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总体框架技术指南

合集下载

电子政务工程技术指南

电子政务工程技术指南

电子政务工程技术指南一、引言电子政务(E-Government)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优化政府服务、促进政府与公民、企业之间的互动为目标的一种现代化管理方式。

电子政务工程技术指南旨在为电子政务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运营提供指导和标准,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成功交付。

二、项目规划1. 项目背景和目标在此部分,应介绍电子政务项目的背景和目标,包括政府的需求、项目的目标和预期成果等。

2. 项目范围和边界在此部分,应明确电子政务项目的范围和边界,包括项目的功能、模块、子系统等。

3. 项目组织和角色在此部分,应明确电子政务项目的组织结构和各个角色的职责,包括项目经理、业务专家、技术人员等。

4. 项目风险管理在此部分,应列出可能存在的项目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

三、系统设计1. 系统架构在此部分,应描述电子政务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硬件架构、软件架构和网络架构等。

2. 功能需求在此部分,应列出电子政务系统的功能需求,包括用户管理、数据管理、业务流程管理等。

3. 数据模型在此部分,应设计电子政务系统的数据模型,包括实体、属性、关系等。

4. 系统界面设计在此部分,应设计电子政务系统的用户界面,包括界面布局、交互方式等。

四、系统实施1. 开发环境和工具在此部分,应确定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环境和工具,包括开发语言、开发平台等。

2. 开发流程和方法在此部分,应确定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流程和方法,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等。

3. 测试策略和方法在此部分,应确定电子政务系统的测试策略和方法,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等。

4. 项目交付和验收在此部分,应确定电子政务系统的交付和验收标准,包括功能验收、性能验收等。

五、系统运营和维护1. 运营管理在此部分,应确定电子政务系统的运营管理策略和方法,包括系统监控、故障处理等。

2. 维护管理在此部分,应确定电子政务系统的维护管理策略和方法,包括版本管理、问题修复等。

电子政务工程技术指南

电子政务工程技术指南

电子政务工程技术指南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科学技术部、信息产业部关于印发《电子政务工程技术指南》的通知(国信办[200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科学技术厅(委、局)、信息产业厅(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办公厅: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2]1 7号)精神,指导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相关技术管理活动,带动信息产业发展,现将《电子政务工程技术指南》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情况,认其贯彻执行。

附:《电子政务工程技术指南》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科学技术部信息产业部二00三年一月三日电子政务工程技术指南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2]1 7号)精神,指导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相关技术管理活动,促进电子政务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安全可靠,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带动信息产业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定《电子政务工程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技术指南》)。

第一条《技术指南》用于指导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选择。

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的技术选择要围绕业务需求,顺应技术发展趋势,遵循实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先进性、可扩充性、易维护性和开放性要求。

(一)要以业务需求为主导,以完整地实现系统预期功能为目标,提高电子政务系统的实用性。

(二)要根据安全需求,实现不同类型和级别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提高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

(三)要根据应用的需求,合理确定系统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和可靠性等级,合理确定系统部件平均故障修复时间。

(四)为保证系统不断扩展的需要,有利于工程的分步实施,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系统要预留功能扩充的接口。

第二条电子政务工程建设要坚持标准化和规范化,保证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健康发展。

省级电子政务云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省级电子政务云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文档省级电子政务云平台总体架构设计目录第1章建设目标、范围、任务 (1)1.1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1.1.1 信息化建设条块分割 (1)1.1.2 电子政务建设机制有待完善 (1)1.1.3 投融资模式创新不足 (2)1.1.4 部分云平台建设完成后应用效果不理想 (2)1.2 建设目标 (2)1.3 建设范围 (3)1.4 建设任务 (4)第2章总体架构 (5)2.1 设计依据及原则 (5)2.1.1 设计依据 (5)2.1.2 设计原则 (6)2.2 总体架构设计 (7)2.2.1 云平台总体架构 (7)2.2.2 本期建设总体部署架构 (9)2.2.3 网络整体架构设计 (10)2.2.4 广域网架构设计 (11)2.2.5 城域网架构设计 (12)2.2.6 数据中心架构设计 (13)2.2.7 两地三中心架构设计 (14)第1章建设目标、范围、任务1.1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云计算给电子政务破局带来希望,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刚刚兴起的云计算在发现道路上还存在着一些挑战,包括云服务模式、安全问题、标准问题以及在云应用方面的深入探索等。

1.1.1 信息化建设条块分割电子政务方面,项目建设经费来源多样,有发改委的工程项目、财政部的行政经费、科技部的专项资金等等,各条线有各条线的管理要求电子政务建设在国家层面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

从各部委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布局来看,由于各部委信息化建设是在一种分散体制下展开的,一个部委一个“金”字工程,一个办、厅、局一批信息系统,最终造成了国家电子政务信息孤岛、重复建设、纵强横弱等问题。

各部委的信息化投入越多,形成的信息化壁垒就越高,严重影响了电子政务的投资效率和产出成果。

未来政务云平台设计和建设,需要从技术上,基于平台实现各委办局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建设和应用上的统筹及协同,避免重复建设,减少投资。

同时,逐步整合政府大数据资源,加大资源利用效率。

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平台体系架构设计

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平台体系架构设计

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平台体系架构设计
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平台是基于信息化技术,在政府部门建设的一种集成、整合并提
供全面、高效、便捷服务的平台。

其主要目标是将政府各个部门的信息、数据和服务集中
在一个平台上,通过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实现多个政务应用的一站式接入和管理,提供
便捷的在线服务。

1. 前端界面设计:借鉴互联网应用的用户界面设计思想,使平台的操作界面简洁、
直观、友好。

用户可以通过统一的登录入口,便捷地访问平台内的各种服务。

2. 后端数据管理:平台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机制,对政府各个部门的数据进行
整合、分类和归档。

通过数据的共享和互通,提高政务信息的整体管理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3. 服务集成与共享:平台需要提供完善的服务集成和共享机制,将政府各个部门的
服务有机地融合到一起。

通过接口对接和数据交换,实现不同服务之间的互通,避免重复
建设和浪费。

4. 安全与隐私保护:平台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机制,保障政务数据的安全性和个人
隐私的保护。

采用身份认证、数据加密等技术手段,确保用户信息和政务数据的安全。

5. 效能评估与改进:平台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定期对平台的服务效能进行评
估和改进。

通过用户反馈和数据分析,不断优化平台的服务质量,提高用户满意度。

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平台体系架构设计需要从前端界面设计、后端数据管理、服务集
成与共享、安全与隐私保护、效能评估与改进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通过建立统一的平台,提高政务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为公民和企业提供更好的在线服务体验。

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系统架构及应用部署

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系统架构及应用部署
应用部署基本概念
应用部署是利用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所提供的应用设计、开发、测试、试运行和 交付等服务,实现应用在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上正常运行的活动。 应用部署实现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上新应用的建立。
应用迁移基本概念
应用迁移是利用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所提供迁移评估、设计、实施、验收等服务, 实现新旧业务系统切换,保证应用业务正常运行的活动。 应用迁移实现独立应用向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集成。
4)服务交付环境 包括服务产品统一管理,以及 交付后的计量管理、质量管理, 需要提供交付相关的管理、计 量等服务。
1)服务产生环境 负责服务的申请与受理过程, 提供审批和受理等相关服务。
6)服务下线环境 包括服务下线审批、 服务目录更新、资源 释放和相关管理模块 的更新等活动,需要 提供审批、目录更新 和资源重置等相关服 务,保证服务的终结 和资源的可重用。
3 系统架构设计
3.3 服 务 实 施 架 构 设 计
应用部署
部署设计
配置设计:实现资 源提供、资源配置 和配置方案生成服 务。 应用开发技术要求: 提供应用设计、应 用开发、应用生成、 集成测试、试运行 和应用交付的技术 要求。
部署实施
应用开发:提供技术规范服务 和开发环境服务。 应用生成:提供测试环境配置 服务,数据配置服务和测试环 境生成服务。 集成测试:提供测试设计服务, 测试实施服务和测试完成服务。 试运行:提供试运行环境服务 和试运行报告服务。 应用交付:提供运行环境服务 和交付处理服务。
04 容量管理设计
包括机构用户的容量需求管理,服务提供者的服务容量管理,资源提供者的资 源容量管理。
05 质量管理设计
负责保证服务的质量等,其设计内容包括服务级别管理、服务报告管理、服务 绩效管理、服务满意度管理。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
放 促 改 革 、促 发 展 。
国务 院办公厅 印发 “ 互联 网+ 政务服务 ’ ’ 技术体 系建设指 南
国务院办 公厅印发 《 “ 互联 网+ 政务服务 ”技术体系建设 指南 》,通过加强顶层 设计 ,对 各地 区各部门 网上政务服 务平台建设进行规 范 ,优化政务服务流程 ,推动构 建统 一 、规范 、多 级 联动的全 国一体化 “ 互 联网+ 政务服 务”技术和服务体 系 ,重点 从四个方面明确 了 “ 互联 网
国务 院印发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 十三五’ ’ 规划 》
国务院 印发 《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 十三五 ”规划 》,确 定了 “ 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 的指导思想 、主耍 目标 、战略任务和保 障措 施 ,是近期我国教育改 革发展 的行动纲领和指导性 文件。 ̄ f j 2 0 2 0 年我国教育现代化取得蕈耍进展 ,教育总体实 力和 国际影响 力显著增强 。
《 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若千规定 》
中共中央 印发 了 《 县以上 党和 国家 机关 党员领导 干部 民主生活会 若干规 定 》,并 发出通 知 ,要求各地 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 。民主生活会是党 内政治生活 的重要内容 ,是发扬党 内民 主 、加强党 内监 督 、依靠领导班子 自身 力量 解决矛盾和 问题的重要方 式。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 严格执行 民主生 活会制度 ,用好批评和 自我批评的锐利武器 。中央组 织部 要会同中央纪委机关 等单位加强督促指导 ,适时对 《 若干规定 》实施情况 进行 专项 检查 ,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对各地区各部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进行规范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推动构建统一规范多级联动的全国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和服务体系重点从四个方面明确了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的具体要求

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体系

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体系
信息安全标准 提供安全服务所需的各类标准,主要有安全级别管理、身份鉴定、访问控制管理、 加密算法、数字签名和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标准
管理标准 为确保电子政务工程建设质量所需的有关标准,主要有电子政务工程验收和信息 化工程监理等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标准
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
❖ 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 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 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 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五项主要措施: ❖ 深化信息化推进的体制机制改革 ❖ 建立健全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法规
标准体系 ❖ 营造鼓励创新和投资的市场环境 ❖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 提高全民信息素质和能力
案例:北京“十一五”信息化规 划信息化推进“ 三 二 一 ” 方略
三大应用计划
— “信息惠民”计划 — “信息强政”计划 — “信息兴业”计划 二大基础工作 —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工作 — 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工作
v 二、电子政务的资源体系
❖ 资源——即信息资源 ❖ 如果说网络基础设施是电子政务的物质基础,信息资源
就是电子政务的内容基础 ❖ 围绕信息资源的所有建设工作、管理工作的有机整体构
成了完整的资源体系
电子政务框架体系的组成(主要研究哪些内容?)
三、电子政务的应用体系
❖ 电子政务应用体系主要有以下3类应用模式 ▪ 1.电子政务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借助各种信息技术和设备处理办公业务,可以达 到提高生产率、工作效率和质量,支持管理和决 策的目的 ▪ 2.电子政务的政府门户网站 集成信息门户与应用门户,提供一站式整合服务 ▪ 3.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高效、高质量地开发利用政府信息资源

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平台体系架构设计

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平台体系架构设计

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平台体系架构设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了现代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平台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政府各项服务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让公民、企业和政府都能够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办事、查询信息、交互沟通等活动。

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平台的系统架构设计将会直接关系到政府服务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和社会治理效率的提升。

本文将从需求分析、系统模块划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进行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平台的系统架构设计,以期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1. 需求分析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平台旨在整合政府各项服务,提供统一的接入通道,方便公民、企业和政府进行办事和信息交换。

在进行系统架构设计之前,首先要进行详尽的需求分析。

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用户需求、政府部门服务内容、系统性能要求、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

- 用户需求:公民和企业作为电子政务的最终服务对象,其需求将直接决定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功能和性能。

需要对用户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包括用户的办事习惯、常见需求、对接口易用性的期望等方面。

- 政府部门服务内容:不同的政府部门往往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这些服务的类型和复杂程度将严重影响到系统的功能设计和支持能力。

需要对政府部门的服务内容进行详细的调研和统计,找出各个部门的主要服务项目和数据交换需求。

- 系统性能要求: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平台需要具备良好的系统性能,包括稳定性、响应速度、并发能力等。

需要根据用户数量和使用频率,确定系统的性能要求,并进行相应的性能测试和优化。

-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平台需要处理各类敏感数据,包括个人信息和企业商业数据等。

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机制,确保用户数据不泄露和不被滥用。

2. 系统模块划分在进行系统架构设计时,需要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划分系统的模块和功能,以便进行系统实施和管理。

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功能模块:- 用户管理模块:负责用户身份认证、权限管理和用户信息维护等工作,确保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和数据的安全。

CMMI-3维护手册

CMMI-3维护手册

维护手册2007年6月1.引言1.1.编写目的编写本维护手册的目的是充分叙述本软件日常维护方法。

1.2.参考资料2.《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项目招标文件》3.《全国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和应用建设实施要求》(国信办[2005]10号)4.《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总体框架技术指南》(国办秘函[2004]79号)。

4.1.术语和缩写词(1)企业基础信息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等四部门涉及到企业注册登记、变更、注(吊)销、年检、税务登记、组织机构代码登记等业务内容的基础信息,具有跨部门共享需求的特征。

(2)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等四部门之间进行企业基础信息交换的通讯、传输与管理系统。

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是指成熟的应用集成和数据交换中间件产品。

(3)交换前置机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中与工商、国税、地税、质监四个节点进行信息交换连接的交换前置服务器。

(4)信息交换桥接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等四部门业务应用信息库与前置交换信息库之间信息安全交换的连接通道。

(5)企业基础信息库存储、管理企业基础信息的数据库。

(6)前置交换信息库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等四部门与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之间共享信息双向交换的中转数据库。

(7)业务数据库业务数据库是指各个委办局保存业务数据的数据库,运行在委办局的内网中。

如税务部门的税务征管数据库,工商部门以“经济户口”为主要内容的工商业务数据。

(8)应用系统应用系统是指本项目开发的部署在各委办局节点前置机上的桥接系统、中心数据管理系统、数据比对和整合系统等应用的总称。

(9)中心数据管理系统中心数据管理系统是指本项目开发的实现交换数据查询和管理等功能的应用系统。

(10)数据比对系统数据比对系统是用来加工整理各单位发送的企业基础信息的系统。

按照一定的比对规则和条件,数据比对系统对各部门的信息进行对比,形成完整、统一的市基础信息数据库。

5.系统概述5.1.系统概况对系统做简要描述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电子政务工程技术指南

电子政务工程技术指南

电子政务工程技术指南一、概述电子政务工程技术指南是为了指导和规范电子政务工程的建设和运行,提供相关技术要求和标准的参考文档。

本指南旨在匡助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在电子政务领域进行技术规划、项目实施和运维管理,以提高政务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促进政府数字化转型。

二、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政务已成为现代政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

电子政务工程涉及政务信息化、电子政务平台、政务数据管理、政务应用系统等多个方面。

为了确保电子政务工程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制定本指南是必要的。

三、技术要求1. 电子政务平台- 建设一个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集成各级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 电子政务平台应具备高可用性、安全性和稳定性,能够满足大规模用户访问的需求。

- 平台应支持跨部门、跨地区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和授权机制。

2. 政务信息化建设- 政务信息化建设包括政务数据管理、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和政务应用开辟等方面。

- 政务数据管理要求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分类体系,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用性。

- 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应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架构,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

- 政务应用开辟要求根据实际需求,开辟符适合户需求的应用程序,提供便捷的政务服务。

3. 安全保障- 电子政务工程涉及大量的政务数据和用户信息,安全保障是至关重要的。

- 采取合适的加密和认证技术,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 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网络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等方面。

- 加强对系统和应用的监控和审计,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事件。

4. 运维管理- 电子政务工程的运维管理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

- 建立完善的运维管理流程和规范,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 定期进行系统巡检和性能优化,及时处理故障和问题。

- 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和用户培训,满足用户的需求和反馈。

四、技术标准1. 数据标准- 制定统一的政务数据标准,包括数据格式、数据元和数据交换规范等。

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一般框架

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一般框架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一般框架
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作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的枢纽部署在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公共区,为中央部门及地方单位提供信息资源目录汇集管理、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业务协同应用支撑等服务。

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由国家、省级、地市级等多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组成。

各级共享交换平台横向对接所辖区域政务部门信息资源,纵向多级连通,形成横向联通、纵向贯通的数据共享交换体系。

图1 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数据共享交换体系
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与资源共享业务相关的业务核心系统包括:资源共享网站、资源目录系统、共享信息管理系统、信息交换系统以及归集信息管理系统。

-资源共享网站是共享交换平台在政务外网上的门户,提供可共享数据展示、在线检索、资源申请等服务。

-资源目录系统提供政务信息资源的目录编辑、管理等功能。

-共享信息管理系统提供政务共享数据的共享接口管理、资源访问申请与请求审核等功能,并指派信息交换系统完成所需的信息交换。

-信息交换系统是支撑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的服务系统。

其围绕各类应用,满足部门间的信息汇聚和传递、在线实时信息的交换、部门间业
务协同等需求。

信息交换系统主要包括交换管理、交换传输、前置交换和交换桥接
等部件。

-归集信息管理系统负责收集政务信息数据并进行集中管理,通过数据归集、数据清洗、数据分析、数据存储等数据服务机制构建政务信息资源基础库、主题库等,为各个部门提供综合数据共享服务能力。

图2 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一般框架。

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技术架构分析

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技术架构分析

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技术架构分析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对于电子政务平台整体的应用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的交换和共享的范围和有效性是电子政务平台的发展核心的推动力量。

以下我们将从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两种方式对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技术架构的进行分析。

1、引言电子政务通过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了管理和服务的有机结合,成为当代信息化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管理和服务。

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工程实施,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和发展。

因此,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纷纷构建自己的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收集的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在这些业务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收集并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并形成了信息资源。

为了加强政务公开,实现更好地为公众提供服务,需要加强部门间的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加强政务信息和政务服务的公开。

然而,政府各部门电子政务平台的信息格式和交换方式的不一致,造成了政府各部门间难以形成有效的信息的交换和共享,政府各部门间电子政务平台成为了信息孤岛,影响了政府各部门间工作协同的实现,更达不到政务信息和政务服务的公开的目的。

例如,在工程建设领域,由于各个地方之间的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的不共享,造成无法对工程建设领域的违规责任者进行全国联动监管,在工程项目审批和招投标的时候无法对此违规企业进行市场准入的限制,该企业仍可在其他地方继续进行投标甚至中标,并继续建设施工质量问题的工程,最终造成多起安全事故。

可见,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对于电子政务平台整体的应用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的交换和共享的范围和有效性是电子政务平台的发展核心的推动力量。

以下我们将从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两种方式对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技术架构的进行分析。

2、基于交换体系的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技术架构2.1主要特点数据交换本身都是数据发布者与数据接收者的交互过程,两者按照特定的规则,通过某一数据载体,将数据传输给对方的过程。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动力机制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动力机制

中国信息界经过多年发展,许多国家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已经完成了基础的硬件平台架构的搭建,正致力于政府跨部门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搭建公众服务平台,信息共享成为各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新主题。

本文就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动力机制进行探讨。

一、动力机制的基本要素动力机制是指决策者借以贯彻其决策意志的机制。

它所面对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启发或挖掘经济活动参与者的需求动力,并使之与决策的目标和谐共存。

动力问题的核心是一个当事人按照自己的愿望推动另一个当事人去行动的问题。

从决策过程分析,推动或施加影响的方式包括:改变行动、事件、目的或观念等,这些方式构成了动力机制的基本要素,如下页图表所示。

二、行动纲领在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中,信息共享的需求不断增长,其重要性日益显现。

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对信息共享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17号文件)强调指出:电子政务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基础、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加强整合,促进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优先制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和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标准;基础性、战略性政务信息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明显提高。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4]34号文件),对加强政务信息共享提出了明确指导意见:根据法律规定和履行职责的需要,明确相关部门和地区信息共享的内容、方式和责任,制定标准规范,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要结合重点政务工作,推动需求迫切、效益明显的跨部门、跨地区信息共享。

继续开展人口、企业、地理空间等基础信息共享试点工作,探索有效机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依托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支持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规划和实施电子政务项目,必须考虑信息的共享与整合,避免重复建设。

我国“十一五”规划信息化目标中提出: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化将有重大进展,政府信息资源进一步共享,政府积极为广大企业和人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政府工作透明度及效率也进一步提高。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12.20•【文号】国办函〔2016〕108号•【施行日期】2016.12.20•【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电子信息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国办函〔2016〕10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建设指南》)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统筹推动本地区本部门“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当前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进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开展网上办事,有效优化了政府服务、方便了企业和群众,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了良好环境。

但同时也存在网上政务服务内容不规范、服务不便捷,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不互通、数据不共享,线上线下联通不畅,政务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够高等问题。

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全国一体化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和服务体系整体设计,不断提升各地区各部门网上政务服务水平。

《建设指南》按照“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资源整合、注重开放协同”的原则,以服务驱动和技术支撑为主线,围绕“互联网+政务服务”业务支撑体系、基础平台体系、关键保障技术、评价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政务服务供给的信息化解决路径和操作方法,为构建统一、规范、多级联动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和服务体系提供保障。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建设指南》要求,结合实际统筹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政务服务相关体制机制和应用服务创新,实施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报告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负责《建设指南》落实工作的统筹协调、督促检查和评估评价,并围绕《建设指南》实施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环节,组织有关地区和部门开展培训交流和试点示范。

电子政务工程技术指南

电子政务工程技术指南

电子政务工程技术指南一、引言电子政务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以及现代管理方法,改进政府的运行和服务,提高政府效能,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可信度的一种方式。

电子政务工程技术指南旨在为政府部门和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指导,帮助其在电子政务项目中合理选择和应用技术,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运行。

二、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政务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各国政府纷纷加大对电子政务项目的投入,并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标准和指南。

电子政务工程技术指南旨在借鉴国际经验和最佳实践,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需求,为我国的电子政务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三、技术选型在电子政务项目中,技术选型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根据项目的具体需求和目标,可以选择不同的技术方案。

常见的技术方案包括:1. 云计算技术:通过云计算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和灵活调配,提高系统的可伸缩性和可靠性,降低系统的运维成本。

2. 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提供决策支持和业务优化的参考,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服务水平。

3. 区块链技术:通过分布式账本和智能合约,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信度,防止数据篡改和伪造,提高政府的信任度和透明度。

4. 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和网络技术,实现对物理世界的监测和控制,提供实时的数据和信息,优化政府的资源配置和服务流程。

5.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实现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提供智能化的决策支持和服务。

四、技术实施在电子政务项目的技术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项目规划:在项目启动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规划和准备工作。

明确项目的目标和需求,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

2. 技术设计:根据项目的需求和目标,进行详细的技术设计。

包括系统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界面设计等。

3. 开发和测试:根据技术设计,进行系统的开发和测试工作。

确保系统的功能完备和性能稳定。

4. 部署和运维:在系统开发和测试完成后,进行系统的部署和运维工作。

网络基础层; 网络基本服务层; 应用支撑层

网络基础层; 网络基本服务层; 应用支撑层

全国高校信息化学会年会高校信息系统共享和互操作的设计董传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2006年10月18日浙江●杭州●萧山一、背景二、信息分布和共享的模式选择三、分布式层次型的信息结构模式四、共享和互操作设计五、统一的数据采集、交换平台一、背景上海交通大学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学校从2000年6月起系统性地组织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经历难度大、耗时长的建设过程,已建成了十多个应用系统和数十个基本信息资源库,并相继投入实际运行。

基于校园网的管理信息系统涉及到内部公文、教学管理、学生事务、人事、财务、固定资产、档案、校友以及基金管理等诸多环节和部门,涵盖了学校日常教学管理和业务活动的许多方面。

学校各部门通过几年来业务信息化的建设,取得了许多很好的实际应用效果,同时也结累了一定数量的数字化资源,•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近100个子系统、•数百个基本信息资源库,•上千万条的管理信息记录,现在,各类应用已进入数据快速增长期。

所建设的信息系统涉及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和部门,已成为学校不可或缺的关键业务系统,许多部处在不同程度上已经必须依靠应用系统完成其业务工作,应用系统建设提高了许多部处的管理水平和业务工作效率,改善了学校学生、教职员工的学习、教学、工作和生活环境,为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和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数字校园主要建设情况●万兆校园网连接各校区,全校学生免费上国际互联网;●十多个综合应用投入实际运行,应用系统发挥重要作用;●网络教育从校内走向西部,以优质教育资源支持西部大学;●建有丰富的网上信息资源,引领健康的数字大学生活。

上海交通大学数字校园建设阶段情况✓网络基础层✓网络基本服务层✓应用支撑层难度大、耗时长。

数字校园的核心支持系统●信息共享和服务层●数字校园门户上海交通大学数字校园建设当前阶段特点:随着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推进和信息系统的广泛使用,学校信息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不断增强。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服务平台解决方案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服务平台解决方案

电子政务信息整合与共享服务平台解决方案1目录1.项目概述 (1)1.1.建设背景 (1)1.2.建设依据 (2)1.3.方案编制目的 (2)2.现状与需求分析 (3)2.1.现状分析 (3)2.1.1.部门利益造成信息封锁 (3)2.1.2.政府信息共享相关规定不足 (4)2.1.3.信息资源孤岛现象严重 (4)2.1.4.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 (5)2.1.5.缺乏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协调机构 (5)2.1.6.保障信息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滞后 (6)2.2.需求分析 (6)2.2.1.建设范围 (6)2.2.2.展示需求 (7)2.2.3.内容需求 (7)2.2.4.功能需求 (7)22.2.5.技术需求 (8)2.2.6.管理需求 (8)3.建设目标及内容 (9)3.1.建设目标 (9)3.2.建设内容 (10)4.系统设计原则 (12)4.1.先进性原则 (12)4.2.实用性原则 (12)4.3.易用性原则 (12)4.4.扩展性原则 (13)4.5.高可靠性和可用性原则 (13)4.6.兼容性、灵活性原则 (13)4.7.安全性原则 (14)4.8.跨平台性原则 (14)5.系统总体设计 (14)5.1.系统总体架构图 (14)5.2.系统技术架构图 (15)5.3.系统数据架构图 (18)35.4.系统功能架构图 (20)6.系统功能设计 (21)6.1.平台管理系统 (21)6.1.1.用户管理 (21)6.1.2.权限管理 (22)6.1.3.日志管理 (22)6.1.4.系统状态查看 (23)6.2.政务信息资源精细化加工系统 (23)6.2.1.数字化加工平台 (23)6.2.2.结构化加工系统 (24)6.2.3.精细化加工资源库 (25)6.3.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系统 (25)6.3.1.编目系统 (26)6.3.2.目录内容管理系统 (27)6.3.3.目录信息库 (28)6.4.政务信息资源交换系统 (28)6.4.1.信息库系统 (28)6.4.2.交换系统 (28)46.5.政务信息共享服务门户 (29)6.5.1.用户认证 (29)6.5.2.内容发布 (30)6.5.3.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导航 (31)6.5.4.政务信息资源统一搜索 (32)6.5.5.政务信息资源在线浏览 (38)6.5.6.政务信息资源下载 (38)6.5.7.个性化资源推送 (39)6.5.8.资源共享 (39)6.5.9.个人空间 (40)6.5.10.个人云盘 (40)6.5.11.互联网网站镜像 (48)7.应用系统支撑 (51)7.1.网站内容管理系统 (51)7.2.统一用户认证系统 (53)7.3.元数据仓储系统 (54)7.4.统一检索系统 (57)7.5.电子文件利用系统 (60)57.6.电子文件云盘系统 (62)7.7.网络归档平台系统 (67)7.8.文档精细化处理平台 (68)7.9.业务专题建设系统 (69)8.系统实施方案 (72)8.1.实施内容 (72)8.1.1.需求调研及分析 (72)8.1.2.总体概要设计 (73)8.1.3.详细设计 (73)8.1.4.系统开发与测试 (73)8.1.5.系统实施和试运行 (74)8.1.6.项目验收 (74)8.1.7.系统正式运行及维护 (74)8.2.实施计划 (74)8.3.系统运行环境 (76)8.3.1.硬件环境 (76)8.3.2.软件环境 (76)9.系统集成 (76)69.1.与办公自动化系统对接 (76)9.2.与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对接 (77)9.3.与信息资源库对接 (77)9.4.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对接 (77)9.5.与门户网站的对接 (77)9.6.与政府其他类信息系统的对接 (77)10.系统安全方案 (78)10.1.安全架构 (78)10.2.应用安全 (84)10.3.备份 (90)10.3.1.备份目的 (90)10.3.2.数据备份的基础 (91)10.3.3.备份系统的规划 (93)10.3.4.备份体系结构的选择 (94)10.3.5.备份策略的基本知识 (96)10.3.6.备份方案 (103)10.4.数据及应用容灾 (105)10.5.容灾设计 (105)710.6.容灾验证 (106)10.7.容灾数据恢复 (107)10.8.安全隔离 (108)81.项目概述1.1.建设背景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使电子政务的发展成为当代信息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框架(doc 32页)

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框架(doc 32页)

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框架(doc 32页)DB11/Z 610—2008ICS 35.240.60 L 67北京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框架The technical framework of e-government2008-11-14发布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前言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提出并归口。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北京市政务网络管理中心、北京信息安全测评中心、首都之窗运行管理中心、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主要起草人:林绍福、何可文、水海峰、吕元元、胡晓翔、黄晓斌、于跃、徐海琛、杨蕾、郭家义、毛东军、穆勇、刘霞、李嵩、赵章界、王喆、张晓军。

引言按照贯彻落实《关于印发〈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通知》(国信〔2006〕2号)的精神、《北京市贯彻落实〈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意见》以及《北京市信息化促进条例》的规定要求,本指导性技术文件提出了落实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技术路线,对各级政务部门电子政务系统规划和建设提供统一的框架性规范和技术要求。

制定本指导性文件的目的是统一规范电子政务系统的顶层架构,指导各级政务部门充分利用全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已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保障全市电子政务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更好地促进电子政务统筹协调、又好又快发展。

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框架1 范围本文件对北京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组成要素及其关系从技术层面进行了总体描述,规定了相关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各部门、各单位使用政府财政资金或者市场化投资的电子政务系统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对于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在遵循相关的涉密规定要求基础上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文件的引用而成为本文件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文件,然而,鼓励根据本文件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总体框架技术指南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总体框架技术指南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总体框架技术指南(试行)目录总论 (1)1. 现状与需求分析 (2)2. 核心技术 (4)3. 本指南的适用范围 (5)第一部分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技术指南 (6)1. 总体结构 (6)2. 流程管理系统 (7)2.1 概述 (7)2.2 流程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 (8)2.3 流程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8)3. 应用集成系统 (10)3.1 概述 (10)3.2 应用集成系统的体系结构 (10)3.3 应用集成系统的主要功能 (11)4. 应用适配器系统 (14)4.1 概述 (14)4.2 应用适配器系统的体系结构 (14)4.3 应用适配器系统的主要功能 (15)5. 管理和监控系统 (17)5.1 概述 (17)5.2 管理和监控系统的体系结构 (17)i6. 安全支撑系统 (18)6.1 概述 (18)6.2 安全支撑系统的体系结构 (18)6.3 安全支撑系统的主要功能 (19)第二部分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实施指南 (20)1. 总体原则 (20)2. 保障措施 (21)3. 网络基础 (23)4. 部署模式 (23)4.1 集中式布局 (23)4.2 分布式布局 (24)5. 平台内部各系统应用模式 (24)5.1 应用适配器系统独立应用模式 (24)5.2 应用集成系统与应用适配器系统组合应用模式 (25)5.3 流程管理系统、应用集成系统和应用适配器系统组合应用模式 (25)5.4 其他应用模式 (26)6. 平台支持的典型业务模式 (26)6.1 资源共享 (27)6.2 信息交换 (28)6.3 业务协同 (29)7. 平台实施中的安全体系 (30)8. 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设计准则 (31)附件一:资源共享典型案例 (34)附件二:信息交换典型案例 (38)附件三:业务协同典型案例 (41)总论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已日益成为当前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总体框架技术指南(试行)目录总论 (1)1.现状与需求分析 (2)2.核心技术 (4)3.本指南的适用范围 (5)第一部分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技术指南 (6)1.总体结构 (6)2.流程管理系统 (7)2.1概述 (7)2.2流程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 (8)2.3流程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8)3.应用集成系统 (10)3.1概述 (10)3.2应用集成系统的体系结构 (10)3.3应用集成系统的主要功能 (11)4.应用适配器系统 (14)4.1概述 (14)4.2应用适配器系统的体系结构 (14)4.3应用适配器系统的主要功能 (15)5.管理和监控系统 (17)5.1概述 (17)5.2管理和监控系统的体系结构 (17)5.3管理和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 (18)6.安全支撑系统 (18)6.1概述 (18)6.2安全支撑系统的体系结构 (18)6.3安全支撑系统的主要功能 (19)第二部分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实施指南 (20)1.总体原则 (20)2.保障措施 (21)3.网络基础 (23)4.部署模式 (23)4.1集中式布局 (23)4.2分布式布局 (24)5.平台内部各系统应用模式 (24)5.1应用适配器系统独立应用模式 (24)5.2应用集成系统与应用适配器系统组合应用模式 (25)5.3流程管理系统、应用集成系统和应用适配器系统组合应用模式 (25)5.4其他应用模式 (26)6.平台支持的典型业务模式 (26)6.1资源共享 (27)6.2信息交换 (28)6.3业务协同 (29)7.平台实施中的安全体系 (30)8.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设计准则 (31)附件一:资源共享典型案例 (34)附件二:信息交换典型案例 (38)附件三:业务协同典型案例 (41)总论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已日益成为当前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特别是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但总的来看,现有系统中,信息的有效利用率低,政府部门内部以及部门之间信息与业务流程衔接不紧密,各类信息系统相对独立,信息汇总与实时处理能力弱,信息孤岛、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比较突出。

这些问题在中办发[2002]17号文件和国办发[2001] 25号文件中都被提出,是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共性问题。

通过建立标准规范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信息管理支撑体系,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和应用的一体化,不断提高政府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的水平,已成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当务之急。

当前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主要任务是:在网络建设基本完成,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初具规模的条件下,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建设为基础,对不同数据库和应用系统进行集成与整合,形成基于共享的新的应用体系,提高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能力及水平。

同时,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护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原有投入,缩短信息化建设周期,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通过对有关地区和部门实施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工程经验的总结、整理、分析和研究,现制定《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总体框架技术指南》,以统一电子政务建设中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的技术框架,明确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技术方向。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互联互通还涉及到网络建设、安全策略、管理制度、运作机制、法律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本指南重点从技术角度和应用层面展开,侧重于对技术框架标准和规范的表述,重点解决在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工程建设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

本指南的第一部分为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技术指南,主要从技术层面详细阐明支撑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的“三横两纵”的基础架构、核心内容、关键技术和基本功能等。

本指南的第二部分为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实施指南,主要从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出发,有针对性地阐明平台实施的基本方法、关键步骤、运行环境和应用模式等。

本指南在附件部分简要介绍了如何利用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构建资源共享、信息交换、业务协同等典型应用。

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基础信息共享系统、公文流转管理系统、联合审批和一站式服务等。

1. 现状与需求分析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在电子政务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重点和实现形式。

(1) 通过建立不同系统间的网络连接,以电子邮件、文档传递等典型应用方式的进行信息交换,是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初级阶段。

(2) 当人们希望通过信息分类、检索、查询等手段,更便捷地获取所需信息时,信息共享互联互通自然地进入了数据共享阶段。

通过建立目录服务等共享数据库,以手工录入或导入导出等方式,将数据、文档等存入共享库中,作为共享信息,实现对所需信息的便捷检索和查询。

共享数据库是目前常用的共享技术。

共享信息一般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

由于共享数据库技术没有建立完整的、自动的信息采集和共享体系,信息汇总就成为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

随着信息系统的大量增加和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共享数据库中的信息经常因为不能及时更新而失效。

此外,由于共享数据库技术要求在系统设计阶段就确定数据结构,因此,新增不同数据结构的共享信息与相关应用间的转换存在一定难度。

(3) 随着应用信息系统的不断建立,基于数据层面的共享数据库难以满足应用系统对共享信息实时、多样、可变的需求,信息共享互联互通进入应用系统间的集成与整合阶段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通过建立基于应用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体系,使所有相关应用(包括共享库等)都成为这一体系中的节点,从而实现相关信息在这一体系中按一定规则流动和共享,以整合现有分散异构的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提高应用系统间实时、安全、准确的协同能力。

(4)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不断深入,现有的将业务流程固化到应用系统中的开发模式,与不断变化的业务流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

为此,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将逐步进入基于业务流程层面的整合和管理阶段,即通过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实现业务流程协同管理功能,使已有的信息系统和新建的应用系统按流程驱动的方式整合在一起,实现业务流程管理与应用系统间的松耦合,从根本上解决应用系统因业务管理流程变化,而需不断重新建设的技术难题。

“基于网络、面向服务、流程驱动”技术为建设新一代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本指南在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各发展阶段成果的基础上,坚持总体框架实用性和先进性的统一,突出总体框架结构的层次划分,以满足不同应用层次和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目前,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以成熟的基础软件形式出现,为相关电子政务工程的快速实施与部署奠定了基础。

特别是以易达讯软件产品为代表的一批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具备了在技术和性能上挑战IBM、BEA、Tibco等国际著名企业相关软件的水平和能力,可满足各地区、各部门对国内自主知识产权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的旺盛需求。

同时,也为促进我国相关软件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2. 核心技术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应采用国际先进、符合主流发展方向的技术作为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业务流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技术,应用集成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技术和应用适配器(Adaptor)技术,以及XML和Web服务技术等。

(1) 采用业务流程管理技术,实现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之间的流程交互与协同,以及跨部门的流程共享。

通过提供动态的流程定义、部署、更新等服务,不断满足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要求。

同时,为新的应用系统开发提供一体化、可扩展的流程管理服务。

(2) 采用应用集成技术,提供跨平台的、标准的、开放的应用系统集成环境。

(3) 采用应用适配器技术,通过配置的方式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与应用系统间的连接与整合,改变以编程为主的“硬连接”方式,实现系统间的快速集成。

(4) 采用基于B/S结构、JMX管理协议和Web 服务技术的管理和监控体系,使管理和监控不受系统和应用环境的限制。

(5) 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技术体系和产品,提供安全应用接口与安全服务接口,实现安全产品的即插即用。

3. 本指南的适用范围本指南提出了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的基本技术标准规范以及平台实施的技术路线,适用于各级政府部门与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相关的电子政务工程,是指导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设计与建设的技术依据。

本指南也适用于企业与政府间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工程建设,同时为其他领域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工程的实施提供参考。

特定领域的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工程建设,可根据具体业务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和配置。

第一部分 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技术指南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由流程管理系统、应用集成系统、应用适配器系统、管理和监控系统、安全支撑系统五个基本系统组成。

其中,流程管理系统、应用集成系统、应用适配器系统是平台的核心。

本部分重点阐述平台的基本结构、各系统的构成和基本功能,以及核心系统间的相互关系等。

1. 总体结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采用“三横两纵”的总体框架结构。

“三横”为流程层的流程管理系统,应用层的应用集成系统,数据层的应用适配器系统。

“两纵”为支撑“三横”的管理和监控系统及安全支撑系统。

总体框架如下图所示:流程管理系统应用集成系统应用适配器系统图1-1 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总体框架“三横两纵”以“三横”为主体,重点解决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中数据交换、应用集成、流程协同三个层次的问题。

“两纵”是“三横”实现安全的、可管理的、可监控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环境的支撑。

“三横两纵”遵从松耦合体系结构,实现系统的独立性和耦合性。

独立性是指平台内各系统可独立运行,独立使用,有针对性地解决共享中的问题。

耦合性是指平台内各系统可集成为统一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

通过平台内各系统间的整合与协同,解决共享中不同层次的问题。

各系统应提供标准接口,以实现平台内各系统间及不同平台间的快速互联。

无论“三横”各系统采取何种组合模式,管理和监控系统与安全支撑系统都应发挥其支撑作用。

2. 流程管理系统2.1 概述流程管理系统(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System,缩写为BPMS)是信息交互与管理的中枢,是应用系统间业务流程整合和信息纵横传输的控制中心。

流程管理系统基于应用集成技术和Web 服务技术,独立于具体应用之外,提供流程设计、重组、部署、管理、监控、审计、优化的环境。

流程管理系统提供一系列工具以便设计、修改、监控与管理业务流程及各流程节点对应的服务。

流程管理系统支持面向服务、流程驱动的体系结构,既可以将现有不同应用系统的流程协同起来,也可以将新应用系统的流程统一起来,最终将业务流程调整、管理、设置的权力从IT技术人员手中移交给业务人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