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想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想法
韩苏扬
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应该是我们办学目标的定位,脱离了这个目标就失去了独立学院的生存之道,迟早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应是基础适度、标准适中、重视应用、强化素质;根据我们系学生的特点,对他们不可高拔,也不要低估,循序渐进,让他们逐步融入“大化工”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掌握化学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得到总控工和有关技术工等相关的资格证书的基本训练,以及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较强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在条件成熟时是否可以考虑在进入专业学习时试行开放式选课,允许学生到企业接受跨学科和相关专业的学习。
二、优化教学环节安排,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常的理论教学应该以“物理―化学―为课程主线,实践性教学以“技能训练―实验―”为主线,且实践、实验课的时间应更多一些。
以后如果能把应用性的人才培养与落实和优化教学计划结合起来,逐步把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方法和原理作为基础课程设置;把一些行业和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作为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把一些企业和某些特殊岗位所需作为选修课程来设置,是否会更好一些。
三、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强应用性、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化学工程学科也要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规律,对人才培养和引进,要解放思想,大胆引进有实际工作能力的老师,并应占一定比例,且年龄结构也要有一定的梯度,也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有计划的让一些年轻老师到实际工作单位挂职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工程素质。
建议加强化工工程事故教育内容,因为化工工程历史上工程事故的发生引发许多灾难性后果还是蛮多的,对其进行剖析研究,挖掘工程事故的诱发因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会收到独特的效果。
四、重视开展教学示范的正常性,并在教学工作中推广好的成功的教学模式、方法,提高年轻老师的教学水平。
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考核要给予客观的恰当的评价,确实不能胜任或暂时不能胜任的,没在一线教过学生或学生反映强烈的,可
以考虑给予再培训的机会,并不断完善和规定教师任职资格和选拔程序的正常考核机制,不要单一注重时间长短和强调学历,建立退出机制,鼓励教师每年要在规定级别的教育刊物上发表文章,以证明自己是做了研究和深入学习的。
五、化工、医药专业招生时应该建议学院考虑本专业的特点,目前文理兼收的招生政策,使教与学方面都面临着较大的困难,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六、严格地讲,市场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在办学过程中,注重实践环节,可以利用方方面面的社会资源,寻找合作伙伴,适当投资,建立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教学培训基地。
学院办学既要发扬东大办学的优点,秉承东大的强势学科,也要逐步脱离东大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并针对成贤学院学生实际情况展开教学。
所以当我们把市场搞明白,把运作模式搞清楚,就能凸显我们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势。
七、成立系以后,系里的空间要给予扩大,体制和机制之间的责权利要明确,学院的办学理念,教师的勤勉力,辅导员的奉献精神以及全体教职员工的和谐共处,到达怎样才能真正达到所期望的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独立学院大学生学风日下及成因
自从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以来,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引导了中国高等教育开放性的发展势头,一大部分的学子享受了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成果和利益,然而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总有它的两面性存在,特别是独立学院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更是让学校,家长,学生,社会难以消化这样一个改革成果。
民办学院的管理可谓难上加难,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辅导员都在抱怨现在的学生难管。
旷课、逃课现象之盛,课上说话、吃东西、睡觉状况之多已经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
所谓独生子女一代、网络一代已明显的变成了“不想长大”的一代。
那么以80后90后为主的这样一个大学生群体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辅导员?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已经成了高校在管理上的一个主要话题。
民办学院的品牌创立,民办学院的发展和要求决定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和事无巨细,事实上也造成了管理和教育在趋于“低龄化”的状况,学院也成了“父母接力站”,教师,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不仅身累,心更累。
正由于学生的多样性也决定了辅导员管理方式的多样性,实际工作中我们也看到学生的
分层越多,辅导员的职能相应也就五花八门。
民办学院管理应该说有其足够的社会意义,同时管理难度也更有挑战,确实在等待着我们辅导员去实践和理论创新,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也多次与学生进行过谈话,从中探索这一代人的内心想法。
实际上也是探索民办的新体制大学的成长之路。
因为民办学院产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必然产物,它和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成长的烦恼”。
比如民办学院存在的共性问题,即产权不十分明确,过多地依赖母体学校,没有完整的师资队伍等等。
因此处理好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的关系尤为重要。
当然我们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无权涉及这些问题,但事实上学生管理所遇到的这些问题和现象却很大程度上与民办学院的体制有很大关系。
应该说,我们成贤学院做得还是很不错的,也在避免和完善这方面的不足之处。
三本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弱点是坐不下来,钻不进去,只求过得去的消极心理。
其次表现在多数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欠缺,教学相顾、教学相长、教学相处是一对孪生兄弟,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也不多,教师在课堂上几乎不在少数的学生名字叫不上来,即使用不得而为之的点名方式也只是点点人头,从化工系的上课情况调查,粗略统计约有70%以上的人逃过课,有4-5%的学生经常旷课。
旷课的原因集中在“有其他事要做,睡过头了,对课程不感兴趣或是以教师不好为理由”等等。
而在了解中发现,没有哪个学生把逃、旷课当成错事,因此我个人理解,既然学生的逃课现象较为普遍,那成因一定很复杂,以传统意义的不爱学习以及对课程不满意为主要因素,其次很多学生从来没有自己的规划,只是出于简单的好恶来逃课。
如今逃课是酷,不逃课是傻。
加上学生越来越多,教师队伍由于建设的规律很难同步跟上,学生所能分摊到的教师资源也可能不足。
而要在短时间内扩编教师队伍并不见得能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为毕竟教学经验丰富与否与长久的教学实践大有关系。
我们说老师和学生永远是大学校园的主角,可在这两主角之间的关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正在发生着无法理喻的变化,一边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埋怨,一边是学生和老师如同陌路,一边是学生自认为师生之间已经演变成商品交易关系,一边是辅导员感觉自己成了保姆。
众所周知,师生关系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与坏。
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设想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哪里能构建和谐的校园?
所有这些表现,在学生无力颠覆和挑战老师的权威问题上,就只有选择逃课、
睡觉,最终出现了考试不及格、补考、作弊、留级、退学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而愈演愈甚。
那么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一、如何帮助这些“长不大”的大学生成长、成熟?我们说辅导员应该做的是授之以渔,要让他们在大学中逐步学会独立的生存。
为进入社会做准备,对学生还是要逐步引导。
学生逃课不管肯定不行,关键在于怎么管。
其实对大学生的管理,教师也好,辅导员也罢,没有人愿意用简单的点名方式来做,从这些方面来讲我觉得学生心理逃课则应更需要重视。
有一次问一个学生逃课的理由,他说实际每次不去上课都会觉得非常内疚,但是呆在宿舍里也没想像的那么快乐,可就是不想上课。
那些课程非常枯燥,好像和自己不是一个世界的。
因此青春期的叛逆再加上课程枯燥,学生自然会逃课。
所以学生身体逃课是一种表像,而学生心理逃课更为重要。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已很明显了,学生考上大学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做喜欢的事。
一个人没有目标,又没有内在动力,外在学习压力又大为减弱,逃课还不是必然的吗?而且学生的逃课是盲目的、消极的、随意的、随性的,是没有目标和没有责任感的。
所以大学生逃课也是应试教育的后遗症。
二、多数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欠缺。
学生进入大二后,明显感觉到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大大减退。
比如团内推优的表情淡漠,当班干的工作热情减弱,集体活动更是没有兴趣。
大多数班委都不愿意做工作等等。
通过这些现象,看到学生都是一付“冷眼看世界”的目光,毫无生气。
三、考试作弊在今天的大学校园中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
作弊与反作弊的斗争在不断升级。
究其原因,依然是应试教育的副因素。
因为中国的考试含金量太高,一考定文凭,一考定终身,文凭越重要,作弊的利润越大,作弊的动机越强,所付出的作弊成本也越高。
只要也只有分数作为唯一标准就会有人作弊。
这一问题也无意义作深层次的讨论,也不能笼统的认为是管理不好。
现在一到考试辅导员的心就紧张起来。
四、逃课、旷课、上课讲话、吃东西、睡觉、不尊重老师、乱扔垃圾等等,都属于高校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都属于道德范畴的类型。
是许多制度管不到,校规管不了,辅导员不好管的事。
可以看出这些现象映衬了他们童年的心态,这
些现象也阻碍了他们的成长。
争对这些种种现象,我个人认为大学不缺“文化”的表述,而缺文化的灵魂。
去年党中央17届6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决定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如今的大学不能偏离育人、树人的新特色,以及独善其身的特质。
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念念不舍,让年青学子仰慕追随,在这里要求辅导员的工作要守得住寂寞,耐得住这些平凡、普通的管理工作。
辅导员的工作也能直接反映在班级的班风和学风建设上。
这样一个因果关系不说是唯一的标准,很大程度上能说明一些问题。
其次我认为当学校的管理文化环境如不能给我们所有的老师以正确的渲染,探讨的问题又不能来自于实践,解决的过程缺乏全新的理论支撑和文化视野的引领,那解决问题是很难收到预期目的的,所以辅导员的工作要从狭隘经验到关注理念更新和文化再造的转变。
再就是希望我们所有老师多读点书,一个单位或者一个部门的能量取决于员工的文化层次,一个老师的素养取决于自身的阅读视野,如果大家没有形成积极向上的阅读风气和进取意识,仅仅满足于上上网,看看报等“浅阅读”外,缺乏有价值的深度阅读,又岂能指望有什么内涵能对学生解决执行深层次的问题呢,就像我们今天在这里开会,根本不是研讨某一件具体的事,也不是刻意去一定要发现什么问题,而是在读书,读书是最重要的思考,是所有老师的生存资源,如果我们的老师都能认识到读书对自己专业成长的好处,都能发自内心地去读书,那真是学生之幸,教育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