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峰文学理论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f47f2206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d4.png)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冯雪峰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独特而又复杂的文学观念,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因此也被许多研究者所追捧。
作为一位文学家,冯雪峰的文学观念跨越了20世纪的时代背景,并且以文学形式深入探索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实践意义。
因此,本文将对冯雪峰的文学观念进行论述,以更深入地理解他所涉及的思想。
冯雪峰生于20世纪,其文学观念可从三个方面提出:一是时代反思主义;二是审美主义;三是艺术伦理。
首先,冯雪峰在他的作品中强调的是“时代反思主义”,他强调的是“当下的社会不仅是曾经出现过的文学,而且也是当下出现的文学,它需要文学家去反思”。
他的作品中的主题往往是“当代的现实生活,其中包括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这些变迁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这一观念催生了他的作品,例如《三世纪》和《一九四九年》,这些作品反映了20世纪中国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的复杂变化。
其次,冯雪峰强调“审美主义”,他认为文学审美有着深远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美化,而且具有深刻的价值取向”。
他同时也强调,“文学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表现,也可以唤起人们的社会关怀”。
这种审美主义的观点使他的作品得以更深入地融入现实生活,并对它提出有益的批判。
最后,冯雪峰也强调“艺术伦理”,他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把一种伦理和价值作为出发点”。
他强调,“在艰难的岁月里,文学家应该让艺术放到更高的层次,而不是被社会底层或者物质需求所阻挠”。
以他的作品《梦游三部曲》为例,这部作品提出了一种远离物质的观点,旨在唤醒人们的艺术灵性。
因此,冯雪峰的文学观念是复杂而又深邃的。
他的作品以时代反思主义、审美主义和艺术伦理三位一体的形式,通过深刻的文学形式展现出20世纪中国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变化,进而表达出他独特的社会性想法。
在冯雪峰的作品中,物质和精神,客观与主观,价值与行为都得到了有机结合,他的文学观念被好评为“独特而有深意,能够超越社会实践,这也决定了他的文学观念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深远影响”。
冯雪峰的《比较》的读后感
![冯雪峰的《比较》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2891c15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b7.png)
冯雪峰的《比较》的读后感
(原创版)
目录
1.介绍冯雪峰的《比较》
2.分析《比较》的主要内容
3.阐述《比较》的启示
4.总结读后感
正文
冯雪峰的《比较》是一本关于比较文学的著作,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对中西文学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中西文学之间的异同,使我们对文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比较》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中西文学进行了比较。
首先,作者对中西文学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对比。
中国文学起源于古代的诗歌,如《诗经》和《楚辞》,而西方文学则起源于古希腊的戏剧,如《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其次,作者对中西文学的主题和风格进行了比较。
中国文学强调情感和审美,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西方文学则更注重社会和历史的描绘,具有更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最后,作者对中西文学的创作方法和技巧进行了比较。
中国文学讲究“意蕴”,追求言外之意,而西方文学则更注重结构的严谨和逻辑的严密。
阅读《比较》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比较文学不仅仅是对不同文学作品的简单对比,更是一种深入的文学研究方法。
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文学,挖掘文学作品的内在联系,进一步丰富我们的文学视野。
同时,比较文学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增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总的来说,《比较》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著作。
它不仅让我对中西文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比较文学的重要性。
90年代以来冯雪峰文学批评
![90年代以来冯雪峰文学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f506737627284b73f242503f.png)
90年代以来冯雪峰文学批评研究综述摘要:90年代以来的冯雪峰文艺批评研究多从冯雪峰文艺批评的文本理论观点、文艺批评实践及文艺理论思想、批评方法等方面进行阐释,采用了多种研究视角和方法,纠正在以往研究中根深蒂固的偏差,在水平上实现了拓宽和深化,但在这些成绩的背后还隐藏着关注度不够、研究范围狭窄、对其理论的矛盾性及局限性原因的分析出现概念化、雷同化的弊病等诸多问题。
关键词:冯雪峰;文学批评;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007-02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冯雪峰是左翼文坛上一颗闪闪发光的新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译介者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家、鲁迅研究专家和党的文艺领导人,长期从事党的文化战线和宣传工作,致力于中国无产阶级文艺的建设,成为有胆有识独具特色的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创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冯雪峰的文学理论批评活动与整个中国现代革命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紧密相连,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均有很大的影响力,对冯雪峰文学批评的研究也一直未中断过。
30年代到50年代中期,他的文学批评是在与各方的论战中体现的,也是冯雪峰理论创作的黄金时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在党的极左政治的高压下和文艺反右的推动下,冯雪峰研究是在众矢之的中进行批判的;新时期到80年代末,刚经历文革的创伤,文艺界在开掘伤口,反思伤痛之时,对阶级论、工具论文艺思潮普遍持一种贬低观点,因此对他的文艺理论是贬多褒少,但也有一些创获。
90年代以来,关于冯雪峰文学理论的研究出现了新角度、新方法、新观点。
因此,对这些新的研究做出相应的概述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笔者将以研究角度为经,以时间为纬,勾勒90年代以来冯雪峰文学批评研究的运行轨迹,梳理研究成果,以期有所创获。
一、90年代以来冯雪峰文学批评研究回顾90年代整个的文艺批评处于相对低潮期,对冯雪峰文学批评研究也有此种趋向,主要是以文化批评来关照批评理论的。
冯雪峰的诗歌
![冯雪峰的诗歌](https://img.taocdn.com/s3/m/53a9f471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9f.png)
冯雪峰的诗歌冯雪峰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和文化评论家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下面是对冯雪峰的诗歌进行的相关参考内容的描述,来展示他的作品特点和艺术魅力。
冯雪峰的诗歌以内涵丰富、富有哲理而著称。
他的作品往往并不简单地陈述事物,而是以一种象征性的语言风格,通过隐喻和比喻来传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诗歌常常探讨人的内心世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现象的种种问题。
他通过深入的思考和精湛的文字表达,将抽象的概念和情感变得具体而又鲜活。
冯雪峰的诗歌主题广泛而深刻。
他的作品不仅涉及到个体的内心体验,还包括对社会、历史和文化等广泛领域的思考与观察。
他的诗歌往往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在文化与传统之间进行着对话。
他对于现代人的焦虑、困惑和迷失有着深入的洞察,通过诗歌将这些问题加以表达和思考。
他的作品常常给人以启迪和思考,引发读者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冯雪峰的诗歌语言优美、精炼。
他多用诗情画意的线条和充满节奏感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使得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美感。
他玩味词汇,对词语的选择和排列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得每个字句都有着深刻的内涵与意义。
他善于运用比喻和暗喻,使得诗歌在抽象的层面上具有丰富的意义,并给人以强烈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冯雪峰的诗歌既有古风又有现代感。
他常常运用古体诗的形式与手法,融合现代意识和语言,使得诗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张力。
他的作品在形式上引领了一种新的潮流,使得传统与现代之间形成了一种对话与碰撞。
总的来说,冯雪峰的诗歌以其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和语言优美而备受赞誉。
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文化反思,通过对个体内心和社会问题的探讨,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他的诗歌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诗歌在当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659dc93f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e9.png)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冯雪峰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和民主主义战士,他生活在辛亥革命以后,这时候中国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革命,要么保守。
他选择了革命,但他对共产主义抱有怀疑态度。
因此,我认为他是一位反对党、反对社会主义的。
同时,他也是一位热爱祖国的作家。
由于冯雪峰的政治观点和思想,他只能成为一名悲剧人物。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信念。
冯雪峰的历史局限性以及不足之处就更加突出。
冯雪峰的人格魅力非常吸引我,他的语言风格深深地吸引了我。
他的文学观点分析如下:(一)重视情感。
他的散文创作就像一条主线,串联起冯雪峰的精神成长过程。
虽然,这些作品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他并没有忽略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充满激情地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体现了作家积极的入世的思想倾向。
例如,《沉吟》、《桃李》等。
他的诗歌抒发真挚的感情,也为青年学子们树立榜样,不过其中也蕴含着颓废、消沉的思想。
(二)文化传承。
他主张从文化传统中吸取养料,使作品显得厚重,特别是《山中杂记》、《读碑随笔》。
他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命运,爱憎分明,充满强烈的忧患意识。
当时的中国处于积弱积贫、民族矛盾尖锐复杂的局面,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冯雪峰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这段屈辱的历史,却能够感同身受。
“国民革命是‘小家’而共产主义是‘大家’,革命时期是短暂的,但文化是永恒的”,“革命的意义并不在于掌握政权,而在于使革命者更好的领悟文化传统,避免中国文化‘日薄西山’的衰落。
”他的这些见解是有积极意义的,中国不能一味推崇暴力革命,这种革命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文化的断裂。
(三)意境创造。
《荷塘月色》、《黄昏》,营造出一种淡雅的氛围,这与作者怀才不遇的悲伤情绪和其所处的独特环境有关。
作者既重视写实,又追求幻觉,常常通过人物心灵的闪现来表达自己的意象,以实衬虚,从而创造出真切感人的艺术境界。
例如《秋夜》,画面是虚构的,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广寒宫描绘得如同仙境,那里不仅空旷寂静,而且变幻莫测,将抽象的事物转化成可以感触的实在,给人以朦胧美感。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8e5740a8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25.png)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冯雪峰作为近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实践者,其文学观念始终备受瞩目。
他的文学理论,既体现了当时的现实环境,也反映浓厚的诗人情怀,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高度评价。
本文以《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为标题,通过对其文学观念的深入解析,探究其文学思想的特色及影响,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一、现实生活观冯雪峰高度重视文学创作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作品必须要有历史和生活的背景,作家要关注社会现实,写出文学真实性。
所以,他在许多作品中坚持立足现实、回归实际生活的原则,加强对实际情况的描述,增强文学之真实性,使他的文学作品更加具体、鲜明、活泼。
例如,《冲锋》就是一部以军营生活为基础,真实地将抗战士气概的文学作品。
二、歌颂抗战者的精神状态冯雪峰的文学作品大多歌颂抗战者的正义事业和抗战勇士的英勇气概,展现他们忠贞不渝的信念和坚强的胆识,动人心魄。
例如,在《完败》中,冯雪峰展现了一群孤独而无畏的抗战勇士们在抗日战场上生死斗争的精神状态。
结合现实,冯雪峰把抗战的艰难历程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动容。
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实践,更表达了他对抗战者的崇高的崇敬和敬意。
三、青春期的生活体验冯雪峰不仅写当时的历史实践,也记录了青春期的生活体验。
冯雪峰描写少男少女们在现实世界中充满活力的成长过程,深刻把握了青春年少时,感情、情感及内心世界的变化。
例如,《灯火辉煌》就描写了一群少男少女受战争与时代变迁的影响,流转着心灵的激情与挣扎,最终感受着来自无常的时代的孤独。
四、追求散文精神冯雪峰注重文学的情感表达,以充分的文学气质展示出历史的真实,追求以散文形式表达社会观点与文学意义的“精神书”。
他认为文学的精神不仅体现在文字的意义上,而且体现在文字的艺术表现上,所以他在作品中着力建立文学理论,追求文学的理性与美学效果,从而表达出现实及其深刻意义。
五、文学影响冯雪峰作为近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实践者,其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得到了众多读者的追捧。
冯雪峰与王瑶对新文学_性质_的界定
![冯雪峰与王瑶对新文学_性质_的界定](https://img.taocdn.com/s3/m/cadb30d4ce2f0066f53322e0.png)
文学史研究冯雪峰与王瑶对新文学“性质”的界定柳传堆内容提要: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对新文学运动性质的界定影响巨大,带“元理论”性质;冯雪峰的《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和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对毛泽东的界定既有遵循,又有偏离,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文学史家的学术追求。
小引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以“五四”为界,将民主革命区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他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将旧民主主义的革命领导权划归为资产阶级,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划归为无产阶级,这是近现代社会西方政党政治入主中国社会革命的产物。
争夺革命“领导权”和文化的“领导权”又成了树立政党存在合法性的有效技术手段之一。
它的发表,为中国新文学作“性质”判断提供了“元理论”资源。
冯雪峰的《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下文一律简称《文艺运动》)是一篇有关中国“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的纲要式、史论式的文章;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下文一律简称《史稿》)则是一部体系完备的文学史。
《文艺运动》既总结过去,又指向未来,颇有“史家气象”。
二者在对中国新文学的性质判断与技术处理方面均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是自觉地服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自觉“遵从”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文化“性质”的理论表述,但又都不肯机械地照搬照套,彻底遵从,而是融合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作出一定的“偏离”性阐释。
《文艺运动》与《史稿》两“个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认真解剖它们,将有助于探明新文学史“性质”的某些奥秘。
《文艺运动》与《史稿》的背景分析1944年3月,延安方面派遣何其芳、刘白羽到重庆。
由周恩来组织进步文艺界以“过去和现在的检查及今后的工作”为题召开了几次小型“座谈会”,冯雪峰此时的公开身份不是党的文艺领导①,但作为一位资深的左翼批评家,也应邀参加讨论,并作了一次长篇发言。
这位长于理论分析的迂执“书生”,误解了座谈会的真实意图,完全按照座谈会规定好的字面“主题”大做理论文章,所以他的发言并没有达到延安方面的预设目的。
试论冯雪峰的文学批评
![试论冯雪峰的文学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6afb47fce009581b6bd9ebd6.png)
试论冯雪峰的文学批评冯雪峰的文学批评,可以粗略的划为抗战前后两个阶段。
左联成立前后,他的文艺批评思想还处于形成期,对文艺自身的规律重视不够,带有一定的机械论倾向。
抗战以后,他的文学批评已臻于成熟,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更为深入,更加注重艺术的内部规律,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成熟的批评体系。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分析、揭示冯雪峰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及其批评体系中各基本范畴的内涵和逻辑联系,并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况和艺术状况,作些尝试性的评价。
文学批评的标准冯雪峰文学批评的标准:政治价值和艺术价值。
政治性和艺术性。
这两个标准的关系,实质上是政治和文学的关系在作品上的体现。
?年代初,他在《讽刺文学与社会改革》一文中,第一次直接涉及了“艺术的价值”这一问题,他把讽刺文学看作“政治的文学”、“最尖利的阶级斗争文学之一”,认为其价值“以政治的价值为主”。
这里,“为主”的“政治价值”是内含于“艺术的价值”的构成中确定自身品级的方面、因素。
显然是有道理的。
但是到他批评“第三种文学”的理论倾向,涉及到艺术价值和政治价值的关系时,在这一问题上就有所偏颇。
他否定了艺术价值的独立存在,认为艺术价值和政治价值不能并立,前者“归根结底,它是一个政治的价值”。
冯雪峰这种价值观,显然是与这一时期他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理解分不开的。
既然文艺自身尚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它的价值(当然是艺术价值)也就实质上被消融于“政治价值”中了。
尽管应当承认,但是这种价值观在促进文学内容的更新以及反对“非政治”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观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也必然看到,片面强调作品政治价值的价值观,不论主观意愿怎样,必将导致无视甚至抹煞艺术价值的倾向。
首先,从理论上突破这种片面的价值观念的,是冯雪峰在抗战时期所写的《形式问题杂谈》一文。
在该文中他肯定了形式的相对独立价值,实践上也就肯定了艺术价值的相对独立性。
当然,其重心自然倾斜在政治价值方面。
在他看来,“思想力越大,历史性越明确,则这艺术的价值越高”。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ff766688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8b.png)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
冯雪峰是中国近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故事性事件,以其独特的语言,表现精确、文思深邃、描写细腻、感情深刻”,其作品被称为“冯雪峰式文学”,他的文学观念也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
首先,冯雪峰崇尚“文学艺术审美”,他深信“文学就是艺术。
”他认为文学不仅是一种审美的过程,更应该具有美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他认为“文学的本质是美,文学艺术的本质是美好、美满和美妙。
”因此,他在创作中强调审美,以达到文学的最高境界,以“发现美好、体味美妙,以及抒发其内心的艺术表现”的方式来提升艺术的思维境界。
其次,冯雪峰强调审美的实践性,他坚持“文章要实际,要由实践而生”的观点。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当以事实为基础,并以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唤起读者的共鸣,让他们和作者共同审视社会和人生,获得共情和共享,来理解和领悟人生。
”古今中外,文学大师们都是如此,冯雪峰也不例外,他以实践的文学观念定义了文学的意义,使文学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实际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冯雪峰强调文学的神秘性,他认为文学是有神秘性的,人们只有通过读书,不断审视和发现,才能体验到文学的神秘性。
他还认为,文学要有其独到之处,要有创新性,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文学才可能在发展中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才可能吸引更多的读者。
综上所述,冯雪峰的文学观念,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审美情操
和实践性以及其神秘性,能够有效的唤起读者的共鸣,搭建起与读者之间的桥梁。
他的文学观念和思想也影响着当代文学的发展,使之在不断的发展中,更多的体现出文学的审美价值。
从成仿吾和冯雪峰的批评观点看革命文学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的差异
![从成仿吾和冯雪峰的批评观点看革命文学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0a49bb9283c4bb4cf6ecd18c.png)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从成仿吾和冯雪峰的批评观点看革命文学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的差异崔谦 西安欧亚学院摘 要:革命文学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是中国左翼文学中的重要流派。
由于二者在出现时间上存在先后关系,这容易让人们在分析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文学当作革命文学向后发展的产物。
实际上,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理论来源上到最终导向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关键词:革命文学;马克思主义文学;成仿吾;冯雪峰;区别作者简介:崔谦,山西太原人,西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毕业,现就职于西安欧亚学院。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23-02现代文学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和历史阶段。
革命文学于20年代末开始形成一种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支持这一观点的理论家、作家们开始积极地宣扬“无产阶级文艺”,认为文学的发展到了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转变的历史阶段。
到了三十年代初,左翼文学开始蓬勃发展。
其中最为重要的成绩就是“左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从30年代开始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的译介和研究工作,马克思主义文学以及文艺批评进而成为了最新进且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并在40年代出现了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代表的重要理论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革命文学与马克思主义文学两种文学思潮都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在党的领导下形成并发展的,但并不能简单地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解为革命文学蓬勃发展之后的产物,二者之间实际上存在有明显的差异。
通过对这两种文学思潮的代表成仿吾和冯雪峰的主要理论观点进行梳理分析,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区别。
首先,两种文学思潮的理论来源不同。
作为创造社最负盛名的文艺理论家、批评家,成仿吾的文学观念的发生和发展可以被看作是创造社文艺观念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
在成仿吾的批评文章中,《诗之防御战》可谓是最负盛名的一篇。
冯雪峰《第三种人文学的倾向与理论》
![冯雪峰《第三种人文学的倾向与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c522802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92.png)
冯雪峰《第三种人文学的倾向与理论》第三种人文学"的倾向与理论1931年前后,左翼文化运动兴起,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恐惧。
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直接指使下,国民党的一些御用文人发起了一场“民族主义文学运动”,亮出了反共、反苏、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旗帜,对革命文化进行疯狂的“围剿”。
“左联”在鲁迅、瞿秋白和冯雪峰的领导下,对这场反革命“围剿”进行了猛烈的还击。
这时,一些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立场和特性的文人,居然公开申明要做超然于阶级斗争之外,实则是反对无产阶级文学的“自由人”和“第三种人”。
他们的代表人物是胡秋原和苏汶(杜衡)。
1931年12月,胡秋原在他所主持的《文化评论》创刊号上发表了《阿狗文艺论》一文,挑起了这场争论。
胡在文章中摘引普列汉诺夫的有关论述,自称是遵循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以“自由人”面目出现,在批评“民族主义文学”的同时,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进行攻击。
胡秋原说无产阶级把文学艺术当做政治斗争的一翼,是将艺术堕落成一种政治的留声机,是艺术的叛徒,说左翼作家提倡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是以不三不四的理论,来强奸文学,是对于艺术尊严不可饶恕的亵渎。
其后,他又连续发表了《勿侵略文艺》、《钱杏邮理论之清算》二文,诽谤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这种观点,受到左翼作家的批评。
在“左联”的革命作家批评胡秋原的时候,曾经是“左联”成员的苏汶则站出来为“自由人”辩护。
苏在《现代》上发表《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一文,自称“第三种人”,表面上不偏不倚,实则站在胡秋原一边,批评“左联”的理论和活动。
苏说,“第三种人”作家之所以搁笔不写,是由于左翼批评家的“凶暴”,和“左联”对他们进行政治“干涉”,甚至“霸占”了文坛的缘故。
苏汶说左翼文坛不要文学,把文学变成连环图画。
当这些攻击遭到批驳时,他又发表《“第三种人”的出路》、《论文学上的干涉主义》两文,与“自由人”一唱一和,攻击左翼文艺运动。
在这场论争的初期,瞿秋白、冯雪峰和周扬等人的观点都是一致的,都是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将胡秋原、苏汶等人的观点视为非无产阶级的观点,视为敌人来进行批判和打击的。
冯雪峰的论野草的主要内容
![冯雪峰的论野草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81b534d5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dd.png)
冯雪峰的论野草的主要内容《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家冯雪峰的一部重要作品,全书共包含了一百零四首诗歌。
冯雪峰以敏锐而独特的观察力,独辟蹊径地赋予了野草新的含义和哲理,揭示了它们在自然和人生中的深刻意义。
《野草》以野草为主题,通过对自然界中微小植物的赞美和寄托,呈现了一种充满活力、顽强向上的生命力。
作者将自己视角投射到野草,借以表达对于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在诗歌中,冯雪峰运用了大量的生动比喻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可以体会到野草的坚韧、生命力与韧性。
这部作品还通过对野草的赞美,传达了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作者的观察中,野草虽然生长在荒芜的地方,却从不放弃追求光明与温暖。
冯雪峰认为,人生就像野草一样,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应该像野草一样坚韧不拔,勇敢向前,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此外,《野草》还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冯雪峰通过描绘野草在大自然中的生长状态,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互动与依存关系。
他认为,人类需要尊重和保护自然,与之和谐共生。
同时,他也通过描写野草扎根、茁壮成长的过程,呼吁人们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追求精神与灵魂的成长。
总之,冯雪峰的《野草》以其独到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诗歌表达方式,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
它通过对野草的描绘与赞美,传达了对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讴歌,引导人们用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
同时,作品还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保护自然环境,并且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冯雪峰的《野草》无疑是一部充满指导意义的作品,它引导着人们通过对野草的观察与思考,去发现并感悟生活的真谛。
90年代以来冯雪峰文学批评研究综述
![90年代以来冯雪峰文学批评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1bc8a220066f5335a812174.png)
义 文学 观 , 影响深远 。因此 , 他对现实主义 的叙说 和建构必然
引起众 多研究者 的探 寻。学者对现实主义文艺观点 的研究 多
冯雪 峰的文学理论批 评活动与整个 中国现代革命 和中国
现代 文学史 紧密相连 ,无论 在当时还是在现在均有很 大的影
是在 比较视野关 照下 进行 的 ,普遍认为他的现实主义理论是 比较清醒稳健但仍难摆脱 “ 左” 的牵制 。 马驰 的《 卢 卡奇 、 胡风 、
众 多研究者所青 睐, 其 中以李丕显 的《 简论冯雪峰 的主体性实
践论 文学观 》 和《 主体性文学论 的先声 : 冯雪 峰的典型 创作论
为代表 , 前 一篇 以蕴含着新 的主体性实践论 的 冯雪峰文艺批评 研究也带有文化批评 的印迹 ,众学者 多从 冯 及 其深层底 蕴》 雪峰文艺批 评的文本 理论 观点 、文艺批评实践及文艺 理论 思 文 学观从文学 和政治 的外部 关系 阐释创 作 中的主客观 因素 ,
静、 清醒, 一 方面否定创作 中主体精神 的客观作 用 , 另一方 面 又是对胡风 “ 主观战斗精神” 说 的补充 。 盛夏 的《 革命现 实主义
周扬 胡风冯雪 峰论 》 以三人 的生平经历 、 个 多褒少 , 但也有一些创获。9 0 年代 以来 , 关于冯雪峰文学理论 理 论的三驾 马车 : 的研究 出现 了新 角度 、 新 方法 、 新观点 。 因此 , 对这些新 的研究 性气质来论述他们 的革命 现实主义文艺观 ,认为冯雪峰包含
长, 冯 雪峰作为 2 0世纪 中国现实 主义 的重要 阐释者 , 先后 写
了 《 中国文学从古典 现实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的发展 轮 廓》 、 《目前 中国文学上 的现实 主义 》 、 《 关 于社 会 主义 现实 主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3d94960b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8d.png)
论冯雪峰的文学观念冯雪峰是当今文坛一位重要的文学家,他的文学观念被解读的千姿百态,学术界也对他的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本文试图通过介绍冯雪峰的文学成就及其文学观念,来探讨他的文学思想与当代文学的发展,从而推进文学思想的发展。
冯雪峰出生于1948年,湖北荆州人,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后又任中国美术学院文学院教授,担任中国文联的副主席,现任中国作协宣传部主任。
他的文学成就超过三十余年,著有小说集、散文集、诗集及文学论文集数十部。
冯雪峰的文学观念是以自然主义为主体的,追求反映客观真实的创作方法,注重关注大众的经历,把历史尊严、社会温度与个人内心深处精神世界提出来。
他的作品以敏锐的直观力,自然而然地反映社会现实,把思想深度、力度之大以及内容之丰富把握于一身,实践了真正的文学精神。
他的作品最大特色是彰显生活真实、唤醒人性的温情,与现实社会的深层内涵融为一体。
冯雪峰的文学观念深刻影响着当代文学,他指出:“文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思想表达方式,必须将作家的思想价值感受反映在作品中。
”他强调,文学作品应超越一般的文学观念,以充满激情和高尚情操创作,追求艺术与文学最高境界。
他认为,作家必须审视生活中的现实,以深刻的思考及把握当今社会发展的宏观趋势,把我们的生活情态在文学作品中写出来,进而完善文学的理论体系。
此外,冯雪峰也提出了“文学与现实的一致性”的理念,强调文学作品应坚持真实,以提高作者思想观点的实质性,同时也加强文学艺术表达的力度。
他引导读者理解世界,从而更加清楚自身的精神追求和文学观念。
这一观念在当今文学中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使作家们受益匪浅。
综上所述,冯雪峰的文学观念无疑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发展,实现了文学理论素养的极大提升,促进了文学思想的深入发展,对当今的文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浅析政治的偏执与艺术的探求――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观及其批评实践
![浅析政治的偏执与艺术的探求――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观及其批评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b599b39b27284b73f3425092.png)
浅析政治的偏执与艺术的探求――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观及其批评实践论文摘要:作为20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对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历史发展到今天,重估冯雪峰的文艺思想是必要的.但对其文艺与政治观的剖析尤其显得必要,它是冯雪峰文艺理论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
冯雪峰虽然侧重于文艺为政治这一方面,但是始终坚持文艺与政治辩证统一;文艺、政治、生活三者本质同一,他的一系列的批评实践鲜明地表达他的这种文艺政治观。
论文关键词:冯雪峰;文艺、政治和生活;本质同一冯雪峰(1903~1976),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译介者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家,同时又是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和党的文艺领导人。
作为一名成长于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艺家,紧张激烈的革命环境是其理论的基本生存状态,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构成其文艺理论的主线,而其中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认识和阐述直接决定了他文艺理论批评的品质和指向。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可以说是文艺理论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创作界和文艺理论界长期争论的话题,更是冯雪峰文艺理论批评的关键性范畴,它是冯雪峰文艺理论批评的深层结构与核心内容,因此,只有对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做出深入的分析和恰当的评估之后,我们才能全面清晰地把握冯雪峰的文艺思想。
冯雪峰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有一个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虽然侧重于文艺为政治这一方面,但是始终坚持文艺与政治辩证统一;文艺、政治、生活三者本质同一,他的一系列的批评实践鲜明地表达他的这种文艺政治观。
一、文艺与政治关系认识的嬗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文学发展是依赖于时代发展,并受其制约的。
在冯雪峰的时代,救亡图存是最大的主题,其最大的政治就是争取民族革命的胜利和将人民的民主解放斗争进行到底。
这种大的时代氛围制约着那些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文学批评家们的思考角度和理论走向,文艺为革命服务是他们的必然选择。
巩淑云冯雪峰现实主义理论的几个特点
![巩淑云冯雪峰现实主义理论的几个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53ce86ce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38.png)
巩淑云冯雪峰现实主义理论的几个特点经典作家之冯雪峰在现实主义的建构中,冯雪峰是对现实主义理论进行深入思考的重要理论家之一,也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多次文艺论战的当事人和“左联”的领导人。
他的现实主义理论在他丰富的文艺理论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也具有强烈的历史在场性,因而冯雪峰成为研究中国的现实主义理论的坐标式的人物。
基于现实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实质,冯雪峰的现实主义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参照去回答这样的一些问题:为何现实主义与20世纪初期革命的中国有如此强烈的亲和力?除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上的特征,它有什么样的实质性和迫切性使之一度成为“君临”状态的文学理论?而作为现实主义理论的重要建构者的冯雪峰又是如何抓住了现实主义的内核使之左右了新文学走向的?现实性和阶级性——冯雪峰的现实主义理论内核在1952年的《中国文学中从古典现实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发展的一个轮廓》(原为《文艺报》解答读者所提问题而做)一文中,冯雪峰梳理了中国文学发展中的现实主义脉络,他认为“五四”新文学发展到现在的主潮是现实主义,它的来源之一是中国古典现实主义,这种“平民文学”及其革命精神为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而这种革命精神首先是以中国社会内部的革命为基础,贯穿了中国社会中以阶级斗争和新旧斗争为主的矛盾斗争;二是欧洲近代和现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尤其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的现实主义,借助其“战斗性和进步思想”反对旧文学、建立新文学。
进入中国的现实主义思潮既借助古典现实主义,又不断被“民族化”而成为中国的现实主义。
他在《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中说:“文艺思想上的现实主义,是应着民主主义的民族革命的要求,应着反帝反封建的的思想和文学革命的要求,从西欧、北欧和俄罗斯输入到我们民族里来了,但立即就开始着‘民族化’的过程。
而这‘民族化’的过程,就是我们新文艺的创造和生长的过程,是经过了我们反映着现实革命斗争的二三十年来的思想斗争和文艺斗争而表现出来的。
革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冯雪峰文论重估
![革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冯雪峰文论重估](https://img.taocdn.com/s3/m/9f7bea15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2f.png)
革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冯雪峰文论重估
王纯菲
【期刊名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30)005
【摘要】在重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下,冯雪峰是最值得重视的人物之一.在政治气氛浓烈的30年代,他从实践出发阐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艺、政治和生活的本质同一关系,主张创作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坚持实践意义的文艺批评方法,见出他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精髓的领会与创造性发挥,以及追求真理的勇气.重估冯雪峰的文艺理论,给予他应有的评价,并指出他处于那个历史时期所难免的缺憾,是本文的要旨.
【总页数】5页(P1-5)
【作者】王纯菲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中文系,辽宁,沈阳,11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相关文献】
1.冯雪峰与俄苏文论 [J], 蔡朝辉
2.生命体验的诗化文论--重估宗白华文艺理论的"生存"价值 [J], 王纯菲
3.重估冯雪峰的鲁迅比较文学研究 [J], 蒋永国
4.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反思和价值重估 [J], 张利群
5.新潮和正统:对峙抑或对话——兼对“新时期文论重估”的一种描述和思考 [J], 陆以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冯雪峰的文艺理论
2010221102110018 闻娜2010级中文2班
【摘要】冯雪峰作为二十世纪的著名文艺理论批评家,他的文批评思想大都是在三四十年代战争时期形成的,当时那种紧张激烈的革命环境和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构成其文艺理论的主线,他主张把文艺与政治联系在一起,文艺为政治而服务,这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理论。
虽然,他的许多批评作品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认为文艺应该反映当时的时代特征,文艺的价值就应该是政治的价值,这种思想带有有一定的偏执性,但他的文艺理论仍具有一定的价值,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要学会辩证地去看待,用社会历史的观点去评析。
【关键词】冯雪峰;文艺理论;时代;政治
冯雪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作家和文艺理论批评家,同时又是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和党的文艺领导人。
他曾是湖畔诗社一员,也是左翼联盟的重要人物,翻译过诸多马克思文艺理论。
他的这些经历也为其思想理论的形成产生奠定了基础,他的理论批评是时代的产物,我们不能仅仅以当代的眼观来看待,要能把他的思想放在那个特定年代去揣摩,具有时代性的东西是值得后人去研究的。
他的文艺方面依然有独到的见解,不可否认,他也有偏激的批评,但我们从中要去看的不只是他的不足,而要能从不足中看到他独特的文艺批评的视角,正确的去评判他。
一.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冯雪峰在阐述文艺理论与政治的关系上,是带有个人偏执的,他很强调文艺作品的政治价值。
他在三十年代的《民族革命战争的五月》中便大声呼吁:“革命文学者应当携带文学的武器加入民族的革命战争”。
在他看来,不能为政治而服务的文学作品是不合时宜的,不能称之为好的著作,在战争年代,所有的文学学者都应该把文学当成战斗的武器,为革命事业添砖加瓦。
在《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理论》中,他也认为:“它的客观价值的构成,就看它帮助了那当时的为现在同时也为未来的政治行动多少,把当时的客观现实反映了多少,客观的真理把握住了多少而决定的”,艺术的价值,“归根结底,它是一个政治价值”。
从这些言语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冯雪峰的文艺理论观点——政治与文艺的结合,才是评判作品的标准,他评判文章也是从作品本身的政治价值出发,他认为文章的艺术价值是可以被政治价值所取代的。
他的批评实践也是也这种标准展开的,这一时期,他更看重的是文学作品的时代价值和政治意义,相对而言就忽略了文学本身的艺术价值。
例如,他对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小说的批评就体现了这一点。
他认为虽然“作者还没有在这本小说中带来非常成功的典型人物”,但又称赞说“是一部相当辉煌地反映了土地改革的、带来了一定高度的真实性的、史诗似的作品”。
从他的评论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他仅是就作品的性质和内容方面来说的,他也在丁玲的小说中看到了艺术层面的不足——没有典型人物,这其实是他的另外的文艺理论,注重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但从实际的意义来说,他认为小说的价值远远大于了艺术。
而且在当时的特殊战争环境下,她描写了抗战时延安土地革命的情形,这是对人民的极大支持与鼓励,是积极向上的,是有利于抗战的,也是时代所需要的作品。
而那一点小瑕疵,在冯雪峰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小说的实践意义远远盖过了不足,所以他才对这篇小说有如此高的评价。
他还有其他的一些批评也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在他看来,文学作品离开了政治是没有价值的,不值得人们关注。
像他评马加的《江山村十日》“我觉得它是描写江山村土改的一幅生动可爱的炭画,其中的缺点就似乎都没有重大关系了”,这部小说与《太阳照在桑干河
上》有相似之处,以土改为背景,这类作品冯雪峰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在我们看来这些评价可能有些过了,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这些作品的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们带来的是是一种动员作用,给灾难中的人民以鼓励和希望。
其实不仅冯雪峰有这样的想法,连一些领导人也有相似的看法。
今天,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评判他的观点的不合理性,而是要能从中正确看待当时的环境下,文艺与政治密不可分的现实与意义。
二.批评理论产生的原因
纵观历史,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像唐诗、宋词、元杂剧,这些都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反映当时文人乃至整个社会的风貌的东西。
二十世纪三四年代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时期,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革命风起云涌,战争不断。
在这个危难时刻,任何一个有血性文人都想能为祖国做一点事,而文人不能上战场杀敌,只能以手中的笔来化为刀剑抨击敌人,以著书的形式来激励人民坚持斗争,正是这样的社会现实成就了一批作家的文风,也塑造了一批文艺理论家。
冯雪峰正是这一时期下成长起来的文艺批评家,这也就导致了他的理论带有很强的时代烙印,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正确地解决着艺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原则,是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他认为一篇好的作品首先是要能反映政治的,打上政治色彩,而偏离政治的,写“一些小家子气”的作品,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作家,是不可取的;并且,是要能给人民以激励的,带有积极意义的。
应该说,当时不只冯雪峰一人有这样的观念,很多作家在这一时期改变了自己的文风,比如丁玲,从纯粹的为情感抒发而写作转向了为政治、社会而写作,这些转变也间接导致文艺批评观的转变,而这是相互促进的。
如果没有作家的的改变,批评理论想要很快的形成是很难的。
这些原因汇集在一起,共同推进了冯雪峰文艺批评理论的形成。
三.结语
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结合的批评理论是时代的产物,对历史的东西我们也应以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不能仅凭当代的实际出发去去评判他的是非。
以我们现在的审美和艺术标准来看,冯雪峰的这种文艺理论的局限性太大,文学是无国界的,更不能以是否反映政治来作为评判标准,我们更多提倡的是“纯粹”的写作,以反映生活、个人情感、社会现实为主,而好的文学其实要远离政治。
随着人们艺术水平的提高,对文学的艺术性看的更重了。
而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文艺理论是利大于弊的。
前面已经说过,每个时代都需要一种时代精神,而冯雪峰的这种理论恰是当时需要的,那时的政治并不是现在的政治,文艺的政治化其实更像是社会化、革命化,是用来凸显当时的局势。
当然,过度看重政治性,就不可避免地会否定了文学的艺术性,降低了文学的审美价值,是一些作品陷入了庸俗的境地。
这就是它的两面性。
总的来说,冯雪峰的文艺理论观点是时代造就的,有一定的缺点,我们要学会辩证的去看待,以历史的眼光去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