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峰文学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冯雪峰的文艺理论

2010221102110018 闻娜2010级中文2班

【摘要】冯雪峰作为二十世纪的著名文艺理论批评家,他的文批评思想大都是在三四十年代战争时期形成的,当时那种紧张激烈的革命环境和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构成其文艺理论的主线,他主张把文艺与政治联系在一起,文艺为政治而服务,这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理论。虽然,他的许多批评作品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认为文艺应该反映当时的时代特征,文艺的价值就应该是政治的价值,这种思想带有有一定的偏执性,但他的文艺理论仍具有一定的价值,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要学会辩证地去看待,用社会历史的观点去评析。

【关键词】冯雪峰;文艺理论;时代;政治

冯雪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作家和文艺理论批评家,同时又是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和党的文艺领导人。他曾是湖畔诗社一员,也是左翼联盟的重要人物,翻译过诸多马克思文艺理论。他的这些经历也为其思想理论的形成产生奠定了基础,他的理论批评是时代的产物,我们不能仅仅以当代的眼观来看待,要能把他的思想放在那个特定年代去揣摩,具有时代性的东西是值得后人去研究的。他的文艺方面依然有独到的见解,不可否认,他也有偏激的批评,但我们从中要去看的不只是他的不足,而要能从不足中看到他独特的文艺批评的视角,正确的去评判他。

一.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冯雪峰在阐述文艺理论与政治的关系上,是带有个人偏执的,他很强调文艺作品的政治价值。他在三十年代的《民族革命战争的五月》中便大声呼吁:“革命文学者应当携带文学的武器加入民族的革命战争”。在他看来,不能为政治而服务的文学作品是不合时宜的,不能称之为好的著作,在战争年代,所有的文学学者都应该把文学当成战斗的武器,为革命事业添砖加瓦。在《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理论》中,他也认为:“它的客观价值的构成,就看它帮助了那当时的为现在同时也为未来的政治行动多少,把当时的客观现实反映了多少,客观的真理把握住了多少而决定的”,艺术的价值,“归根结底,它是一个政治价值”。从这些言语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冯雪峰的文艺理论观点——政治与文艺的结合,才是评判作品的标准,他评判文章也是从作品本身的政治价值出发,他认为文章的艺术价值是可以被政治价值所取代的。

他的批评实践也是也这种标准展开的,这一时期,他更看重的是文学作品的时代价值和政治意义,相对而言就忽略了文学本身的艺术价值。例如,他对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小说的批评就体现了这一点。他认为虽然“作者还没有在这本小说中带来非常成功的典型人物”,但又称赞说“是一部相当辉煌地反映了土地改革的、带来了一定高度的真实性的、史诗似的作品”。从他的评论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他仅是就作品的性质和内容方面来说的,他也在丁玲的小说中看到了艺术层面的不足——没有典型人物,这其实是他的另外的文艺理论,注重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但从实际的意义来说,他认为小说的价值远远大于了艺术。而且在当时的特殊战争环境下,她描写了抗战时延安土地革命的情形,这是对人民的极大支持与鼓励,是积极向上的,是有利于抗战的,也是时代所需要的作品。而那一点小瑕疵,在冯雪峰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小说的实践意义远远盖过了不足,所以他才对这篇小说有如此高的评价。

他还有其他的一些批评也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在他看来,文学作品离开了政治是没有价值的,不值得人们关注。像他评马加的《江山村十日》“我觉得它是描写江山村土改的一幅生动可爱的炭画,其中的缺点就似乎都没有重大关系了”,这部小说与《太阳照在桑干河

上》有相似之处,以土改为背景,这类作品冯雪峰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在我们看来这些评价可能有些过了,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这些作品的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们带来的是是一种动员作用,给灾难中的人民以鼓励和希望。其实不仅冯雪峰有这样的想法,连一些领导人也有相似的看法。今天,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评判他的观点的不合理性,而是要能从中正确看待当时的环境下,文艺与政治密不可分的现实与意义。

二.批评理论产生的原因

纵观历史,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像唐诗、宋词、元杂剧,这些都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反映当时文人乃至整个社会的风貌的东西。二十世纪三四年代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时期,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革命风起云涌,战争不断。在这个危难时刻,任何一个有血性文人都想能为祖国做一点事,而文人不能上战场杀敌,只能以手中的笔来化为刀剑抨击敌人,以著书的形式来激励人民坚持斗争,正是这样的社会现实成就了一批作家的文风,也塑造了一批文艺理论家。

冯雪峰正是这一时期下成长起来的文艺批评家,这也就导致了他的理论带有很强的时代烙印,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正确地解决着艺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原则,是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他认为一篇好的作品首先是要能反映政治的,打上政治色彩,而偏离政治的,写“一些小家子气”的作品,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作家,是不可取的;并且,是要能给人民以激励的,带有积极意义的。

应该说,当时不只冯雪峰一人有这样的观念,很多作家在这一时期改变了自己的文风,比如丁玲,从纯粹的为情感抒发而写作转向了为政治、社会而写作,这些转变也间接导致文艺批评观的转变,而这是相互促进的。如果没有作家的的改变,批评理论想要很快的形成是很难的。这些原因汇集在一起,共同推进了冯雪峰文艺批评理论的形成。

三.结语

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结合的批评理论是时代的产物,对历史的东西我们也应以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不能仅凭当代的实际出发去去评判他的是非。以我们现在的审美和艺术标准来看,冯雪峰的这种文艺理论的局限性太大,文学是无国界的,更不能以是否反映政治来作为评判标准,我们更多提倡的是“纯粹”的写作,以反映生活、个人情感、社会现实为主,而好的文学其实要远离政治。随着人们艺术水平的提高,对文学的艺术性看的更重了。

而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文艺理论是利大于弊的。前面已经说过,每个时代都需要一种时代精神,而冯雪峰的这种理论恰是当时需要的,那时的政治并不是现在的政治,文艺的政治化其实更像是社会化、革命化,是用来凸显当时的局势。当然,过度看重政治性,就不可避免地会否定了文学的艺术性,降低了文学的审美价值,是一些作品陷入了庸俗的境地。这就是它的两面性。

总的来说,冯雪峰的文艺理论观点是时代造就的,有一定的缺点,我们要学会辩证的去看待,以历史的眼光去评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