬季气温特点 2、夏季气温特点 (提问)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冬季和夏季气温特征不一样,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根据各地的气温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把全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读图认识一下,和前面的地形区联系,看看主要地形区所处的温度带。 (转承)那么我国的降水是怎样的呢,下面看图分析一下 板书:二、降水的时空变化 安排学生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课本内容。 总结: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都很大,从空间上看,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根据我国各地降水和蒸发的关系,我国分成四个干湿地区。 总结: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都很大,分成很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分成两个小组,负责1月和7月,找出自己家乡的气温,在找出本图中,全国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数据和位置,计算气温年较差。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说明自己的研究成果,就是总结1

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梳理

《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梳理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 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 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20℃~110℃-30℃~50℃35℃~42℃ 分度值1℃1℃0.1℃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 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 读数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例题】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支温度计的局部图示,黑色区为液柱,请你记下各温度计的示数,甲温度计的示数为,乙温度计的示数为,丙温度计的示数为 . ⑤温度计使用几点注意: ①温度计玻璃泡不能与烧杯壁和烧杯底部接触;而应该与液体充分接触。 (注意:“烧杯壁和烧杯底部接触时所测温度”高于“所测液体温度”) ②温度计不能离开所测量液体,且待示数稳定后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⑥、体温计: ①测量原理:“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②量程:35℃~42℃;分度值:0.1℃ ③构造特征:在玻璃与毛细管连接处有个狭窄的凹槽 (这就是“只升不降”的原因,即可以离开人体读数的原因) ④与普通温度计不同,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物态变化温度教学设计

《第一节物态变化温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3.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4.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5.知道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以及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 6.知道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7.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大量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分类,体会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方法。 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4.通过测量温度,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5.通过对物体温度的估测,提高估测温度的能力。 6.通过对体温计的观察,了解体温计在结构和使用方法上与一般液体温度计的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 2.通过对环境温度的了解,养成爱护环境的意识。 3.在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中,养成爱护仪器、实事的品格。 4.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3.摄氏温度的定义。 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难点 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之间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是初中物理的第一节课。从本节开始,学生们真正开始接触物理、了解物理、学习物理。因此要本着从简单入手、从现象入手的要求,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趣味,研究的方法。本节的两个重点容是“物态及其变化”和“温度及其测量”。本节容安排上注意体现了《标准》中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上主要

3.2气温和降水 第2课时 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1)

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我国冬、夏降水分布特点。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3、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1.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 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有关地图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板书)。 讲授新课: 展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地形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 学生活动:

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 ②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的省区有浙、赣、闽、台、粤、桂、云、藏、琼等;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鲁、皖、豫、陕、甘、川、云、藏等省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青、藏等省区;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宁、甘、青、藏等省区。 ③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并对照《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提问: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 小结:学生答后,补充: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1.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阅读材料:同学们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上可看出: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年降水量较多,超过1600毫米,而西北大片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那么,我国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的地方在哪里呢?同学们读《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小字资料就明白了。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特点)和总趋势,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干湿地区。 板书:2.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

九年级物理沪科版)《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一)含答案)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江西中考)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 A.中考考场的室温约为50 ℃ 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 ℃ C.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70 ℃ D.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7 ℃ 2.(黔西南中考)如图所示为一种固体空气清新剂,打开后,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少,在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汽化 B.熔化 C.升华 D.蒸发 3.(重庆中考B)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A.冰雪遇暖消融 B.露珠逐渐消失 C.电熨斗冒出白雾 D.树枝上形成“雾凇” 4.(贵阳中考)熬制糖水的时间越长,糖水的味道越甜.这是由于熬制过程中,糖水内的水经过下列哪种物态变化所致() A.凝固B.升华C.汽化D.熔化 5.(葫芦岛中考)2015年5月26日印度出现高温天气,首都马德里的一条道路上的沥青被烤化,斑马线变得扭曲模糊.如图所示,关于这个情景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沥青被烤化属于熔化现象 B.沥青属于晶体 C.沥青被烤化过程放热 D.沥青被烤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6.如图是海波的熔化图像,下列从图像中获得信息正确的是()

A .海波是非晶体 B .海波在AB 段是液态 C .海波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约8 min D .海波在BC 段吸热,温度不变 7.炎热的夏季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冰棒上粘着“白粉”,剥去纸后冰棒就冒出“白雾”.若把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儿茶杯外壁就会“出汗”,放在嘴里变成“糖水”,这四种物态变化依次是() A .凝固、汽化、液化、熔化 B .凝固、液化、液化、熔化 C .凝华、液化、液化、熔化 D .凝华、汽化、液化、熔化 8.2014年春季,西南地区遭遇大旱.为了节约用水,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如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果树下的土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果树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其原因是() A .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B .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 .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D .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 9.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 合物温度高于0 ℃ B .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 C.通常采用降温的方法 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 D.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 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10.对如图所示的情形的解释正确的是() A .结霜是升华现象 B .所谓的“烟”并非真正的烟,是小水珠汽化形成的 C .结霜是液化现象 D .所谓的“烟”并非真正的烟,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2021北师大版物理八上第一章第一节《物态变化温度》word教案1

2021北师大版物理八上第一章第一节《物态变化温 度》word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白温度概念,明白摄氏温度单位是如何规定的。 2、明白温度计的原理、构造,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物态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观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本章知识的概括,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固态、液态、气态三对之间紧密相关的互逆过程,认识到物质运动变化形式是多样的,任何一种运动变化都有规律、有意识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研究自然科学时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1、明白物态变化的定义; 2、把握温度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 把握温度计的使用。 教学方法 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物态变化 1、固态:有一定形状和体积; 2、液态: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3、气态:既没有固定形状,也没有固定体积。 做课本p9做一做实验: 如图1-2所示,将冰块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给烧杯缓慢加热,观看冰块的变化。 现象:冰块融解,连续加热后,水会沸腾并产生水蒸汽。 通过那个实验引导学生了解冰能够变成水,水能够变成水蒸汽,这说明,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能够发生变化。 物态变化定义: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 (二)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1)国际单位制中采纳热力学温度(T)单位是“开尔文”,(K)。 (2)常用单位采纳摄氏温度(t)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 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3)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天气与气候复习教案解析

天气与气候 卧龙山街道中学陆琳英 【课程标准】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常运用这两个术语。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 特点。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复习目标】 【教学模式】“自学、互动、反馈”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注重引导自主学习、问题导学,对比分析,合作探究复习等。 【学法指导】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学、列举、对比、讨论、快速记忆等方式。【教具准备】相关地图及相关资料、地理助学、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多媒体展示:(要求学生齐读) 江汉春风起,冰雪昨夜除。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问题:以上诗句的描述与什么有关?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今天我们一起复习第四章天气与气候 (板书课题,出示复习目标) 同学们,还记得天气与气候这一章有哪些知识要点吗?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

要求:1、根据课本及提纲(助学中的自主建构)课前自主复习基础知识。 2、快速抢答,夯实基础。 【闭卷自查】 第一节:天气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是易变的;气候是长期的(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是稳定的。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1)卫星云图中白色表示_____________、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_____________,绿色表示_____________、蓝色表示_____________ (2)掌握59页天气符号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 1、气温的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放在_____________里,距地面_____________米 2、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_____________小时左右(14时);最低温出现在_____________。计算气温日较差=_____________ (2)气温的年变化: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_____________月最高,_____________月最低 海洋上_____________月最高,_____________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 会计算气温年较差=_____________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图 高温中心___________,低温中心_________、等温线密集处温差__、等温线稀疏处温差_____。 天 气与气 候 形成气候的 主要因素 世界气 候 及其分 降水的变 化 气温的变化 天气与生活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单元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检测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高压锅的主要作用是() A.坚固耐用B.增大气体压强,降低液体 的沸点 C.缩短水沸腾时间 D.增大气体压强,提高液体 的沸点 2 . 小美同学对冰加热,她将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象中的段是冰的熔化过程 B.、段物质在吸热,、段物质没有吸 热 C.水的凝固点是0℃D.段是水的沸腾过程 3 . 生活处处皆物理,如图现象与物态变化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A.0℃以下的环境堆砌的雪人变小一熔化 B.水烧开时,壶嘴出现“白气”一液化 C.用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一升华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一汽化 4 . 下面的验证性小实验,不正确的是() A.将等量的两滴水滴在玻璃板上,放在阳光下的一滴比在阴凉处的一滴干得快,说明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B.将酒精抹到手臂上,手臂会感觉发凉,这说明蒸发吸热 C.碘的升华实验需要酒精灯持续加热,说明熔化过程需要吸热 D.将闹钟用保鲜膜包好放入水中,仍会听到闹钟的响声,从而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5 . 在下列过程中,一定会吸热的是 A.凝华 B.液化 C.升华 D.凝固 6 .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把糖放入水中,水变甜是熔化现象 B.北方冬季菜窑放几桶水,水凝固可以使窑内的温度不致过低 C.夏天,我们看到冰糕冒的“白气”是蒸发现象 D.长时间使用的冰箱,冷冻室内壁容易结冰花是凝固现象 7 . 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小明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会蒙上一层小水珠.与镜片上小水珠形成过程相同的自然现象是 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B.盛夏,草叶上形成“露珠” 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 8 . 有关测量工具的使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刻度尺测长度时,刻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B.弹簧测力计测力时,弹簧伸长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教案及学案 沪科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教案及学 案沪科版 温度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 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重、难点: 1、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2、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杯、冷热水、温度计、体温计 教学课时:2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前面无相关内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影片 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 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学生猜想:〔……〕 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有关温度的知识→温度计

进行新课: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试验: 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 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 温度比较高? 学生结论〔……〕 (3)、教师引导:拿出自制的温度计(图示), 可否判断温度高低? 学生讨论如何判断? 这仪器有什么缺点?如何改正? ↓ (加刻度、缩小体积……得到准确的测温度的仪器)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 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 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实物、录像观察) 3、试验用温度计的使用: 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总结: (1)使用前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量程 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 (2)使用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 要碰到容器底或壁 ②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 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

七年级地理上册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湘教版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课本P60-63。内容包括“气温”和“世界气温的分布”两部分,是气候最基本的知识,为学习本章世界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以及后面各章节分区地理气候特征的描述,提供必备的知识,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都对后面的学习至关重要。 【学情分析】 世界气温分布图比较抽象,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逻辑分析能力较差,因此,读图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难度;其次,教材编排上没有先讲地球的运动,学生对理解纬度因素对气温的影响有一定困难,因此,气温分布规律的原因不宜解释过深,尽量联系生活实际。 【设计思想】 根据教学课标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二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了解气温和学会测量气温,首先媒体播报天气预报作为切入点引出气温,采取“小小气象学家”自主探究法,明确气温观测的方法以及气温的时间变化。第二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首先是解决等温线的概念。因为学生已经学过等高线,所以并不难理解。最重要的部分是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主要采用“激情引趣——自主合作——点拨释疑——归纳提升”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演示,采取《探索·发现》的推理、图文结合分析、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从生活体验、身边事例入手的方法等灵活变通的形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去感受、领会知识,使知识化难为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气温的概念和测定方法;了解等温线概念和特点;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找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紧张高效的去阅读课文和图,利用知识迁移,加强读图方面的引导,挖掘地图中隐含的地图信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能力,实现图文转换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气温测定而得到的气温分布规律等一系列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通过联系家乡实际,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和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单元测试-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

《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下列物质中,属于非晶体的是()A.铜B.玻璃C.冰D.食盐 2.湿毛巾晾晒后会变干,这是因为湿毛巾上的水发生了()A.熔化B.蒸发C.沸腾D.升华 3.学校在预防新冠肺炎期间,要求对每位师生进行体温检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体温计的量程是35℃~45℃B.体温计的分度值是1℃ 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一定为0℃D.某同学体温是36.8℃,该同学体温正常 4.夏季,我们吃雪糕感到凉爽。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是()A.熔化吸热B.熔化放热C.汽化吸热D.升华吸热 5.下列措施中,为了使蒸发变快的是()A.用电吹风吹干头发B.给墨水瓶加盖 C.将新鲜蔬菜存放在保鲜袋里D.春季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 6.在抗击“新冠肺炎”工作中,医护人员常会遇到护目镜“起雾”的现象,如图所示,护目镜内侧产生“雾气”的现象属于() A.汽化B.液化 C.熔化D.凝华 7.某同学取出一支示数为39.7 ℃的体温计,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而直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他的实际体温是36.5 ℃,则他读出的结果应该是: A.36.5 ℃ B.39.7 ℃ C.76.2 ℃ D.无法读数 8.在烧瓶中注入刚刚沸腾的水,塞紧瓶塞,将烧瓶倒置,再用冷水浇烧瓶的底部,可以看到水又重新沸腾起来。该实验现象说明了() A.沸腾过程需要吸热 B.沸腾过程需要放热 C.水的沸点与环境温度有关 D.水的沸点与水面上方气压有关 9.标准大气压下海波的熔点为48 ℃,则标准大气压下48 ℃的海波()A.一定处于固态B.一定处于液态

C.一定处于固液共存状态D.以上都有可能 10.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学生喜爱,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有关诗句的分析正确的是()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B.“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阻路”﹣﹣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11.小科发现浴室的两根水管(如图),甲上布满水珠,乙上完全见不到水珠。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水管是热水管 B.甲水管是热水管 C.甲水管出现的水珠是汽化的结果 D.浴室里看到的大量白汽是水蒸气 12.如图自然界中关于水的物态变化过程及其对应的条件,其中由乙状态到丙状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凝华B.液化 C.蒸发D.熔化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空2分,共38分) 13.游泳者出水后,由于水分蒸发的缘故导致身体会感到冷,此时他会不由自主地将身体蜷缩起来,这其实是为了水分蒸发(选填:“加快”或“减慢”)。 14.2020年5月7日,我国首次开展太空3D打印试验,成功打印出两个样件。3D打印技术就是在高能激光的作用下,打印材料的粉末会(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液态,然后成型。 15.煮鸡蛋用水,炸油条用菜油,所需温度不同,这是因为油和水的不同。“A.扬汤止沸”和“B.釜底抽薪”两种止沸方式,止沸更彻底的是。 16.用久了的日光灯管两端会变黑,这一过程发生的物态化有和;废弃的日光灯管根据沈阳市垃圾分类要求应该投入垃圾桶中(填“甲”、“乙”或“丙”,其中甲桶为可回收物;乙桶为有害垃圾;丙桶为其他垃圾)。 17.液化石油气是把可燃气体在一定温度下,通过____________的方法使其液化,这个过程中石油气要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1-1_物态变化_温度_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物态变化温度》 海原二中 马应华

第一节《物态变化温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3.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4.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5.知道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以及温度计的构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大量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分类,体会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方法。 2.通过观察冰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 2.通过对环境温度的了解,养成爱护环境的意识。 3.在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中,养成爱护仪器、实事求是的品格。 4.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3.摄氏温度的定义。 难点 1.物质处于不同状态的特征。 2.自制温度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初中物理的第一节课。从本节开始,学生们真正开始接触物理、了解物理、学习物理。因此要本着从简单入手、从现象入手的要求,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趣味,研究的方法。本节的两个重点内容是“物态及其变化”和“温度及其测量”。本节内容安排上注意体现了《标准》中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上主要介绍了温度的概念与实验室温度计和体温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关于物质的三种存在状态,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学过,但学生对于不同状态物质的特征并不太理解。不过本节的教学要求不高,相信多数学生会很轻松地理解本节内容。 温度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但教材的要求不高,只要求学生认识到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就可以了。学生对此是比较容易接受的。至于温度的测量、实验室温度计和体温计的使用,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但他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温度的测量,掌握这部分内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Teaching plan of geography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for Grade 7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项目 内容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别特征。 2.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能够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温 度带。 3.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根据四城市的降水柱状图了解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 4.了解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理解其景观的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 方法,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活动有用的地理信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主要的温度带。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干湿地区。教学难点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教学方法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当堂达标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册,课本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新课导入根据展示图片讨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区别,激发对于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学习兴趣。展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二)学习目标展示阅读学习目标,产生印象,带着目标去学习展示目标,简单解释目标的内容。 (三)冬季气温的分布 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海口、武汉、北京和漠河,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 2.找出最高和最低气温所在的小组和数值,计算温差,总结规律: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3.在课本图上描出0°c等温线经过的地区 1.展示《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

温度及物态变化知识点梳理非常好

《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梳理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 2、摄氏温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沸水的 温度为,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有粗细均匀的 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在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待温度计的

示数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表面。 ⑤温度计使用几点注意: ①温度计玻璃泡不能与烧杯壁和烧杯底部接触;而应该与液体充分接触。(注意:“烧杯壁和烧杯底部接触时所测温度”高于“所测液体温度”) ②温度计不能离开所测量液体,且待示数稳定后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表面相平。 ⑥、体温计: ①测量原理:“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②量程:35℃~42℃;分度值:0.1℃ ③构造特征:在玻璃与毛细管连接处有个狭窄的凹槽(缩口) (这就是“只升不降”的原因,即可以离开人体读数的原因) ④与普通温度计不同,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⑤使用:使用前甩一下,让水银退回玻璃泡 ⑥“只升不降”解释:体温计遇到比它高的温度会上升到这个高的温度,遇到比它低的温度不会降低而是保持原来的温度。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一、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变成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蜂蜡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 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 物态变化与温度教案

第五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物态变化和温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的不同状态,知道水能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 2.酒精灯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3.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4.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水的三种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认识物态变化及物态转化的条件。 2.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温度的测量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和亲生体验来获得水的物态变化及温度测量等知识,让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90—95页,具体教学内容为:水的物态变化和温度。 ?教学重点 1.实验探究水的三种状态的变化,物态变化的概念及物态转化的条件。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摄氏温度的规定、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温度的记法、读法以及温度的实际测量。 ?学情分析 在进行本节教学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掌握了一些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对于水的三种物态变化,仅停留在认识阶段,通过实验能够让学生理解水的不同状态间的转化,从而理解物态变化的含义并得到转化的条件。这些是容易理解和接受的。难点在于学生对温度的估计和实际测量上。 ?教法分析 本节课提倡采用探究式教学和教师讲授两种相结合的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即学生用以获取知

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进行学习,主动去获得知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科学概念、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积极态度的实践活动。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适时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从而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本节课具体教法入下: 1.学生探究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设计方案——学生自主实验探究——教师从旁协助——总结归纳。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分析 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只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有鉴于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做出实验设计。学生在学法上应采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亲生体验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在学生自主实验的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主要教学过程】

2013至2014学年度九年级物理单元测试题--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2013至2014学年度九年级物理单元测试题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一、选择题(各2分,共18分) 1、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教室的高约6m ; B .起重机的效率可以达到100%; C .洗热水澡时的水温约40℃; D .中学生在体测中跑完1000m 用时2min 2、先在保温瓶中装入一定量0℃的水,再向保温瓶中放一小块-5℃的冰,盖上保温瓶盖,过一会儿,你的猜想是( ) A 、冰的质量增加; B 、冰的质量减少; C 、冰的质量不会改变; D 、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3、新鲜的白菜放两天就“蔫”了。对此,小明同学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主要从防止水分蒸发的角度白菜保鲜的问题展开了探究。他所采用的下列四项措施中,你认为可行的是( ) A 、将白菜放在紫外线下照射; B 、不让白菜在太阳下晒即可; C 、将白菜直接放入冷冻室; D 、用塑料膜包好白菜放入冰箱冷藏室。 4、下列物态变化的过程中, 吸收热量的是( ) ( 1) 春天, 冰雪融化 ( 2) 夏天, 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 3) 秋天, 清晨出现的雾 ( 4) 冬天, 早晨在太阳照射下, 草地上的霜消失 A. ( 1) ( 2); B. ( 1) ( 4); C. ( 2) ( 3); D. ( 2) ( 4)。 5、小芳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6、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禁止抽烟”、“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液态的汽油容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 A .液化 B .汽化 C .熔化 D .凝固 7、用体温计测得甲的体温为37.50℃,若没有甩过,又用它依次去量乙和丙的体温,已知它们的实际体温为36.90℃和38.60℃,那么两次测温后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 A.36.90℃和38.60℃;B.37.50℃和38.60℃;C.36.90℃和37.50℃ ;D.37.50℃和37.50℃ 8、如下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 ) 9、洗热水澡时,卫生间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洗完后过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 晰起来。水在镜面上发生的两种物态变化是( ) A .先汽化后液化 ; B .先液化后汽化; C .先凝华后升华 ; D .先升华后凝华。 二、填空题(各2分,共48分) 10、小明在一次测量体温时,体温计的示数如 右图所示,则他的体温为 ℃,读作: 11、图4—2中有A 、B 、C 、D 四种测量水温的 操作。请你评价这四种操作方法的正误。如果是错误的,指出错在哪里。 A___ 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夏天在打开电冰箱的门时,常会看到“白气”,这是因为 而成的;水沸腾时在壶口形成的“白气”又是 形成的;而从冰箱里取出的“雪碧”瓶放在桌上一会,会发现瓶壁的四周附着许多小水珠,这是由于 而成的。 13、医用氧气瓶中的氧是以 存在的,它是通过对氧气在常温下 的方法,使之 后贮存在氧气瓶中的。 14、如图所示为海波的熔化图像,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是:海波的熔点为 ℃,海波在第8min 处于 状态,海波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15、热升华技术属于一种特种打印,是传统打印技术的一 次突破。热升华打印出来的图像色彩鲜艳,层次丰富,其效果可与印刷媲美。热升华打印是在高温下使色带上的油墨(颜料)受热 ,渗入物体的表面,温度降低后会发 生 ,即形成色彩亮丽的图像。热升华的图像经久耐用,图像不会脱落、龟裂和褪色。(填物态变化名称) 16、火箭发射架下建有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发生 来吸收大量的热;火箭升空瞬间,会看到巨大的白色“气团”,这是水蒸气 形成的(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17、目前,全球的气候悄悄变暖,这是 效应不断加剧带来的后果;而城市的平均气温高于周围乡村,这种现象称为 效应. 18、复习课上,老师写下一副与物理知识有关的对联.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对联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 和 ,反映的一共性是 . 三、阅读理解题(共7分) D .用干手器将手烘干 A .冰雪遇暖消融 B .水烧开时冒出“白汽” C .草叶上形成“白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