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名著经典选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经典名著选读试卷
一.名词解释:
1.市民社会: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理论,这里的“市民”当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指的与“村民”相对应的概念。
自古典时期、近代以来德国的马克思、黑格尔以及现代哈贝马斯等在研究相关问题时,对“市民社会”均有适用;八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学界对此有浓厚兴趣。其英文名civil society,在汉语中有译作公民社会、文明社会和民间社会的。最早的含义是相对于野蛮社会而言的,黑格尔是从相对于家庭和国家角度定义的,现代政治学理论则是相对于政治国家来适用的。
按照《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的解释,市民社会是“表示国家控制之外的社会和经济安排、规则、制度”,是指“当代社会秩序中的非政治领域”。该理论对法学、法制有重要的影响并且具有重要的工具价值,比如现代以来人类法制的最新发展及其对传统“公私两元”的法律分类形成的颠覆性冲击,就表现在作为第三法域的“社会法”的形成。这种最新的法律部门类划分,即与市民社会理论有关。
2.异化:1.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2.哲学上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将自己的本质外化出去,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3.资本,在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广义上,资本也可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
4.交往形式: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以表述生产关系的概念,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又称为“交往方式”、“交往关系”或“市民社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特有的科学概念,它的产生过程是和马克思创立新的哲学体系的过程相适应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虽然也使用了生产关系概念,但更多的是用交往形式这一概念。1847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就完全用生产关系概念代替了交往形式概念。
二.解答
1.共产党宣言的理论、现实意义。《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历史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首先,《共产党宣言》是国际无产阶级第一个具有新思想原则和新组织结构的共产主义政党的政治纲领。其次,《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共产党宣言》阐述了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基本任务和策略原则;批判了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断言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指出阶级斗争在阶
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科学地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和伟大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从此,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2)现实意义:首先,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建立自己的政权之后,应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其次,无产阶级要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大力推进以法治国,反对个人崇拜,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上的优越性。再次,要积极建设精神文明,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体现无产阶级是先进的、最有前途的阶级。
2.产党宣言是怎样论述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从分析共产党同无产阶级及其他工人政党的关系
来说明党的性质和特点。指出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但是,共产党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坚持国际主义的原则,在同资产阶级斗争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因此,在实践中,共产党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上,共产党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局。
3. 怎样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一,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产生。我们知道,科学早已经证明,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地理环境的变化迫使类人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猿变成人的一个外部条件,显然不是人的本质。类人猿要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要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创造自然界不能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而要战胜自然界,创造物质生活资料,单靠个体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结成一定的关系。这种结成一定关系去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就是劳动。由此可知,正是由于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劳动,类人猿才变成人,人才和猿区别开来。劳动是人的活动,劳动把人和猿区别开来,但不是人的本质。决定劳动的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一产生就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人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说,人的本质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和发展。人类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进行劳动,也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们结成怎样的社会关系,人们就怎样劳动创造,人们也就怎样存在和发展。我们还知道,人和动物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人的目的意识性。人的目的意识性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那么,人的目的意识性也就是由人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现代人和未来人的意识仍然是社会的产物,所以说,不仅劳动创造性,而且目的意识性,都是由于人们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具有的。由此可知,人类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形成而存在和发展的,每个人都是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和发展的,因此,人的本质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三,人的本质的具体性、历史性。“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规定,不仅表示它的客观性,而且表示着它的变动性、历史性,就是说它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因此必须对人的社会关系做具体的历史考察。阶级社会中人的关系与阶级产生以前是不同的,各个阶级社会中人的关系也是相互区别,如果把人的本质设想为某种固定不变的气质或某种抽象的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不科学的。既然社会关系是变动的,那么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的本质也就不是抽象的固定不变的。
4.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揭露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
这一概念在马克思意识形态发展史中确有复杂性和历时性,但仍然不难发现其含义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指“虚假的意识”,二是指“观念的上层建筑”。“德意志意识形态”,它指的是“以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最近的德国哲学和以其不同的先知为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即虚假的意识,是一个否定性的概念,但这个否定性概念又有其独特的意蕴;其二是一般的“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它是指统治阶级借以维护自己统治的思想体系。将意识形态等同于虚假意识,但这种虚假意识又有它独特的意蕴
西方意识形态理论家一般都把意识形态理解为一个贬义词, 将之等同于“虚假的意识”。国内不少学者也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马克思是在否定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因为他明确地将意识形态等同于“虚假意识”。实际上“必须达成的第一点是,马克思从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