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助学贷款诚信问题之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助学贷款诚信问题之原因分析
摘要
为了使每一位大学生不会因为经济困难而影响学业,国家不断大力推动助学贷款工作的发展。

但是助学贷款高违约率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本文从国家、银行及个人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助学贷款;违约;原因;
一、高校助学贷款的现行体制
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化演变以来,由于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大,办学经费捉襟见肘,学费成为了学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

学费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

近年来,因经济上有困难的大学生欠缴学费,导致高校收费难,减少了高校办学经费的投入,直接影响高校的发展。

国家政策是不让一个贫困生失学,但学费欠缴,成为高校共同的心病。

为此,政府推行了助学贷款政策,以保障贫困生及时、足额缴纳学费,并从生活上帮助贫困生走完大学历程。

据了解,不少贫困大学生依靠助学贷款缴纳学费,维持学业。

但是,还贷风险又很难调动商业银行发放助学贷款的积极性。

政府推行的国家助学贷款实质上是政策性的。

政策性贷款,却由商业银行运作。

助学贷款的政策性与商业性之间的矛盾,造成了贫困生筹款无力,贷款难,还款更难。

探讨贷款与还款的有效途径,推动助学贷款,为贫困生排忧解难,理顺在贷款与还款之间学校、银行与学生的关系,为助学贷款的发展和完善献计献策,势在必行。

据报道,不少高校毕业生此项贷款的违约率超过了20%,有的高校甚至达到30%~40%。

一般来说,只有当违约率不超过4%,银行才能不赔本。

因此,部分高校的助学贷款已经暂停。

没有停办这项业务的一些商业银行也明确表示,这项贷款风险大、成本高,准备大规模收缩。

据初略统计,列入银行黑名单的高校有100多所,约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0%。

概括而言,国家助学贷款在目前运行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额度有限,僧多粥少,地区满足度不平衡。

二是助学贷款
绝对数量加大,政府的贴息具有扩张的趋势,银行贷款风险也有加大的趋势。

三是政策性贷款商业化运作,舆论宣传强,实践操作弱。

二、国家助学贷款原因分析
在影响国家助学贷款健康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学生信用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上不搞担保,只做信用贷款。

因此,保障大学生按时还贷,主要靠诚信,没有行之有效的机制制约。

因此导致当前各类还款问题的现状,是国家、银行以及个人不同层面共同作用结果。

一)国家层面
1. 信用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个人征信系统不健全,无法详实记录每一个社会公民的信用状况。

而要让没有固定收入的学生作为独立的承担借款主体,在资格上就让银行有顾虑,更何况信用助学贷款突破了银行原先的个人贷款操作模式,对一向追求稳健经营的银行来说,与其传统方式大相径庭。

再加上毕业生就业以后的流动性很强,很难及时掌握借款人的行踪。

让不少诚信意识淡薄,甚至恶意欠费的借款学生钻了空子,增加了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也造成贷款违约率的上升。

2. 监管制度不健全
监管制度不健全,无法对违约的个体进行有力的惩罚,即便进行“黑名单”的纰漏,即便有严厉的通报制度,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和惩罚制度,也很难追究当事人的违约责任。

对违约者没有惩罚措施,或者惩罚力度不大,使得在大学生助学贷款中频频出现违约现象。

3. 助学贷款立法不完善
商业银行与借款人订立的借款合同内容在法律上有缺陷或不完善而无法践约,以及因法律的修订而使贷款银行蒙受损失的风险,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尚无针对助学贷款的专门法律法规,银行现在发放助学贷款多是按《担保法》、《贷款通则》等金融法律法规发放,而现行金融法规都是针对生产性贷款制定的,因而对助学贷款不完全适用而形成风险。

二)银行层面
1. 贷款制度不完善
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作为商业贷款模式,缺乏严格的风险控制机制。

在2000年以后,国家助学贷款采用的是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即在校大学生不需要提供担保人,只需通过所在学校提供贷款介绍人或由借款学生自行提供见证人,就可以以信用方式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介绍人和见证人不承担连带责任。

同时,经办银行和经办人员只要按照国家规定发放和管理国家助学贷款,确因贷款人逃贷,并能够提供追索无效的有关资料,就不再追究经办银行和经办人员的责任。

这种以商业贷款模式操作的信用贷款,因为没有任何担保和抵押,所以有一些家庭并不困难的学生骗贷或者是借款人逃债的可能性较大。

2. 还款制度不够人性化
商业银行有比较完善的还款制度,但是在人性化管理和服务方面存在欠缺。

调查发现在逾期不还款的学生中,有部分是由于粗心大意的原因造成的,比如“忘记还贷了”、“在外出差,不方便到指定银行还款”、“比限定日期晚了两天”、“还款数字记错了”之类。

也有些学生遗失扣款存折或银行卡,并且没有主动补办,导致无法按时还款。

还有就是商业银行根据国家政策和实际情况,在不断的调整利率,一些贷款学生在加息后仍按照原额度还款,造成小额违约。

说明大量学生不还贷款的现象,与贷款学生进入还款期后,商业银行不能提供便利快捷的还款方式存在很大关系。

三)个人层面
1. 就业难借款学生还款压力偏重
近年来,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据统计显示,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32万人,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0%。

2009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10万人,还有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失利,而求职人数又在不断增加,就业压力空前巨大。

大学生就业难,直接影响到对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还款,是造成高违约率的主要现实因素。

2.社保体制不完善,工资水平低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找到工作的学生在第一年的试用期内工资往往很低。

大学专业教育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毕业生很难完全符合市场要求,存在与市场脱钩的现象,很难期望高薪。

大学生就业后的工资低,在只能甚至不能保证基本生活条件,无力按期还款,这也是造成高违约率的重要因素。

三、解决大学生助学贷款信用问题,完善我国助学贷款机制的方法
1、提高大学生自身信用观念,建立信用体系
高校与银行应共同对高校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开设诚信信用选修课或知识讲座,引导高校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养成自觉的信用行为。

同时,尽快建立起面向学生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建立健全信用机制。

对于助学贷款来说,单依靠银行自身是无法建立起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的,必须以政府为主导,逐步构建全国联网的高校学生信用系统,推动体制创新。

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个人信息管理系统》,利用高等教育学历查询系统查询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个人信息,一一记录个人在银行所有贷款资料,并在各银行间联网,个人的信用状况一目了然。

随着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个人信息查询系统的建立,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要求采集助学贷款学生个人信息数据,信用档案也要相应建立起来。

2.通过立法进一步完善还款约束机制
加强法制建设,严格信用监管。

理想的还款机制是以诚信体系为前提和基础的,在全社会中形成不能失信的防范机制、不敢失信的惩戒机制、不需失信的保障机制、不愿失信的自律机制,坚持“依法治贷”和“以德治贷”。

在“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层面上,一定要讲法律信用,起到惩罚失信者、警示企图违约者和保护守信者的效果。

要加紧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信用制度,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严格的信用监督、奖惩制度,使那些不守信用者付出代价。

3.加强学校监督,提高助学贷款的偿还率
学校必须对贷款学生进行资格审查,建立学生信用档案,将贷款情况载入学生档案,对贷款学生生活、学习等情况即时跟踪,及时反馈给银行。

班主任、辅导员主动参与对贷款学生即时跟踪,了解他们的心态,对于在校读书的学生,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树立贷款必还的观念;对于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

贷款一定要让用人单位了解,和用人单位一起监督学生,这样会大大提高助学贷款的偿还率。

另外,对于拖欠贷款学生中一部分无力还贷的毕业生,高校要加强贷款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贷款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实现,是贷款毕业生按时偿还贷款的先决条件和重要的物质保障,也是降低贷款违约率的重要途径。

4.银行和学校进一步建立完善考评机制和银校合作制度
对银行,在原来“三考核”的基础上,把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与其他贷款业务区分开来,制定更加严格具体的考评办法,对其履行贷款协议,足额按时发放贷款、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进行单独考评,并将国家助学贷款单项业务列入企业等级综合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高校,应该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把新机制下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进行具体化,不断改进和完善,建立具体的考评机制,并将考评情况作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内容。

同时建立银校合作,采用招投标、议标、协商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经办银行,将招投标作为一种推进助学贷款工作的手段和措施,不是最终目的,尤其是不能作为衡量落实政策的唯一标准。

5.政府要加大投入,制定更加灵活的还贷政策
政府部门要分工合作,各司其责。

财政部门要继续安排好各项贴息资金,保证贴息资金足额、及时拨付到位;要为商业银行提供一定程度的担保,减轻学校承担的风险,并做好承担部分助学贷款损失的准备。

针对目前我国助学贷款不分学校,不分地区,不分经济家庭状况,一律规定每年最大贷款金额为6000元的现状,国家应通过适当增加贷款额度,进一步延长还贷期限等方法,并制订更加灵活的还贷政策,满足相当一部分贫困学生的实际需要。

四、结语
大学生作为今后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个体,必须树立信用意识,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道德素质,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

一个没有信用的人,是不受人欢迎、也不会有大的发展的。

大学生在获得专业毕业证的同时,更应得到道德通行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公民。

国家助学贷款所出现的问题是教育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需要靠更加深入的教育改革来解决。

要求学校与商业银行的管理者与决策者创新改革思路,破解发展难题。

通过诚信教育和建立健全助学贷款风险控制机制,并积极筹措助学贷款风险基金,是理顺贷款与还贷关系的主要途径,也是理顺学校、银行与学生之间“责、权、利”关系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郭庆平.发展国家助学贷款的有益探索. 金融时报,2004-02-02
[2]刘永刚.助学贷款何时不头痛医头. 中国消费者报,2004-06-02
[3]陈有谋.助学贷款在陕举步维艰.华商报 ,2004-05-19
[4]胡健.银行叫停助学贷款贫困生贷款无着吞苦果.南方日报,2004-04-21
[5]中国政法大学停发助学贷款贫困生质疑银行毁约.新京报 2004-04-21
[6]徐小如.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发展的思考.企业经济, 200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