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主应力与主应变。

★主应力:当物体受力而处于平衡状态时,通过该物体内部任意点总可以截取这样一个无穷小立方单元体,使其六个面上都只有正应力的作用而无剪应力的作用。在单元体中这六个面上的正应力称为主应力,其性质可以是张应力也可以是压应力。★主应变:在均匀变形条件下,通过变形物体内部任意点总是可以截取这样一个立方体,在其三个相互垂直的截面上都只有线应变而无剪应变,即仅有伸长或缩短,而截面所夹的直角没有改变。这三个相互垂直的截面上的线应变称为主应变。

二、倾伏角与侧伏角。

★倾伏角:指直线的倾斜角度,即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

★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即为此线在那个面上的侧伏角。

三、节理系与节理组。

★节理系: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构造应力场中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理组称为节理系。例如, 共轭“X”型剪节理就是属于一个节理系。当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产状呈规律变化的一群节理,也可称为节理系,如放射状节理和同心圆状节理。

★节理组: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构造应力场中形成的, 产状基本一致,且力学性质相同的一群节理称为节理组。常见的节理组有雁列节理组。

四、角度不整合与平行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

1、概念:上、下两套地层的岩层产状平行一致, 但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发生过沉积间断, 缺失了部分时代的地层。

2、特征: 不整合面代表沉积间断和侵蚀时期, 是一个古剥蚀面, 在这个面上常有含下伏地层岩石碎块的底砾岩, 有时还保存了古风化壳和古土壤, 平行不整合面有起伏, 也有平整的, 它反映了上覆新地层沉积之前的古地貌形态。

3、形成过程: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遭受剥蚀→再下降, 再沉积。

4、意义:平行不整合代表一次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的构造运动。它的形成是由于地壳在一段时期处于上升, 而在上升的过程中地层又未发生褶皱和明显倾斜, 只是露出水面接受剥蚀而发生沉积间断; 经过一段时期后, 又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从而使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一部分地层, 但彼此的岩层产状是基本平行一致的。

★角度不整合:

1、概念: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间既缺失部分地层,彼此产状又不相同。上覆地层底部常有底砾岩,底面常与不整合面基本平行。

2、特征:(1)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沉积间断, 缺失部分地层;(2)上、下两套地层的岩层产状不一致;(3)在不整合面上常有底砾岩、古风化壳、古土壤层等;(4)上覆较新地层的底面与不整合面基本平行, 而下伏较老地层的岩层面与不整合面相截交。

3、形成过程:下降, 接受沉积→地层褶皱上升、断裂、岩浆活动、岩石变质, 沉积间断,遭受剥蚀→再次下降, 接受沉积。

4、意义:角度不整合代表一次以水平运动为主的构造运动。

五、飞来峰与构造窗。

★飞来峰:当逆冲推覆构造地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外来岩块被大片剥蚀,只在大片被剥露出来的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被断层圈闭的外来岩块,成为飞来峰。

★构造窗:当逆冲推覆构造地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块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时,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露出一小片被断层圈闭的由较年轻地层组成的原地岩块,地貌上常成为凹陷和洼地的负地形,称为构造窗。

六、松弛与蠕变。

★松弛:是指当受力物体应变保持不变时, 随时间的增长, 应力逐渐减小的现象。

★蠕变:是指在应力不增加的情况下, 随着时间的增长, 物体变形继续缓慢增加的现象。

以上两种现象均与时间有关, 它们都反映了一条规律, 即长时间的缓慢变形会降低材料的弹性极限。温度促进松弛与蠕变。蠕变能在低于岩石弹性极限的情况下使岩石产生永久变形;松弛能使部分弹性转化为永久变形;其共同的效果都相当于降低了岩石的弹性极限。

七、兰姆赛与里卡德(Rickard) 褶皱分类。

★兰姆赛的褶皱几何分类:为研究褶皱的几何特征,兰姆赛提出了一个有意义的褶皱几何分类方案。该分类的基本依据是褶皱横截面上褶皱层等倾斜线型式和厚度变化参数所反映的相邻褶皱面的曲率关系。等倾斜线是指褶皱层的上、下褶皱面倾角相等的切点的连线。该分类方案将褶皱划分为三类五型。

Ⅰ类:褶皱的等倾斜线向内弧呈收敛状,内弧曲率总是比外弧大,故外弧倾斜度总是小于内弧。根据等倾斜线的收敛程度,可细分为三个亚型:

ⅠA型:等倾斜线向内弧呈强烈收敛,各线长短差别极大,内弧曲率远比外弧大,为典型顶薄褶皱。

ⅠB型:等倾斜线也向内弧收敛,并与褶皱面垂直,各线长短大致相等,褶皱层真厚度不变,内弧曲率仍大于外弧,为典型的平行褶皱。

ⅠC型:等倾斜线向内弧轻微收敛,转折端等倾斜线比两翼附近的略长,反映两翼厚度有变薄的趋势,内弧曲率略大于外弧,这是平行褶皱向Ⅱ类相似褶皱过渡的型式。

Ⅱ类:等倾斜线互相平行且等长,褶皱层的内弧和外弧曲率相等,即相邻褶皱面倾斜度基本一致,为典型的相似褶皱。

Ⅲ类:等倾斜线向外弧收敛,向内弧撒开呈倒扇状,即外弧曲率大于内弧,为典型的顶厚褶皱。

兰姆赛的三类五型对研究褶皱的形成机制有一定意义。

★里卡德(Rickard) 褶皱分类(褶皱的产状分类):

里卡德在总结前人关于褶皱产状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褶皱轴面倾角、枢纽倾伏角和侧伏角这三个变量作三角形的三个边绘制了一个三角网图(如下图),对褶皱产状作定量研究,根据轴面产状和枢纽产状,把褶皱分为七种类型:

(1)直立水平褶皱:轴面近于直立(倾角80°—90°),枢纽近于水平(倾伏角0°—10°)(图中Ⅰ区);

(2) 直立倾伏褶皱:轴面近于直立(倾角80°—90°),枢纽倾伏角为10°—80°(图中Ⅱ区);

(3) 倾竖褶皱:轴面与枢纽均近于直立(倾角和倾伏角均为80°—90°)(图中Ⅲ区);

(4) 斜歪水平褶皱:轴面倾斜(倾角10°—80°),枢纽近于水平(倾伏角0°—10°)(图中Ⅳ区);

(5)平卧褶皱:轴面与枢纽均近于水平(倾角与倾伏角均为0°—10°)(图中Ⅴ区);

(6) 斜歪倾伏褶皱:轴面倾斜(倾角10°—80°),枢纽也倾伏(倾伏角10°—80°);但两者的倾向和倾角均不一致(图中Ⅵ区);

(7) 斜卧褶皱:轴面倾角和枢纽倾伏角均为10°—80°,而且两者倾向基本一致,倾斜角度也大致相等,即枢纽在轴面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