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为了将来不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样
“教材也无非是个例子”的误解
![“教材也无非是个例子”的误解](https://img.taocdn.com/s3/m/c89ae683cc175527072208ee.png)
“教材也无非是个例子”的误解作者:薛城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年第06期有个哲人曾经说过,真理再向前多走一步就是谬误。
对于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教材也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误解了这句话,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拓展”满天飞,课程资源到处挖,亟需正本清源。
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材也无非是个例子”是针对过去那种满堂灌、唯书至上的教学来说的,是对这种教学的批判和矫正。
新课程改革之前,许多教师把教科书视为“圣经”,上课时不敢越雷池半步,结果造成了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少、慢、差、费”。
当然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唯书至上、为本至上的语文教学确是造成这一恶果的主要原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教师首先打破了教材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话,语文课堂出现了许多鲜活而又充满魅力的语文材料,学生在课堂上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语文学习的效率也有所提高。
但矫枉过正,许多语文教师把叶老的话理解过头,使语文课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抛开教材另起“炉灶”。
有些教师上课为了求新求异,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堂选取了与课文相似的一篇或几篇材料与课文一起让学生学习。
对于文本,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走走形式,接着便走马观灯地过渡到教师所印的材料上。
整堂课热热闹闹,煞是好看,可学生的收获却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竹篮打水一场空,课上得十分低效。
例如:一个教师讲授西蒙诺夫的著名小说《蜡烛》时,上课伊始,教师播放前苏联歌曲《喀秋莎》,然后介绍前苏联民歌和苏联人民,再介绍一篇写前南斯拉夫情况的短文。
介绍完后让学生用两分钟时间阅读课文(这么长的课文学生用两分钟是无法完成的),教师随后匆匆提了两个问题:第一,文中有几处写了炮声?第二,写老妇人的黑围巾的作用是什么?几乎是在教师自问自答的方式下完成的这两个问题,紧接着下发了两篇文章,一篇是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篇是选自《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叶圣陶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叶圣陶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36fda4877e21af45b207a8af.png)
叶圣陶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启示作者:邢卫国来源:《江西教育C》2019年第03期摘要: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像一面旗帜,至今仍有着极其深远的指导意义。
立足叶老先生深厚的教育思想,不断研究和探索小学语文教学,走出浮躁,还原本真,邂逅精彩。
关键词:语文课堂叶圣陶思想教学主张语文课堂是小学生接触语文、亲近语文的场所。
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宽松、民主的沟通氛围,更利于师生、生生、生本之间多向立体交流。
而叶圣陶先生的“以学生为本位”“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语文是为了教做人”等思想,为课堂的良性发展和有效探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因此,汲取叶圣陶教育思想营养,践行叶圣陶教育主张,对今天小学语文课堂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生本位——尊重生命自由成长“以学生为本位”是叶圣陶教育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条。
1941年,叶圣陶先生提出了“学生主体”的思想:“国文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工作,可是主体究竟是学生。
”时至今日,“学生本位”已为大家熟悉,而当时能提出这样的主张,可以说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和超越。
小学语文当遵循学生自由成长的特点,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让孩子善于听,大胆说,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一切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教学的基本点和出发点。
《花瓣飘香》这篇文章抓住生活中偶然的一幕,感动读者心灵。
然而备课时教师会发现,如果是心思细腻的女学生,定能很快感受到“女孩子的懂事”,领悟到“我”从内心到行为的改变。
可是,那些粗枝大叶的男学生呢?或者那些不太关注细节的女学生呢?于是,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了细致的朗读指导。
读“为什么只摘花瓣?”要读得轻轻的、柔柔的;读“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要含蓄;读“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要在低声中表现出女孩子的思考,表现独特的创意;读“你爸爸呢?”读出“我”作为一个大人细心的询问;读“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要读出思念……课堂,就在这样淡淡的、静静的朗读中向前延伸着,而学生们此刻已经沉浸其中,陷入对文章的思考,情感的涟漪在课堂上荡漾起来。
鼓励孩子练字的名言_能够鼓励孩子练字的名言
![鼓励孩子练字的名言_能够鼓励孩子练字的名言](https://img.taocdn.com/s3/m/e6639115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de.png)
鼓励孩子练字的名言_能够鼓励孩子练字的名言鼓舞孩子练字的名言1) 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
2) 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创造.3) 同学的书写过程,是一个认真观看和乐观思索的过程,是一个动手、动脑、手脑协调的过程,是一个培育细致、急躁的良好品德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鉴别、观赏的审美过程。
4) 培育中学校生写好字,不肯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得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洁净,简单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简单集中意志,擅长爱护人。
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横,最简单误事。
练习写字可以免除这些毛病。
5) "以字育德,以字启智,以字益美,以字键体'.6) 眼下学校生写字的当务之急,是"救灾'而不是"拔尖'.7) 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是人类文明的珍贵财宝。
8)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所起的作用于西方文化中音乐所起的作用相像。
9) 教是为了不教。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10) 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中间后两边、先里头后封口11) 黑格尔说,中国书法最能鲜亮地体现中国文化的精神12) 丰子恺说:"中国人都应当学习书法,由于中国的民族精神,寄予在毛笔里'13) 快而好、慢而好、快而不好、慢而不好。
其中"快而好'不能通过"快而不好'获得,而须通过"慢而好'来获得14) 他在课堂上当着同学的面来板书课题,而且边写边教导写字要领,还要求同学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写。
这样做,读课题就不再是走过场,而是一次扎扎实实的写字训练。
15) 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16) 人能写字,字能显人。
17) 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教导一番,只是一个开头而不是终结。
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
'能够鼓舞孩子练字的名言1)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浅谈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浅谈](https://img.taocdn.com/s3/m/00f01963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4b.png)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浅谈作者:郭风进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22年第03期叶圣陶曾说,课本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习惯。
在现实语文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老师只注重和升学考试有关的内容。
语文教学一旦以应试为目的,就会偏离语文教学的宗旨;语文教学就会变得枯燥无味,就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抵触。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有以下几点拙见:一、转变教学思想,放弃应试教育和唯我独尊首先,教师要放弃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语文教学,回归到语文的本质。
叶老认为“语文是工具”,这个“工具”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其他学科的工具(基础),还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工具(终极目标);叶老还认为:国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了解文字和运用文字的能力,他一直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强调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传统语文教学已偏离了语文是工具的观点,听、说、读、写只注重培养学生应试答题的技巧,而非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支离破碎,这样的语文教学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次,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放弃唯我独尊的思想,实现从“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的转变,从“群体教学”向“个性化教学”的转变,也可以说是从“训练法”向“人本法”的转变。
“要你学”的灌输,往往是事倍功半;“我要学”的追寻,却往往是事半功倍。
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让更多的“宋濂”不再有求师之难,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只有转变语文教学的思想,才能把“小语文”变成“大语文。
二、更新教学观念,由“小语文”向“大语文”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更多的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以接受为主。
把一篇美文弄得支离破碎、干巴无味,一个劲儿向学生死灌硬填,“小语文”的教学模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不利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一位澳大利亚的中学物理老师说:“我教了30年的物理,在我教学生涯的第一个10年,我认为自己是在教物理。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d3a7fb45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8a.png)
·实践者说ShiJianZheShuo机结合;创办文学社刊和“班级图书馆”,组织开展“朗读比赛”“成语接龙”“欣赏名作名篇”等。
同时,以课本为纲,利用扩展性阅读、延伸性阅读、训练性阅读、鉴赏性阅读等,通过设置悬念、故事延伸、同题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由精读到博览,以拓展阅读面。
学以致用,指导学生练笔写作 作文作为书面语的表达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综合语文素质,也是对学生进行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等综合训练的一种途径。
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笔者充分利用好教材中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激发兴趣,注重让学生运用课文写作上的特色,既有格式的仿照,又有内容的启迪联想。
或让学生举一反三,或让学生摹写,或让学生改写,或让学生联想。
总之,重在围绕教材中的作文训练点,让他们感到有章可循,有凭可依。
如尚明欣同学在学习了《我的母亲》一文后进行的创作:我的怪味老爸青岛第21中学八年级5班 尚明欣岁月抹不去他瞳孔里的天真与单纯,时光冲不淡他心灵中的赤诚与热情。
这就是我的老爸——一个个子不高,眼睛小小,走起路来却风风火火的率真男人。
有时他像个智者,与我畅谈诗词歌赋;有时又像个演员,不断调节家中的气氛。
由于他时常会做出令人捧腹的举动,妈妈便谑称他为“二爸爸”(傻爸爸的意思)。
上学期家长会后,老爸回家便召集我和妈妈开了个家庭会议。
在说到我的语文成绩的时候,他打开卷子,高兴地说:“咪咪这次考得不错,应该奖励!”我听了正要欢喜,没想到他话锋一转:“只是你有的分扣的太可惜,那两道默写古诗的题为什么空着?”“古诗?”我思考了一会,才知道原来老爸是说古诗“选做题”,我立即辩解:“那叫选做题,都做了也只看前几题,所以只能挑有把握的去做,不要求全做,只要对的题够数就行。
”他冲着我瞪着眼睛:“什么?你还有没把握的题?”我觉得委屈,语气硬硬地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回答。
可他扔未觉悟,还在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只要每道题都弄明白了,都会做,全做了不是更好吗!”我彻底晕眩,连妈妈也在一边直摇头。
【资料】如何理解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资料】如何理解教材无非是个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bbe8cf34f01dc281e53af092.png)
如何理解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篇一:如何理解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枝江市教学研究室徐国梁推荐浅谈如何运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驾驭语文教材内容提要: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为了让语文教学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解脱出来,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契机,立足教材,举一反三;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准绳,丢开教参,确立教学目标;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出发点,机动灵活地整合教材。
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回复应有的生气。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材例子灵活驾驭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因而,语文教学应该是充满灵性的,给学生美的启迪,让学生在舒适自由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
可是就笔者多年来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观察发现: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许多的语文教师以本为本,把自己和学生禁锢在手中的教材之中,对每篇文章都是千篇一律的按既定程式加以解剖、分析,让原本充满智慧、灵气的作品变得支离破碎,使语文教学失去生气,味同嚼腊。
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回复应有的生气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008修改稿):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
所以从语文的工具性来看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借助教材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具体就是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要使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的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利用语言记忆达到语言积累的能力。
试论教是为了不教
![试论教是为了不教](https://img.taocdn.com/s3/m/8f9a98c80c22590102029da0.png)
试论教是为了不教随着时间的流走,我的大学生活已经过了四分之三。
在过去的三年里,很少参加学校的活动,如社团活动、有关的专业实践活动等等。
为了使自己的暑期生活变得更丰富,更有意义,锻炼自己的专业实践技能,我参加了培训机构的教学工作,在这里我担任语文老师。
伟人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实践才能使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变得更扎实,更丰富。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身为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感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好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老师所传授的知识。
以前总以为讲课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只要写好教案,按着教案去讲就可以了。
但是当自己真的站在讲台上后,才发现原来讲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讲课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也不是按着教案把每个知识点讲完就完了。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教是为了教什么教师教授任何知识,“讲”都是为了达到不讲。
就像《老子》中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直接给一个人鱼吃不如教会他打鱼的方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教育,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一个好的称职的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谈到:今后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和学了知识不会应用的人。
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在教学中起着引导作用,教师要给学生教什么呢?我认为教师除了交给学生知识以外,还要教以下几个方面的东西:(一)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我们通常说的教育,包括“教”和“育”两个方面。
“教”就是“教书”,“育”就是育人。
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都需要老师教。
学校教育是除了家庭教育外最主要的教育途径,而在学校中教师就是学生的“父母”。
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教书育人,不但要教书,还要育人。
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从而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让他们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使他们懂得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明确学习的目的。
理解叶圣陶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理解叶圣陶教材无非是个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b29208236f1aff00bfd51e7d.png)
如何理解叶圣陶所说的“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材无非是例子”是叶圣陶先生半个多世纪从事教育教学生涯得出的结论,充分体现了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揭示了语文教材的性质,阐明了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提出“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课本”,“如果能够了解语文课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一个终点”。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1】“教材无非是例子”这句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
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的材料.入选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具有语文教育功能的、典范的文章,可供入选的文章有很多,而这些入选的课文只是例子.语文教材不是目的而是“举一反三"的例子,它的主旨在强调发挥教材的举一反三作用,目的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所以教师在使用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增删补移,同时参阅其他同类教材。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论断是在当时“逐句讲解”教材之风盛行,拘泥于教材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环境下提出的。
他认为从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于阅读种种的书,“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一贯的目的在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触类旁通,这样便可使学生一辈子受用。
【2】在现今一些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课本、教学参考书依赖性很大,未吃透教材、大纲,只讲课文,很少对学生进行实质性的指导阅读,与学生少进行沟通。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唯教材是从、唯答案是从的现象,上课时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及时完成作业,答题时与老师讲授的、书本上的答案一字不差,但离开课本、老师后就寸步难行。
面对这种教条主义习气,学生的感觉、想象、思维和情感都被禁锢于固定的模式中,这种僵化的教学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限制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应做好对于教材的应用.明确课文教学目的,把作品的特色作为教学的重要方面,从感性认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说起——以“循环小数”的教学为例
![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说起——以“循环小数”的教学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f7b0df5f705cc17552709b1.png)
猜照 这样画 , 面的 图形是什 么 , 而 揭示规 律 。 后 从 体
建构 循环 小 数 的 概 念 。 教 材 重 在 引导 学 生 体 会 知 识 的
形成过程 。
会 “ 次 不 断 重 复 出 现 ” 含 义 , 出 这 就 是 “ 环 现 依 的 指 循
什 么 理 由不 尊 重 教 材 的 编 写 意 图 , 握 教 材 , 好 教 材 把 用
呢?
1 . 从学情 出发调整教学 内容。
教 材 的编 写 因 为 受 篇 幅 、 域 差 别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 区
具 有 一 定 的 局 限 性 , 能 完 整 地 呈现 教 学 资 源 。教师 可 不 以从学生 的“ 学现实 ” 数 出发 , 准 教 学 起 点 , 用 学 生 找 利
教 苑 时空 ・ 教法探讨
敖暂 墓令’ 夸 "j i 番 一 蠢 非 秘 i
●●
— —
以 “ 环 小 数 ” 教 学 为例 循 的
-^ I^
福建 寿 宁县 鳌 阳小 学( 5 5 0 郑 圣发 350 )
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材无非是 个例子 。”数 学课 “ 《
程标准 》 提出 , 也 教师 不应 只做教材 忠实 的实施 者 , 而
变得更易于理解 、 掌握 。“ 循环小数” 的教材 只是从学科
知 识 出 发 , 学 生 建 构 概 念 , 局 限 性 无 需 阐 述 。所 以 让 其 教 学 的 导 入 环 节 , 师 可 以 先 出 示 几 组 图 形 , 学 生 猜 教 让
一
的竖式计算式和 引言 ,目的是让学生在 求商时体 会余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b6ecc50b5022aaea988f0f36.png)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者:高洪来源:《校长阅刊》2007年第12期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用教材教”已是教师的共识。
但是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使用教材,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有的过分强化教材,倾力于教材内容的诠释;有的淡化教材,过多拓展教材,忽略教材自身的教育功能。
如何用好课文这个“例子”,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语文、用语文,会学语文、乐学语文呢?一、体现层次阅读教学要有层次地实现教学目标。
小学生的阅读是基础阅读,他们接收信息需要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课文,围绕教学目标,分解阅读任务,引领他们有层次地在教材中走上几个来回。
1.感知性阅读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标出不认识的字,不明白的字、词,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学习生字和不明白的词语,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建议学生读通句子,读顺课文,试着捕捉信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品悟性阅读研读课文,首先通过阅读提示,给学生提出阅读建议,指出读的要求,提示读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阅读。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收获,教师适时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反复在读中悟、悟中读,寻得真切感受。
3.个性化阅读在学完课文之后,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或文字,以感情朗读、表演读、背诵、摘抄等方式,深化学生对课文独特的理解与体会,积淀内化语言文字及表述方法,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要动笔墨“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对文章中感人的情节或者喜欢的语句,用符号标出,重点阅读,有的放矢,使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能够落到实处,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这一做法,我国自古就有,近代许多伟人,如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都有读书做标记的习惯。
学做阅读标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在一、二年级,指导学生动笔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或者直接让学生在某个字或词下面,做三角形、圆圈、括号、波浪线、直线等各种不同的符号,明确标画这些字词的缘由;在三、四年级,引导学生根据阅读建议,一边阅读,一边做符号,并在阅读、理解、感悟中,调整标记;在五、六年级,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内自读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识出自己喜欢的或者感受较深的句、段,鼓励写读书批注。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在教学中的渗透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在教学中的渗透](https://img.taocdn.com/s3/m/99b1daee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0f.png)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在教学中的渗透1978年3月,叶圣陶先生在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叶圣陶先生一以贯之的教材观,是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以为“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不是一个终点”,它就好比“可以开发无限库藏”的“锁钥”;(1944)它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1949),它是“各学科教学的重要凭借,重要工具”(1961)。
要想扭转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局面,必须讲求效率,讲究方法,使学生能“习教材之一例”而应用到实际生活的各方面“。
根据叶老的意思,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对说、写两项能力一开始通过学习课文这个例子,掌握方法,进行模仿,渐渐地熟能生巧,形成技能。
当然要提高说写的能力,还要多阅读,多积累语言,否则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啊!叶老主张“学习国文的目标侧重在形式的探究“而教材应当”给与国文科以科学性,一扫从来玄妙笼统的观念(1936)因此,作为“例子”的教材应该‘侧重文章形式,从形式上着眼去处置现成的文章”。
叶圣陶这句著名论断是对语文教学乃至教学观念的一大冲击和解放。
他表明:(一)教材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我们不能知识谨慎小心地匍匐、徘徊在“教参、教材“的话语光环里,满足于教材宣讲、一意灌输,难有质疑、否定与创造的作为。
(二)教材不是教学的终点站,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在教材本身,而在于通过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语文能力。
(三)作为例子的教材具有二次开发的可能,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加以造、取舍、增删,以服务于特定的教学目的。
(四)“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并不是说例子可以任意选用,编排和使用,实际上选用哪些例子、怎样编排和呈现这些例子以及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处理这些例子,都应该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登岳阳楼教案(4篇)
![登岳阳楼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4f3daf29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48.png)
登岳阳楼教案(4篇)登岳阳楼优秀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一、课程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李白的送别诗,现在我们看到最后一首《登岳阳楼(其一)》,这是陈与义的一首七言律诗。
(转身板书)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的意思,登岳阳楼就是登上岳阳楼游玩的意思,这里的其一是指诗人一共写了两首,这是第一首。
下面我们再看看陈与义的相关情况。
二、简介请大家看到课本的解释部分,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在北宋时做过官,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
这首诗还是比较容易弄懂的,下面同学们跟我把这首诗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老师带读诗文。
四、诗文赏析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阳在缓慢下沉。
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
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
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
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实践与思考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实践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44ed8108de80d4d8d15a4fc2.png)
\√
广 程 蹼 海 与
, C’
力。 2紧扣 重 点 灵 活 备课 .
I 为了“ 达到不需要教 ”我们广 大教师就应该 , 加倍认真地去研究 “ ;为 了达到不需要教” 教” “ 的 “ , 教”我认为备课足十分重要 的一个环节 。备好课是上 好课的前提。在新课程 改革中, 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
念 , 课 时 要 紧 扣 重 点 , 活 备 课 。 为 了给 课 堂 带 来 鲜 备 灵 活 的知识和无 限的生机 ,教师要 由单纯 的备知识转变 为备学生 , 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 让学生拥有一 片广 阔的学习空间。不仅要 备知识 , 备学生 , 还要备教法 、 学 法; 认真钻研 教材 , 分析 教法 , 备教学 的重点 难点 以及 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的方法 。即备课要体现思维为核心 , 训练为主线 , 出学生主体地位 突 3 新课 堂教 学模 式 创 广 大语 文教 师要 学 习先 进 的教育 理论 和研 究成 果 。如 上海 钱 梦 龙 老 师 提 的 “ 主 ” 学 教学 模 式 , 三 导 即 以“ 生为主体 , 师为主导 , 练为主线” 学 教 训 。辽 宁魏 书 生 老师提 出的“ 向 、 定 自学 、 论 、 疑 、 讨 答 自测 、 自结 ” 六 步教学法 。这些 教学 方法对我们改革课堂教学结 构提 供 了范例。教无定法 , 教学方法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 学生 的实际情况 确定 ,不能为 了追赶潮流 而进行所谓
这种 积累不是在语 文教师的指导下摘 摘抄抄 , 读 读 背背 , 而应体 现学 生的主体性 、 自觉性 。如字音字形 积累 : 让学生把 多音亨 、 易读错 的字 、 容 容易写错 的字 分 类整 理 , 常 看看 :语 言积 累 : 经 把优 美 的句 子 、 今 中 古 外的名言警句分类摘抄 ,写作 时恰 当运 用。古诗文积 累 :让学生选择背诵 自己喜欢 的古诗文 ,并作评析鉴 赏 。典 型 题 型 积 累 : 时 注 意积 累社 会 上 流行 的各 类 典 平 型 题 目 , 这 些 题 目认 真 思 考 , 入 研 究 , 到 举 一 反 对 深 做 j 存 教 师 的 指 导 下 , 牛 长 期 坚 持 , 能 养 成 自觉 积 学 定 累的 良好 习惯 。
教学感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爬山虎的脚》教后记
![教学感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爬山虎的脚》教后记](https://img.taocdn.com/s3/m/745d3739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f9.png)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爬山虎的脚》教后记《爬山虎的脚》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观察描写爬山虎的文章。
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
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至5自然段。
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
第自然段中,写它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也是嫩红的。
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通过“触、变、巴、拉、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通过读文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教学本文是,我始终把文章作为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学习表达的一个例子,引导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自读自悟出编者的意图。
学习爬山虎的叶子一段时,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写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和叶子的样子后,我引导学生用心揣摩本段内容,“你在阅读本段时,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有学生说感受到了叶子很好看。
显然学生只注意到了课文的内容,我接着引导,“你从哪里感受到叶子好看?”“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能用自己的话具体谈谈吗?”“‘叶尖一顺儿朝下’,是说叶子都是朝一个方向;‘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这里的‘铺’好像是有人有意一片一片摆上的,连一点儿空隙也不留。
评课,评出门道儿
![评课,评出门道儿](https://img.taocdn.com/s3/m/c12bcb94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41.png)
评课,评出门道儿提及语文课,似乎谁都可以评头论足一番。
然而,在各种新课程、新理念纷至沓来的今天,在应试教育仍然余热尚存的当下,到底该以何为标准才算是对一堂语文课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CT扫描,进而使我们的课堂评价更具针对性、可行性、实效性呢,评课的门道儿又有哪些呢?笔者藉一己之拙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1.评课的定义与目的评课,即指评课者以教学目标为参考,对授课者在课堂教学中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出中肯的分析与评估,并能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做出正确的解释,是教学研究的一项常规活动。
评课,既不是为了甄别语文课堂教学的好坏,也不是为了评价授课者水平的高低,而是希望以这个评价意见为依托,使授课者与评课者都能正确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符合课改、教学行为是否适宜得当、教学风格是否特色鲜明,从而在思想上加以优化,行动上加以改进,实现评课价值最大化,让授课者与评课者真正获益匪浅。
二、当前评课中存在的误区1、“皆大欢喜”式评课这类评课往往是唱赞歌、送赞语,客套话连篇,情面作怪。
一方面由于评课者思想上不够重视,事先准备不足,缺乏应有的评课计划,导致难以深入分析课堂教学的得失。
另一方面,现行倡导的跨专业听课理念还没有为广大教师所熟悉,由于评课者对语文专业知识的陌生与能力的缺失,对授课教师“该讲什么”都还不甚了然,又如何对其“讲了什么”进行有效评价呢?于是,评课者就不得不勉强应付、喜多忧少、夸多评少,所谓的表扬与批评、分析与建议,都只是流于形式的一纸空谈,毫无实践操作价值。
还有一种更等而下之的评价,则是出于情面作怪,评课时客套话与赞美之辞多,尤其是对授课者的个人成就与学养赞不绝口,而真正指向课堂教学行为的深刻、启发性的分析是少之又少,有时甚至荒唐到了“课未完,评已定”的局面,这种缺少真诚和责任心的评课态度,只能算是一种廉价的恭维,害人又害己。
2、“越俎代庖”式评课这类评课往往用自己的教学思想来取而代之。
诚然,评课者在评课时会将自己事先对该课的教学设想作为心中重要的参照系,所以在评课时,或多或少地带上一些自己的主观色彩,但若完全将自己的好恶掺杂其中,有时甚至是拿自己的感受来看待、或者是拿自己的理解来衡量一节课,这就可能有失公允了。
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学的指导
![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学的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91696037915f804d2b16c1cf.png)
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学的指导作者:王琪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03期摘要: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极具科学性和前瞻性,可以成为当前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性原则。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点明了语文教师应该智慧运用教材,从教材中寻找、挖掘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资源,进行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为学而教,顺学而教,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真正、长效的发展。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则强调语文教师必须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教会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才是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关键词:叶圣陶教育思想;智慧运用教材;培养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科学而系统,即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也很具有前瞻性。
叶老一生都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工作,他对语文学科、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的系统、精辟的论述,被一线语文教师普遍遵从,并积极落实于日常教学实践中。
叶老语文教育思想中的“工具说”“例子说”“习惯说”“能力说”“教为不教说”等精髓,更是成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推进教学改革的指导性原则,并在课堂上卓有成效地践行着,收获着,受到普遍赞誉。
可以说,当前一些取得进展的语文课改实践,众多获得教学成功的语文教师乃至名师,都是从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中得到了启发,进行了延伸和发展。
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我非常幸运地能够伴随新课程改革一路成长,从十年课改到新一轮课改,教学理念、角色定位、课堂模式、评价方式都在不断更新,不断转变。
在这一磨砺的过程中,叶老的一些语文教育的精髓之语,始终引领着我朝正确的方向前行,使我获益匪浅。
在此,我借用叶老关于语文教学的几个经典论述,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实践。
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
”确实,我们语文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材观,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充分发挥自己的经验与智慧,从一篇篇教材中提取出适合学生学习的阅读与表达方法,只要我们运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发挥好“例子”的作用,就能使学生在读懂教材之后,逐渐有能力去自主阅读同类的文章,教学效益自然会大大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是为了将来不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样的话,我们很熟悉,阐述的是给学生方法指导的重要性。
学生“学会多种途径理解词语”是低年级学段的一个重要目标。
学会理解词语的方法可以为他们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问银河》的词语时,我充分开辟学生“感触”词语的通道,采用“联系生活实际”、“出示图片直观感受”、“作动作”、“找近义词”“对比理解”等途径,利用学生身边的各种资源,避免乏味。
学生对所有的词语理解,我不是直接讲解意思,而是引导学生自我提析,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运用的方法提炼出来,成为学生自己独有的方法。
在理解“南来北往”时,我先和学生一起做了动作,和学生一起复习理解词语的方法:把词拆开成字来解释再连起来说,我把它归纳为“拆字释词法。
学生利用这种方法,很快就说出了“南来北往”的意思。
当然,理解词语的方法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亦可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总之,将每一项方法显性化,有明确的方法名称,有具体的方法训练过程。
这样,教学目标明确,指导过程规范,学生便有法可依,有步骤可循。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方法来理解词语,这是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是内化为自己知识的过程。
学生就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方法来解释词语,举一反三。
对学生来说,这比单纯的教师讲解的学习更有价值,收获更大,教学也就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