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功能语法对比分析《送友人》两种译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功能语法对比分析《送友人》的两种译本
摘要本文以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为理论指导,尝试对唐诗《送友人》的两个英译文进行功能语篇分析和对比,重点比较“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方面的异同。
对比表明,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所提出的语言纯理功能,可以和语言的三大系统即逻辑、语法和修辞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既可以分析研究语言也可以分析比较语篇,还可以帮助译者把握理解原文,有利于翻译批评家们把宏观的翻译标准进行细化、量化,使翻译译文评判客观化、科学化。
关键词:功能语法诗歌分析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诗歌翻译研究综述
1 古诗翻译研究为主
诗歌翻译研究素材广泛,从古至今,由国外到国内,数以亿计。
但通过阅读名家、学者的译著以及翻译批评,可以发现所用之例子大部分选自古代诗人写的古诗。
外国如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的《黄水仙》(the daffodils),克莱尔的《夜莺之巢》(the nightingale’s nest),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围成一圈玫瑰花,来跳舞吧》(ring a ring of roses),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与《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等;中国如古代陶渊明的《饮酒》(有人译为drinking wine),李白的《望庐山瀑布》(cataract on mount lu)等。
2 研究视角多样化
在翻译研究的各个发展阶段,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对翻译问题进行了研究,最有影响的研究视角有:
(1)“译格律”研究:诗歌翻译中的多元化格律观广义上讲,诗的格律包括节奏、音韵及其他乐感手段三大部分。
它不仅是诗歌“音乐美”的具体体现,也是诗区别于其他体裁文学作品的形式特征之一。
译诗虽非译格律如此简单,但“诗有别裁”,格律问题始终都是诗歌翻译中的一道难题。
在格律问题上,译诗者及其研究者彼此间有共识之处,也不乏歧见。
共识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还不曾有人成功且全面地否定过诗歌翻译中格律的审美价值和功能;二是译诗应追求节奏效果,这似乎不独为“格律派”所遵循,而是大家所普遍认可的。
中国科研网上有关诗歌翻译的论文中,80%是有关诗歌格律翻译与欣赏方面的。
(2)诗歌研究呈现出明显的跨学科性质。
所谓诗歌翻译的跨学科研究是指不遵循单一的某种模式,而是结合其它学科,如认知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交际学等。
比如,翻译同信息传播科学结合,运用信息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诠释翻译的过程,注重研究源语与译语间的信息传递,整个翻译过程包括阅读(解码)、分析、转换和译文输出等不同阶段的过程。
二功能理论诗歌翻译研究
一般说来,语言是一种有规则的系统结构,是一种代码。
它由不同的成分组合而成,可用来表达语义。
同时,语言又是一个用于交
际的系统,可以运用不同的代码形式来指称具体的和抽象的东西,并可创造具有交际价值的信号。
语言可以用来描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也可以用来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还可以用来组织信息,这3种功能分别属于halliday所说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见halliday 1985)。
韩礼德的功能语法,是在对语言的功能探索中所建立起来的。
他在早期的探索当中,提出了语言有7种功能。
后来经过反复提炼和概括,他把这7个功能总结成为了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metafunctions,也叫元功能),也就是功能语法的三大组成部分: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s)、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
概念功能由两个子功能组成,分别是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和逻辑功能(logical function)。
概念功能就是用来向听话人传递新信息的。
概念功能的两个部分当中,经验功能主要由及物性系统(transitivity system)和语态(voice)构成。
人际功能所着重的,就是语言用于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这种作用与功能。
人际功能,由语气(mood)和情态(modality)构成。
语气的话,指的是交流的时候双方扮演着什么角色;而情态指的是这个句子是判断还是推测的,也就是说肯定的成份有多大。
语篇功能就是说,语言里面有一种东西,可以让语言成为一个上下文有关系的语篇,而不是乱七八糟的词语。
这些东西就叫做连接成份,也叫做语篇的衔接(cohesion)。
从语篇功能来分析句子,
句子可以分为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
主位指的就是这个句子开始的第一样东西;述位就是指句子除了主位之外的剩下的东西。
韩礼德在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1985)一书的前言中明确指出,他建构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这个框架可用来分析英语中任何口头语篇或书面语篇(黄国文2001)。
目前,一些学者和专家也开展了用功能语法指导诗歌翻译的研究,如黄国文曾经对杜甫的诗歌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进行评论;曾博曾经写过《从功能语法的角度看〈热恋的牧羊人〉及其和诗》;刘美莲的《试评王维〈送别〉英译文的人际功能》;姚勇芳的《论诗歌翻译中的英汉语词义和语篇的结构差异及其表现》等。
三功能语法对比分析《送友人》的两种译本
本文将原文与译文视为不同的语篇,从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的概念功能和语篇功能理论,对《送友人》及其两种典型英译文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索较为客观的诗歌翻译批评可行途径。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主要选取herbert a.giles,ezra pound 的译文,运用功能语法进行对比研究。
原文: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译文1:taking leave of a friend
blue mountains to the north of the walls,/white river winding about them;
here we must make separation/and go out through a thousand miles of dead grass.
mind like a floating wide cloud,/sunset like the parting of old acquaintances
who bow over their clasped hands at a distance./
our horses neigh to each others as we are departing.
-li t’ai-po,trans.ezra pound.
译文2:
farewell
li bai
where blue hills cross the northern sky,/beyond the most which girds the town,/
‘twas there we stopped to say goodbye!/and one white sail alone dropped down.
your heart was full of wandering thought;/for me,-my sun had set indeed;
to wave a last adieu we sought,/voiced for us by each whinnying steed!/
-li t’ai-po,trans.herbert a.giles.
这首李白的《送友人》,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佳作。
诗一开头便展现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山水画卷:“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北城之外,绕城的河水像一条白练汩汩东流。
“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偶工丽,色彩鲜明;山“横”、水“绕”,一静一动,相映成趣。
就在这秀丽的青山秀水之间,友人将要上路远行了。
诗人与友人策马并辔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已经到了城外,依然难舍难分。
中间两联,直抒离别的深情。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是说从这里分别之后,友人就将像孤独的蓬草那样随风而转,飘摇万里之外。
怎不叫人牵挂! 这一联是流水对,有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上句想象友人旅途中飘零之感,下句抒写别后故人相思之情。
这一联对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渲染出浓郁的离别氛围,却点到即止,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在这时,两匹马仿佛也善解人意,不愿分离,昂首向天,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班马,是离别的马。
马犹如此,人何以堪!直到友人走远了,马的悲鸣声,似乎仍在空中回荡,长留在诗人心中,也伴送着友人的万里行程。
李白这首送别诗写得情深意切,却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而自然流畅。
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构成高朗阔远的意境。
我们用系统功能语法的概念功能和语篇功能已经分析了原文和
两篇译文,现在我们来对比分析原文和两篇译文的异同之处。
按照概念功能分析,原文共有10个过程,翟理斯的译文共有8个过程,庞德译文也共有8个过程。
单从过程的数量上来看,两个译文都未能与原文保持一致。
不过我们知道“两种语言的互译,根本难以达到绝对的忠实的程度;所谓忠实的翻译,只能力求其近似而已”,因此两个译文都比较接近原文,相对而言庞德译文更胜一筹。
原文以物质过程为核心,两个译文也如此。
原文有4个物质过程、2个存在过程,2个关系过程和2个心理过程。
翟理斯的译文有5
个物质过程、2个行为过程和1个心理过程。
庞德译文有5个物质过程、2个关系过程、1个存在过程。
从过程的种类来看,庞德译文相对贴近原文。
原文主位总数为8个,非标记性主位5,占62.5%,标记性3个,占25%,语篇主位1个,占12.5%。
翟译主位总数为7个,非标记性主位1,占14.3%,标记性6个,占85.7%,语篇主位3个,占37.5%。
庞译主位总数为7个,非标记性主位5,占71.4%,标记性2个,占29.6%,语篇主位2个,占29.6%。
按照语篇功能分析,原诗共有8个诗句,40个词,5种词性。
翟理斯的译文共有8个诗句,54个词,9种词性。
庞德译文8个诗句,61个词,9种词性。
从语篇句子、结构、词性方面,两个译文同原文相类似,不分伯仲。
但从篇章中的主位/述位来看,庞德译文更加贴近原文,如上面统计,原文中多简单主位,而两个译文中,复
杂主位相对较多,翟理斯的译文比庞德译文更多;按主位类型分类比较,显然,庞德译文更加接近原著。
诗歌翻译标准是由诗的意向结构中的意蕴与审美价值所决定的,各个译文均有丰富的意象,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通过上面的汉语原文与两首英语译文比较分析,笔者认为完全可以把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特别是应用于翻译批评研究。
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所提出的语言纯理功能可以和语言的三大系统即逻辑、语法和修辞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既可以分析研究语言也可以分析比较语篇,既可以帮助译者把握理解原文,也有利于翻译批评家们把宏观的翻译标准进行细化、量化,使翻译译文评判客观化、科学化。
注:本文系河南工业大学校级高教项目《释意理论关照下的工科院校口译人才培养研究》(2009gjyj-b36)的研究成果之一及河南工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翻译理论与实践》(001877-7)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edward arnold.1985。
[2] 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 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中华书局,2002年版。
[4]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5] 黄国文:《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四十年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1期。
[6] 靖安典:《功能语法用于〈送友人〉两个英译文的语篇对比》,《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
作者简介:沈国荣,男,1977—,江苏苏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口译理论及教学,工作单位: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